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评传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正岚 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创见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还以其标新立异的学术思想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风貌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关于金圣叹的研究专著和评传已有多种,本书的特点在于着力揭示金圣叹的思想在明清之际思想史上的意义。首先,本书尝试着全面梳理了金圣叹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以往人们关注得较少的佛学和易学思想;在思想渊源方面,由于金氏思想是以“砭伪”为主而兼有“绳狂”,本书不仅分析了金圣叹对李贽《童心说》的继承和变革,而且考察了金氏与钱谦益的通经致用思想的渊源。其次,关于金氏的文学思想,本书揭示了“因缘”说、心本原说等儒释道思想与其文学思想的逻辑关系中的待发之覆,对金氏的虚构论、人物个性论、叙事角度论、章法结构论等小说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对金氏的唐诗分解说、诗歌“不写景”说、“杜诗虚幻”说等诗歌理论的内涵和渊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本书还剖析了金氏号“圣叹”的出典、金氏“游戏科场”、“居易俟命”等问题。文史哲交叉、追源溯流和文献实证是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

吴正岚
1968年生于江苏高邮。1987年毕业于高邮中学,同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学专业,1991年大学毕业,就职于南京汽车制造厂,1993年至1999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博士,1927年为日本奈良女子大学人间文化研究科特别研究生。现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曾出版专著《六朝江东土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导论
第一章 金圣叹的生平
第一节 晚明社会与吴中风尚
第二节 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
第二章 金圣叹的儒释道思想
第一节 与钱谦益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忠恕”说与晚明思想的困境
第三节 兼奉台禅的佛学思想
第四节 援佛释易的易学思想
第三章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第一节 “腰斩水浒”说的反思
第二节 人物个性说再探
第三节 叙事角度新论
第四节 “正笔”、“闲笔”辨
第四章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
第一节 律诗分解说的渊源和内涵
第二节 诗歌不写景说的形成背景
第三节 杜诗“虚幻”说与时代思潮
第五章 金圣叹的儒释道思想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第一节 华严心本原说与文学思想
第二节 佛教“因缘”说的多重影响
第三节 其他文学命题与儒释道思想的离合关系
附录
一、附表
二、主要参考文献
索 引
人名索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虽有朝廷的剿抚并用,起义民众还是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崇祯五年(1632),由于洪承畴的大力围剿,民变由陕西蔓延到山西;崇祯六年,曹文诏围剿山西起义军,造反队伍进一步流向河南等地。朝廷采取秦晋豫三省合剿的方案后,造反武装受到了很大打击,此时李自成开始成为造反军的首领,崇祯六年十一月,起义军利用京营兵求功心切、骄傲轻敌的情绪,假称投降,借机集合了十几万起义军渡过黄河,这就是造成起义军从黄土高原进入中原大地的“渑池渡”,从此起义军越发难以控制。崇祯七年(1634),五省总督陈奇瑜上任,在楚中率兵合力围剿,于是起义军退入汉南。由于陷入天险“车箱峡”,李自成伪称投降,本来就不想战的陈奇瑜欣然同意,结果李自成的部队走出天险后,连破七县。崇祯八年(1635)正月,数十万造反武装汇集到河南后,迅速攻击凤阳皇陵地区,在朝廷上下造成极大震撼。其后,朝廷令五省总督洪承畴、五省总理卢象异协同剿贼。崇祯九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与洪承畴配合默契,取得了生擒闯王高迎祥、瓦解蝎子块等胜利;崇祯十年,杨嗣昌任兵部尚书,以“十面张网”的策略合围造反队伍,迫使张献忠不得不假称投降以休养生息,李自成也在洪承畴的围剿下藏身于深山密林,造反队伍似乎已山穷水尽。然而,崇祯十一年,由于清兵再度大举南下,洪、孙等人奔赴边防,中原兵力空虚,张献忠、李自成遂重整旗鼓,分别攻下襄阳、洛阳,内战形势又严峻起来。更重要的是,病人膏肓的明王朝最后采取了安内与攘外并重的战略,结果只能是因内战与边事的双重失利而走向灭亡。

编辑推荐

《金圣叹评传(套装共2册)》的特点在于着力揭示金圣叹的思想在明清之际思想史上的意义。首先,《金圣叹评传(套装共2册)》尝试着全面梳理了金圣叹的学术思想,尤其是以往人们关注得较少的佛学和易学思想;在思想渊源方面,由于金氏思想是以“砭伪”为主而兼有“绳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金圣叹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