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宜音,张曙光 编著  页数:320  

内容概要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相互思考、影响与联系的科学。它试图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是潜在存在的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心理机制和外显行为,描述和解释个体及群体在社会情境中认识人(包括自我、他人、群体、类别)与社会现象,接受社会影响,建立与他人、群体、类别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联系,并对其进行建构和选择,继而影响人与社会这一双重过程的学科。

作者简介

杨宜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台湾大学心理系、香港大学心理系、挪威科技大学心理系、澳大利亚富林德斯大学心理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社会心理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编委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社会心理学和转型社会心理学,包括中国人的社会认同、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个人现代性与传统性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台北)、《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边界与学科视角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术传统与发展简史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流派第二部分  个人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自我   第一节  自我的构成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获得   第三节  自我的功能   第四节  自我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定义与基本机制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印象与判断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归因 第四章  态度及其改变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  态度形成与改变理论   第四节  态度改变的一般说服模型 第五章  价值观   第一节  价值观的定义   第二节  价值观的内容分类   第三节  社会伏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研究   第四节  价值观的变迁第三部分  人际的社会心理学 第六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模式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通道和种类    第三节  网络沟通   第四节  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技巧 第七章  社会关系   第一节  社会交往   第二节  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的关系与关系网 第八章  助人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一节  助人行为   第二节  攻击行为第四部分  群己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第九章  社会遵从行为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形成与执行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社会规范   第三节  从众行为 第十章  合作、竞争及冲突解决   第一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第二节  社会惰化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的策略   第四节  冲突及其解决 第十一章  社会认同   第一节  社会认同概述   第二节  社会认同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第四节  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特殊心理历程   第五节  社会认同的效应   第六节  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 第十二章  群体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绩效   第三节  群体决策 第十三章  领导   第一节  领导概述   第二节  西方领导理论   第三节  华人本土领导理论第五部分  群际和类别关系的社会心理学 第十四章  社会性别   第一节  性别差异及其来源   第二节  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特殊性 第十五章  社会偏见与歧视   第一节  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降低偏见与歧视的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二、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比较(一)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将个体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关注其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因此是以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为研究对象,并且更注重研究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如研究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态度、情感、意志、行为等,并不特别注重社会因素。它比社会心理学更抽象和更普遍。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实验为主,而社会心理学则不仅要进行实验研究,还采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现场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着眼于人的个别差异,就是寻找“我”与“我们”的不同,并且这种寻找是以人格特质为视角的。换言之,就是试图探讨“人们彼此之间相似或相异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而社会心理学更关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后记

与30年前不同,在书店(包括网上书店)和大学的图书馆里,我们现在已经不难找到中国学者撰写、翻译的甚至英文原版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然而,在这些教科书中,还不能满足读者三个比较明显的需求:第一,非心理学专业读者的需求。大量的教科书是心理学专业的教材,而在专业课程设计上,社会心理学课程被安排在一些心理学基础课程之后,也就是说,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在已经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后接触社会心理学的,这样的教科书,其内容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来说,会感觉有一定难度。如今,伴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例如,经济学(包括金融、财政)、管理学(包括公共管理)、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教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等专业都出现了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因而,针对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编纂一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就显得十分必要。第二,社会心理学中国化的需求。现代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外来的学科体系,在描述、解释、预测、干预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的个体与群体时,从概念、方法、理论范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量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在学科发展中被称为“本土化”过程,即需要发现中国社会心理学独特的视角、解释变量和分析框架。而从当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教科书中,在这一点上都是比较欠缺的。要想做出优秀的本土研究是很困难的,不仅需要研究者极为熟悉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了解西方研究背后的理论预设,还需要研究者极为熟悉本国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了解本土社会心理学概念的文化社会历史内涵,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要将上述二者形成对话,说明本土概念和西方主流学术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中国人说的“关系”和西方人研究的“relation”之间,中国人说的“我”与西方人研究的“self”之间,中国人说的“自己人”与西方人研究的“内群体”之间到底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出现异同,出现之后会引发其他什么心理和行为特性,等等。这一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将有助于读者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之后能够用其来理解我们自己、生活在本文化中的人以及其他文化中的人。

编辑推荐

《社会心理学》:学心理学的人常常被人问道:“既然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么你猜猜我心里正在想什么?” 心理学探究的是心之活动之理。它的确面对的是人的内心世界,但内心世界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外面的世界相通。 当我们以日常生活中种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窗口,不仅将看到窗内与窗外的各种景致。而且将看到,窗是两个世界双向汇聚之处,正是窗口告诉我们窗外有景,窗内也有景。让我们用社会心理学为自己开出一扇新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心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有好多版本的,看到就买,随缘
  •   书很不错,快递很及时,很喜欢
  •   是正版,挺不错的。
  •   本书改变了以往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结构,更加清晰和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内容也不错,值得专业人士研读.
  •   很不错大家可以看看
  •   还没看呵呵
  •   简明而言的一本好书,买得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