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辨伪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司马朝  页数:390  
Tag标签:无  

前言

  “图书馆学情报学”是我国的习惯用法,是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出版发行学等学科的名称。在我国台湾被称为“图书馆与资讯科学”,英文为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美国也用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来称谓这一学科。  1807年,德国学者马丁·施莱廷格(Martin Schrettinger,1772一1851)首次使用了“图书馆学”这一概念,1808年他又在《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中建立了以图书馆整理为核心的学科体系,标志着图书馆学学科正式诞生。  自1887年美国学者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世界第一所图书馆学校,1930年在卡内基基金的资助下芝加哥大学设立第一所图书馆学博士班课程以来,图书馆学开始走进大学殿堂,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  图书馆学教育在美国的兴起带动了全球图书馆教育的发展。1919年英国在伦敦大学建立了图书馆学院。目前,美国有56所美国图书馆学(ALA)认可的图书馆学院,每年招收图书馆与情报学学生26 000人左右。  科技出版的专家资源,是科技出版物内容的“守门人”资源。考虑到科技出版物内容的专业性,要准确判断不同科学前沿领域一些新兴研究成果的价值并非普通科技编辑所能胜任,这一重任非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莫属。由于没有充分利用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而导致科技出版出现严重失误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世界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因编辑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欠缺而拒绝发表过Maiman的一篇关于激光的重要论文。再如,19世纪法国数学奇才伽罗瓦(E.Galois)20岁时就解决了5次和5次以上方程的求解问题,他还提出了群和域的概念,建立了著名的“伽罗瓦理论”。然而,他的那些被称为“难以理解”的论文,无法在知名数学刊物上发表②。因此,建立有效的科技出版同行评审制度,开发相关领域的专家资源,借助同行专家的力量,依靠同行专家的智慧,便成为确保科技出版质量、提升科技出版物内容竞争力的有效机制。

内容概要

传统文献辨伪学取得了大量实绩,同时,文献辨伪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结论上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失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反思。文献辨伪学的进展,既需要新材料的支撑,更需要对旧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省。本书即是拷问传统文献辨伪学在态度、方法及结论等方面所作的一点有益的尝试。    这是一部关于文献辨伪学的专著。全书共l2章,分为上、下、外三编。    本书是一部关于辩伪学的专题论文集。全书分为源流、方法、专题和书目四编。专题编为6篇辩伪力作,曾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的反响。书目编是一份相对完备的专题书目。援据甚博,考辨甚精,创见甚多。为深化辩伪学研究做了许多拓荒工作。既全面总结了传统辩伪学的成就与方法,也结合出土文献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这是新世纪文献辩伪学的重点收获,对于进一步开展文献辩伪以及国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

书籍目录

程序自序前言上编 源流编 第一章 明代以前辨伪学述论  一、两汉时期的辨伪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辨伪  三、宋代的辨伪  四、元代的辨伪  五、结论 第二章 明代辨伪四大家合论  一、宋濂  二、杨慎  三、胡应麟  四、方以智 第三章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评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古今伪书考》详析  三、结论 第四章 《四库全书总目》辨伪方法释例  一、文本  二、作者  三、著录  四、比勘  五、佚文  六、编例  七、名物制度  八、情理及其他 第五章 梁启超辨伪“公例”质疑  一、“十二公例”及其影响  二、“公例”祛惑  三、结论下编 专题编 第六章 《经义考》辨伪一例 第七章 《经解入门》真伪考  一、版本来历不明  二、阮序不足为凭  三、徐跋多不实之词  四、多记江氏身后人事  五、多与江氏殁后著述雷同  六、与《国朝汉学师承记》多相矛盾  七、与《古书疑义举例》条例不尽相同  八、卷八附选之文皆伪  九、盛行于清末  十、学术分类思想与乾嘉时代不舍  十一、关于《经解入门》的真实作者  十二、结论 第八章 《读升庵集》真伪考  一、《读升庵集》之义例  二、李、杨二人之关联  三、序文之文笔  四、结论 第九章 《野处类稿》真伪考  一、二者篇目大体相同  二、二者内容大体相同  三、伪撰洪迈“自序”以售欺  四、致误之由与本文结论 第十章 《黄陵庙记》真伪考  一、著录较晚  二、未见称引  三、风格不类  四、称呼不当  五、版本不同 第十一章 《伪书通考》史源考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史源详考  三、简要分析与结论外编  书目编 第十二章 文献辨伪学论著目录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五、佛藏  六、道藏  七、辨伪学史  八、辨伪学家  九、辨伪学通论  十、辨伪学专著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明代以前辨伪学述论  辨伪学是研究辨伪历史以及辨伪方法的一门学科。辨伪有广、狭二义:从广义上说,包括辨伪书、辨伪篇、辨伪事、辨伪史、辨伪说、辨伪本等。从狭义上说,是指辨伪书、辨伪篇。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研究。  辨伪学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顾颉刚的《中国辨伪史略》从战国写起,认为“辨伪工作,萌芽于战国、秦、汉,而勃发于唐、宋、元、明,到了清代濒近于成熟阶段”。黄云眉认为:“滥觞于唐代,历宋、明、清而渐成长川形态。”杨绪敏认为先秦两汉南北朝是“疑古思想的萌芽及辨伪学初起时期”。一般的倾向是承认辨伪学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但也有人独持异议,认为明代以前没有什么辨伪学。  笔者不惮烦琐,曾遍检《四库全书》杂家类及其他相关部分,发掘出明代以前若干鲜为人知的辨伪学史料,本着“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原则,对明代以前的辨伪学史作一鸟瞰。  一、两汉时期的辨伪  第一个正式揭开辨伪学序幕的是西汉刘向。此前也有一些零星的辨伪,如司马迁就怀疑《司马兵法》的真实性:“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又云:“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发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  现有的刘向《别录》佚文涉及辨伪的内容,如《晏子叙录》云:“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余嘉锡先生认为:“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多出于刘向,其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并疑为依托者也。……原书篇章真赝相杂,乃为之别加编次,取各篇幅中之可疑者,类聚之以为外篇。”  刘向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于一身,同时也是辨伪学之开山。这决非偶然的巧合。因为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三者均与辨伪学关系非同寻常。如目录学自身具有辨伪功能,它为辨伪提供有力佐证。同时辨伪学发展又促进了目录、校勘、版本三学向纵深发展。根据目录辨伪后来发展为辨伪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辨伪学的成果为目录学所吸收,将辨伪学家考定的伪书反映到目录著作中。  班固《汉书·艺文志》以小注的形式保存了刘氏父子的辨伪成果,为后代目录学家所效法。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开列了东方朔的全部著作,且称:“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当时作伪者喜欢将伪书依托东方朔之名,班固则以刘向《别录》为依据,将东方朔作品的真和伪划清了界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献辨伪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古人讲究学贵心悟,心悟在于自得,没有资料依据的心悟,可以体现出才气,而未必是真知灼见。自得之见虽少,也是十分珍贵。
  •   没有想象中那么扎实,有点单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