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晓剑  页数:482  
Tag标签:无  

前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 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 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 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 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 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 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 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 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 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 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 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 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 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 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 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 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lO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 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 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 《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 “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 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 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 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 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 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 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 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 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 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 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 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 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 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 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 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 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 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 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 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 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 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 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 ,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 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 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 。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 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 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 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 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 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 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 、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 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 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 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 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 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 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 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 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 ;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 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 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 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 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 ,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 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 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 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内容概要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 时代大潮变迁中所展示的不同人生态度,《世界》重点讲述了他们思 想的净化过程以及为当年那些荒唐行为而产生的忏悔及一生弥补的人生历 程。 《世界》是“红土地之歌”系列之一。 《世界》的作者是晓剑。

作者简介

  晓剑,男,1952年9月24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祖籍为河北省南宫市,汉民族。初中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附中;1969年到云南省河口县红河人民公社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后在北京电视学院编剧班及武汉大学作家班学习,1988年到海南工作至今。 时代大潮变迁中所展示的不同人生态度,由其创作的《世界》重点讲述了知识青年思想的净化过程以及为当年那些荒唐行为而产生的忏悔及一生弥补的人生历程。

书籍目录

上卷:世界中卷:长河下卷:逆行后记遥想当年知青路

章节摘录

  门外射进屋来的光线消失了,一个瘦小的身躯站在门框之间。能够感 觉得出来,这是一个很苍老的人了。 “李……书记。”吴大路扑上去,含着激情凝视着这位老人。 明显的由于营养不良,李书记的脸黑黄枯干。这脸上,正流露着深厚 的爱和关切。 “您……我……”吴大路哽咽着。 也是因为激动和感慨万分,李书记没有说话,只是把手中的一把长刀 递给了吴大路。 吴大路一把抓过长刀,霎时间,全部感情都凝聚在这刀上。他抚摸着 沾满厚厚灰尘的刀鞘,“刷”一下把刀抽了出来。 刀锋上的光泽没有了,刀背上起了点点锈斑。 他心疼极了,立即蹲下去,从门框边拖过一块磨刀石,“噌噌噌”地 磨起来。景颇人的刀是从不生锈的啊! “磨吧,磨得亮亮的,拿去留个纪念。”看着吴大路那样深情地磨着 景颇长刀,李书记脸上的笑容慢慢隐去,浮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复杂神情 。 吴大路不太理解地望了望李书记。当初他接受这把长刀时,可不是为 了留个纪念,而是要一辈子横挂在腰间。 李书记似乎没有注意吴大路的目光,显得有些艰难地说:“作为一个 老辈儿,我没有照顾好你,连一只母鹿都不如啊。让你受苦了,关了这么 长时间,我却……只能干瞪眼,往肚子里咽闷气……” 吴大路想打断李书记的话,他要说:“不能怨你。我们年轻,该受些 磨练,只是要让苦受得值得。” 可李书记按住他瘦骨嶙峋的肩膀,不许他打断自己的话,继续说着: “现在好啦,平反了,一切都过去了。那是场梦,重新奔吧。我是说,噢 ,你会比我明白,离开景颇山,往平地上的阳关大道上走吧……” “哦……”吴大路又张开了嘴。 “时代变了,想法也该变变,你还是年轻人,要跟上形势。你留下来 ,顶多像棵山茅草,可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这种只能烧火沤肥的东西。你不 该当一辈子草。走吧,你还有机会长成树。” 李书记有些激动,越说越快:“对你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个机会了 ,民族文字委员会来咱们县要一个人,我给卡下来了。唉,平白无故关了 人家快两年,总得给点弥补吧。你去吧,你的景颇语不是已经……” 吴大路脸上那种振奋和激动消失了,由于长久的失眠而带有血丝的眼 睛里慢慢升腾起一团迷惘的光,黑黄干瘦的脸上出现了惊讶的神情。他猛 地站了起来,用衣襟擦擦刀刃上的泥水,有点愤怒地问:“为什么?” 李书记犹豫了一下,慢慢推开了他家的后窗户。 从这里可以看见这个小县城那唯一的汽车站,吴大路禁不住愣住了。 只见那里像是逃难一样挤满了乱糟糟的年轻人。竹木结构的售票处被 抢着买票的人冲撞得摇摇欲坠,如同发生了七级地震。买到票的人像捡了 宝一样兴高采烈,没买到票的人用更大的疯狂向只能伸进一只手的窗口挤 着。 一辆老式的沾满泥浆的公共汽车被三辆车也装不完的人们包围着。行 李扔上车顶,又被一个戴红袖章的人甩下来,又扔上去,又被甩下来…… 公路上,十几个人手挽手地排成蛇阵,拦住了一辆北去的绿色军车。 另一边,一群人拥来拥去,只见尘土飞扬…… “插队的差不多全走光了,这些是农场的知青。过去他们很不容易回 城,现在政策变啦,农场的图章就挂在政治部办公室门上,谁想走谁去自 己盖印。是啊,走吧,都走吧……”李书记说得这么轻松,吴大路简直分 辨不出他对这事到底持什么态度,赞许呢,还是讥讽?抑或是痛苦和哀伤 ? 墙上一条大标语像是回答吴大路的愕然:“向‘四人帮’讨还青春! ” “不……是这样讨啊!”吴大路扔下长刀,跃身跳出窗户,向汽车站 奔去。 都是年轻人,汗水、泪水、亚热带的风和雨只是使这些脸粗糙了,但 还没有刻下人生的沟痕。 他们站立不定,呼吸急促,眼中闪动着希望的光,和刚才的他一样振 奋、喜悦,但这中间毫无疑问地掺杂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骚动和茫然。 “妈的,只要能回去,扫街也干。” “别说这话,还可以去考大学。” “六六年我就该上大学了。” “样样都耽搁了,连生儿子都耽搁了。” “我更惨,来的时候两条腿,回去时剩一条了。” “呸!回去以后,老子撒尿都不冲这方向!” “赔我青春损失费!” “回去慢慢拿吧,一个月二十六大吊。” “哇……”一声婴儿的啼哭,使吴大路转过头去。一个弱小的女知青 坐在一只旧木箱上,拼命地摇晃着孩子。她全身都那样干瘪,显然没有奶 水喂孩子。但她仍然解开衣襟,露出小纸袋一样的乳房,把乳头塞进婴儿 的嘴中。 有人同情地递过来一个芭蕉,女知青把芭蕉捏烂,一点一点塞进孩子 嘴里。孩子不哭了,晶亮的眼睛望着灰蒙蒙的天空。 吴大路什么也不想听,什么也不想看了,他脚步沉缓地向县委的院里 走去。身后,农场知青们又拦住一辆空车,欢呼雀跃着,像是过节。 不,吴大路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局,放他出来时有人跟他说:“对不 起你们啊,荒废了你们十年。十年啊,俺们抗战打败日本鬼子也才用了八 年。”那声音充满了内疚,也许,那个人是想起了两代人不同的归宿! 是啊,多么不同啊! 老一辈用八年时间为整个民族打了一场胜仗,可他们呢?不,是我们 。我们这十年到底算怎么回事? 吴大路的心痛苦得紧缩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他明明知道, 这些当了父母、拖儿带女的老知青,生活得窘迫艰辛;也知道从前被不公 正地斥责为“大学迷”的老知青多么渴望跨进大学、研究室,用知识造福 于社会;甚至对那些仅仅只是留恋故土、思念家人,对那些只要回城,扫 街也干的知青们,他也应该是能够理解的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