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出版时间:1998-6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沈祥源 编  页数:792  
Tag标签:无  

前言

  古代汉语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为了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部教材。  编写时,我们吸取了一些现行的古代汉语教材的优点,并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和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使通论与文选结合得更紧。在同一讲中,讲授的理论知识与选读文章的内容尽可能密切配合,让读者相互补益。  二、通论部分,既要顾及古汉语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增强教材的可教性和实用性。  三、文选部分,分为两类。一为讲读课文,后有简要注释’供课堂讲授用;一为参阅资料,一般不作注释,供学生自学用,教师也可选讲若干篇章,或布置学生做些练习。  四、加大了能力培养的比重,使单纯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增加了读、讲、注、译和整理古籍的技能训练;精简了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词集释等内容。  五、保存多年来通行教材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和阐释;也吸收近年来古汉语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力求解说正确而有新意。但有些问题,历来未获共识,本书仅算一家之言。  本教材是我校中文系组编的系列教材之一,由汉语教研室集体编写。沈祥源主编,参编者有丁忱、向新阳、沈祥m、杨合呜、杨逢斌、卢烈红、罗少卿(以姓氏笔画为序)。其所执笔部分在书末汴明。  本害能编成监出版,虑该感谢睦耀束、郭速漠、易竹贤、朱山河、王废元、蔡先保、陶佳珞等老师的熟情指教和帮助以及武漠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遘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晴间又仓促,书中的错漏在所难免,敬莆蘸者不吝赐教!  沈祥源  1996.4

内容概要

  从汉字的起源到词汇的发展,从汉字的表意到音韵系统的形成,从桃之夭夭到北冥有鱼,从庄子到李白,从宋应修到谢灵运,《古代汉语》一书,带你领略中国古代文学渊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本书是一本具有实用性、学术性、先进性的古代汉语教材。  《古代汉语》一书编写时,编者吸取了一些现行的古代汉语教材的优点,并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和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使通论与文选结合得更紧。在同一讲中,讲授的理论知识与选读文章的内容尽可能密切配合,让二者相互补益。二是通论部分,既要顾及古汉语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又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增强教材的可教性和实用性。三是文选部分,分为两类,讲读课文,后有简要注释,供课堂讲授用;参阅资料,一般不作注释,供学生自学用,教师也优选讲若干章,或布置学生做些练习。四是加大能力培养的比重,使单纯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增加了读、讲、注、译和整理古籍的技能训练,精简了古代文化常识。五是保存多年来通行教材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和阐释;也吸收近年来古汉语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力求解说正确而有新意。总之,本书是一本教学紧密结合、注重素质培养的古代汉语教材。

书籍目录

绪论一、古代汉语课程性质二、古代汉语教学效益三、古代汉语学习的要求第一讲通讲文字(上)汉字的源流一、汉字的起源二、字礼的流变汉字的结构……文选第二讲通讲文选绪论第三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四讲通讲文选绪论第五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六讲通讲文选绪论第七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八讲通讲文选绪论第九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一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二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三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四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五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六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七讲通讲文选绪论第十八讲通讲文选附录:短文百则

章节摘录

  (一)押韵把同一韵部的字放在语句中的一定位置上,造成反复回旋的韵律美,这就是押韵。押韵是;一种艺术手段。用来押韵的字称“韵字”,用於句末押韵的宇称。韵脚”,押韵的具体格式称“韵式”,安排韵字的地方称“韵位”。  我国文体丰富多彩,各类体裁有不同的音韵要求。韵文在我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繁多,押韵也各有规格。这些,我们将在文体知识部分详述。  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押韵的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所用的音韵系统不同。如《诗经》,是用的上古音系统,其韵部就舆中古音不同,舆现代音差距更大;如《卫风?氓》第一章:  氓之蚩蚩,抱布贺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按《诗经》的韵式,双句一般都用韵,所以“丝”、“谋”、“丘”、“媒”、“期”应该是韵脚,它们同属上古之部字。但按现代音就不是一个韵部的字了,“丝”的韵母是[1],“谋”的韵母是ou,丘的韵母是iu,“媒”的韵母是ei,“期”的韵母是i,读起来也不觉得和谐。  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语音也有所差异,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会各取土音,造成用韵的混乱。为了审音、正音和诗文用韵的统一,魏晋时出现了“韵书”。最早的一部是李登的《声类》,此书今已不传。到了隋代,陆法言等人编了《切韵》,《切韵》为後世的韵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的《广韵》就是修订《切韵》而成。诗词的用韵,基本上也是以《切韵》音系为基础的。因此,要掌握旧体诗词的用韵,必须熟悉《广韵》这类韵书。後来的“诗韵”(俗称“平水韵”),就是将《广韵》所规定的“同用”的韵部合并而成,共一百零六韵,近体诗的用韵遵此,有些工具书(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也按平水韵目的次序编排。  (二)平仄平仄是根据汉语的声调特性来划分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人三声。平仄用於文学创作上,成了声律的重要方面。由于平仄具有不同的音态,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就使语言具有抑扬顿挫之美。  汉语的声调是古已有之,但自觉地认识声调并将其运用於诗歌格律方面则是齐梁之际的事。唐?封演《闻见记》云:“永明中,沈约文辭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齐梁之际,我国诗文倾向格律化;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宋词元曲的盛行,都使声律之学进一步发展,文人们都以此为必具之功,但古人没有分析语音的仪器,他们辨别声调,完全靠直觉和记忆,所谓口耳相传。具体办法有:  1.描摹法。如明代和尚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人声短促急收藏。”顾炎武《音论》说:“平声轻迟,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还有清?江永《音学辨微》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人短实,如击土木石。”像这类描摹性的解说,很难让人准确地识别声调。  2,类比法。即选出一些例字编成口诀,让人们熟读;然後比照类推。据《南史?沈约传》载:“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梁武帝)雅不好焉,尝间周舍曰:‘何谓四声?’曰:‘天子圣哲是也。”“天子圣哲”就表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又,王鉴《四声纂句》:“风洒露沐,民喜岁熟,为善最乐,乡里叹伏。”每句话按平上去人排列。念熟了後,再将要辨别的字舆逭些例字一比,则可知其所属何调。  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人,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阳上去。近人赵元任也按类比法拟普通话四声云:“中华语调,高扬起降,开门请坐,分别长幼。”:熟读这类口诀,久而久之,自能分辨声调。在没有更先进的办法时;此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3.记声符;同声符的字,多数声调是相同或相近的。如从。长”得声的字,有“长。、“张”、。苌”、“胀”、“帐”等,都不会是人声字;从“朱”得声的字,如“诛”、“洙”、“株”、“珠”,多是平声字;而从“甲”、“立”、“及”、“末”、“曷”、“合”、“足”得声的字,一般是入声字。凡是带鼻韵尾的字,都不会是入声字。这些条例,可以帮助辨别一些字,但要注意例外的情况。如从“莫”得声的字“摸”、“膜”、“漠”、“寞。是入声字,而“模”、“摹”、“暮”又不是入声字。  在学古诗文中,辨平仄的关键是辨人声字。前面讲过,古代的平声现代分为阴平和阳平,都属平;古代的上声现代分为上声和去声(全浊声母),都属仄;古代的去声现代仍为去声,都属仄。这几类是容易辨别的。而古代的入声字却派入现代的平上去三声中。其中派入上声和去声的好办,古今都属仄声;只有其中派入平声的字就麻烦了,按古音应属仄,按现代音应属平。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轾舟已遏万重山。  这首诗中“白”、“一”、“日-”、“不”是古人声字,“日”和“不”今读去声,属仄,舆古代平仄一致;只有“白。和“一”今读平声,舆古代平仄不合。因此,要能准确辨别古代平仄,就要记住古代入声而现代属平声的宇。  现代还有入声的方言,其辨平仄比较容易,按古制即可。现代没有入声的方言,首先要看入声归向何处,如归向三声,即按上述办法,记住归进平声中的入声字;如西南官话入声全归向阳平,就只记阳平中的人声宇。这就会大大缩小了注视的范围,以集中精力去突破难点。  ……

编辑推荐

  从汉字的起源到词汇的发展,从汉字的表意到音韵系统的形成,从桃之夭夭到北冥有鱼,从庄子到李白,从宋应修到谢灵运,《古代汉语》一书,带你领略中国古代文学渊远流长的独特魅力。本书是一本具有实用性、学术性、先进性的古代汉语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汉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