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记叙文卷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清华大学  作者:傅璇琮 编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诗歌、戏曲、小说,为四个重要门类。散文应尤有特色,一是起源早,其发轫之作《尚书》,即早于《诗经》近千年,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同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诗骚文体创作,共同开启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向;二是范围广,不但包括世传习称的诸子、史传、碑文、墓志,还包括笔记、序跋、书信、日记,及各种赋体、骈文之作。因此,中国传统的古文,被认为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字载体,曾有“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的学术构想。  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很大进展,有丰富成果。但学术界也有指出,在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中,“散文研究却是最薄弱的一环”(见王水照先生为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所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这确值得注意。除了研究专著不多外,散文作品本身的整理、选注,面向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也并不充分,故未能引人注目。中国古典散文浩如烟海,佳作如林。今人各种选本则多仅按时代撷取名篇,所选篇目往往集中在一些读者熟悉的名家名作上,入选作品数量有限,常令爱好古典散文的读者有不足之憾。又因绝大多数选本没有今译,仅靠注释读通原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故我与学界友人合作,由我筹备,编纂这套《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期望为广大读者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欣赏古典散文提供一套较为完备的读本。

内容概要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举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之文,都属此类。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记者,所以备不忘也。”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以备不忘”的记录文字,如“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可看作是记叙文最早的萌芽。从春秋战国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到西汉的“以人物为本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记叙文在史学园地里蓬勃发展,《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史书,或情节曲折,或语言生动,或气势逼人,或人物形象鲜明,叙述技巧已相当纯熟,因此,前人便有“叙事起于史官”(真德秀《文章正宗》),“叙事实出史学”(章学诚《上朱大司马论文》)之论。到魏晋南北朝,记叙文便不再局限于历史著作,这时,不仅出现了专记轶闻琐事的《世说新语》,专记山川景物的《水经注》和专记名胜风物的《洛阳伽蓝记》,而且有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融其诗风于文的散文史上不朽的单篇记叙文《桃花源记》。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陶渊明  桃花源记杨街之  白马寺  洛阳大市李华  中书政事堂记韩愈  画记  燕喜亭记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蓝田县丞厅壁记柳宗元  捕蛇者说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刘禹锡  救沉志自居易  庐山草堂记孙樵  书何易于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欧阳修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真州东园记  泷冈阡表苏舜钦  沧浪亭记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  木假山记钱公辅  义田记曾巩  墨池记  道山亭记  越州赵公救灾记王安石  伤仲永苏轼  喜雨亭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辙……

章节摘录

  庐山风景奇丽秀美,推天下第一。山的北峰叫香炉峰,北寺叫遗爱寺。在峰与寺之间,风景极其优美,在整个庐山又占第一。元和十一年秋天,太原人白乐天见到这处风景,十分喜爱,就像出外远行的人路过故乡,恋恋不舍。因而面对着香炉峰,紧挨着遗爱寺,建了一座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建成了。一共三问,用两根柱子隔开,两间侧室,四个窗户,大小宽窄,完全符合我的心愿和财力。打开北面的门,引来凉风,可以防夏天的酷热;把南面的屋脊盖得高敞些,让阳光照进来,可以防冬天的严寒。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加油漆彩画;墙壁只抹上一层泥,不再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枝做帘子,麻布做帐子,大体上和草堂的规格是一致的。堂屋中放置四张木榻,两块素屏,一张漆琴,儒家、道家、佛家的书各两三卷。  乐天来做了草堂的主人,仰头看山,俯首听泉,两旁浏览翠竹书时木、白云山石,从早晨到晚上,美景繁多,看都看不过来。一会儿,心气随着诱人的景物而变化,于是身体舒适,心境平和。过了一夜,通体安宁;过了两夜,心情恬静;过了第三夜后,懒散舒适,物我两忘,不知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记叙文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包装挺好的,至于内容嘛,还没来得及看。
  •   自以为这部书的价值超越《古文观止》。
  •   印刷古朴,选文经典,内容丰富,注解到位。
    值得推荐。
    夜下灯前,细品或者诵读,都是陶人性情的好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