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求真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路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前言

  第一次去瓦尔登湖是在秋天。朋友带我从啥佛开车出来,走2号公路,一会儿就到了。据说,2号路是比较有名的,每年秋天,许多游客专门要走这条路,观赏红叶。路两边的红叶确实很美,火一样红,赏心悦目。  瓦尔登湖不大,湖水碧绿,在茂密的树林环抱之中。金秋时节,树叶正在变色,以红为主,间杂黄、橙、棕、绿等色,各种颜色深浅不一。感叹大自然的造化,我感到语言的穷竭,只觉得“层林尽染”!  瓦尔登湖不仅呈现大自然之美,而且也具有人文意义。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曾在这附近亲手盖了一间屋子,住过两年多。如今湖边山坡上的树林里,依然有一座小木屋。它是为纪念梭罗而建造的。小木屋的结构和摆设完全按照梭罗的描述。屋子不大,里面有一张很低的木床,一张小桌,一个壁炉。屋子没有锁,可以自由参观,屋内桌子上有留言簿,留言还不少。

内容概要

老师的本领和能力不是体现在他的“名”,而是体现在他的“明”。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主要不在于他出名,而在于他高明,他有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建树,而且能够把他的学问传达给他的学生。    “大师”不是行政职务。它不能依级别的高低而定。“大师”也不是技术职称,它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而成。“大师”更不是自封的。一个人不会由于待在某个位子上,拥有什么头衔,掌握多少资源,发表多少著作文章就被称为大师。也不会因为被自己的学生门人尊称为“大师”或由于媒体的炒作而就是大师。“大师”是公认的,是被学术共同体公认的。    不少以哲学家自居或被称为哲学家的名人却得不到哲学界的认同。原因主要就在于他们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不属于或者主要不属于哲学领域。我常说,不要以为身在哲学所或哲学系,谈论的就一定是哲学。    对现有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和反思,准备自己的观点遭到质疑和批判,乃是哲学自由思考的实质。一个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一个结论进行质疑和反思,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同时又必须准备自己的结论遭到质疑、批判甚至推翻。  本书精选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逻辑和哲学研究的一些理解和体会。作者认为“寂寞”是学者的一种生活方式,“求真”是学者的一种思想境界;“寂寞”不意味思想的平庸。“求真”也不表明眼界的狭窄。“寂寞求真”是学者的一种选择。

作者简介

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书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逻辑、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逻辑的观念》、《“是”与“真” 形而上学的基石》、《逻辑基础》等,译著有《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分析哲学的起源》、《逻辑大全》、《真与谓述》等。

书籍目录

作者序  上篇 寂寞求真 引言   得遇“明”师   黄埔一期    学海无涯    扬长补短    学思交融    它山之石    学术交流    金岳霖派    大师风范    逻辑本质    形而上下    学贯中西     名人专家 知识分子     幸运咏叹     学者情怀 中篇 流动的思想 西方的智慧     永远的柏拉图     思想巨人亚里士多德     思想的流向     遗憾的“哥白尼革命”     从《小逻辑》到《逻辑学》   数的魅力     语言哲学的真谛     文化还是宗教?    基督教思想的哲学意义     神学与汉语神学     在科学与宗教之间     世纪之交话逻辑     历史源头话哲学     中西合璧的“道”     说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哲学家的理解    下篇 走向哲学家 走近哲学家 ……

章节摘录

  几年以前,我在文学所的文化沙龙上讲过一次逻辑,认识了靳大成先生。这次他邀我写一本关于学术的书,朋友之情,难以推却。没有想到,刚刚动笔,立即就想打退堂鼓,是靳大成先生的鼓励,才使我一路写下来。书写得很快,快得出乎我的意料。如今写完了,竟然又有些后悔。  我是搞逻辑和哲学研究的,看重的是学术,比较自信的是以专家的身份写学术论文。写散文或随笔,或者说,像文学家那样写东西,我真是不会。一些朋友早就劝我把眼界放宽,跳出逻辑的局限,说不定会发现自己的一个什么特长。憧憬虽然美好,我却好像一直顽固不化,其实是没有这种追求的胆量。不知道为什么这次会动了凡心,也许是靳大成先生“关于学术”的说法迷惑了我。  这几年,我一直在宣传现代逻辑的重要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寂寞求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学习是一件寂寞的事 学知识是自己的事
  •     
      
      备考西方哲学研究生,日子快到十二月份,怀疑很多,迟疑很多,爱情的纠结,工作的担忧,素燕过来广州,我们三年后的见面,都一股脑地聚结到一起。
      
      这段时间,尤其是这几天,心烦,意燥,做不下题,想起去图书馆找几本书,以平静心灵,脚步走得太多,总得学会停下来休息,我这么安慰自己。
      
      在王蒙杂文、《大家》和王路的《寂寞求真》之间,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寂寞求真》,与哲学相关,与寂寞联系。这都是我的偏爱。
      
      白色封面的旁边同样有一本《寂寞求真》,蓝色的,装订和篇幅面积以及厚度都不及白色这本,翻开,显然,白色《寂寞求真》增添了内容,是下篇“走向哲学家”,改了序言,其他内容不变。
      
      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几年后翻看自己的著作,看到的不仅仅是时光的流转。
      
      扉页上写着“寂寞是学者的一种生活方式,求真是学者的一种思想境界。……寂寞求真是学者的一种选择。”
      
      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借舍友的手机给“10086”打电话,手机昨天在西门被小偷偷了,我只是想要挂失手机卡。我没有跑到宿舍外,舍友就坐在我旁边,我放下手机之后。舍友立即摘掉耳机线,对着我鼓掌“y,好样的,你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跟‘10086’理论的人……”她召集另一个舍友,一同喝彩。我撇了撇嘴,“这有什么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他们的规则很有问题”
      
      其实,为避免打扰舍友,我刚才跟“10086”长话短说了,不想较真太多,现在没有精力。
      
      我想,求真不应该仅仅是学者的境界,这不是境界不境界的问题,求真是每个认真、虔诚、真诚生活的人的姿态,也是“人”之位“人”的尊严所在。
      
      至于“寂寞”,该是“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了,不体会到生命的寂寞,无从感知生命的存在,和,它的独特。
      
      王路是个踏实,真诚,我几乎想说他是难得的一个纯粹的学者。
      
      知青的日子没有淡去他求学渴知的心情,23岁上研究生,求学路开始得比我们要早,我们很多大学生到这个年龄即将毕业,却一无所知,一无所思,此“知”是阅读面,此“思”是用自己的脑袋发出自己的观点。我现在刚好23岁,梦却突然醒来,鲁迅说,“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做梦的人是幸福的,请不要吵醒他。”我感到可笑,可悲,我只是嘲讽自己。没有着落的考研,没有着落的工作,只剩下“芦苇般的思考”,我总安慰自己,我是幸运的,至少我知道了我要追求什么,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一切都要慢慢来。
      
      是的,我有梦,我还有梦,我是那么羡慕王路对“哈佛图书馆”的娓娓道来,藏书的丰富,借书的方便,座位的舒适,我是那么向往,在安静的一个角落,看自己的书,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思考自己的思考,写自己的文字,很孤独,很笨拙地生活,感到生命圆满的充实。
      
      记得有首歌唱着“梦若在,心还在”,心有多远,天就有多高,我依然这么相信着,没有丝毫减退对自己的信心。我还是这么地固执,从未想过妥协。
      
      “学者”一词并不容易,其中还区分出“真正的学者”,以及混饭吃的,前者坐破冷板凳,饱受寂寞蒸熬,宽宏谦逊,不为人理解,承认之的人也很少,后者自称专家名人,自视甚高,掌声鲜花处处绽放,关键是都腰缠万贯。
      
      虽然我并不喜欢王路,他喜欢的哲学家是弗雷格,谈到海德格尔时质疑很多,我正好喜欢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这也就是后者倾向于文学,而王路行文,字里行间都是理性建构的原因。然而,如王路所说,选择了一些东西就意味着放弃另外的东西,选择了研究逻辑,尤其作为一个学者,想要在逻辑上做出点成就,这更是山峰之山峰,他没有太多时间读其他书,就是以前读过的很多小说也被淡忘了。
      
      取与舍,有时候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样的“取舍”上,如果我们对自己有较多的了解,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相对一些知识,我想,才能减少后悔,定下心来,“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决心,或者有想法做“学者”的人,可以看看该书的“上篇”,想必这是全书的中心,也是最能给人启发的。
      
      我终究渐渐领悟到我不适合读哲学,尤其是外哲,西方哲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在这里,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用海德格尔的理论说,当你阅读它时,你就在存在着,这就是“存在”。
      
      我是矛盾的,在我报考西方哲学之前,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说女孩子不适合读哲学,甚至一个人大的老师也劝我,哲学适合当业余爱好,我没有听他们的话,我行我素,似乎,他们越是反对,我就越想要这么做。随着对哲学史以及相关的内容,和人生思考的加深,我愈发理性地认识到,哲学真的很适合作为业余,而这时候,我已经在考点交了报名费,确认了头像。
      
      任性,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一切,我选择,我负责。这么说着,颇感悲壮。
      
      
      
      
      
      
      
      
      
  •     读到上篇《幸运咏叹》一章,不禁抚卷长叹,国内学人不仅跟国外学人在学术造诣上差距远甚,即使跟我们古人相比,在为学的境界上也是高下立判。
      
      诚然,王路先生在引介国外逻辑学方面,继承了金岳霖先生的工作,成果斐然,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研究,四谓词与十范畴的注疏,几乎使得之前对我们来说几不可解的工具论粲然可观。然而,读其此篇夫子自道,作者心境之偏狭跃然纸上,虽对贤者不可求全责备,当有同情之理解,但想到国内一流学者尚且如此,不得不让人掩卷长叹。
      
      我想,现在的我们不仅是在文化结构上存在硬伤,诚如王路先生所言,也被现在很多有识之士所论述,即逻辑思维的匮乏。但同时,儒家价值丧失,宗教情感淡漠造成的人性的偏狭自私也是诚为令人心痛的。
      
      不禁想起纳什那段话: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 and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 or reasons can be found.
      
      当然,此为责贤之论,无论如何,我为这个时代有王路这样的学者感到无比幸运,通过他,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西学的源流。对一些无比重要的问题有了超越前人的认识。
  •   楼主今年是二战西方哲学研究生?
  •   不,是一战,如今,却有后退的纠结。可有良方?
  •   那看来你准备了很久啊,一年多。加油,同道中人,最后关头了,坚持就是胜利
  •   没有,如果真正用心准备了一年多,我现在还担心什么呢?你考什么?
  •   你加过我QQ:379746920,但在我QQ好友列表里我现在找不到你了。。。
  •   ?居然加过?
  •   是啊,有王路这样的学者,纯粹的学者,他牺牲了某些东西,去做一个为很少人理解的纯粹的学者,我们的时代是幸运的。
  •   嗯,此品论失之刻薄,向王路先生致歉,看到王路先生在超星上的视频,学者风范令人心仪。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