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论丛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缪钺 著 缪元朗 编  页数:4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齐鲁青未了”。杜甫诗中的泰山,一道青绿的山色,绵延齐鲁大地而未尽,是何等的韵致,又是何等的气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缪钺彦威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正宛如青绿的岳色,韵致,气度,与众不同,具有永恒的魅力。    彦威先生的《诗词散论》,是现代学术的经典之作,可以媲美王国维《人间词话》。尤其《论宋诗》、《论词》,讨论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质,文思精湛,识解卓越莹彻,笔墨精洁馨逸,处处启人性灵神智,处处令人陶醉流连,几乎不觉其为气度磅礴,涵盖一代一体文学的大著述。请读《论宋诗》:“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裱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务求充实密栗,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故唐诗中深情远韵,一唱三叹之致,宋诗中亦不多觏。”从来论唐宋诗之特质,罕有如此识解卓越莹彻,笔墨精洁馨逸,而又淋漓尽致。

书籍目录

《诗》三百篇纂辑考周代之“雅言”曹植与五言诗体曹植、杜甫诞生纪念《文选》与《玉台新咏》《文选》赋笺六朝五言诗之流变颜之推的文学批评与作品蜀中杰出的古典诗人陈子昂杜甫夔州诗学术讨论会开幕词——综述杜甫夔州词杜牧诗简论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论李义山诗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论宋诗论韩偓词《花间》词平议论范仲淹词论张先词论晏幾道词词品与人品——再论晏幾道论苏、辛词与《庄》、《骚》论黄庭坚词陈师道词论与词作述评论贺铸词论李易安词关于李清照词论李清照词论陈与义词论岳飞词论张元斡词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论张孝祥词论辛稼轩词论朱淑真生活时代及其《断肠词》姜白石之文学批评及其作品论姜夔词论史达祖词论高观国词论文天祥词论刘辰翁词论张炎词论汪元量词常州派词论家“以无厚人有间”说诠释王静安与叔本华王静安诗词述评诠诗论词论词的空灵与质实达辞篇缪钺年表唐宋词中“感士不遇”心情初探论金初词人吴激论元好问词论刘因词汪容甫诞生二百年纪念论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及其相关诸问题

章节摘录

  《诗》三百篇纂辑考  《诗》三百篇如何编定,《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为三百。是说也,唐孔颖达,宋郑樵、朱熹、叶适,清朱彝尊、赵翼、崔述、魏源等,皆疑而辨之。以为《论语》记孔子之言,一则日“《诗》三百”,再则日“诵《诗》三百”,本谓古人已具之定本,不应指其自删者而言;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至多不过刊定整理。诸家论证详明,无烦重述。孔子删诗之说既未可尽信,然则《诗》三百篇之定本如何纂辑而成,(“诗三百”,乃指成数而言,其确数不可知。汉儒传《诗》三百五篇,孔子所谓“《诗》三百”,是否即此数,亦不可考。)自为一尚待探讨之问题。  《诗》三百篇经秦火之厄,因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少残阙。惟西汉传《诗》者先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晚出,其后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而《毛诗》独传。三家《诤》篇名章句今犹有可考者,取与《毛诗》对勘,颇有差异。故严格论之,吾人既不能定此四家之本,孰为得孔氏真传,更不能执今《毛诗》以为即孔子所读之本。《论语》记孔子引《诗》:“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今《毛诗》中无之。子夏引《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今《毛诗》无末一句。此皆孔门之《诗》三百不同于今存《毛诗》之证。惟自另一方面论之,《左传》引诗二百十七条,其间作者自引及述孔子之言者四十有八,而逸诗不过二条;列国公卿引诗百有一条,而逸诗不过五条;列国宴享歌诗赠答七十条,而逸诗不过三条。(此魏源所统计,见《诗古微》一《夫子正乐论》中。)此外《孟子》、《荀子》及《礼记》诸篇,所引逸诗亦鲜。故可谓今存之《毛诗》,与孔子所见之本,虽稍有差异,而大体相同,则据今《毛诗》三百篇以研究古三百篇如何纂辑,或不致大误也。(朱彝尊《经义考》论诗所以逸之故,一则秦火之后,竹帛无存,而口诵者偶遗忘也;一则作者章句长短不齐,而后之为章旬之学者,必比而齐之,于句之从出者去之故也。)  孔子之时,已有《诗》三百篇,则《诗》三百篇之纂为定本,必前于孔子。然则当在何时乎?按《陈风?株林》咏陈灵公事,为三百篇中最晚之诗。陈灵公被弑在鲁宣公十年(前599),下至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孔子生时,(按,此据《公羊》、《毂梁》本《春秋》经。《史记》载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则当为公元前551年。)凡四十七年,再下推至孑L子十五志学之时,约六十年。孔子十五志学之时,或已得读《诗》三百篇,则《诗》三百篇之纂定,必在此六十年之内,即最早不得前于鲁宣公十年,最迟不得晚于襄公末年也(襄公在位三十一年)。《左传》记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在鲁观乐,鲁为之歌《周南》、《召南》及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诸国风,与今本《毛诗》次第微异,而国名全同,或其时《诗》三百篇已有定本乎?[《邶风?燕燕》,三家诗说谓卫定姜送其妇或娣之作,约当卫献公初立之时。(《列女传》、《坊记》郑注、王氏《诗考》。)按,卫献公元年为鲁成公十五年,则《燕燕》诗当作于鲁成公之时,又在《株林》之后矣。惟《燕燕》诗就本文观之,仅可知其为送别之诗,无从断其作者为庄姜,或定姜,或其他卫君、卫夫人。三家说亦无确证,故不取,而仍以《株林》为《诗》三百篇中最晚之作。]  《诗》三百篇之纂为定本,虽在鲁宣公之后,然宣公以前,王朝亦必时时颁诗于诸国,诸国士大夫皆讽诵之,或宴享咏歌,或语言称引,惟所诵者无三百篇之多耳。何以知之?日:《诗》、《书》、礼、乐,为古代教育之具,而《诗》之用尤广,故两周士大夫无不渐渍于诗教。西周时,祭公谋父谏穆王伐犬戎,已引《周颂?时迈》,芮良夫谏厉王,亦引《周颂?思文》及《大雅?文王》(《周语》上),可见在西周时,《雅》、《颂》已为人所传诵。当春秋前叶,隐、桓、庄、闵、僖五公之时,三百篇中诸诗,有尚未作者;(如秦人赋《黄鸟》,《左传》记于文公六年,陈风《株林》作于鲁宣公时,皆在僖公之后。)有虽作而未必即经王朝纂录颁布者;(如许穆夫人赋《载驰》,郑人赋《清人》,《左传》均记于闵公二年,及经王朝纂录颁布,至早亦应在僖公末年。《鲁颂》乃颂僖公之作,亦未必当时即蒙王朝纂录颁布。《毛序》谓《》乃史克所作,则又在僖公之后矣。)而《左传》所记此五公时,列国君卿大夫言语引诗、宴享赋诗者,凡十五条。(《左传》闵公二年记许穆夫人赋《载驰》及郑人赋《清人》,乃记作诗之事,至于“君子曰”以下所引诗,乃《左传》作者之词,均不在此列。)《国语》中记东周人士赋诗引诗在鲁僖公以前者,凡十四条。合两书所记,赋诗之人有楚成王、秦穆公、晋文公、周富辰、郑太子忽、叔詹、陈公子完、齐管仲、晋士劳、韩简、臼季(即胥臣)、秦公孙枝、宋子鱼、公孙固、鲁臧文仲、齐姜氏等,可见此时各国君卿大夫皆已诵诗。此可为王朝时时颁诗于诸国之证。隐、桓、庄、闵、僖五公时,各国君卿大夫引诗赋诗,就《左传》所记之十五条考之,引《国风》者仅僖公三十三年晋臼季引邶诗“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一条,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引诗“翘翘车乘”云云,乃逸诗,不知其应属《雅》,或属《风》,此外皆为《雅》、《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赋《河水》,杜注:《河水》,逸诗。而据《国语》韦昭注,《河水》当作《沔水》,亦《小雅》也。)就《国语》所记之十四条考之,引《国风》者,仅齐姜氏引郑诗“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及楚成王引曹诗“彼己之子,不遂其媾”两条(《晋语》),其馀亦皆《雅》、《颂》。由此可见,在春秋前叶,《国风》中诸诗或尚未作,或虽作而尚未经王朝纂录颁布,故传诵于士大夫之口者尚少也。(文、宣、成、襄、昭诸公之世,士大夫引诗赋诗,虽仍以大、小《雅》为多,然邶、鄘、卫、郑、唐诸国风诗,均见征引赋咏,与僖公以前情形不同。)  《诗》三百篇,《周颂》为王朝颂功德祀神明之歌,大、小《雅》除宴享之乐歌外,多王朝士大夫感时讽政之作,献之于天子者,此诸诗自当掌于王朝大师之官。至于诸国《风》诗,如何收集,旧说皆谓由于采诗之制。然采诗制之实况,果如何乎?古书中记采诗制最详者,为班固《汉书》及《公羊传》何休注,而班、何两家之说,即相参差。《汉书?食货志》云:“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日: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艺文志》亦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两家说不同之点,即班书所言,似行人乃王官,直至各国采诗,归而献之大师,而何休所说,则采诗并无专官,由各国自采集之,以闻于天子。二说孰为近真,固难臆断。如进而研究之,古书言采诗之官者,除《汉书》外,如刘歆所谓“迪人”(《与扬雄书》),扬雄所谓“鞘轩之使”(《答刘歆书》),许慎所谓“迈人”(《说文》第五篇上),皆汉人之说。先秦诸书,未有明言采诗之官者。《芹传》襄公十四年,师旷引《夏书》日:“遒人以 木铎徇于路。”杜注:“遒人,行人之官也。徇于路,求歌谣之言。”据此,则道人或行人,即古采诗之官。惟细绎之,师旷引《夏书》只言“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未言采诗,而“求歌谣之言”一语,乃杜注所增。《周礼》虽六国时书,然亦多据成制,非尽虚构,其中无遒人之官,而记大小行人之职,亦无采诗一事。《周礼》作者熟于掌故,杂采以前官制而增益弥缝之,不厌详密,以寄其理想。苟王朝有采诗之官,作《周礼》者谅不致删弃。至于“以木铎徇于路”之制,《周礼》中有之,如乡师“以木铎徇于市朝”,乃所以警戒人民,发布政令。木铎警众,盖为古制。然则师旷引《夏书》所谓“道人以木铎徇于路”,殆亦警戒人民,宣布政令,与采诗无涉。(师旷引《夏书》之语,伪古文《尚书·胤征》篇袭取之。伪孔注:“遒人,宣令之官。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其义似较杜氏为长。又按《论语·八佾》篇,仪封人谓“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亦谓天将使孔子明道施教,以化天下,非谓使孔子采诗也。)且古者天子与诸侯之关系,非若后世朝廷之与郡县,刑政教令,未能直达,况采诗小事,何劳王官遍游各国,巡行乡闾?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凡王官至鲁,如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赠(隐公元年),武氏子来求赙(隐公三年),凡伯来聘(隐公七年),南季来聘(隐公九年),宰渠伯纠来聘(桓公四年),仍叔之子来聘(桓公五年),家父来聘(桓公八年),祭公来(桓公八年),家父来求车(桓公十五年)等,均书于《春秋》经,独无王朝采诗之官来鲁之事。故吾疑班书说古代采诗制之隆重,不免稍有理想化之嫌。何休所言,或近真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典文学论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书收到的时候有点小瑕疵,,不过并不影响。。我找了好久的《诗词散论》,,但现在各大网店都没货了,,但之后发现了这本书,,对比了一下,在涵盖了《诗词散论》的内容上还增加了很多缪钺先生的论文,超赞!!而这本书是在店庆与双十一活动时候买的。37.2元,,性价比超高,,这是最低价了!!不过这么厚的是,,如果封面是硬壳的就更好了。。
  •   人称缪钺此书,可媲美王国维之《人间词话》,当细读之。
  •   文史回翔,绛帐春风三千子弟。诗词并美,灵溪妙谛一代宗师。
  •   缪钺一代文史大家,此书基本收入了他文学方面的重要文章
  •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里看到的,看了下,都得书本的装帧、纸质都很好,作者的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回来,发现当当也有,马上下单,第二天就送到了,纸质的话跟图书馆的那本一样,是正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可能死运送的缘故,致使书本封面的边缘折曲了一些。
  •   读这本书能学到关于中国文学的很多东西,经典之书,值得一看。当当服务很不错,物流也快,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   廖钺其人以前都不甚了解,后来在一则评论,里面把他和王国维相提并论,就刻意去找了他这本论丛。源于对古诗词的喜爱,也喜欢他这本书。
  •   是缪钺的作品,读几遍也不嫌多。我还买了他的全集。
  •   书的质量不错,然后内容才是更加珍贵的
  •   形式好,内容更好
  •   大师作品,见解高。
  •   新的方法,新的起点
  •   不错错错~
  •   本书印刷较好,内容丰富,知识量大。
  •     缪钺 著 缪元朗 编
      
      本书系“百年求是学术精品丛书”之一种,由缪钺先生的孙子缪元朗按照文学史顺序整理、选编缪钺先生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精华论文56 篇,代表了缪钺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缪钺先生讨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质,文思精湛,识解卓越莹彻,笔墨精洁馨逸,处处启人性灵神智,处处令人陶醉留连。缪钺先生本身就是现代的优秀古典诗人,故对于古典文学研究具有当行本色。每一篇论文篇首先生均以一首古诗概括论述所论之文学家,足见先生的文学素养和学术功底。本书后面还附有缪钺年表,对先生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大致了解其学术成果及人生轨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