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学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家祥  页数:33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审美学(修订版)》是原理性质的美学教科书。作者把美不是当作一个静止的概念来对待,而是作为一个动态的处在建构中的概念来处理,所以,本教材不用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等传统名称,而是叫《审美学》。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牢牢抓住个体的心灵体验阐释审美活动,体现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作者在写法上也跟通行的教材不一样,能把思考求索的过程和依据的案例带进教材的各章节,吁请读者参与斟酌和选择,从而构成一个灵活的、思辨的、开放的观念系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第一章 美的本质第一节 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回顾第二节 美是人从中直观到自身的东西第三节 美是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第二章 美的构成第四节 美体现人类的完整心灵第五节 心灵的层面结构与美的结构第六节 美形成于第二世界第二编 审美形态论第三章 美的存在领域第七节 美的单面形态第八节 自然美第九节 艺术美第四章 审美对象的形态第十节 壮美(崇高)与优美第十一节 弱美与丑第十二节 审美对象的复合形态第三编 审美教育论第五章 审美感的分析第十三节 审美感的静态剖析第四节 审美感的动态发生第五节 审美理想第六章 审美人的造就第十六节 审美趣味与审美标准第十七节 审美能力第十八节 审美与人格塑造主要参考书目附录一 复习思考题附录二 基本概念简释后记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历史是具体的,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在于它是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是抽象的,抽象之所以有必要,在于它便于人们对事物作知性把握。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理论不能不从逻辑上将它有所分割,试图寻出“理路”,找到“脉络”。两千多年的西方美学思想史,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似乎存在三个阶段。(一)从客观事物的本原上探讨美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这种倾向居于上风。早期希腊的哲人们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同作为“小宇宙”的人相对的“大宇宙”的探讨,所以一般被称为自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看法最为著名,他们把宇宙看做是“一个神秘的百音盒”,宇宙的本原是“数”,数的比例、和谐便是美。数学和神学的结合代表了古希腊到中世纪很多思想家学说的特征。柏拉图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他要求人们不停留于引起快感的形式层面,主张进而探求其中“数的永恒规律”;有所不同的是,他似乎更为注重构成宇宙本原的结构图式。据传,他所创办的雅典学园门口张挂有一块牌子,上写“不通晓几何者勿进”。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式”,事物分有了美的理式才有美。普洛丁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的殿军、中世纪神学的始祖,作为新柏拉图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他也认为物体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式而美,这理式来自神明,因此真、善、美统一于神。普洛丁对艺术很有研究,切就艺术活动而言,他认为理式先存在于艺术家心里,赋予艺术媒介后因而产生艺术美。不要以为这种观点只属于热衷于穷究宇宙生成论的古希腊人,其实它一直延续着。中世纪的奥古斯丁虽然承认感性美,但他由事物外形而追根于“数”,由数溯源于上帝——绝对美之所在。圣·托马斯也认为,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上帝住在它们里面。

后记

在1999年5月召开的全国美学年会上,我列举了现时较为通用的美学教科书的不足之处,并简述了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引起与会一些同志的兴趣。他们中有的希望看到相关的专题论文,有的建议我早日将自己的观点写成系统的专著,这直接促成了本书的写作。本书的基本观点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几年来,系列论文陆续面世,大多得到学界的关注和鼓励;作为本书纲要的讲义在中文、艺术及政法诸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中讲授过多次,反响较好;这期间,还曾应校外的艺术工作者之邀,开办过专题讲座。写完书稿,笔者毫无松一口气之感。1998年出版的拙著《心灵结构与文化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可以看做是笔者文化哲学观点的总集,该书“后记”谈到,“其中部分章节将以相对独立的专著进一步展开”。《审美学》的完成是履行该诺言的第一步,还有文艺美学、中国美学史乃至中国传统哲学诸领域有待深入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著述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尽管笔者力图实事求是、兼收并蓄、逻辑_贯,但实际成果也许远非本人之所期。为了更切当的解释审美现象,真诚期待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审美学(修订版)》:培文书系·大学创新课程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审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写的很好,思路清晰,文笔生动,一点也不沉闷。而且观点独到,角度新颖,与我看过的其他美学教科书都不一样。虽然作者在国内不是很有名(我的很多同学和师兄都不知道胡家祥教授),但是这本书绝对值得认真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