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海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瑞肯  页数:226  字数:125000  译者:小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伊森·舒姆威消失了,泡沫般蒸发于暮春一个寻常星期六的晨光里。
  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这个别人眼中拥有运动与音乐天赋的十六岁少年的离奇失踪,仿佛一道利刃,划开了马萨诸塞州西部山镇生活的平静表象。女友堕胎事件、与老师间的情欲纠缠……伊森不为人知的秘密相继浮出水面,他的去向却愈加扑朔迷离。
  这不单是一个神秘失踪的故事。它真正要讲述的是,当你忽然失去一个深爱的人,将如何缓慢重构生活,支撑起塌陷的自我渡过困厄。
  这也是一个关于爱与坚韧生命力的故事。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瑞肯,美国著名作家,已出版三部长篇小说,获得过多项文学奖,现于美国波士顿爱默生学院教授写作。《奇异海》是他的处女作与成名作,畅销全美,获霍克尼文学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也是《纽约客》等杂志的短篇小说作者,2010年被《伦敦每日电讯报》列入“2010年度十大文坛新秀”。

书籍目录

1、 伊森,消失中
2、 维多利亚·罗纳驶进奇异海
3、 消失的木结构艺术
4、 寻找伊森的骨骸
5、 不上不下的地方
6、 黑天使
7、 伊森的遗骸

章节摘录

  1 伊森,消失中  许多年前的元旦那天,我的哥哥伊森和我一起去河上溜冰。那年冬天一直没下雪,但就在圣诞节前,我们遭遇了一整个星期刮大风的零下天气。寒流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夜结束了,留下的夜空那么清澈,星星近得仿佛被缠在枫树顶枝桠交织的网里。我们第二天起床时,阳光苍白,无风,气温有二十华度。后来才知道,一个星期后,那年的第一场大风雪将侵袭山镇,可那之前的几天里,你可以在西野河上整里整里地溜冰。  那原是伊森的主意。那年秋天,我们各自在达同的年度冰雪运动器械交易会上,买到了二手曲棍球冰鞋。当时伊森十岁,我七岁。从十一月底开始,我们就开始在屋旁的池塘上溜冰了。伊森听他朋友查尔斯·怀特曼说,西野河已经冻得很结实,他便央求妈妈开车带我们去康明顿,从那里沿着9号公路往右拐弯而去就是西野河。  她开始不让我们去,我们解释说前一天怀特曼家的人,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都去溜过冰。我妈妈认识怀特曼一家人,于是打了电话过去。怀特曼先生说,河水已经冻结得再完美不过了,他的孩子们一直滑到了切斯特大坝,又滑了回来。  新年那天,大约中午时分,妈妈把车停在了老奶品杂货店的停车场上。在开足的汽车暖气里,我们穿上了冰鞋,然后她陪我们俩穿过9号公路。我们下到河上,解开冰鞋上的护刀橡皮,踩上冰面。妈妈看起来终于相信了河上的冰足够安全,便告诉我们她会在还营业着的奶品店里等我们。伊森和我在冰冻的河上往西滑去。除了有些石块要小心绕开,有些木条要跳过,伊森和我滑得如痴如醉。  用了快一个小时,我们滑到了西康明顿村上,那是和妈妈说好该往回滑的地方了。那时我已经冷坏了,脚趾头冻得发麻。我知道按计划该回头了,一直等着哥哥停下。可他还往下滑,径直过了村子,直到河流转向北边,朝温莎杉镇方向延伸的地方才停下。  他这才说:“假如我们能一直滑到北极圈会怎么样?那不是太酷了?”  我说:“我们可能就冻僵死掉了。”  伊森说:“其实,体温过低就会死掉了。”  我说:“嘿,可能我们会被北极熊吃掉呢。”  他说:“也可能我们就这么一直往上滑,滑到北极,然后再往下到喜马拉雅。然后那里就有个野人把我们捉去当早餐。”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话让我很兴奋。在滑回奶品店的路上,我脑子里一直回响着这些话。甚至在后来的几个星期里,脑子里也还在重复着。那个长长的冬天里,突如其然地,伊森会问我:“嗨,你说如果我们那时候一直滑下去,现在该到哪儿了?”  我会随便说个加拿大的地名。有时候也会说:“在喜马拉雅迷路了。”而后伊森会问我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我会瞎嚷嚷道:“一群北极狼会把我们的脑袋咬掉!”我从来也没闹明白这笑话有什么意思。我想我们只是喜欢幻想自己被杀掉的种种可能性。无论我们幻想出来的死亡有多么血腥,我想都没关系,因为我们谁也没有真的想要一直滑到死。  我十三岁那年伊森失踪了。那是五月底的一个星期六,整个春天的第一个热天。伊森把头探进我的房间说:“嗨,面团湖?”  我开始在衣橱里翻找我的水鞋。面团湖名副其实,湖底的泥巴质地就象面团,又滑腻又多水蛭,会钻到你脚趾间里去。我从一堆鞋里拖出一双旧高帮水鞋。我刚穿好鞋,艾米,我的三个姐姐妹妹里最大的那个,走进房间。  她说,“我以为我还要开车送你去上鸟课。”  我看看伊森,说:“我给忘了。”  那阵子我活着就是为了鸟。我有张单子,记录着看见过的每种鸟,上面已经列了136个鸟名。  “要不明天?”我说。  “难说。”他转向艾米,说:“喂,你又是那副看起来要干掉谁的样子。”  “我就是,”艾米说,“可我现在得送菲力浦去上鸟课。”  伊森走过去在她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她微微笑起来,然后伊森就下楼了。  我们听到纱门在他身后关上。那声音惊动了我家的黑猫米尼,刚才在我书桌上睡觉。猫跳起来,接着又安静下来。用它砂纸般的舌头,开始舔自己的肩膀。我从房间的窗户望出去,看见哥哥正向我们家碎石车道拐弯的地方走去。  我转向艾米,她从包里拿出支烟来,把烟夹在手指间,没点着。这是她在表示马上就得出发。  “我们今天学习莺类,”我说。“它们很难辨认得出来。”  她说:“好激动啊。”  “换回我的运动鞋就好了。”  “我看得见你在做什么。”艾米说。  我把水鞋丢回衣柜,重新穿上了运动鞋。站起来的时候我又往外看了一眼。我哥哥已经消失了。我不是说他去了池塘,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伊森走出车道,五月的阳光照亮他黄色T恤衫的背影。然后他就不见了。  第二天早晨我们明白伊森是失踪了。一天之内好象山镇上每个人都知道了这个故事。  或者说是没有故事——问题就在这里。根本没有故事,除了没有故事本身这个令人不解的事实。起初我们还企图保持冷静理智。我妹妹哈莉和我挨家挨户地去问邻居有没有见到过他。我最小的妹妹,达娜,跟在我们身后。在问过了平野区可达范围的每一户人家后,我们三人沿着面团湖走了一圈。达娜不停地问:“你们觉得他上哪儿啦?”  与此同时,艾米和爸妈给伊森的每个朋友、老师、教练,以及他们能想起的每个熟人都打了电话。他们和伊森的女朋友·玛丽莎穆迪谈了很久。两天前的晚上她见过他,他上她家吃晚饭。她回忆说,他表现得很正常。没忘了带上他的蓝色防风外套。爸爸每小时都和镇上的消防队长沃利·艾维里通话,过了些时候,队长艾维里决定发动大搜索。  接下来的四个星期里,起码有一百名消防队员、护林员、警察,以及当地的志愿者,有系统地细搜了三个郡所有的树林与草地。州警带着能嗅出腐尸味的训犬来了。海军潜水员搜遍了面团湖底的每一寸。整个山镇地区,人们检查了各自的厩房、草棚与牧场。有过一些自称是见过哥哥的举报,但没有一条是确凿可证的。  队长艾维里建议我们一家人不要参与搜索。但爸爸和从沃新顿赶来的伯伯克利夫,坚持要出去。每天爸爸都穿着那件同样的蓝色伐木T恤。自从伊森失踪后他就一直穿着那件T恤。  有天晚上我看见他的卡车停进我们的车道。他缓缓踏出车外,关上门,然后在车道上蹲下来。他那么蹲着至少有一分钟。我看见他似乎咧了咧嘴,使我怀疑那天的搜索是不是找到了伊森。  他进屋后直接走向了厨房。妈妈走下楼来,问:“找到什么了?”  他说:“没有。”  他倒了杯威士忌,可还没能仰头饮尽,他就已经跪倒在地上,泣不成声。妈妈和他一起跪下来。她用手臂搂住他的头,象抱着一个婴儿。我看得出他在努力忍着不哭,但是没有办法停住。从那之后他就不再参加搜索了。  伊森的寻人启事很快挂在了每一个商店里。它们挂在邮电局里,镇府办事处,还有我们去购物的亚当斯的超市里。当地的报纸报道了他的失踪。有几个早晨,我们在收音机里听见他的名字。然而还是没有他的一丝踪影。没有一丝哪怕是最模糊的线索,能够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围坐着胡思乱想,期盼。伊森不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眼看着关于他的各种神话滋长开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令人难忘的处女作。它聚焦一个陷于悲剧事件的家庭,记录下他们转变的魔法。雷肯的高超技巧使得悲剧与玄思混合成一种迷人特质,将读者牢牢吸引直至最后一页。  ——《纽约时报》  一部非凡的作品。故事具有一种梦境般幽暗的质地。作者雷肯的讲述波澜不惊,并不仰赖悚人情节,每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时代周刊》  一部感性的处女作…每个人物复杂微妙的情绪纠结都得到了细腻呈现。  ——《波士顿环球报》  《奇异海》的卓异之处,不仅在于叙事技巧和人物刻画,更在于雷肯的着眼点,是以伊桑的消失作为微妙的隐喻,揭示生活变幻莫测、难以预料的本质。  ——坦帕湾时报  这部非比寻常的处女作具有清晰的情绪焦点,如同技巧完美的短篇小说。它像伊桑消失其间的马萨诸塞群山一样具有双面性,既是诱人之书,也是禁忌之书。  ——《洛杉矶时报》

编辑推荐

  畅销全美,感动无数读者的美国文坛新秀成名作  悬念迭起,探寻失踪少年诱惑亦禁忌的成长秘境  细腻从容,展现青春心路和平复伤痛的奇异航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奇异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填补内心巨大空洞的“ODD SEA”

    裳裳五月 2012-7-31

    【对于影子推荐的书,我一向珍而重之的看待。也许是一种惺惺相惜之感,又或者是她的喜好与我在某些地方颇为相似——除了推理小说,我更偏好的便是那种描写细腻的外国小说。比如《奥利芙》,又或者手中这本《奇异海》。】

    七月底的这日,在曼谷REMBRANDT酒店四楼游泳池边懒洋洋地半卧着,读完这本《奇异海》。四周稀稀落落地躺着一些欧美游客,温热的空气里,静谧地弥漫着休闲与安逸的芬芳。然而,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我却从书中,嗅到了一股发自内心的忧伤和疼痛。
    在阅读时,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发生在云南的那件惨案,十一个孩子(也许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也许不过是出门打个酱油,而后就在经过某个地方时突然被残忍的连环杀手随机地扼杀、分尸、毁迹。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人的消失,不过如沧海一粟,至多在水面上轻轻地激起细微的波浪,而后又无声无息,但对于整个家庭的每一个人来说,失去这个孩子,意味着在他们的心中都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于那十一个家庭,当他们最终得知结果时,心中的空洞会在痛苦中慢慢的消融,变成高挂在墙壁上的黑白照,永久地被凝视与铭记。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如此确切的结果,还有这么一些人,却是永远地消失在家人的视线中,再也找不到任何痕迹。
    没有生与死的消息。
    心中那个巨大的空洞,永远无法被填补和弥合。
    那夹杂着微弱希望的绝望,会在每一个寂寞的夜里,缓缓地从空洞中溢出,无法逃避。
    《奇异海》中,所描述的,便是这样一个关于失踪少年、关于他身后的家人的故事。
    十六岁的伊森,在一个暮春的寻常周六清晨里,便是这样静悄悄地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没有人看到他最后的落脚地。一个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顿时陷入崩塌中。
    伊森的妈妈,开始长期的失眠,她整夜整夜的烤面包、读书;伊森的弟弟,故事的主人公菲利普,不断的寻找属于伊森的秘密,阅读伊森的日记,试图重新走一遍伊森的心路,寻找他失踪的理由;伊森的姐姐艾米,选择逃离这个家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回忆他们所深爱的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支撑已经濒临坍塌的世界,去填补心灵那个巨大的空洞。
    菲利普是最无法释怀的一个,对他来说,他那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哥哥,是他的偶像、玩伴、保护神,所以,他的恢复也是最迟、最缓慢的进行。他走近伊森最亲密的两个女子身边,从她们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哥哥,在下意识中,也有着试图取代他的意愿。
    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家人们也不断打听到与伊森有关的一些蛛丝马迹的事,比如,一只丢失的鞋子,或者,一个连环杀手在屋中留下的骸骨中是否有伊森的DNA。
    但是,伊森最终还是永远的消失了。
    永永远远的,不复存在。
    故事的最后,是他们一家终于在深厚的鼓励和支持中,依靠着爸爸曾经讲过的关于《奥德赛》的故事中的误会——ODD SEA,奇异海,获得了救赎。也许在心中的那个空洞,还是一直留存的,但是,也渐渐的,释放出了温暖。
    阅读时,我还是忍不住落泪了。为这样一个虚拟却又真实的故事,为这一份极度艰难的挣扎。
    望着游泳池中湛蓝的水面,望着泰国这一片洁净的蓝天,此时此刻,我却想起东莞的一些案子。比如,悬挂在那座深山大树上的骸骨;比如,那个荔枝园中被剖去内脏的无名女尸……也许他们的家人,至今都在等着他们的归去,却不知,他们早已化成人世间的一缕轻烟,永远的消失在另一个时空。
  •   其实我内心非常希望这本书没有一点销量或关注,这样我就可以一个人独吞,在看到一半之后我就马上又买了一本珍藏,这样的事情,除了《奇异海》,还有塞林格的《弗兰妮与祖伊》,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这三本书有好多地方非常相似,让我觉得伤感而迷人的地方。。。
  •   对于青春,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定义,而奇异海里你会得到全新的感受。
  •   书的质量很好,翻了翻很喜欢,不过还没看,介绍印象很深.
  •   还没看~但是封面就很吸引人。
  •   买了还没来得及看呢,感觉还可以
  •   帮同学买的 她说不错
  •   很好*
  •   还没有拆封,应该会很不错,期待
  •   还没开始看,封面有点小瑕疵不过影响不大,总体来说还是很棒哒!
  •   非常不错的书,在特价时候买的
  •   正版图书!很满意,物流很快的,呵呵呵
  •   文\Shirleysays

    美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瑞肯在参加一次学位考试中,忽然脑海中一片空白,面对所有试题都无法解答,且想不起来任何事情。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揣摩着这种感受构思了一部小说,便是后来的《奇异海》。完全虚构的情节,显示了他非凡的写作功力。这本处女作为他带来了获得哈克尼文学奖的殊荣。哈克尼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主要包括长、短篇小说以及诗歌作品,奖金为五千美金。

    《奇异海》的故事不是写海,也未涉传奇,而是写一个与青春生命有关的故事。之所以叫《奇异海》是在爸爸讲了河狸攻打特洛伊的故事之后,艾米和菲利浦发现爸爸的故事与《奥德赛》如出一辙。当姐姐艾米爆料时,被妹妹达娜误听成“奇异海”。“Od***ey”和“Odd Sea”的确发音相似。从此以后,每当什么东西消失了,孩子们就说它去了奇异海。在一年前的一个春日,“伊森走出车道,五月的阳光照亮他黄色T恤衫的背影。然后他就不见了。”菲利浦的哥哥伊森失踪了,去遨游他的“奇异海”。然而,弟弟菲利浦却开始了他青春的奥德赛。

    之前看过一个选秀节目,选手是位母亲,儿子三岁时,走失了。如今算来已有二十三年。母亲有点神经质,唱得不太好,但却一再请求评委允许她通过,目的是为了进入总决赛,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她找儿子信息。母亲说,就是一转眼的功夫,儿子就人间蒸发了。她不相信一个大活人怎么就能像水汽一样说消失就无影无踪了,总归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鞋袜也好。

    这个故事就像是伊森失踪的翻版。但伊森消失时十六岁,在世界上留下了十六年的痕迹,好像是一条条故意留下的线索,又好像只为了证明他曾来过这世界。妈妈因此而住进精神院,回家后整夜地读名著或是烤蛋糕;爸爸本是个很棒的木匠,却开始沉醉于框架式木结构工艺。他们都尝试利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排遣内心的悲痛。在无数次地寻找之后,他们拒绝面对,选择的是逃避,这是成年人面对逝者的方式。但十三岁的菲利浦却要把伊森找出来,他一定要知道伊森去了哪里?青春的勇敢夹拌着残酷,菲利浦的毫不畏惧像极了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

    菲利浦在不断地走进探寻伊森的生活时,也经历着痛苦地自我否定,否定每一次对于找到伊森的希望。从希望到失望、从迷惑到清醒、从怀疑到释然,他的青春像只蚕茧,破茧而出之时就是他告别青春的挽歌。这场悲痛、愤怒、心碎到坦然接受的心路历程,教会了他如何看待死亡、爱与怀念。死者已逝,生者要继续活出生命的美丽。死亡里也有人生的意义,那是死亡教会我们的事。



  •   
    作者弗雷德里克•瑞肯在中文版序里说:“这个故事纯属虚构,但使我觉得奇怪的是,经常有读者把它当作是回忆录。”作为读者,我觉得这个故事读来确实有一种真实感,感觉像是在读一则新闻的后续报道。我想,这样的一种错觉主要源自于文字和故事的简约性,这是一部非常容易阅读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故弄玄虚的姿态,而正是这份简朴容易让人把故事与现实重叠。

    伊森是怎么消失的,又为什么会像泡沫般从人世间突然蒸发?小说到最后依然没有解开这个伊森失踪之谜,但是到了最后,真相已然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一场耗时五年的寻找和等待,与其说是大家在找伊森,不如说是每个人在找那个因为伊森而失去的自己。妈妈从失眠到忧郁症,爸爸沉迷于木结构,姐姐用冷漠来掩饰,妹妹用运动来逃避,而“我”更是生活在哥哥的阴影里,还有玛丽莎和维多利亚这两个与伊森密切相关的女人,都因为深陷在失去伊森的痛苦里。所有人的生活都因为失踪的伊森而改变,正是在追寻伊森失踪之谜和解开伊森过去的历史的这条路上,大家开始慢慢解开心里的结,重新面对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渐渐走向平和和成熟。

    所以,我觉得《奇异海》并不是一个关于“失踪”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家庭,成长和爱的故事。伊森的失踪是这个故事的导火线,让本来平淡的一个家庭重新学会思考,相互扶持,彼此关爱,所有与伊森相关的人,都在这个事件中经历痛苦、悲伤,直到最后释怀、治愈。通过弟弟菲利普的视角和语言,我们看到在失去亲人和爱人的这五年时光中,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在爱与痛的挣扎里蜕变和成长,虽然残酷,却很真实。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即使优秀如伊森,在才华横溢的背后也有普通人的自私和懦弱。当伊森的秘密被揭开,当每个人的缺点重重暴露,眼前的这个故事越来越清晰,看着小说中的“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面对成长中的痛苦与挫折,沉溺于逃避都无法解决问题,唯有勇敢去面对。经历过成长中的“奇异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奥德赛。

    最后想说,很喜欢这个书名的由来,从Od***ey到Odd See,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像妹妹达娜宁愿相信爸爸讲的那个河狸的故事,而不愿意承认其实那就是《奥德赛》一样,有些时候信仰和希望,比真相更加重要吧。
  •   看完《奇异海》,那种客观存在的生之不安,让我想起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曾为1978年去世的前男友约翰•凯泽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即使最完美的生命,也会有疾病,有死亡,也会有失去,有你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实总是上演生离死别,却存在来不及告别的悲哀。确然,有时我们无法承受这份生命之重的洁净与解脱。故事渲染的亲人般的深情萦绕怀抱的同时,作者也是在要教你另一种奇妙得多的东西,即使充满悲怆的意义,却又十分深刻。奇异海是因为《奥德赛》od***ey被误听odd sea,故事的孩子们从此约定:什么东西消失了,就是去了奇异海。其实我们的内心都需要一片奇异海,来好好的面对存在的消失,因为在你失去一个人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她。等你知道的时候,你只能为此体会你有多痛苦。被吊诡的生活奇袭之后,有的是咸猪手,有的是上帝之手,有的是魔鬼之手……这时的我们不得不找一个缓冲的空间来填补自己的生,止住心里流血的伤。

    十六岁少年伊森在星期六毫无征兆的失踪,因为这份消失,而一家人失去了很多幸福欢乐的时刻,过着黯然悲伤的生活,他们深深地以为那个人在远方,因为牵挂和愧疚,似乎永远不能,再快乐。

    一场特别的“葬礼”总是让人迅速老化或者成熟。伊森的母亲因为无法面对他的消失,又相信他的存在这样的矛盾,总是有着某种彻心的痛,甚至默默地发了疯,醒也无聊,睡夜无眠的她决定用各种活动打发她的严重失眠,深夜读书,烘烤糕点,仰望忧郁而不详的星空,而且满身的忧伤化作深深不可自拔的抑郁症。一直无法走出那个黑洞的她,似乎贪恋那片奇异海的那种溺水的无力感,因为对未来没有想象力,所以宁愿下潜到深处窒息。妹妹哈莉与“我”菲力浦喜欢黏在以其,也学着妈妈在星空下祈祷,每天潜行在那片奇异海寻找答案,可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希望,这也是在徒然的麻醉自欺,找不到幸存的可能性依然充斥在看得到的角落,它满足不了内心需要想要的真相,而蜕变成了一种渐渐怀疑的折磨。木匠爸爸开始转行投身框架式木结构建造艺术,虽说是完成早年的兴趣,其实也在且逃避且修缮自己被毁坏的生。不过那份沉迷也让哈莉与菲力浦有了新的关注点,可以将伊森的消失暂时放一放。当爸爸在第一幢木框架屋的起屋仪式所说的那一段话,也满含深意,人应当像建筑物一样站着,不管身负多大的重压,都要站直了。

    伊森,是吉他神童,也是滑冰高手。这个天才少年的失踪,也存在一种“天才早夭”的惋惜,他的音乐天赋,让他认识了音乐老师,还是一个维多利亚的秘密,并且我们在伊森的日记也发现这个少年身上也有着许多特别的地方。当姐姐艾米那番深埋心底的一段话,似乎也提出伊森是生离还是死别,似乎不重要了,不管是杀人犯干的,还是山豹的袭击,还是杀人狂做的,同时故事也在暗示我们,伊森其实已经死亡,因为五年的等待也应该有一个结局,他们一家人还要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不是泥足过去。其实每一场等待都不会无疾而终,终了的都是因为你死了。当小妹达娜在捡篮球时感觉到伊森的幽灵在脖子处吹气,彻底的释放了《可爱的骨头》的那种真实感,也许等他们死了,真的有机会问问那个伊森,发生了什么。

    我但对于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感受。因为没有办法为这件事找到真正的解释。但是围绕这件事发生的事件却产生了更多的意义,这世间,只有失去,才是唯一永恒的,而我所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因他的虚无的消失而添加更多牢固的存在。我想,很多消失,都是无法回到过去,所谓似水流年,时间都会让所有人回归到回归线上,所以即使明天满面疲惫,你依然可以有迎接阳光的笑脸。要活得像草一样坚强。
  •   一本不错的小说,写的很细腻
  •   身边的人“死”去,让我们无所适从,不想放弃寻找,但由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停顿……每个人的打算都是自私的,但也可能是无奈的……珍惜此时此刻拥有的,才是正确的,才不会有遗憾。是一本很薄的书,个人觉得购买收藏不至于,借来看就可以了~
  •   如果你的心对别人和对自己都是真实的,生活会展现出另一面.
  •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很微妙的。有时候这种差异在于,即使它的每个字每个词你都明白,但凑起来就是不知所云;或者每句话都看懂了,也能推测出整个文字的脉络和走势,但还是搞不懂……搞不懂写这个来干嘛?正如我至今仍认为茉莉花不能入口一样,你可以告诉我它很香,它前香中香后香是怎样的,但是——这不是作为食物的香味吧?
      
      对于《奇异海》这本书,我同样是这种感觉,毫无头绪,毫无凭借。很多之前的评论都头头是道,译者小汉在三年前写的一篇博客,则剖析得更加深入:“它的主题是描述悼亡的过程,表现创伤的愈合,而且同时还有一条更深的线索,用于探索艺术创造的动力,源泉,和功效。”但,评论者的评论过程,实质上也是作品又一次建构过程,我们怎么能保证,这种重构一定代表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呢?很多作家在看完高考阅读题后感叹:“原来我不理解我所写的文章!”就是过度解读的原因。(插句坏心眼的:当然作者大多是乐意被拔高的,所以他们不会说夸他的人不好~)但是反过来,如果作者不是这种创作意图,那么把这些零散古怪的素材揉合在这本书中的另一只翻云覆雨手又是什么?
      
      好吧,上一段文字有点意识流。
      
      它是一部治愈系小说吗?
      
      从大的框架上,是的,“这些爱着伊生,无法合愈创伤的生者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精卫填海一般,一点一滴地填补那巨大的虚空,清洗那浓得叫人窒息的悲痛,最后终于找到了安宁与平静,给了自己重生的机会。”而且作者以巨大的细腻与耐心去重现这一缓慢而艰难的过程。
      
      然而,我仍然不明白,作为一名失踪少年的伊森,为什么作者要将他描述成一个天才?同时,详细地揭露他与中年妇女的不伦之恋,以及与玛丽莎近乎心理虐待式的恋爱?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可解释的,虽然说伊森的形象过于鲜明的话,会削弱这个角色的典型性。但是哪个家庭不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人呢?这种对个人形象完美化的情结会随着孩子的离去而泛化。所以将伊森描述成天才少年是合乎相应目标读者群的心理需求的。但是第二个问题我无法解答,尤其是,为什么还要特意写维多利亚与那作家的偷情以及“我”对维多利亚的性幻想?为什么要特意写“我”不小心摔倒并趴在玛丽莎的胸上?这是伊森对这两位女性的暧昧不明的情绪,传递到了菲利浦身上,实现弟弟对哥哥的畸形追忆以及自我救赎?
  •   不喜欢,看不出有什么细腻幽婉之处。
  •   看得让人焦躁啊,不是怎么看得懂的那种
  •   书是不错 但质量不多说什么了
  •   书还没看,很薄的小册子。
  •   当当星级划分还可以再差一点么?两颗星就是不满意,三颗星就是满意,而我如果想表达没有不满意,怎么弄呢?能给2.5个星么。这书就是这样,没有不满意。这书的营销词是真看不懂,不要扯青春期或者tie挪威的森林了,唔,不提卖不出么。看的时候倒总是想起《水泥花园》。
  •   这个是很久之前一直想要买的书,很好。
  •   很细腻的文笔
  •   比较经典的一本小说
  •   读读奇异海
  •   品相一流。。
  •   美国生活小事
  •   还没看怎么办还没看怎么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