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广学 编  页数:481  

前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含有不同的阶层,因而有不同层面的思想因素;但是,我们所关注的是那些贯穿于社会各主要层面的思想,没有重点,就不可能进行分析研究。即使是主要层面的思想,也会分已经过时了的,乃至腐朽的或“反动的”,和正在孕育的或已经成长为新思想的那些因素;而我们所关注的正是那些正在孕育的或已经成长为推进社会发展或各学科领域知识增长的思想因素,不然就无法显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在人类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因地理条件不同,民族习性不同,以及众多偶然发展的因素不同,从而显示出不同的思想特征。我们所关注的,正是这些虽然遵循人类共同的发展规律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因素,这样才是本民族的思想史。  由匡亚明教授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遴选了从孔子(前551~前479)到孙中山(1866~1925)2500年间270余位在各领域、各学科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作传主,由200余位作者、近100位审稿者、数十位编辑者、出版者,用20年的时间,以200卷、6000万言的巨大篇幅,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但却又是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就传主所涉及到的“活动范围”而言,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文化教育诸方面,而就他们所从事的学科性质而言,若以近代学科发展的目光来反观他们,则分布在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经学、史学、哲学、宗教学、教育学、文学艺术,以及天文学、数学、百工学、医药学和农林学等基础学科。而从多领域、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发展角度来总结他们的思想成果,是匡亚明教授的创造。

内容概要

  《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是对匡亚明所倡导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发展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范式的首次全面阐发。中国古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的统一,这一“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贯穿于经学、天学、兵学、史学、人生哲学、文学艺术、百工与医农等学科之中,自汉以后,而形成了“《易》为经首,子随经末”的学术结构。《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以200卷《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内容为依托,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从不同学科的主要理论(或研究方法)与人学思想的交叉发展中,探讨中国思想发展的轨迹,以及随着东传的西学与近代改良、革命、文化思潮的交互作用,在何者为人以及如何做人的问题上,不断地向近代转型。这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取义:中国经学思想史中的诠释传统引言一、“取义”的传统(一) “君子之学”与“取义”传统(二) 孔子的“取义”与“六经”的形成二、“大义”的建构(一) “六经”的意义体系(二) “天人之道”与标举“大义”三、“通义”与“正义”(一) “广学”与章句之弊(二) “通义”与经学统一四、“本义”与“新义”(一) 唐宋新儒学与新经学的开创(二) 经学与道德实践五、考证“字义”(一) 考据方法的自觉(二) 汉学的突破(三) 余论第二章 古代天学的发展与其对王道及其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陈美东杨文衡引言一、先秦时期的天学(一)三代之前中华祖先的天文观念(二)夏、商、周三代的天文历法二、秦汉至明朝前期的天学(一)历法思想(二)关于宇宙和天地结构的思想(三)宇宙神创说(四)宇宙膨胀说(五)星表、星图和浑象及其他三、明朝后期至清末的天文学及本章小结(一)西方天文学的传入(二)传统天文学思想的延续(三)王锡阐与《晓庵新法》(四)本章小结第三章 从礼、法关系的演变看中国治国理念的发展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引言一、礼与法的源起及功能定位——“惟德是辅”治国理念的萌芽(一)“礼”最初形成于人际交往活动中(二)上古“礼仪”的变迁与周代宗法礼制的确立(三)法(刑)由源于对外兵事及其向内治的历史演变二、礼与法关系的紧张——治国理念的探索(一)儒家的“礼治主义”与法家的“法治主义(二)儒、法治国理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三、礼与法的调和——“王霸杂用”治国理念的确立(一) 儒学在汉代的复兴与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二) “阳儒阴法”的统治策略(三) 法律的儒学化同时意味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四、礼法与礼教的融合——“礼教”治国思想的成熟(一) 从礼法融合向礼法与礼教融合的发展(二) 理学向礼教方向的深透(三) 理学向礼法制度方向的伸展五、礼与法的分离——传统治国理念的近代转型(一) 社会转型特别是西学东渐催生了近代法律意识(二) 修法派着意摒弃“礼治”观念(三) 以法治代替礼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六、主编的讨论第四章 “止戈为武”的战争观与华夏文明国家的形成及巩固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范中义、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引言一、追求和平——“止戈为武”的宗旨(一) “止戈为武”的明确提出及其深刻含义(二) “止戈为武”是中华民族一贯遵循的战争观念(三) “止戈为武”是农耕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二、除戎器,戒不虞——“止戈为武”的保障(一) 先秦诸子的备战思想(二) 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对先秦诸子备战思想的继承(三) 历史上突出的备战实例三、天下大一统——“止戈为武”的神圣目标(一) “不得已而战”是“止戈为武”的一般规律(二) “尊王攘夷”是古代“止戈为武”的重要内容四、仁者无敌——“止戈为武”、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一) 仁战乃是取胜的决定因素(二) 民心“豫”,既是战而胜之的根本,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五、主编的讨论第五章 历史学的“资治”功能与存亡兴替系于民思想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引言一、“史”起于国家存亡兴替,作于史家的忧患意识(一) 史之用在于“资治(二) 君子忧世而有史作(三) 史著的中心是探求存亡兴替之道二、存亡兴替系于民的历史思想(一) 君道及官箴问题(二) 民生问题(三) 民族矛盾及民族融合问题(四) 儒学的发展及其国民素质教育问题三、史家批判理性的不断升华(一) 史才三长而重在“通识(二) 史学家批判理性的历史演变四、主编的讨论第六章 儒释道的人生哲学与中国知识阶层的精神世界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傅新毅引言(一)、早期思想家对人生哲学的论述(一) 孔子对士阶层的定“格(二) 性善论、性恶论是早期儒家人生哲学的两个支点(三) 道家“冥合”自然的人性论……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演变与中国“人学”思想的发展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第八章 古代“格数学”的发展与中国科学理性的逐步提升南京大学哲学系第九章 中国新学科的创建与传统“人学”思想的现代转型第十章 在“《易》为经首,子随经末”结构中发展的古代思想史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宗教方面,中国尊崇孔教,孔教精神首重忠孝,“国家一视”,现在孔教没有马上废除,否定家族主义“显悖本国宗教”。政治方面,我国尚处于预备立宪阶段,立即破坏家族制度未必正确,否定家族主义,“实不适于中国之政治现象”。人口方面,一国的盛衰,可以用国民的繁殖力来检验,否定家族制,必然降低国民的繁殖力。概括而言,礼教派认为,我国国民缺乏国家思想,原因在于专制政体,不在于家族制,否定家族制,与我国政治、经济、宗教、人口等实情相违背。法理派坚持国家主义的立法主张,认为家族主义适用于专制统治时代,而今时代不同了,法律指导思想也应随之变化。中国要在弱肉强食的险恶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由家族主义进化到国家主义;现在正处于“预备立宪”时代,法律既不能以家族主义为指导思想,也不能兼用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只能采用国家主义指导立法,只要全国的家长、家人都对国家负责,四万万“人”都变成四万万“国民”,中国就会富强。最后归结到一点:新刑律合符国家主义精神,即宪政精神,必须遵从原稿所订,而不得加入反对宪法精神的内容。法律与伦理道德在新律中如何体现,是礼法之争的另一焦点。礼教派始终坚持:刑以弼教,礼刑相辅,不可缺一。具体到刑律条款,在无夫奸和尊长卑幼关系上分歧尤大。法理派认为,和奸禁无可禁,诛不胜诛,即使刑章具在,也只为具文,必须依靠“教育普及,家庭严正,舆论之力盛、廉耻之心生”,“然后淫靡之风可以少衰”;防遏此等丑行,在教育而不在法律。法律与道德教化虽不是一回事,实际上互为表里,以为法律与道德教化竞不相关,“实谬妄之论也”。因此,旧律有关伦常各条如干名犯义、犯罪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亲属相殴、夫妻相殴、发冢、犯奸(包括和奸有夫、无夫妇女和强奸)、子孙违犯教令等都应当列入正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百科学术与中国思想的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