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形态学

出版时间:2011-11-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良书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画形态学》研究了构成中国画形态的艺术精神、审美观念、形式语言、物质媒介等层面所包含的广泛庞博的内容、充实多样的元素、明确特定的个性,以及中国画自魏晋以来形态生成与流变中所呈现的情形与状况、逻辑与线索。《中国画形态学》力图以全面包容的含量,明白清晰的线索、完整紧密的体系呈现出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艺术类型的面貌。《中国画形态学》是一部以新的角度和体系研究中国画艺术思想史与艺术语言史的著作,是一部研究、学习、鉴藏中国画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马良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1966年12月出生于湖北郧西。1989年考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1995年考入该院中国画人物专业,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期间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实践与中西艺术比较研究。绘画作品曾获国家级展览银奖、铜奖、优秀奖等,并被多家国内外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个人作品集、学术理论专著多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研究的理论背景及相关文献综述(一)托马斯·门罗与莫·卡冈的艺术形态学方法(二)艺术形态学的方法与结构分析的方法(三)绘画艺术的形式分析与形态学方法的关联(四)中国画作为中国绘画的母体与原型结构第二章 构成中国画形态的结构层面一、中国画结构层面的划分二、物质媒介层三、形式语言层四、审美观念层五、艺术精神层第三章 中国画魏晋至明清的三个形态一、魏晋到两宋,及其后的重彩写真形态(一)重彩写真形态的确立(二)重彩写真形态的绘画形态学特征(三)谢赫“六法”与重彩写真形态的对应二、五代之后的水墨写真形态(一)水墨写真形态的产生(二)水墨写真形态的绘画形态学特征(三)水墨写真形态与荆浩“六要”说三、宋元及其后的水墨写意形态(一)水墨写意形态的形成(二)水墨写意形态的形态学特征(三)水墨写意形态与“文人画”四、中国画形态描述的意义第四章 中国画形态的构成与转换一、物质媒材的组合与中国画形态的转換(一)魏晋到两宋,及其后的绢本重彩媒材组合(二)五代以后的绢本水墨媒材组合(三)宋元以后的纸本水墨媒材组合二、形式语言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的三个形态(一)综合性形式语言与分化性形式语言(二)描法和染法结合的模式与重彩写真形态(三)线与皴法、淡彩结合的模式与水墨写真形态(四)点、线、皴、墨、水、色混合的形式模式与水墨写意形态(五)诗、书、画、印结合的形式构成三、审美观念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一)气韵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二)意境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三)理意含义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四、艺术精神层面的变化与中国画形态的变化(一)儒道相合的艺术精神在中国画形态中的统一……第五章 中国画形态构成的方式及特征第六章 中国画形态转换的机制第七章 中国画形态转换的当代趋向结论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章节摘录

  中国画作为本民族的一种艺术类型,具有自身明确的形态特征,以自身显明的绘画材料载体之不同而区别于油画、水彩画、版画等其他画种,也以明确的绘画方式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于油画、水彩画、版画等画种,同时,又以明确的艺术观念的不同而区别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绘画艺术形式。这正是中国画作为独立的一种艺术形态其自身的限定性所决定的。这种明确的形态学界限,对于艺术创新、创造来讲,就要求无论是何种方式的创造、何种层面的突破、何种风格面貌的建立都必须以中国画的形态学界限为限度。  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讲,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在形态内部存在着众多的、无数的、能体现出中国画基本形态的绘画类型,中国画的形态正是由这些众多的类型集合而成的。由此说明,中国画形态内部正处于一个不断化合、不断增殖的状态,处在一个不断繁衍、不断创新的状态之中。  那么这个形态学的界限是什么呢?凡是在宣纸上的绘画就是中国画吗?抑或说凡是在宣纸以外的载体上所作的绘画就不是中国画吗?或者说,凡是具有中国奉民族审美趣味的绘画就是中国画,还是说凡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文思想的绘画都是中国画?这是一些十分令人费解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画形态学的层面进行研究,这些困惑的问题是很难厘清的。进入现代以来,这些问题逐步演化成为中国画革新的重大问题。面对新的艺术思潮的冲击、新的视觉环境的出现,中国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改变自身的形态以适应新的文化情境,中国画变革正以多种方式在多种层面上展开,但真正全新意义上的创造则是新形态的创造。然而,如何改变中国画的传统形态,进行新的创造?改变了的形态又如何还能够保持中国画的类属特性?当代的中国画形态,这个尚在转变中的形态,以一个什么样的形态面貌纳入到继唐宋元明清之后的中国画形态的自然延伸之中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者指出当代中国画的革新可能经由原有结构承统的整合与分化,或以保持基本形态不变为前提在系统内注入新内容两种途径。著文选题及其所采用的形态学的方法无论对于中国画的创新实践还是中国画的理论研定都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大恺)    这是一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文,它以形态学的方法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画的载体,层次鲜明地揭示出来。从理论上深入清晰地展开了对中国画文化审美特质空间,以及对中国画艺术精神的生成过程的论述,从而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画形态的精神性結构。作者以实践者的体验,结合理论上的深思,在认识上有境界、有感悟、有沉思,有实质。文风清朗,思辨深邃,富有创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    本书着眼于中国画现代形态的创造这一。前捉,探讨中国画形态本体流变及其延伸的可能意义,选题紧扣当前中国画的实践与创新课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罗世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借鉴俄国和美国学者有关艺术形态学的方法,及借鉴西方现当代结构主义与文学研究方法,首次运用形态学和结构分析来探讨中国画的形态与结构,在研究中国画的方法论上具有创新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池瑜)    本书观点鲜明,材料翔实,论述充分,提出了不少创建性的见解,对中国画的研究具有深化和拓展的意义,对探讨,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书法系一主任,教授,睥士生导师(秦永龙)

编辑推荐

  《中国画形态学》运用艺术形态学和结构土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中国画的物质媒介、形式语言、审美观念、艺术精神四个方面的系统研究,梳理了中国画的文化源流、形态演变、精神指向及调节机制,论证,了中国画艺术形态与文化深层結构的关系,指出了生命精神对中国画深层丈脉的影响。  艺术的精神生命承载着人的苦难、希望、美善、智慧和信仰。其间包含着人对内与外的生命情感体验,对遥遥相距的万物之间内在的相似性和隐秘整一性的发现,对生命内在气息的品味,对不可言状的生命律动的感知,以及物我交融的幻想对真实存在的象征性表达或暗示。她开拓着人的视野,启示着人的思想,激发并抚慰着人的精神和情感。生命因艺术被照亮,艺术为生命而点燃。  艺术生命的诞生永远处在不可捉摸的境地,她凭爱与自由的直觉智慧,在想象中发现和孕育着自己的生命。想象带来艺术生命无穷的变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族以及不同的艺术家,创造了不同特征的艺术。每个艺术生命都是独特的,背后多有不朽的传奇和精神。艺术没有特征,奇特的活力不复存在,艺术需要以幻想述说真理,以寂寞坚守美善,以已知养其未知。艺术在时空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变迁中发生着流变,没有中心、没有边界、没有方向,看似向前走,其实在向后回味和理解。古老的艺术生命精神像一团生生不息的火,新新不停,繁衍着新型的艺术生命。每个艺术家都不是孤立的,其创造的活力和精神常被星辰的旧火照亮,因此艺术生命得以永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画形态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