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沈坤荣  
Tag标签:无  

前言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学术和人才。2000多年前的儒家典籍《大学》,就倡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就蕴涵着昌明学术、探求真知之意。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无论是我国两汉时期的太学,还是两宋以后逐渐昌盛的书院,无论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哲学学园,还是中世纪欧洲次第建立的大学,类似的学术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经国治邦的政治理念与修身养性的道德哲学领域,而且以整理、阐发经典为主。19世纪初诞生的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模式,由于更加重视科学研究,主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相统一,由于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引入高等教育的殿堂,因而使得大学的理念为之一变,高等学校的形态与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至今日,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性大学,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当然大学“学术研究”的内涵,也因时而进,不断丰富、充实,由只注重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到注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的探索,进而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由只注重基础研究,发展到兼顾理论、知识的应用与技术的开发、推广。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以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为基础,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研宄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本书主要由导论和三篇内容组成。导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与现有格局,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就中国经济如何缓解结构性矛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概略性分析。本书第一篇研究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的是体制转型对各经济部门所产生的激励效应。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政府和市场交织推动的过程,从一个宏观政策层面分析,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与金融市场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为了能够更深入地挖掘这两方面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围绕着以上两大方面内容,本书第二篇研究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从中国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在改革以来时序变化的独特性出发,研究政府支出规模、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快速,但在制度演进中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断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劳动力转移和资源环境约束等都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性因素。为此,在第三篇,首先根据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对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状况进行了检验。一个基本的发现是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新古典的绝对收敛机制,而在控制投资率、投资效率、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以及工业化程度等变量后,我们则发现地区间条件收敛的机制不仅包括新古典的资本收益递减机制,还包括内生增长理论下技术收敛机制。这个发现促使我们并从劳动力流动角度研究我国的经济收敛性,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经济收敛的动态关系。另外,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转变,其中有两个基本的结构转变最为引人注目:一是工业化,二是城市化。围绕着这两个主题,我们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两种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最后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沈坤荣,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后,荷兰蒂尔堡(TILBURG)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现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价格协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江苏省交通经济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国民经济、宏观经济、企业战略、资本市场。近年来著有《中国经济增长论》、《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研究》等专著和合作著作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World Economy&China》、《China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首届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第三届“江苏青年科学家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江苏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我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导论  中国经济:从快速增长到和谐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总量水平与现有格局  第二节  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第三节  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推进公平第一篇  体制转型与经济增长  第一章  转型与增长: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概述    第二节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第三节  模型的应用与扩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部门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统计描述    第二节  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    第三节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第四节  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分权制度的演进与中国经济增长    第一节  财政分权制度演进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    第三节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  数据说明及分析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型期地区间税收竞争及其增长绩效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概览    第二节  空间滞后分析模型    第三节  税收竞争中的策略性行为    第四节  税收竞争的增长绩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期的中国股市变迁及其增长绩效    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第二节  股票市场变迁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股市变迁绩效的计量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二篇  公共支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六章  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增长效应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数据与实证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增长绩效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概述    第二节  统计描述、研究设计与资料来源    第三节  回归分析及其结果    第四节  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计量检验    第一节  理论回顾    第二节  模型、变量和数据    第三节  回归结果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的理论解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金融发展、投资效率与经济波动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指标选择    第四节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区域金融发展及其经济增长绩效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概述和影响机理分析    第三节  计量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三篇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与可持续性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    第一节  地区增长差异的统计描述    第二节  地区增长的新古典收敛机制    第三节  地区稳态产出水平的决定因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概述    第二节  收敛性及其机理分析    第三节  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模型与数据选择    第四节  计量检验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第四节  TFP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    第五节  长三角地区的技术选择  第十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第二节  数据测算与处理    第三节  计量分析和检验    第四节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解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转型与增长: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分析本章提要本章尝试着将经济转型的体制背景纳入企业的决策模型,为理解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一个企业行为基础。我们认为,转型期的体制背景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企业行为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据此,本章将那些影响企业行为的地方政府因素抽象化,构建了一个转型时期的企业决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我们从微观行为主体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的诸多宏观经济现象。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概述企业构成了宏观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对企业行为的考察,能够使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加深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然而,由于中国企业所处的体制环境比较特殊,主流经济学中有关企业行为的结论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实际,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中国的体制背景,考察企业在这种背景下所具有的行为特征。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企业所处的体制背景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对企业行为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企业虽然从经济层面上获得的自由度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对资本、土地等重要资源还拥有相当程度的控制权,企业的决策过程仍然会受到地方政府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在考察转型期中国企业的行为特征时,有必要结合地方政府的因素。在将政府因素引入中国企业的决策过程并使之模型化上,经济学者已做过很多尝试,近期的观点大多倾向于将中国的企业区分为私营企业及国有企业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私营企业与主流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比较接近(孙早、鲁政委,2003),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向;而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影响——除利润最大化外,国有企业还需兼顾一定的政府政策目标(如产出目标)。将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区别对待,这使得政府因素很难纳入私营企业的决策模型,大多数有关政府如何影响企业行为的模型被局限于对国有企业的分析,如:刘小玄(2003)在考察转轨过程中企业的行为特征时,主要讨论了在不同的市场框架(垄断竞争市场、一般性竞争市场)下,国有企业如何受到政府部门不同的影响;韩朝华(2003)考察了政府与国有企业在经济层面上的联系正在逐步减弱的同时,在行政层面上,由于国有企业对政府行政系统的组织隶属,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演变为一种超经济性的行政垄断现象,这导致了国有企业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仍然会受到政府的影响;孙燕群等(2004)通过引入国有企业中国有股份所占的比重这个关键变量,考察了国有企业的目标函数如何受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影响,并且在模型中将私营企业看成是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赵志君和金森俊树(2005)对此有所创新,他们将政府因素纳入中国私营部门的发展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利润最大化并不是转轨时期中国私营企业的唯一目标,某些非经济因素也是设定私营企业目标函数的关键变量,如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获得提升可能会运用手中的权力迫使私营企业的产出高于市场均衡水平。除将企业区分为国有与私营之外,近期的模型在分析政府如何影响企业决策过程时还具有一个特征,即大多数模型仅考察了政府如何影响企业的目标函数,忽略或简化了政府对企业约束条件的影响。余永定(2002)在分析中国代表性企业的行为时指出,欲“建立中国企业的行为模型,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的目标函数问题”,而对于中国企业所受的约束条件并没有做过多考虑,只是认为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时“由于受各种制度性约束”,“不能完全自主决定就业量”。赵志君等(2005)N将私营企业所面临的约束简化为“准入成本C”,代表除了劳动成本与资本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交易成本”。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1978-2008年的经验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文章数据翔实,是一本学习的好教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