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记往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余英时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余英时怀旧集:师友记往》是一册非常有意义的“回忆录”,收录了余先生数十年来缅怀与纪念包括杨联陞、钱锺书和钱穆等师友的文字,情致款款,音韵绵长。透过这些“温其如玉”的追记,读者足以深刻感受像余先生那样老一辈中国知识人的深情厚谊,以及真正的文化人对于价值、理想和学术的追求与信守。

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著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书籍目录

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1975)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1981) 吴君火狮行谊(1986)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1991) 费正清与中国(1991) 追忆牟宗三先生(1995) 追忆费景汉先生(1996)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1996) 我所认识的钱锺书先生(1998) 谈钱锺书(与傅杰的问答)(2008) 悼念邢慕寰教授(1999)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2001) 一位尊人爱国的伟大书生(2002) 追记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2004) 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2011) 编后记 编后记之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他说,他的村子里就有军队,故知其详情,每人每日可领二十四两米,但总不够额;每月三十五元,买柴都不够,何况买菜吃?如此情形之下,纪律哪能不坏? 他说,社会与政府仍不把兵士作人看待!兵官每月四百元,如何能不舞弊走私? 这两条独立来源的史料可以证实费正清的判断不是向壁虚造的。 1943年秋天已在美国参战一年多以后,国民党于安心之余,更增长了一股虚骄之气。这股虚骄之气到处可见,宋子文任外长后逼走胡适大使,不过是外交方面的一个较突出的例子而已。在国内教育界,国民党的虚骄则充分暴露在加强思想控制上面。甚至教授出国讲学或进修也必须先在中央训练团“受训”。所以连一向不问政治的陈寅恪也在1943年春天写下了“读书渐已师秦吏,钳市终须避楚人”这样愤慨的诗句。 国民党为渊驱鱼,把许多自由主义者推上了激进化的道路。在这一激进化过程中,有些人开始左转,对共产党发生了“民主”、“自由”、“进步”、“现代化”种种期望,费正清也在这种气氛之下主动地去和重庆的中共人员接触。当时中共在重庆的两位女将——龚澎(乔冠华的妻子)和杨刚(《大公报》记者)——是最受美国外交界和新闻界欢迎的人物。她们不但都能说流畅的英语,而且也具有第一流的统战技巧。他们并不向美国人宣传延安多么好,而是集中火力攻击国民党怎样践踏人权——暗杀、摧残言论自由、逮捕民主人士、剥夺人民游行和罢工的权利等。这些说词当然句句都震动了美国人的心弦。一般年轻而热诚的美国人固不必说,即使像费正清这样比较成熟的人也觉得左派集团是沉闷的山城(重庆)中一股清新的空气。他和左派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了。(以上皆见自传第二十一章。) 1944年5月1日,郭沫若有一封《答费正清博士》。那时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刚在重庆《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不久,以明亡影射国民党,以李白成集团影射中共。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弦外之音,即献议中共以李白成为前车之鉴,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这篇文章曾在延安成为学习文件,现有毛泽东给郭沫若的信为证。国民党当然也具有起码的政治敏感,所以《中央H报》刊出了一篇社论痛加驳斥,引起郭沫若的恐慌。(这篇社论——《斥亡国主义》——是由陶希圣执笔的。)在《答费正清博士》中,郭沫若竟把整个事件说成这样: ……3月29日是明朝灭亡三百年祭的纪念日,我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纪念文字,不料竞遭应该以革命为生命的某报于3月24日用社论来作无理取闹的攻击。我们的官方最近答复贵国的舆论时,说我们中国是最民主,言论比任何国家都还要自由,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呀。我所写的本是研究性质的史学上的文字,而且是经过检查通过了的,然而竞成了那么严重的问题。

编辑推荐

《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编辑推荐:余英时先生首次公开师友们的合影!读此图文并茂的“回忆录”,感受老一辈知识人的情谊、理想、追求、信守!《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是一册非常有意义的“回忆录”,收录了余先生数十年来缅怀与纪念包括杨联陞、钱锺书和钱穆等师友的文字,情致款款,音韵绵长。透过这些“温其如玉”的追记,读者足以深刻感受像余先生那样老一辈中国知识人的深情厚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师友记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认识余英时是从董桥口中。没读过余英时的学术著作。他的文字很结实,是汉字的应有结构。当然要向朋友推荐了。
  •   北大出版社的版本很好的。
  •   浓浓的中国人文情怀,收藏品!
  •   余英时先生没有像他的老师钱穆先生一样,在晚年专门写一本《师友杂忆》来记叙与师友的交游情谊,但在其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曾经断断续续地写下许多缅怀师长旧友的文字。这些文字以年代为顺序结合起来看,恰恰折射了余英时先生立体丰满的真生命历程,并且也呈现了一阕令人追慕不已的学林正传,乃至一部肃穆的时代悲喜剧。
  •   看惯余先生学术著作,可以看到另一面的余先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