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作业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艺谋,方希  
Tag标签:无  

前言

2010年底,要拍《金陵十三钗》,将在南京待半年多。出发前的几天,我都在整理东西,意外发现几十年前拍的照片。正巧两位作家肖克凡、周晓枫在,便拿给他们看,不免感叹一番。不料两位作家更为感慨,建议我干脆为这些照片出本书。    出书?吓我一跳!从没想过自己要出书,观念中,那总是跟“树碑立传”之类的联系起来。外面流传的许多关于我的“书”,都不是我写的,充其量是访谈的汇集,还有一些不知道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我,对“书”和“作家”这类名词是充满敬畏的,很仰视,不敢做非分之想。    坦白说,我又很受诱惑,这些照片都发黄了,再搬一次家搞不好就弄丢了,成了书,当然会非常体面地保存下来,我第一次动了心。    之所以想保存这些照片,并不是怀旧和自恋,而是它们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不知道“命运”是什么,也许是人生中某个时机的契合,那是许许多多挣扎和徒劳中一个最意外的结果,无法设计和捕捉。我不能解释“梦想”这个词,虽然我们常常拿它来造美丽的句子。对我来讲,梦想曾经是:能不能有个好出身,能不能大吃一顿肉,能不能不上夜班,能不能去陕西画报社……它是非常入世、非常具体的,甚至俗不可耐,是我生活的各个阶段中非常现实的想法。    这些照片都是我“梦想”的记忆,幸亏我学的是摄影,还有影像为证,许多人的梦想恐怕连影子都找不着了。    感谢方希和周晓枫,她们用合适的方式打消我的顾虑,使我免于遣词造句以及自我标榜的尴尬,我只是说话就行了。因为职业,说话我还行。    我很同意“作业”这个说法,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

内容概要

这本书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这本书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
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请批阅。

作者简介

张艺谋·图.述
方希·文
张艺谋,电影导演。195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当过下乡知青、工人、摄影师。主要电影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等。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方希,作家,从事图书出版。1971年生。主要作品:《毒辣端庄》《毒家蜜方》等。

书籍目录


引言
作业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直到今天,老百姓玩相机也是个奢侈的事。北京话说:穷玩车,富玩表,傻逼玩相机。摄影是个往里砸钱的爱好,深不见底。拍《满城尽带黄金甲》那会儿,周润发就玩胶片的黑白摄影,大干版的,这属于发烧友级别,更烧钱。上世纪70年代拍照是件大事,借个相机,换上衣裳,拖家带口奔公园拍一天,“跟今天去欧洲旅行一趟差不多”。一个刚开始学摄影的穷人,基本上只有两条路径:一个是尽量提高技术,增加好照片数量;一个是想办法开源,多找点儿相纸药水之类的材料。薛之江的书给了张艺谋很大影响,“要最大限度利用120底片”,也就是说构图要精准,最好你取景框的边缘线就是你画框线,就是你最后成像的边界。“那,人家摄影前辈的话就是圣旨。”大冷天儿,一青工抱着相机在渭河边儿、华山顶上踅摸,哆哆嗦嗦,转过来转过去,等光线,等云雾,等构图,脑子里不停地想,怎么才是最大限度利用底片,一点东西不能浪费,套准了,啪,来一下,就一下,不能多拍。虽然说人在投入一个事的状态是美的,但是回头想想上世纪70年代,旁边路过的瞅着这么一位转圈溜达的,会觉得这是一神经病。拍风景照,尤其是需要接片子的大角度照片,是考较构图精准的硬活儿。那会儿买不起三脚架,全凭目测。有不少人在底片上抠出一块儿来做二次构图,但是如果抠图再放大,精密度不够,容易有麻点儿。《晨曲》这张习作就是两张拼成的,可以看到第一张照片的构图非常准确,只是上下裁了一点,第二张照片左边裁了一些,拼在一起,融合度很高,丢掉的东西不多。还有不少花卉照片,今天看起来多少有点呆板,有点土,看底片,其实是全底片放大,没丢一点儿东西。“这几张照片能看出来,构图精准,并不依赖二次构图。”张艺谋说。电影摄影没有剪裁这回事,不可能在胶片上修修补补,要最大限度看到构图的精准,“电影是运动的,有起幅,有落幅,有停顿,镜头跟着演员,演员说两句话,要走动,运动中的镜头也要精准。现场我经常要求摄影师,怎么左边摇一点,多一点就不对”。当时的训练完全是因为穷,因为拍了很多卷,最后未必能得到一张,就特别听书上的话,照着练。“我抠,是被逼的。咱也不是画报社的,多少胶卷随便用。”后来会发现,这种出于窘迫而自我训练出来的构图能力,人会一直受用。

后记

如果不是去参加过几次张艺谋电影的剧本讨论会,不是面对面跟他有过接触,旁观过他和别人的交流,大概我对张艺谋的印象,会和很多人差不多。张艺谋的电影,有些我喜欢,有些不喜欢,有些很厌恶。除了电影之外,总有或多或少的信息、八卦、评价,会影响对电影背后的人的看法。    我也会觉得,他是不是太自大?觉得拿个什么东西出来,都会有人排着队欢呼叫好;他是不是个贪婪的机会主义者?投机心太重,什么热闹来什么,什么都想要;他是不是太世故?从来没有听过他对同行的点评,要么是他做超然状,要么是他觉得别人跟他不在一个层面?他是不是太傲慢?还有,他是不是太土?根子里并没有深邃的思考,冷静的批判——如同很多人一样,对于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评判和揣测,并不以自己是否具备类似品格和能力为标准,你只会觉得,他应该具备,否则他就配不上他的名声。    后来发现,他并不像各种八卦信息和深刻评论糅合出来的那样。他诚恳、清醒、坦荡。他对于批评,包括面对面批评坦然接受。他对自己问题的剖析,无情、精准。有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年轻影评人,对他提出修改意见和推介影片,他会直接表达:“听你这么一说,我都觉得自己没看过多少电影。”他反刍这些意见时,管那位年轻人叫“那位爷”——“爷”这种尊称里表达的敬意,北方人能心领神会。    再就是他的勤奋、刻苦、极度自律。我是70年代生人,也有着和陈丹青这些老知青相近的倾向,我认同下狠力气干事的人。一个人每天保持旺盛的精力,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看小说、选剧本、搞创意、弄研讨、做功课,几乎从不间断。敢问谁能做得到?不管你是不是从事电影这个行业。    张艺谋老说,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不知道今天的年轻人,看到这样一个人,如此虔诚地面对热爱的行业,不断锤炼自己的手艺,顽强地求生存,磨砺意志和忍耐力,会不会觉得,少了一些潇洒,缺了一点酷?或许也可能觉得,这是另一种特立独行、并不轻飘的酷。张艺谋当真当得起鲁迅所说的“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至于他的作品是否受欢迎,是否让具体某个人或某群人喜欢,另说。他的标杆性已经存在,无法忽视。    在创意这个环节,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和反应能力,半点做不得假。每个人的工作习惯和状态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很深刻,苦思冥想来篇文章,字斟句酌弄点声张,到创意会上,也就是“你说怎么办”的时候,很容易被打哑。张艺谋有层出不穷的创意,很多东西让人耳目一新,叫好声未停,又被他自己推翻,再来——逼干榨尽最后一点想象空间。陈丹青说,他比电视上采访时聪明得多,大概也有这个因素。    谈话过程中,张艺谋很专注,他面对正在做的任何事,都有这种专注。他会尽量挖掘记忆和感受,从没有闲散和漫不经心,他不断观察你感兴趣的内容,争取在这个部分多讲一些。我们讨论书的做法,在有些问题一时谈不清楚时,也会发现他轻微的不耐,但这被他良好的教养迅速掩盖。    张艺谋说:“你随便写,明枪暗箭,直指人心。多尖锐都不怕。”他不是在表现宽宏,是在让我放心,他不会干预写作过程。    不过我也无法采用他所假设的这种张扬的方式,我并不讨厌他,他也没有任何事例让我觉得可以发挥一下刻薄,故意作态反而会有轻浮的文风,让书中的描述减少了可信度。这本书的主角是张艺谋,不是我,我侧耳聆听,更侧身观察,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冷静的事实,一点拉开距离的旁观视角。煽情不必,所以也没有。    所有成名成腕的人,其实都像一张画,只是上面贴满了宣传广告和大字报。左一层右一层,厚得像鞋底。画还没完成,还有笔触的添加,甚至底色的修正,不过外人看过去,还是满眼的宣传广告和大字报——有歌颂,有批判,画本身什么样,倒在其次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撩开一个角,让有兴趣的人看到一点真画。    也许有人怀疑,我看到的也是假画。不过我想,首先,我并不是个狂热崇拜他的文艺青年,不至于天真到失去对人的判断,更不至于受宠若惊到影响我的观察;其次,张艺谋没那么多瞎功夫逗看客玩,非要精心摆个POSE,每天上浓妆,给自己刷点儿门面。他自己的正事儿还忙不过来。    从选材上,首选是新材料,比如书里的大量照片和他的影像发展逻辑;如果不是新材料,尽量多点新细节、新线索,比如他传奇的家族故事,以及开幕式时他的真实状态;如果也不是新细节,那就多点新观点、新表达,比如对电影节和地下电影的分析和评点。就算如此,张艺谋还是旧的。如果他每次回忆的历史都不一样,那他也就是个骗子了。    对于一个被定义、被描述、被归类、被评价的人来说,喧嚣的底层也有一些被沉默的声音,包括主角本身,不是没有说话,而是声音被淹没。还有一些,可能是真正喜欢这个人的人群,他们只顾默默喜欢,并不发言参与争论。我希望我老老实实地观察和记录、查证资料,能够对得起你们的购买和阅读——看盗版的就算了,你们不在我的敬意范围之内。    有人问我,书里有八卦爆料吗?会说他的情感问题吗?确实没有。几十年了,还在嚼这条蛆,就算再嚼二十年,它也出不来红烧肥肠的味儿。    鉴于张艺谋在写作过程中的尊重,我不得不说诚恳地说句套话——请放心,如果他一开始就控制这本书的写法和内容,我一定不会这么大方——书中的错误,包括写得如何不合您的口味,这是我个人的责任,跟张艺谋无关。如果您说张艺谋所有的事您都清楚,您还有多少多少未经公布的独家内容,那么恭喜您,您有可能获得长脚的百科全书之无所不知奖,请您写出来,任人观赏。只要您说的是真的,都有趣。    感谢周晓枫,感谢为这本书付出努力的所有写了名字和没写名字的人们。    鞠躬。侧幕下。

编辑推荐

《张艺谋的作业》:在中国的导演中,张艺谋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如果客气一点的话,算之一,不客气的话,就是最。他不断被解读,从开始的推崇版解读,到后来的夹杂着怀疑、讽刺的符号化解读,也许都是误读的不同版本而已。这么多年来,他其实并不沉默。在电影宣传期他会频繁接受采访,他说的话也并不是套话,有内容,有锋芒。但是碎片化的记录,加上强烈风格化的作品,捏出来一个标签化的张艺谋。对于张艺谋的印象,仿佛早已准备好各种态度套餐以供选择。也许我们也可以选择,听听他完整地说一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侧耳细听和侧身观察的视角,提供一个微妙的距离,也许你会看到多少有点陌生的张艺谋,看到造就他的那个时代和命运这条神奇的绳索,不知道绳索的另一端会捏在谁的手里。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张艺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艺谋的作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7条)

 
 

  •   这本书具有合作性。这是一本由2个作者合作的书。张艺谋,电影导演。1950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当过下乡知青、工人、摄影师。主要电影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等。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方希,作家,从事图书出版。1971年生。主要作品:《毒辣端庄》《毒家蜜方》等。这本书具有艺术性。这本书图文并茂,艺术冲击力很强。这本书具有唯一性。这本书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   学长推荐的 非常好看他的作品除了会让你看到什么是美轮美奂 更能让你知道 什么是影视作品的生命力。《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   看到《张艺谋的作业》是在公元2011年的岁末,在“满城尽看十三钗”的时候,因幼稚的害怕圣诞和新年过得太沉重,于是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观看张艺谋。看完十三钗的各有各说法,我从林林总总的反应中提炼出了“震撼”二字,心想早晚有一天我是会去看的,在我的内心够强大的时候;然而这本书,这本《张艺谋的作业》却让我不需费劲去“提炼”,就被“震撼”的感觉沐浴了,这份震撼,更像是引起最早的蝴蝶效应的那只蝴蝶,其飞行与翅膀的煽动是如此的自然与随意,然而在大洋彼岸所引发的撼动却是其始料未及的。

    而这一切的发生,就是从这本装帧精美,黑白灰色调的《张艺谋的作业》开始的。

    拿到此书之前曾在微博上围观过对这本书起名的活动,具体都有什么备选项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记得华丽丽的不少,当时怎么想也猜不到最后定下的是这个《张艺谋的作业》,整本书也正如同这个不华丽的名字和不华丽的封面一样,记载了张艺谋人生中几个关键的节点,不夸张的说,是改变他命运的若干个路口。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因为不是当事人主笔叙述自己如何从青春走向中年的“史书”,因为没有刻意的纪年表;也不是一个为了配合电影宣传给自己往脸上贴金的大字报,因为看起来不水,很有干货。这不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梳子,可能落下的地方不是发际线的最前沿,然而梳过的地方都很平整清晰,丝丝分明。是否有白发,是否是卷发,甚至是否有头皮屑,都一目了然。而这梳子这一下子便梳出来了一个叫做命运的东西,一个呈现在几亿观众面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背后的关于命运的东西。

    说实话,我是带着很平静的心态翻开第一页的,然而越读越感觉爱不释手,经常重复对一个段落看好几遍,甚至拿不同颜色的笔涂涂改改,这种情况在近年我的读书“生涯”中已经不多见了,除了读一些心理学的大部头的时候有过如此举动,其他便很少欣然而为之了。总得来看,这更像是一个高水平的访谈节目,但是没有主持人在现场,都是画外音,中间穿插的是张艺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照片、影像、和情怀。对一个有很强文字抽离感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从这本书中读出动感的,这份动感不侨情、不做作。正如在正文开篇张艺谋就说“每个人都是影像记忆”,真正让我们记住的不是语言本身,而是当时当地的场景、状态与图像。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和顾虑在听他讲故事的时候目测一下朱军的脸上有多少油,鲁豫的腿为什么又细了,脸上为什么那么多褶子。这就是一个文人笔下的艺术墨客的故事,无它。

    说到这个文人,北大才女方希,之前拜读过她的《毒辣端庄》和《毒家蜜语》,一个说话以“毒”为尊,但是精确把握“稳准狠”力道的70年代作家,很少见她用文字这把武器捧过谁的臭脚,这本《张艺谋的作业》也不例外,通篇读下来,看不到任何一种粉丝对偶像的膜拜感,有的只是对生命的尊重,艺术的理智,以及不分年代的所谓精神的敬意,这种行文态度和基调也对冷静完成全书的阅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方希在“跋”里面的文字也全面阐释了这一点,我想她很准确的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报幕员,一个虽然手里拿着提词本,但是却可以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的报幕员。

    此书有几个亮点值得与爱书之人共享:
    一、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目录
    所谓的目录只有6个字组成的4个词:“序”“引言”“作业”“跋”。这比现在很多人写书动不动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范儿要显得更简单、更有诚意与延展性。

    二、 书中有很多珍贵的资料,包括张艺谋1976年到1980年的摄影作业,一个可以把照片拍出油画感觉的人,别说在导演界,就是在摄影界也不多见。这更正了我曾经的一个误解,总以为张艺谋的摄像机把中国农村最丑的一面展现给了世界,然而书里面却呈现了很多在画展都不多见的摄影好作品,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精神、与遭遇,观后发现,其实很多影像和图片是不能以美或丑来定义的,就仿佛一个成年人看电视,不会再问“谁是好人?谁是坏蛋?”了一样。

    除此之外,书中还收集了很多张艺谋的“真迹”,那些为了实现对知识的渴求所进行的“抄书”。相比我现在在不得已而为之下进行的书摘抄写,张艺谋的“抄书”功底的确了得,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这些当年的字迹更能了解什么叫做勤奋、刻苦、极度自律了。

    三、 所谓《作业》呈现的除了张艺谋所谓的汇报性的记录以外,更多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从张艺谋一出名我们就知道他出身咸阳国棉八厂,之后如何自强不息,改变的命运,但正如书中所说,所谓的幸运,有时就是一些链条:如果没有他,他就不会有上北影的念头;如果没有她,他就不会被破格录取;如果没有他,他就回陕西了,任何一环的消失,都不会有今天的张艺谋。而这些链条上的“他”和“她”,并不是博爱的救世主或者等着给你送礼物的圣诞老人,看到你家没人儿,蹲在门口等你,把这些链条连在一起其实还是自己,只不过很多年以后再看,觉得人生真是一出戏,因为这些有着重要戏码的“关键人物”要么是普通朋友,要么是陌生贵人,要么是某个亲戚,甚至还有不能白头偕老的前妻。

    如同张艺谋的很多作品和他独特的脸型一样,虽然是旁观者执笔,他口述,然而整篇《作业》也透露着很强的宿命感,宿命并非认命,因为认命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没看到敌人就缴械投降。我超级喜欢书中张艺谋关于命运的一段话,作者原话援引了这段:

    关于命运和机会,张艺谋在不同场合听过一句话“命运就是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你没有办法辨别什么是机会,没有人能长一双慧眼,看到机会的来临。你只能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往往是准备之后你做了临时性的选择、不知深浅的决定,正是这些准备,让你的各种选择和决定改变了命运。等你若干年后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

    张艺谋自评自己是个“手艺人”,我想他可能也是把自己的作品当做“活”来做吧,观众的评价可能这活不是“好活”,但是他能保证的就是两点:“精工”和“细活”。这种做活的精神不是小明星串串场子那般无厘头,更多的是对一种精神的尊重,到底该用什么词去冠名和形容这种精神,我说不好,但是我能些许感觉到。到底你会感觉到怎样的关于这种精神的feel,恐怕只有自己读过全书才能了然了。


    张艺谋说“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我掩书起身,望向窗外,心想:如果是这样,我的作业截止目前写得怎样了?。。。。。。。。
  •   这些作业的背后,是每一个阶段的张艺谋。作业的风格变化,看得见脉络和呼吸。唯一看不见的,是这些变化之间,命运转折的喜剧或玩笑。这一部分,则由记录者方希的文字很好地填补了。
      
        这本作业集,是的写照。他在照别人,也在画自己。无论是张艺谋当年在陕西国棉八厂自己捣鼓的摄影作品,还是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时的正规作业,你能看到这个“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从何走来,你会哑然失笑或者唏嘘于他在自己的命运剧目里的演出,这有助于你去了解一个近几年骂名颇多的、象征某种霸权的导演。
      
  •   从媒体中看到的张艺谋和书中的张艺谋感觉是不一样的,作者是根据张艺谋的口述整理而成的,整体的语言平易近人。用陈丹青曾经说过一句话来形容张艺谋:“平时滑稽好玩,干起活来脸上恶狠狠的。”文中介绍的张艺谋大部分是张艺谋之前的一些照片及生活、工作的情况,而这些是以文字及照片、图片来记载的,也是张艺谋很喜欢的一些图片、照片等等。
    看完本书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方面的。一个是张艺谋的手抄书的记载,在书的前后共有四页,是橘黄色的底,黑色的手抄笔记,排版的感觉是很不错的,字迹非常工整,可以看出张艺谋是一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他1971年至1974年都是在手抄书的过程中走过的,而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非常精准的构图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他的照片在构图上切去一部分后更能很好的体现作品的主题和意蕴。逆光拍照、想要表现的主题都可以通过自己想要表达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论是拍人、拍景、抓拍、人像的表现、时间的精准、时机、裁剪等等,都表现的恰到好处。而自己在这一方面却是需要提高的,抓图能力,想要表达的思想,有的时候拍出来的差强人意,还是要不断的总结,多看好的作品及艺术照片及丰富内在的一些东西。
    王志平为四月影会的“自然 社会 人”写的前言,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有他本身特有的语言。是时候了,就像应该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也应该用艺术语言来研究艺术。
    摄影艺术的美,存在于自然的韵律之中,存在于社会的真实之中,存在于人的情趣之中。而并不一定存在于重大题材和长官意识里。(这句话自己是非常赞同的,曾经参加过著名摄影师袁学军的摄影讲座,在他的讲座明白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许你的作品不起眼,可是只要是体现民俗、民族的,一开始也许会怀才不遇,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就会有很好的收获的。自己也会成长很多,水平也会提高很多的。他当时讲到张艺谋的最大的作品是2008年的奥运会,一出现就引起了世界轰动,他大量的运用的是中国元素,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融入到奥运会中,通过以点带面,展现给世界的是泱泱大国的风采和文化内涵。)
    张艺谋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总导演,他的那记录《张艺谋的2008》,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大公司做管理项目培训的必备教材,而他的那句“人在时代里都必须先生存,在生存中保持个性,保持清醒,保持头脑拼命运转,根据形势和感觉,表现出独立的思想性。”一开始就应该把自己放到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去锻炼,心里打鼓,腿打战,偏不绕着走,非迎面去,接受最直接的考验,一千个人里头,生命力、抗衡力、应变力、适应能力都得到磨练的那个人能脱颖而出,“那你就可以说,梦想实现了,是通过直面现实实现的,现实只能穿越,不能超越。”
  •   《张艺谋的作业》,其实篇幅并不是很长,但是用了时下很流行的排版方式,外加很多张艺谋早期作为摄影师时拍下的很多摄影作品,所以整本书书显得很厚重,确实,内容很厚重!但是书中却也都是些平实、扎实的语言和感悟,不知道别人读来的感觉如何,我呢,倒是很敬佩、认同并赞赏,他的对生活的态度,他的在那个年代下不平凡的家庭背景、他的生活阅历、他的对电影的态度……尤其是书中表现出来的张艺谋的“接受”哲学。(或许有人又在质疑她所反映出的真实度,可是,人总是要相信一次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给他的行为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谁都躲不过,只是结局,或者说结果有很大差异罢了,或许这便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或许……这才是生活。
    这本书并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因为并非张的亲手执笔,或许因为他对作家、写书人一直都有的那种敬意有关,觉得写书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才被叫做“作业”,他认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作业”。起的很是恰当。这本书由方希撰文,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全本书,突然又增添了对方希的兴趣,呵呵,真是一环扣一环~看这种叙述风格的书也不比看所谓的“正书”来的差多少,反倒很真实,从一个人的出身,到他所经历,再到他的一个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人的人生,也贯穿整本书,很“正”,看到了一个人的勤奋,一个人的倔强、一个人的哲学……还有一个人的影像。书中说,张艺谋这一路走来都在与影像打交道,就好像这就是他注定的人生,所以,书的结尾张艺谋说“这就是命”。我想这其中不止是这一种命运,是各种!
  •   《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侧耳倾听和侧身观察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微妙的距离,也许你会看到多少有点儿陌生的张艺谋,看到造就他的那个时代和命运这条神奇的绳索,不知道绳索的另一端会捏在谁的手里。
  •   一口气读完了《张艺谋的作业》,我只能说“天道酬勤”、“苦心人天不负”……
    《张艺谋的作业》里,没怎么扯他的伟大、**,因为这是后来的事。这书实事求是地寻根溯源找到了老谋子32岁前,也就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前,他的努力,和他的卑微。
    因为出身非常不好,所以命运几乎没给年轻时代的老谋子任何机会。他自觉地知道自己没有入团的资格,也没有求学的资格。28岁前,他的最高学历,是初二。
    可是这个初二的出身不好的人,有多努力啊。只需要看看他在那个年纪留下的照片,他的心血。他在国棉八厂当工人,8年哦,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等到国家开始从社会上招收大学生时,他已经28岁了。他就去考啦。其实那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根本就不是机会,因为成功的可能太小太小了。他就凭着他在国棉八厂的图片“作业”,叩开了命运的大门。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这时,命运开始对他微笑。
    不过,在这本《张艺谋的作业》里,还写到一段:因为他是打招呼进来的学生,所以只能学两年,还不能发毕业证。我完全能体会,老谋子那时有多难。不过,他也熬过来了。他毕业后,被分配到非常偏僻的广西电影厂。11个同学,跑得还剩4个。所以说老谋子真是没得选择。
    不过,他还是没放弃,抓住机会,因为那电影厂非常重视他们。他一开始接触电影,就是独立摄影,拍了《一个和八个》。后来就是跟陈凯歌合作,做《黄土地》的摄影,一出手就非常精彩!
    我觉得我看书时,境界十分低。因为那种快感,完全是因为老谋子起点低,然而成就很大,而带来的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不过这书写得非常真实。而且,我也相信,人要有了这种不肯认输、吃苦硬干的精神,那么,不管命运怎么捉弄他,他总会有所成就的。





  •   这是张艺谋三十多年前摄影作业的合集与对自己人生关键时刻的一次小结。我觉得值得一看的是:张艺谋61岁了,称自己是一个“工具化”的人,一辈子都在致力当个实在的手艺人。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手艺人三个字,是个很高的要求。这年头,能够对自己的活计尽百分之百心力的人,已经太稀缺了。我们总是太急于表达和表现,而缺乏再好一点的耐心。
    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对这本书充满兴趣,毕竟里面没有私密谈话,没有炫耀,没有满怀温情地抚摸自己的成绩。他就是老老实实的,很沉着的调子,把自己的作业说一说。但是我感觉每一个踏踏实实在做事的人,会感兴趣。
    特别是其中张艺谋对于在当前审查制度下拍电影、以及对年轻导演的忠告一段儿,是理性智慧和理想主义在现实条件中的高度结合,我相信所有做事的人必然会心有戚戚焉。
    每个做事的人总是抱怨自己太苦,受挫折受磨难,可是,如果你看看书中对张艺谋家庭背景的回忆、对他作为一个到哪儿都是“编外人员”的经历的纪录,再对比一下他今天的成绩,你会对他的深沉隐忍和承受力感到惊叹。与他相比,我们所碰到的,不过就是点儿事儿,最多,算是个委屈。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承受过这些磨难而如何怎样,没有道德优越感、没有老革命的摆资格、甚至都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大词儿,就是很自然、很淡定的在面对和经历这些而已。我想,也许他甚至都没有想过:这是个磨难。
    太朴素了,朴素得非常强悍。
    特别是序言,张艺谋写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作业。我们的作业呢?做好了吗?做得够用心吗?我问自己,而且完全不能给出一个尚算合格的答案。
  •   这本书,超过自己的预期。喜欢张艺谋电影的影像冲击力,但一直觉得他的电影,故事体裁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么多年了,真正喜欢他的电影,也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和《金陵十三钗》。买这本书是想看看他曾经的照片,书里确实不少,特别喜欢他上北电之前那些习作,那几幅华山上的照片,真是佳作!也喜欢他上学期间抓拍的那些纪实作品,很有意思。超过预期的,是本书的记述者方希的文笔,通过她清晰客观的文字,记录了一个和人们评论不太一样的大导演。确实,他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他长期一如既往的刻苦勤奋,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凭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他的刻苦勤奋,他对演员的最大化的调度,只要能遇上好的剧本,好的编剧,我想,他还是能拍出佳作的。另外,这本书装帧素雅大气,个人也十分喜欢。
  •   张艺谋,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这本书记录了他“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非常值得一看。
  •   这是我第一次看跟张艺谋有关的书籍,他的电影我看的并不多,特别是他早期的作品。之前我一直以为他的电影之路是那种顺顺利利的,后来才知道这其中的各种心酸难为人道也。其实没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艺术世界,我们也许无法认同,但至少可以理解和尊重。说实话我还是蛮欣赏他对待艺术的态度的,看过这本书后,特别是他的摄影作品,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厚积薄发……
  •   张艺谋所有的作业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十面埋伏》,最喜欢的是《活着》和奥运会开幕式,《金陵十三钗》是他近年来最好的电影,不过我觉得,似乎没有超过《活着》。他的这本书是一个特殊的作业,喜欢他那么冷静和幽默地说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心得。人是不能装一辈子的,我觉得他没有装,在这本书里尤其是。
  •   原来以为张艺谋是因为进入电影学院才偶然成才成功的,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张艺谋的艺术才华在上大学前当工人时就显示出来了,他的摄影才华和创造性虽然不能说是天生的,也可以说是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甚至那些所谓的专业摄影师!即使他没有上电影学院,没有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也会成为著名的摄影家。他的才华不会被埋没的。甚至有点可惜,张艺谋选择了电影之路,中国电影界出了一位不世出的大师,但摄影界少了一位大师。
  •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花钱买这本书,本来是我非常不喜欢张艺谋的,他的电影作品我看的非常少,能看上眼的就更少了。而且对他在媒体炒作的全是我非常反感的八卦。
    也许是因为这些我买了这本书,而且花了几个小时看完,发现这个人在我心里貌似没那么讨厌了,难道又是在装X吗?只不过看过了所有的文字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在阐述什么,在说些什么,真的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是个非常努力的人,作为一个导演,作为一位艺术家,可以说他具备了所有的素质。
    我渐渐的喜欢了这位导演。

    做娱乐圈内,做出点事情,太不容易了。
  •   我是从《红高粱》开始看张艺谋的电影的,算资深了。他之前做摄影的片子都没看过。我看这本书,大概因为我是个怀旧的人,里面的照片和故事,有些离我很远,有些还有印象,哈哈镜,我小时候城里也有,我还记得一毛钱一张票,我们家都去看了,笑得直不起腰来。我们邻居也有时髦小伙子戴墨镜不撕商标的,我们以为墨镜都是这样的,没有商标的好像是假的……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回忆,当然,张艺谋导演的摄影真是棒,尤其在那个年代。
  •   其实我一直觉得张艺谋是个投机分子。什么热门拍什么,很商业化。
    不过因为他的人生足够传奇,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能有今天的地位,所以就买了一本《张艺谋的作业》来看。
    一开始吧,无非是“当年怎么苦”、“怎么勤奋”,当然腔调是比较大气的,并不是一脸旧社会。从前几章可以看出,老谋子从小就是一个不放弃自我,脚踏实地的人。因为出身不好,他连当红卫兵的机会都没有。那时他因为有画画的特长,他特别愿意成为一颗“螺丝钉”。
    也许,现在说起来,这样的梦想显得特别可笑。但是那种渴望被认可的想法,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之后几章,讲得就更详细了。为了买相机,攒了几年的工资。为了考北京电影学院,躲在臭气熏天的厕所里冲照片。……
    大概在最后两章吧,张艺谋谈电影。大概意思是说:电影本来就是娱乐的,看电影的都是年轻人。如果我没理解错,他应该是不赞同电影还要“文以载道”吧。
    我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年他一直拍商业片了。
  •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信息不相信张导也会出书,拿到书一看,才发现确实是张导深度参与创作的一本书,里面有很多他的真实想法,包括对奥运会开幕式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面对媒体时,当电影导演时,上台发言时不一样的张艺谋。
  •   对张艺谋始缘于电影,之前,并未多少了解,无非是个知名导演而已。今读此书,又有一种新印象,原来名人的成功道路也是充满着如此曲折。在阅读过程中,似乎找到了一种自我的感觉。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总想一夜成名致富,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却了无兴趣,充满抱怨,充满消极,没有沉下心去,低下身去,如此之久,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张的事迹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考和启发:把你的每一份工作当做一份作业来做,认真拼命的来做,做精做专,为未来的理想铺就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张艺谋其人,无论你是否喜欢他的电影,都很难不钦佩他为人生做出的努力。其情商之高,对自己喜欢并从事的工作之专注、之执著,确实不是一般人可比。

    书本身算不上精品,很多地方可以看出还是仓促之作,但其中的摄影作品和老谋子抄写的书籍,却也很能让人动容。也许年轻些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社会的变迁,但70后、60后以致更为年长的人,看到那一幅幅的作品会体会到那种时代的撞击,那种触及人内心的躁动。不能不承认,此人确实应该走艺术这一行。文字部分,稍显平淡,没有说教,没有洒狗血,更没有非要为自己正个名什么的,也许这正是老谋子为人行事的一种体现吧。相较于作品中浓烈色彩的低调、内敛。
  •   介绍张艺谋导演,从70年代开始的学习、奋斗的经历。书中有多幅张艺谋导演的摄影作品。另外书中有多篇张艺谋导演学习时期的笔记、心得。都是张导原笔迹的影像。夸一句,张导的字写得很工整,真是字如其人:)
  •   最近在读一些关于电影导演的书,从《贾想》,《侯孝贤电影讲座》,《张艺谋的作业》到《魔灯》,《蒂姆.波顿的电影世界》,《让.雷诺阿》...曾经仅视电影为一种声色味俱全的消遣。走近后发现,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这里除了文学艺术技术,更多的是人生...
  •   "我拍照片有好几年了,就是个爱好,没有专业的水平。这几年投入挺大,不仅是装备,更是时间和精力。看到说这本书收了张艺谋的早年照片,就买来看看。看完还是挺意外的。有些照片一看就知道,考验的是基本功,尤其是没有三脚架的微距拍摄,没有广角镜的大角度拍摄,今天装备已经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当年需要人掌握的技术,现在的相机能轻易做到,但是取景、意境性的东西,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我比张艺谋导演小十岁,也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尤其是看到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拍摄的照片,概念上已经非常先进了,要知道,那会儿还批林批孔,还反帝反修,除了样板戏,也没什么看的,能拍出那样的照片,十分十分不容易。昨天我还和几个老朋友一起翻看,一起聊这些照片里的那个年代,回忆起以前工厂里很多人,很多事,想起那时候排队买肉,邻居之间的打架和嫉妒,谁家出了事儿之后的互相帮助,很感慨,也有点失落,好像我们这辈子,一下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张艺谋导演还在那么勤奋地工作,出那么多成绩,让人钦佩,他有他的机会和幸运,但他到今天,绝不是幸运这两个字能解释的。
    我还买票去看了《金陵十三钗》,我看得掉眼泪。谢谢这本书,谢谢张艺谋导演。"
  •   张艺谋导演的水准如何,《金陵十三钗》是最好的证明!!!——好电影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
  •   张艺谋是个挺厚道的人,如果不是这本书里说,我还真没注意到,他确实从来没有点评过同行的电影,相比之下,某台湾老导演可真够无聊的,把大陆导演点评一个遍,这个不行,那个也差,总之就是大陆导演全部沦陷,你以为你自己是谁?切。
  •   张导在怎么说也拍过那么多电影,而且视觉效果都非常棒,虽然有我自己看着不是很爽的,觉得近电影院有点亏,但是总体感觉还不错,希望在退休的时候能在继续看到张艺谋的好作品,十三钗就是个非常棒的电影。
  •   看了书之后觉得张艺谋可爱,但是也很可怜。但是总体感觉还是很好,这样一个导演,我相信会给现代年轻人更多,更好的电影。
  •   如果说不知道张艺谋是谁,恐怕会被人笑掉大牙。可是看完《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我却发现以前真的不知道张艺谋。看他的书的时候,最感慨也最震撼的就是在每张作业旁边,他那工整、干净的记录。看完那些记录,才知道今日的张艺谋并不是一个偶然。张艺谋说:“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如果可以比较的话,他一定是个特别认真的做作业的人。敬佩他这份为人做事的态度。
  •   在2012年初能看到这本书,我觉得还挺不错的,电影这个声色犬马的环境,难得还有导演像张艺谋这样沉下心来回忆自己的过往,并且愿意跟大家分享他的成长故事,他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挫折与失败的经历。
  •   我其实一开始也不怎么喜欢老谋子的电影,但是,不至于混淆到讨厌这个人,更没有上升到痛恨的地步。如果要评价只评价电影,用客观的尺度、有理有据。

    但是,书里面讲到一件事,就是《英雄》公映的时候,有记者出言不逊,用老谋子的话说“那种要灭你、要砸你、要臭你的敌意……”,但是老谋子说“我觉得难过,对不起这些(拍《英雄》的)演员,对不起他们的心。”

    《十三钗》公映后,虽然绝大部分人都拍手叫好,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恶意地辱骂张艺谋,甚至有一个人叫嚣着说他该被枪毙。我觉得,这些人真低级。
  •   我就看不惯动不动就说人傻的,好像自己多了不起似的。《金陵十三钗》是有人恶评我才去看的,看完以后觉得,那些评论者瞎扯了好多电影里没有说的东西,硬拉到张艺谋头上,这个主义,那个出卖,自己心里阴暗才会有这些想法吧。我觉得电影就说了好几群人怎么救一群孩子,这在哪个发生战争的国家都有可能,跟处女情结有个P关系。看完再看那些评论,更觉得无耻。搜信息的时候搜到这本书,貌似还没有人骂,我买来看看。看完就一个感受:做事的人在中国最难,直着腰杆骂人的最容易,还不用负责任。鄙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   人说,每个成功之人都有他的过人之处。老谋子的作业让人看了,感慨万千。
    我不太懂摄影,只是会看那些图画美不美,呵呵,但对于字,多少还是了解些的。
    老谋子的笔记、记录透露着认真二字。我们现在有几人的字可能达到那样的工整?只怕是潦草有余,工整没有。就说本人,平时的字,端正起来像模像样,可是啊,这样的时候少有,多是快速涂鸦类型的,汗颜。
    另外,在读完这本书后,工具化这词一直萦绕在脑海。
    有时会想,60岁之后还会让自己忙碌吗?老谋子的敬业让人敬佩。
    虽不是老谋子的传记,但它让我们从另一方面了解张艺谋,认真、执着。
    此书,值得一读。
  •   看到张艺谋拍的这些照片,就明白为什么他的电影能拍得如此精致了。《金陵十三钗》停机后一个星期就剪定了啊,太牛了。战争场面和色彩美感的视觉冲击~制作如此精良,赞一个
  •   也许很多导演也很辛苦,也有几部出了名的作品,但是张艺谋的历程真的很励志,觉得这么一个低调的人,真的很了不起。
  •   张艺谋说要拍一部好电影,“第一,要有一个好剧本”,我非常赞同这一点,《三枪》和《十三钗》就是两个典型例子。
  •   对张艺谋的电影失望失望在失望(除十三钗),看了书中的摄影作品,由心里佩服,如果你要是做摄影家没准会比现在牛。
  •   从来不追星,但我觉得张艺谋是我钦佩的一位导演。颇具矛盾与争议的人,仍然做着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值得我钦佩。作品是多年的照片,更是多年人生经历轨迹的反映。需细读细体会。
  •   对于张艺谋这个人,看完书我才算了解一点点,买书的时候只是因为金陵十三钗,看了书之后才知道,他是低调的人,屏幕上看到的,和书上写的分明是两个人,在后面他真的受了太多的气,哎,可怜的导演,可怜的张艺谋啊。
  •   那时听说张艺谋要出书了,新浪微博上还有个起名字的活动。有一个人起名叫“那弹棉花的日子”。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书后,我哈哈大笑,明白了。原来老谋子以前是陕西国棉八厂的工人。但是人家那时就不是一般人,人家有文体特长。要不是这个,老谋子现在说不定还是个农民。哈哈哈!

    再多说一句,书中没夸老谋子,挺实事求是的。
  •   照片和电影都是影像的一种,有助于了解另一方面的张艺谋,挺好的,书的质量也很好
  •   看完《金陵十三钗》后就中了毒,天天守在天涯一楼里,又把十三钗的纪录片、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的2008以及其他关于张导的评论都找来看,对张导只有一个词:肃然起敬~~~~~~~~~这本书必须买~~~~~~
  •   张艺谋的故事我觉得有点隔膜。我很难理解他那会儿的什么压抑、狂喜、拼搏什么的。不过他一心喜欢一样东西,而且认为导演是手艺人,不装,我挺佩服的。看完后,好像是受了一点启发,但是说不出来。
  •   我只知道张艺谋做影像很牛,尤其是奥运会。给我们一家人的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看了奥运会说了一句,这事整的太棒了,给中国人争脸啊。

    看了书之后发现,张艺谋真的太牛了,会场所有的布置不说,就是99%的参考意见全是张艺谋的,这能不让人吃惊吗。

    张导,真的很棒。
  •   我经常会骂一些明星装B,但是看完张艺谋这本书,我在也骂不出来了,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是那么诚恳,我想,他拍的所有电影也是很真诚的吧,他最恶心的一部作业就是三枪,但是现在看来,三枪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这本书让我对老谋子有了另一种看法。很真实。
  •   其实我特想从书里知道张艺谋和张伟平是怎么合作的,怎么分钱,还有那些低级趣味的想法,感情纠葛啦,前妻啦什么的。不过看了这本书,也没太失望,虽然我关心的几个问题都没有涉及。书里确实提到了他的前妻肖华,如果不是肖华和她的姐夫,张艺谋就上不了北京电影学院,话说得很朴实,不做作,除去他的家务事不说,这么做,爷们儿!
  •   张会军好像现在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他和张艺谋是同学。他评价张艺谋在北京电影学院时说:时时处处拘谨,沉默寡言,做事,学习,说话谨小慎微。
  •   每天睡那么短时间,大脑转的过来吗?真怀疑十三钗是怎么拍出来的。只不过这次给大家还是带来了很多惊喜。

    张艺谋导演,辛苦了。
  •   这本书里的一些摄影作品还是很不错的 也借此让我看到了一个跟我印象中不一样的张艺谋
  •   看到三枪之后就以为张艺谋在也不会拍出好的电影供影迷欣赏呢,现在除了十三钗,又出了这么一本,我对他的看法变了。他的为人不像乔布斯那样,很温和的一位老头,在书中能感觉的到!
  •   我觉得张艺谋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早期只做摄影,后期只做导演。他认为导演本来只是个手艺,没想到社会地位这么高。我想,热爱一样东西,先不能考虑它能为你带来多少名和利。喜欢,就努力去做,就Ok了。
  •   平时在网上看到很多张艺谋的报道,总感觉这是个大牌儿,看了书才知道原来也是个老百姓而已,无非是有个好的机会去做了一些让大家都很高兴的事情。这高兴的事情就是电影。电影背后他的痛苦平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书还是很不错的,值得收藏。
  •   苦逼的张艺谋拍了一部烂片就会被人骂,同行还会挤得他,老谋子就是不说话,化悲愤为力量吧,都拍点好电影,让那些SB无话可说。
  •   初二的学生,也敢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并且还超龄5、6岁,连考试资格都没有。出身不好的草民竟然找到了文化部部长。这就是张艺谋上北京电影学院的经过,太匪夷所思了。"
  •   张艺谋导演是一位传奇人物,其坚持与坚韧不拔,令人叹服。看张艺谋作业,学习其专业与专注精神。
  •   因为支持张艺谋,所以他的第一本图书自然要买。书包装得挺精致,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年代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缘故,里面附的张艺谋的摄影作品都是黑白的。总之很喜欢
  •   提到张艺谋总会他的电影、他的奥运开幕式和那个玉龙雪山下的印象丽江,那些都是视频,是宏大瑰丽的画面。用文字安静地阅读张艺谋,收获另一种感动。
  •   《金陵十三钗》照例有好票房,照例有针锋相对的评论,也照例再次引起人们对张艺谋这名字的兴趣。如此背景之下,一本《张艺谋的作业》算是来得恰逢其时了。这书其实是张艺谋的口述,加上些不同时期的视觉作品,于是理想和激情,转型与坚持,也就跃然纸上。至于评说,那自然还是只能留给读者了。
  •   本来买书就很少发评论,有的时候看完书有感觉,但是不想写出来,最后看看这本书的评论还是很想来得瑟一下。

    拿到书的时候看着很“素”,没有华丽的封面,只有一个严肃的不能在严肃的墨镜男(张艺谋),书用纸非常好,比乔布斯的要好,只不过有点重,内容可以说比较华丽,主要体现在,照片和文字穿插着阅读,读起来不累。

    整个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沉稳,让我有种坐在张艺谋旁边的感觉。

    总体来说还不错,值得读读或放在书架上。
  •   书里边张艺谋的姿态低得不能再低了。说导演就是手艺人,只是恰好这个职业有社会关注,身处名利场和是非圈。如果不是这样,这个职业跟木匠没有任何分别。
  •   我见过张艺谋的报道永远是那么开心的样子,不知道是做出来的,还是由心里表现出来的。总而言之,张艺谋导演的那颗心,非常可爱。
  •   我喜欢张艺谋导演,这本书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错!!!!
  •   我就相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电影拍得好,就应该得到好评,拍得不好,被拍砖也活该。这本书让我对张艺谋的印象有所改变,不过如果他以后拍出坏的片子,我还是会骂。
  •   书里有大量的张艺谋的作品,算是欣赏下老谋的作业吧。文字方面感觉有点像和老谋子对话,身临其境,很好~
  •   书拿到手之后和想象的一样,文字虽然不是那么华丽,故事也不是很那么很精彩,但是张艺谋这个人生历程写的很仔细,至少让我知道,张艺谋是个不装B的人。我开始慢慢敬仰张艺谋导演了。
  •   张艺谋刚进工厂,做辅助工,具体的工作是抄车。很危险,一不小心,手指头就会被钢针拔去半截。他的另一个工作是掏地道。车间的底下有巨大的吸尘装置,每过一段时间就得下去清理。待三层口罩下去,出来之后最里面的那层都是黑的。 每当他有机会出来透口气时,别人抽烟聊天,他就背诗词。 “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用,一个干了一天脏得只看得见眼白的工人,背诗可能改变不了什么,我就想,多学一点,艺不压身,总是好的吧。”
  •   在机场候机时偶然翻阅,非常喜欢。回来后便买了回来。张艺谋早年的平面摄影作品,很有感觉。值得一读再读。
  •   张艺谋从上学到现在在我看来一直是走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也是学艺术的,怎么就没有张导这么有才呢。。。。。纠结。。。。

    书不错,给我的启发也很大。尤其是摄影作品。
  •   看完这本书我只有一个感受,我同意张艺谋的话,“就算这本书出了,把这话搁上去,别人还是认为你在装。”在我们这个时代,要了解一个人,已经变成一个奢侈的要求了吧,人人都要表达自己,不管了不了解情况,不管知道的信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管其他人的感受,只要你是名人,就要灭你。张艺谋说“夹着尾巴做人”,虽然说的是当学生时候的事,可是看看今天,名人们又何尝不是?
  •   一直很喜欢张艺谋这个导演,所以想看看他的一些幕后的故事。
  •   《张艺谋的作业》本想还是那个理由因为喜欢就买,等真正开始阅读时,才知道谋子就是谋子,看人太“毒”啦!让我认识了一位本书才女作家了……
  •   书的内容要比某些电影好看,我对张艺谋本来是比较厌恶的,但是看了书才知道什么叫家家有本难年的经。
    值得看。
  •   张艺谋,每一步都走在刀尖儿上过来的呀。我最感动的是他说,每次都抓住头发丝细的机会才走到今天。如果我是他,我可能抓不住,给部长写信这事儿我想都不敢想,也许只有那个时候才可能吧。
  •   刚拿到书,看着书感觉还是挺有感觉的,里面大量的摄影我最喜欢,更让我吃惊的是,奥运会开幕99%是张艺谋自己出的主意,很猖狂啊。
  •   对张艺谋的电影感兴趣,但是拿到书之后,还没看几眼就被老婆抢走了,排队中~~~~~~~
  •   第111页后,连着两篇是张艺谋的一组摄影作品,叫《我的路》,拍的真好,有特殊的寓意。
  •   曾经非常喜欢过张导,曾经非常不喜欢过张导。这些都和他无关。是我们各自对世界的认识不同造成。喜欢时,就买票进影院,不喜欢,不去就罢了。
    因此错过大银幕的《一个都不能少》和《千里走单骑》。
    去年末的《金陵十三钗》和前年的《山楂树之恋》让我重新喜欢上这位导演。
    他果真是只做不说或者是只做少说。
    也因此被人误解。
    翻看他从前的“作业”,非常非的被感动。他的平静和执着成就了现在的他。
    希望有时间的朋友可以买来一读。
  •   还是比较喜欢张艺谋的,淡淡的笑很吸引人,对于他的摄影作品我就不说什么了,我看不懂,呵呵~内容还不是错,值得买来看看。
  •   最早接触张导的电影是张导扮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中的蒙天放,这也算的上是张导的处女作,随后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才真正接触到张导的导演魅力。这本张导的作业实为一本不错的经典。
  •   刚拿到书,还没来得及仔细看,里面有很多张艺谋年轻时候的摄影照片,装帧很精美,拿在手里很有感觉。
  •   很喜欢张艺谋的摄影作品,大师。
  •   张艺谋的摄影作品值得一看
  •   张艺谋很成功地把摄影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张艺谋的作业,看张艺谋如何认真对待每一次摄影,让人感到!
  •   我倒不是羡慕那些谋女郎现在的地位神马的,我只是羡慕她们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了张艺谋。张艺谋能让她们发现自己的美丽。
    一如《张艺谋的作业》里的那些照片,再平常不过的东西,经过张艺谋的一摆弄,就变成了艺术品。一朵普普通通的兰花,在照片上变得那么幽静、高雅。它活出了人生的意义。
  •   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张艺谋,不放弃,独断,有点冷漠。
  •   书里牵扯的人挺多: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斯皮尔伯格、陈丹青等。老谋子态度很老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明显的是50年代生人的价值观。
  •   在书里张艺谋说“接受是我最大的哲学”,“如果当年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定是最后活着出来的那一批”,他的诸多经历证明了他的确“能忍”,很难想象大导演也有这么多心酸和无奈啊!
  •   张艺谋毕业时,被分配到广西,“再迈一步就道越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可是他在那里,勇往直前,拍出了很好的片子,屡获大奖。 所以说个人的命运,如果够努力,老天爷也会感动的。
  •   书放桌子上,出去抽颗烟的功夫就别人拿走了。拿走就拿走呗,至少您跟我说一声,一个小时了,半天了都。气愤!!!!!

    想对拿我书的人说,喜欢张艺谋你丫就自己去买书。

    此评论只是对同事的不满,不针对此书。
  •   张艺谋长期被妖魔化,要了解真正的他,这本书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   所有的机遇和挑战都被张艺谋式的认真和执着贯穿着,一位经过千锤百炼的好艺术家,一本认真记录了过往的好书。
  •   张艺谋这个人对来说不陌生,但是对他真的半点兴趣都没有,只对他这本书有感觉,出版社弄这么有感觉的书封让我爱不释手。简单不做作,尤其是简单的一张张艺谋的照片,真的太有感觉了。
  •   在不看这本书之前,他是个很难让人能看懂的人,看了这书之后,貌似眼前这层薄纱被撕掉了,张艺谋真的是个很低调的人。让我这样80后能看上的眼的人真不多,但是现在,张艺谋算上一个了。
  •   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张艺谋,非常有帮助,是不是影视行当的人,都可以读这本书。
  •   拿到家,他一口气就把书给读完了,还在一旁,不停的说着,分享着他的读书感受,他很崇拜张艺谋,很是喜欢啊,我也要认真的看下这本书。
  •   媒体上的标题党害死人,张艺谋的很多话都被人断章取义,这大概就是做名人的代价吧?相比他的照片,我还是更喜欢他的《活着》,结尾改得不好,如果是原书的结尾,更震撼。不过他也没办法吧。
  •   对于张导演,我的感觉是他抓住了影像的感觉,抓住了电影的感觉。
    我和张导演同是陕西人,我了解陕西人那种质朴,这在张导演早期的电影里面看得十分清楚。
    以及那种追求纯粹的感觉,比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比如黄金甲里面极尽绚烂的画面,比如
    山楂树里面纯粹的爱情。

    对于张导演的经历我不了解,但通过画面我知道了他要表现的东西。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加了解这个人。
  •   我生长在工厂大院,这本书让我想起很多人,确实如书里所说,工人里都有好多藏龙卧虎的,张艺谋的工友能临摹列维坦的名画,我父母的工友同事里有做根雕的,有象棋下得极好的,有的把家里的后院用木头自己盖了个古典式的小亭子……那时候的工人,真的很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张艺谋能从中脱颖而出。
  •   让你了解一个真实的张艺谋,没想到对他的字写得真好!照片拍得很美很有思想!
  •   书不错,装帧质量很好。张艺谋对摄影艺术情有独钟,独辟蹊径,很有个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