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境界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军 主编  页数:502  

前言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  这些学术研讨会对于推动冯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对于加强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熟悉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的学者都知道,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成就卓著者显然不只是冯友兰,称得上大师的大有人在,如金岳霖、牟宗三、方东美、钱穆、梁启超、胡适、汤用彤等都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其中的某些或许在历史上更具影响力。但以他们学术思想研究为主题的且颇具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并不是有计划地经常召开的。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却是个例外。冯友兰思想研究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盛况,我想我们不能不提到朱伯(山昆)教授的努力工作。朱伯(山昆)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他对于冯友兰先生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经常对人说,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学术成就完全是由于冯先生的提携,没有冯友兰先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正是在这样的浓浓情感激励之下,朱伯(山昆)先生十年如一日,始终忘我地推动冯学研究工作有计划地向前走。  1995年12月曾在清华大学召开过第一届国际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期间,在朱伯岜先生及海内外专家的倡议下,成立了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筹委会。当时研究会筹委会设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民间学术社团成立必须得到国家民政部的审核批准。大约在1997-1998年间,所有的一级学会和二级学会必须送呈国家民政部重新登记注册。

内容概要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本书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

书籍目录

一  冯学与中国文化 “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与功能   论冯友兰晚年的政治意识 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 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新时期冯友兰先生的元哲学观初探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贵和哲学的一面旗帜 论冯友兰清代学术史观 中国哲学的魅力——读三联书店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   经学时代下的清代学术观——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札记   “冯友兰哲学”与“张东荪哲学” 冯友兰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述评二  冯学的治学方法 冯友兰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述评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言道方式 接着芝生师的“旧邦新命”继续讲——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当代哲学家的方法论反省——六种当代中国哲学创造转化代表性型态的分析 试析冯友兰之“辨名析理” 冯友兰的治学精神与“百家争鸣”——评1957年中国哲学史讨论 《新世训》与道家哲学 “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 建筑增加“不能算是学校对于社会之成绩”  三  冯学与哲学的现代化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诠释——论冯友兰先生《新世训》的现代价值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关于中哲史之“合法性”与“危机”问题——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在思维中重建经验 “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 试析中国哲学的“新统” 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美学的一种比较研究 宗教、科学和思维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论冯友兰的晚期道家观 对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内容解读的比较研究四  冯学的境界论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 天地境界和高峰体验的比较和会通 寻求你的虚旷的世界——天地境界与瓦尔登湖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通天地与任自然——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的和道德行为之比较五  《冯学通讯》摘录 口述历史同样需要严谨和规范——从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中所引的两句诗说起 给古人少许公平

章节摘录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  冯友兰先生说:“在抗日战争时期,颠沛流离将近十年的生活中,我写了六部书:《新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4),《新知言》(1946)。颠沛流离并没有妨碍我写作。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倒是给我许多启示和激发。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书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写出来,也不是这个样子。”①按照冯先生自己的说法,这六部书,实际上是一部书,分为六个章节。这一部书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人类社会的生活,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类内容:一类是物质生活的内容,一类是精神生活的内容。而对于传统精神生活的反思所形成的思想就是哲学。所以我们说,冯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六部书是使他成为一位饮誉海内外的大哲学家的扛鼎之作。  作为一位哲学家,他所关注的是事物的一般道理和普遍意义,这正是《新理学》所讨论的内容。但正如冯先生所说,民族的兴亡与变化,倒是给了他许多的启示和激发。如果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那么,以《新理学》为纲的六部书是写不出来的。我们如果这样说的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作为最哲学的哲学的《新理学》的成书就不单单是有纯哲学理论的兴趣,而更为重要的则在于民族的兴亡和历史的变化。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敢对“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②的东方大国发动侵略?这种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的直接结果就是民族的兴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反思与境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