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的笔记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蓝光中  页数:233  字数:385000  

前言

一日,老先生携来一大摞书稿,开门见山直陈来意:中山大学出版社要为他结集出版“蓝光中弘扬国学”丛书,嘱我作序。书稿共六种七本,颇有些分量。简直难以置信!这应是年富力强的壮年之所为,非是八十老翁之所逮。我顿然对先生肃然起敬,恭敬赞叹之余,却之实属不恭,只得从命,纵然勉力而为,也算不拂老先生的美意!先生者,何许人也?先生不是别人,正是我校退休语文老师蓝光中老先生。蓝老先生曾长年累月在附中进德修业,安身立命,乃蜚声省内外的一代名师。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的爱戴,桃李自然满天下。花甲之后,他却退而不休,笔耕不辍。他是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坐拥书城,他的精神世界便海阔天空。沉潜其中,乃不知老之已至!你可以想象老先生寂然凝虑感而遂通的情状,欣欣然何其自足!蓝老是附中老一辈教师学而不厌的代表,更是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蓝老先生在弘扬国学方面用功尤深,在国学这片沃土上,种瓜种豆,天道酬勤,老人家瓜豆并收,所获甚丰。近些年,蓝老先后出版了《历代诗歌选读》、《四书新裁》、《国学基础》、《民俗节目诗歌赏析集》等,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最近又完成了《读(三字经)的笔记》和《读(千字文)的心得》两部书稿。显然,先生已契入欲罢不能的美妙境界。我想起王安石《孤桐》里的两句诗:“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这是蓝老为学为人的最好写照。我心里纳闷,蓝老先生不太随分从时,年届耄耋却不好生颐养,仍汲汲于国学研究,缘何?原来他一直有个宏愿:让国学走进青少年,让国学走进千家万户。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而已经成为面向世界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关注的当下,每一个国人都更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中华文明在我们的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内容概要

这本《读(三字经)的笔记》,首先是逐字逐句把原文的基本精要予以串解,然后把句子里蕴藏的思想性和知识加以发掘,作些趣味性的具体阐述;因而这是一本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的读物。适合于初学《三字经》的读者,提高语文水平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更适合于具有中等文化程度对《三字经》有兴趣的读者以广见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的丰富内涵,接受我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提高自身的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应试能力。

作者简介

蓝光中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语文教师。1927年生于江西省信丰县,1953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之后便在广东广雅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40年。 
1982年,蓝先生领衔编著的《高考专题作文训练》,在全国指导作文的方式方法上具有独创性,

书籍目录

一、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二、《三字经》原文三、我的笔记  (一)第一部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二)第二部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义。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三)第三部分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日南北,日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日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日喜怒,日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四)第四部分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日国风,日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毂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五)第五部分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  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六)第六部分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簸。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章节摘录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育在认识论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也就是人性和教育与环境的关系。说到人性,历来就有性善论、性恶论和性不善不恶论三种主张。提出“性善论”的是战国时代的孟子,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寿高84岁。孟子在《告子·上》里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话是说:同情怜悯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厌恶之心,每个人都有;谦逊退让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怜悯之心是仁,羞耻厌恶之心是义,谦逊退让之心是礼,是非善恶之心是智。这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思索探求它罢了。孟子说人的这四种心,是天赋与人的本性,这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40年之间的60年,儒家学派的另一个著名人物荀子却提出了与孟子相反的“性恶论”。《荀子》中有《性恶》篇。他在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伪”是人为的意思。他的观点用现在的话来说: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而形成的。这个“伪”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他接着便论证这个观点,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贱生而忠信亡焉:人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本来就有贪图私利的一面,顺着这种本性发展,于是人们相互之间便出现了争夺而丧失谦让;生来就有妒嫉、仇恨的一面,顺着这种本性发展,于是残害忠良的事就发生了,忠诚信实便消失了;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望,贪恋声色的喜好,顺着这种本性发展,于是淫乱的事产生了,而礼义制度就丧失了。既然如此,那么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等级名分、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从而导致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君师和法制的教化,要有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产生谦让,出现合乎等级名分制度的礼义秩序,从而导致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已经十分明显了,善只不过是后天人为形成的。他在《性恶》中明确地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他认为:不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也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得到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叫做本性;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成就的,叫做人为。这是本性与人为的根本区别。苟子认为: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本性。荀子和孟子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孟子比荀子稍大了几十岁而寿命也较长,他活了84岁,而荀子只不过活了六十来岁。

编辑推荐

《读的笔记》:蓝光中弘扬国学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三字经》的笔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三字经》古称“小纲鉴”,可以将我们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我们以往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人在一生中要读几部真正的“书”。这里说的“书”,是指四书五经、《左传》、《史记》之类的经典,至少要有一部书垫底,一生的学问才能扎住跟。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导后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的人生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已经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以上摘录的是蓝先生在本书中表达的几点真知灼见。
    难得真正好书!
  •   很好的书,解释得非常详尽,有很多的典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