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页数:28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治史学理论思考的著作。该书不同于理论家的逻辑推演,而特别注重史家的个人感受以及可操作性。书中描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陷阱”,甚至表白史家的“迷茫”与“困惑”。也就是说,书中既非思辨程度很高的理论陈述,也非实证色彩浓厚的史学专着,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一个力图认真思考的文学史家的工作笔记。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在小说史研究与写作的基础上对小说史研究理论框架的选择以及具体操作规则的思索,是一部小说史研究的反思录。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文学史眼光、小说史研究方法、中国小说类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作者在小说史写作实践中力图通过对小说史内部结构嬗变的理论把握来超越旧的小说史写作模式,而本书描绘的正是这一过程的探索轨迹,是对旧的文学史体例的一次有意识的全面突破。视野开阔,创见颇多。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第一、二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书籍目录

小引第一篇 文学史眼光  1 史家的位置  2 理论整合  3 独上高楼  4 超越规则  5 传统·叙事者·译本比较——文学史研究三题  6 新文学: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第二篇 小说史研究方法7   小说史意识  8 小说史体例  9 进化的观念  10 雅俗对峙  11 理论兴趣与整体意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断想  12 小说叙事的两次转变——答黄子平问第三篇 中国小说类型研究  13 小说类型研究概论  14 中国古代小说类型观念  附录一 关于中国古典小说  15 “新小说”类型理论  16 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  附录二 鲁迅以前的中国小说史研究第四篇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  17 清末民初小说理论  18 青楼风月与醒世寓言——说《九尾鱼》  19 谴责小说与狭邪小说——说《梼杌萃编》  20 佛与道:三代小说家的思考  21 通俗小说蝗三次崛起  22 武侠小说、大众潜意识及其他各文初出一览索引后记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倘若借用世人对“先锋派文学”与“传统派文学”的笼统划分,将勇于探索、努力创造或借用新理论新方法的文学研究称为“先锋派学术”,反之则称为“传统派学术”;那么,我以为,好的文学史家,既非先锋派,也非传统派,而是处在“先锋派的后卫”的位置上。一般来说,真正的先锋派代表一代人思考的方向与突破的追求。“超越前人”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时刻驱使着一代代学者(作家更不用说)向社会认可的规则挑战,努力走出巨人的阴影。可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绝大部分探索者都将长眠在探索路上,只有极少数幸存者逐渐为社会所接纳。不管是文学还是学术,成功的先锋派总是使得一代人的思维和感知方式发生变化。文学史家当然不可能漠视先锋派的探索,死守已有的经验与教条。文学研究领域中每一种成功的理论探索,最终都将落实在文学史研究中,部分改变已有的研究布局。在这个意义上,“重写文学史”不成其为口号,也不应成为问题。倒是必须将其作为口号提出,或作为问题争论,才是真正发人深思的“问题”。接受某些成功的先锋派的理论原则来重写文学史,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学界,已经是“既成事实”。只是目前中国文学史家借鉴比较成功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接受美学、文学社会学等批评模式,在西方并非新潮学术;较新潮的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批评等虽有尝试之作,可还没被整合到系统的文学史研究框架中。有人呼吁借鉴的胆子再大点,步伐再快点,恨不得先锋学术一露面,文学史家马上跟上。对此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时尚理论(假定其真有真知灼见),从基本定型到能够在文学史研究中实际运用,须经过一系列并不轻松的转化与变形。

后记

这册芜杂的小书,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厚爱,1993年3月初刊,1999年3月第二次印刷,2005年1月第三次印刷。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三卷本《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时,也曾将其收录。除此之外,还有台北淑馨出版社的繁体字本(1998),以及韩国Erum Publishing Co.推出的韩文译本(李宝噪、朴姿映译,2003)。对于以上出版单位及个人,我深表感谢。此次重印,只是校正了若干错别字,学术观点不动,连“本世纪”等时间用语也未改。唯一的变化是,删去了附录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讨论纪要》,因其已入2005年北大出版社刊行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后者从1989年首印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脱胎而来,其《新版序言》交代了改版的缘由,此处不赘。让“讨论纪要”与“小说史”合璧,可方便读者,因此,也就顾不得“先来后到”了。

编辑推荐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观察角度不一样,作者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了。作者善于从中国的小说创作实践出发,从具体研究对象发现一些理论所解释不了的东西,那就是新的东西——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演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式来。未尝不可。
  •   陈平原一直是我崇拜和心仪的学者。学识渊博、文笔华美,读后除让你对小说及其中国的发展历史有清晰的了解外,更能学到做学术、写文章的窍门,真是一本好书。
  •   上上周在北大博雅堂书店翻这本书,想买,但较破旧,乃问老板还有否存货。店主检视电脑后,答道:“对不起,没有了。”然后以一种崇敬的语气补充道:“陈先生的书嘛···”那意思是:陈先生的书,比较畅销,所以嘛······
  •   我不想再多说了。这批书里总算还有几本看得过去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