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诗辨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一平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前言

  陈一平同志在华南师大中文专业毕业后,留在古代文学教研室从事先唐文学的教学研究,其教学认真,卓有成效,深得学生赞扬与仰慕。1985年攻读先秦文学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就开始撰写《淮南子校·注·译》,并在1994年出版。其治学之勤奋与功力之扎实,可见一斑。后又攻读先唐文学博士课程,在栾栋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先秦古诗辨》。这就是现在出版的专著。  我参加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当时看了他的论文,感觉有点异样,和我过去对他专业水平的了解有较大的提高。退休十年,我和他在学术上讨论不多,所知甚少。乍看此作,觉得境界一新。用栾先生的话说,就是摆脱了资料性的述说,而史论融通。而在融通中又没有玩弄概念翻新或凭空假设的时尚。何以能有此一变答辩后,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近看了栾栋先生给一平此作所写的序言,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一平的学术成果及其所达到的新水平,是栾栋先生的设计与一平同志学术实践的结晶。  名为“先秦古诗辨”,辨什么辨诗性,辨诗源,辨诗体,辨诗脉,辨异议。明辨了诗性,辨诗源才有个标准;诗体是诗性的外在形式;诗脉是诗性演变的脉络;而先秦诗研究中产生的异议,往往和对诗性的理解相关。辨诗性是所辨诸问题的关键。作者在第一章第三节专门论述了诗的本真、本根、文学三重义,揭示了先秦诗的原生态。接着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周易》、《诗经》、楚辞三者的性质,先秦诗的面目就大体了然了。

内容概要

先秦是中国诗歌的上游,是汉语诗学的源头,是华夏诗性文化的渊薮,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非常关注的一处学术奥府。这也是我非常看重先秦文学的原因。通俗点讲,先秦时段不仅储藏了取之不尽的炎黄文学种苗,而且孕育了用之不竭的华夏学术理念。在我多年积累的研究各笔记中,林林总总的思路有数百条。其是三个较大的题目一直在我的“学术方塘”中涵养。它们是《先秦在诗辨》、《先秦古诗微》和《先秦古诗原》。  《先秦古诗辨》是一个史论结合的课题。《先秦古诗微》是一个文艺理论的选题。《先秦古诗原》是一个哲学美学的难题。这三个题目均属于可供研究生钻仰的重大设计,需要那种学养深厚的人,而且要有相对宽阔的视野和适宜跨学科研究的知识结构。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古典诗歌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诗的隐性自觉与反自觉——《诗经》、乐府体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中国诗歌自觉之路、“国风”——中国诗歌南北分派之源、楚辞吟唱体式的特点、屈原诗歌体系的意义等内容。

书籍目录

序看将铁棒磨绣针——序《先秦古诗辨》  第一章  开显启蔽的缘构——诗源论  第一节  诗源众说辨析    一、关于艺术起源    二、关于“诗”之本义  第二节  研究诗起源的方法    一、从本质看起源    二、原始要终    三、时空整合  第三节  诗之三重义    一、诗之本真义    二、诗之本根义    三、诗之文学义第二章  本真诗性向文学诗性的转渡——《周易》诗性论  第一节  《周易》诗歌研究现状及开究方法问题    一、《周易》的特质    二、《周易》有诗否  第二节  诸神远去——本真诗性的急蔽    一、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拉开\神距离,激活诗的审美功能      二、文字初肇的伟大事件,揭开神性面纱,引领文学诗性登场      三、公器私利的阶级分化,冲淡诗之神性,确立文学诗性面貌    第三节  丽采秀出——文学诗性的滋长    一、《周易》卦爻辞在成书过程中美化整饰,渐具诗的文学形态      二、卦爻辞观物取象,促进了诗象征、比兴、意象等构成要素的形成    三、卦爻辞收录大量远古歌谣,直接影响后来《诗经》的成书方式  第四节  含精抱朴,根器始分——《周易》诗之特质    一、含纳阴阳,吞吐万象      二、包孕众体,浑然天成      三、西北风情,本原生态  第三章  诗的隐性自觉与反自觉——《诗经》    第一节  《诗》为乐府说    一、周王朝诗风炽盛的文化背景      二、周民族从局部地域性政治实体向大一统国家政权过渡的标志    三、乐府的产生及其性质      四、乐府体制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五、乐府的功能与《诗经》的编撰动机    六、颁诗与《诗经》的成书过程    七、《诗经》与赋诗言志之风  第二节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自觉    一、中国诗歌自觉之路    二、《诗经》自觉之标志    三、《诗经》自觉之特点  第三节  “国风”——中国诗歌南北分派之源    一、《国风》诗风探源    二、《国风》诗风剖析    三、《国风》诗风南北分派的文学史意义  第四节  《雅》——文人诗歌的闪亮登场    一、《雅》诗的性质    二、《雅》诗特色——与《国风》比较    三、《雅》诗与中国文人诗歌的文化品格第四章  文学缘域的再启蔽——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渊源    一、游走于礼乐文明的边缘    二、同化谋生存,超越求发展    三、同根蘖枝,各绽奇葩  第二节  楚辞兴盛的人文环境    一、从中夷之防到南北对峙    二、闳阔的文化精神    三、浓郁的诗性氛围  第三节  不有屈原,岂见楚辞——楚辞析名  第四节  楚辞辨体    一、楚辞吟唱体式说    二、楚辞吟唱体式的特点  第五节  屈原诗歌体系    一、屈原诗歌体系的构成    二、屈原建构诗歌体系的因缘    三、屈原诗歌体系的意义第五章  战国北方诗歌之流变  一、讽谏诗和托古诗  二、战国北方诗歌演变的原因  三、战国北方诗歌的特征结语  回眸中国诗歌的轴心时代  一、先秦诗的历史地位  二、先秦诗的特点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开显启蔽的缘构——诗源论  诗!美妙神奇之名!几乎所有沾上诗字的词都带有几分雅致,几分神圣,几分浪漫,几分飘逸。美好的故事叫诗篇,美好的境界叫诗意。一个人和诗沾上边,就让人平添一种敬意。在中国古代,诗的地位太重要了。诗是身份的标记,贵族见面,不用递名片自我介绍,出口成章,就知真假。诗就像贵族俱乐部的“金卡”,不懂诗,是没有资格当贵族的。诗又是当时国际通行的语言,政治角力,商务谈判都要赋诗言志。诗又是人立身安命之本,“不学诗,无以言”,不懂诗,连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诗又曾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考题,不懂诗,就没有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机会。诗又是士大夫的交际方式,洗尘接风,酬唱赠别,都是用诗。正是因为诗如此重要,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读诗、吟诗、写诗的。诗也就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中国也赢得了诗的国度的雅号。  诗!美妙神奇之名!尽管中国称诗国,古往今来诗作汗牛充栋,诗人灿若群星,却没有人能给诗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诗之性、诗之源,都似“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以致许多学人研治诗学多年,最终不得不掷笔慨叹:无法回答“什么是诗”这个简单的问题。①  诗界难定,而中国诗歌尤其难以界定。因为现今的诗学理论,对诗歌进行界定的标准,主要是西方的理论体系。我们知道,中西诗学观念、诗之样态有很大的差异。而我们以西方的标准来规范中国诗歌的时候,就难免有方枘圆凿之憾。那么,应该如何解读中国诗歌?  诗界难定,而先秦诗歌尤其难以界定。首先,先秦——秦以前,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一个只有明确下限,而难以有明确上限的时空范围。至于前到什么时候,通俗地说,前到人类诞生之时。而我们知道,随着考古学、人类学的发展,我们人类出生证上填的日期是不断修改的,几乎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将日期向前推移。那么,“先秦”就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其次,由于先秦上溯至人类产生之初,其中有很长的一段没有文字,没有理性思维,甚至没有严格意义的语言的蒙昧时期,还包括虽然有文字,但受思维水平和书写条件限制,文字表达还非常稚嫩的时期。文献资料匮乏,现存史料要么是历史浩劫之残余,缺环甚多,要么是历代有意无意歪曲之产物,甄别甚难。第三,由于先秦是诗歌产生的初期,和后来成熟的诗歌相比,性质、形态、功用都有很大的不同。符合今天文学标准的诗在先秦并不多,而当时的诗,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又大多不算诗。如此,后人对先秦诗歌的解读,就难免有误解误读之处。然而先秦是中国文化的本根时期,先秦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之源,大树之根。不仅为中国诗,歌的出现提供了各种规定性,又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能理解先秦诗歌,就很难理解中国诗歌,也就很难真正在本真意义上认识诗歌。那么,应该如何解读先秦的诗歌?  我们不得不从诗源说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秦古诗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还是不错!可惜是中国的文学研究意义何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