中国经济新闻史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沈毅 编  页数:328  字数:37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据2005年统计,全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设有新闻学类专业,专业点共有661个,每年各类毕业生人数共约35 000人。虽然数量增长很快,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新闻业务部门的需要。  新闻教育事业怎样才能适应和满足新闻业务部门的需要,是每一个从事新闻教学的教师必须经常考虑的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的许多新闻媒体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支老中青三结合、政治上比较强、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熟悉新闻业务并能胜任新闻工作的队伍,对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和编辑的需求已接近饱和。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新闻业务部门急需补充的是高学历、高质量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既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掌握另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跨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新闻媒体分众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2006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新闻传播院长国际研讨会”上,美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Joe Foote)说:“美国也主张推进和鼓励跨学科研究,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美国,不仅有经济新闻和法律新闻,而且还有医学和新闻学的交叉研究。”看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新闻教育的一个共同话题了。  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专业类的财经、政法、体育等高等院校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类院校可以把新闻传播的教学规律同充分发挥本校的专业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探索一条新路,并作出自己的贡献。过去,受众普遍反映新闻媒体的专业报道“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究其原因是缺少复合型人才,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一般记者所写的新闻报道,对外行人来说,或是晦涩难懂或是干瘪不吸引人,对内行人来说,或是错误百出或是深度不够,不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专业类的高等院校开办新闻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能满足当前新闻媒体的需要,又有利于推动交叉学科的研究,更有利于各校的新闻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可谓一举三得。

内容概要

本书以时间为基本线索,阐释中国历史上各典型时期经济新闻报道与传播的规律。既研究媒体进行经济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分析各类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既剖析主要新闻人经济新闻报道的经验,也总结不同时期不同媒体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作用与教训。本书以中国历史上报刊等纸质媒体的经济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对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予以必要的关注。作者尽力之所能,查阅了较多第一手的报刊历史资料,同时也较充分地借鉴了学术界有关中国新闻史的研究专著和资料选集。本书资料翔实、思路清晰,为读者呈现中国经济新闻的发展轨迹。

作者简介

沈毅,男,1954年生,辽宁沈阳人。1982年1月、1984年12月先后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分别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1991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济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  隋唐至清代的经济新闻传播活动  第三节  外国人有关中国的经济新闻传播第二章  1840—1895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在华外报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  中国人新式报刊的经济新闻报道第三章  1895—1927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报刊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  清政府新政及辛亥革命期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及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第四章  1927—1937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日报》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  中共系统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三节  其他报刊对社会经济的关注第五章  1937—1945年抗战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国民党系统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  国统区民营报刊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三节  中共系统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四节  沦陷区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第六章  1945—1949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民营报刊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  国民党系统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三节  中共系统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第七章  1949—1965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宣传的政策方针  第二节  报纸经济类版面、栏目与体裁  第三节  恢复时期的经济报道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报道  第五节  1958—1965年的经济新闻报道第八章  1966—1976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文革”中报纸经济新闻报道概述  第二节  “文革”中的国内经济新闻报道  第三节  “文革”中的国际经济新闻报道第九章  1976—1992年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粉碎“四人帮”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期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三节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前的经济新闻报道第十章  1992年以来的经济新闻报道  第一节  经济新闻报道的改进与调整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报道与宣传  第三节  区域性经济新闻报道  第四节  入世与国际经济新闻报道  第五节  1992年以来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成就、作用与不足第十一章  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  电视经济类栏目的大量涌现  第二节  电视经济节目贴近经济改革的现实  第三节  电视经济节目的风格与特色  第四节  中央电视台与地方台的互动与相得益彰  第五节  电视经济节目的作用、经验及缺憾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五、中国人新式报刊的性质、作用与影响  (一)性质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人自办报纸累计有20多种(包括后来转为中国人所有的《香港华字日报》、《香港中外新报》和《近事编录》),除个别外均为日报。  办报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较多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教育、具有社会改良要求的知识分子,如王韬、黄胜、容闳、邝其照等;二是商界人员,他们有的与官方有某种依附关系,如各省在上海的商帮,有的与外商有紧密的联系,如罗鹤明、陆骥纯等;三是洋务派官员,如冯嫒光。这三部分人关系密切,有的可说是“三位一体”,如唐景星。这种状况也许是中国报纸诞生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这些报纸多为私人资本经营。《循环日报》是由私营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维新日报》和《粤报》是独资兴办的,而有些报纸则集股合营,如《汇报》(《橐报》)等。还有些报纸资金来源不甚清楚,但估计和上述情况出入不会太大,据此可以认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除个别外都是资本主义的私营性质,可以称为民办报纸。  《汇报》是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的,很多地方官员都参股进来成为股东。主干人员容闳、唐景星等当时都是朝廷命官。因此《申报》一再说它“为官宪所设”。“上海上下各官皆有股份”。②《汇报》相当大版面是关于宫门钞、上谕、奏疏等稿件,主张富国强民、革新自救、支持兴办洋务、鼓吹实业救国。但官员并非该报所有股东,而且人股官员都以私人身份入股而非拨自官帑,平时,报纸的文权、人事权和财权都与官府无涉,所以报纸性质仍为私办、民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新闻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挺好的,印刷清晰,思路清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