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镇

出版时间:2005-06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樊树志  页数:7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对明清至民国时期经济最活跃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三角洲的苏、松、杭、嘉、湖五府的四十多个典型市镇,进行全方位研究和学术前沿课题探讨。书中不仅系统展现江南市镇的分布格局、经济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而且对这些市镇曾经引领时代潮流、带动传统社会变革的深刻原因作出了独到的解析。    书中还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南浔、周庄、同里、乌镇、西塘、甪直、七宝、朱家角等江南古镇,现今在备受瞩目的同时更需要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37年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l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3年)、《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年)。其中,《晚明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书籍目录

导  论  一、全球化贸易与江南市镇  二、江南市镇的乡村工业化——“早期工业化”  三、江南市镇社会的内部变革  四、江南市镇的外部变革上编  江南市镇的宏观分析  第一章  集市——市镇兴起的历史轨迹    一、集市类型与集期分析    二、施坚雅的四川集市研究及其影响    三、山根幸夫的华北集市研究  第二章  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一、江南经济的高度成长    二、明代江南市镇的发展与分布    三、清代江南市镇的继续发展    四、江南市镇的“四栅”与“乡脚”    五、江南市镇的规模与结构    六、江南市镇的网络化与专业化分布格局  第三章 蚕桑丝织业与丝绸业市镇    一、农家的蚕丝织经营及其市场化趋势    二、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物色    三、丝绸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四、丝绸的出口贸易与丝绸业市镇的盛衰    五、从档案资料看丝绸业市镇的市场机制  第四章 棉纺织业与棉布业市镇    一、棉花的引进与推广——兼论黄道婆与乌泥泾镇    二、农家棉作经营及其商品化趋势    三、棉布业市镇的分布状况及其特色    四、棉布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五、棉布的品牌与商标意识    六、棉布市场与棉布出口    七、洋纱洋布盛行与棉布业市镇的衰微  第五章  粮食业市镇与米市    一、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二、以苏州为中心的米市——枫桥市与平望镇    三、以杭州为中心的米市    四、余论——如何看待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自给率的提升  第六章  江南市镇文化面面观    一、大传统:人文蔚起,科第兴旺    二、小传统: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    三、奢侈风尚与经济的高度成长    四、茶馆文化及其他    ……下编  走进江南市镇:名镇的微观分析  第七章  苏州府(上)  第八章  苏州府(下)  第九章  松江府  第十章  湖州府  第十一章  嘉兴府与杭州府  参考论著  后  记  表  目

章节摘录

  3.关于桥梁的分析 日本学者川胜守在他的近著《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第三章“长江三角洲石造虹桥和市镇的形成”中,对江南市镇的桥梁作了细致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特作简要的介绍。首先,他从江南水乡桥梁的视角来看市镇的水路交通,重点考察了南浔镇的111座桥梁,得出的结果是:这些桥梁大多分布在运河市河等交通干线上,特别是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栅的交通线上,东栅20座、西栅20座、南栅48座、北栅19座。他运用南浔镇万分之一地形图,以及咸丰《南浔镇志》卷首的地图,列出南浔镇桥梁一览表,把111座桥梁的构造、位置、跨河流名、俗名、创建等信息,一一注明。其次,他认为,通过桥梁的沟通,使市镇的空间得以扩大。为此川胜守对清修民国十七年续修《法华乡志》、清修《七宝镇小志》、光绪《枫泾小志》、民国《重辑张堰志》、乾隆《金泽小志》、嘉庆《珠里小志》、光绪《盘龙镇志》、宣统《蒸里志略》、民国《章练小志》、崇祯《外冈志》、乾隆《真如里志》、民国《安亭志》、嘉庆十年修光绪十七年补《娄塘镇志》、嘉庆《石冈广福志》、光绪《罗店镇志》等将近二十部市镇志,作了系统分析。再次,他对二十五个市镇373座桥梁作了数量分析。373座桥梁中,建于宋代的10座,建于元代的27座,建于明初的27座,建于明中期的33座,建于明后期的63座,建于明末的34座,建于清初的4座,建于清前期的26座,建于清中期的59座。其中,官建与民建的比例是13:153。明后期(嘉靖至万历)以及清中期(雍正至乾隆)是桥梁建造的旺盛期,与经济发展状况完全对应。与此相呼应,嘉靖至万历以及康熙至乾隆时期,大批木桥改建为石桥。而桥梁的建造者大多是民众,有地方大姓,也有徽州商人与洞庭商人,而由地方上的慈善机构善堂善会等组织出面承担具体事务。  川胜守的结论是:第一,桥梁的建设是地域开发的一部分,是定居与文化移植的重要一步;第二,宋代是桥梁创建的开始,元代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代出现飞跃的发展;第三,嘉靖至万历,康熙至乾隆是两个高潮,与这些地区生丝与丝织物生产,棉花与棉纱、棉布生产的扩大时期是一致的;第四,桥梁建设与商品生产,尤其是与江南市镇建设是互动的①。  莫小也的硕士论文《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修桥义行》,独辟蹊径,抓住江南市镇水多桥多的特点,把修桥义行这种社会活动,放在经济发展与伦理思想相结合的视角下,进行探索,对于人们了解江南市镇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使人们对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传统伦理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作为修桥的功利来说,当然是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等因素在起作用,然而引发人们修桥的最初动机之一则是儒家的“仁人”基本道德观。宁波商人陈守清“发愿”、“倡捐”修建的塘栖镇通济桥,还有震泽镇朱山募建的达观桥就是典型的实例。他对修桥者的社会角色与行为动机具体分析后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乡绅士大夫是义桥修建的主要角色。如《双林镇志》记载,绅士茅瑞徵,专研根本之学,勇于为义,包括建宗祠、置义田、助婚葬、创桥梁之事,不可胜数;绅士吴焕,力行善事,乾隆时期改建万魁桥与化成桥,任劳任力,其好善至老不倦。  第二,在位官吏与致仕者是修桥义行的积极推动者。如朱泾镇修建万安桥与众安桥,都有知府知县官员捐俸倡导。双林镇的清风桥与明月桥,是由明正统年间致仕官员捐资修建的。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与致仕退休官员还把修桥义行与弘扬仁义道德的乡风民俗联系起来。  第三,诸生与监生是修桥义行的积极支持者。他们是市镇的知识阶层,往往以身作则,倡修桥梁。如朱泾镇的诸生庄允中,倡导镇民把原本是木梁的万安桥改建为石梁。又如安亭镇的监生朱克昌,平生周人之急,修桥铺路,务求利益于众。《新塍镇志》记载,明清时期修桥十三座,其中六座是监生或生员修建的。  第四,商人是修桥义行的积极参与者。商人从市镇中获取利益的同时,渴望得到政治地位与社会舆论的支持,因此他们表现出乐善好施的品格,愿意捐资修建桥梁,如双林镇的蔡本谦与李君修等。  第五,修桥义行直接带动了与桥梁有关的其他义行,诸如义路、义亭、义渡、义浚等,对乡风民俗起了正确的引导作用①。

编辑推荐

  现今旅游者们所看的江南市镇,恬淡宁静,殊不知,它们过去是充满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引领时代潮流,带动历史变革。它们不仅需要您的瞩目,更需要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南市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此书对研究江南市镇确有帮助。
  •   樊树志的书不错,材料丰富。精装本,拿在手里很有份量。
  •   研究中国历史,视角新
  •   本书的体力新颖,学术价值高1
  •   拜入樊先生学生的门下 读读祖师爷的书
  •   装订不错,寄来的时候用纸盒子装的,很好的保护了我的书,非常感谢。
  •   中心议题感觉不是很明确。新观点不多。
  •   本书作者樊树志是复旦大学的资深历史教授,本书是结合历史学和社会学对明清村镇研究的力作。樊树志所作《国史十六讲》、《国史概要》都是当代通史的佳作。
  •   这本书值得一读,复旦百年献礼。
  •   给我亲戚买的,他很喜欢
  •   值得购买,该看!
  •   樊树志的经典作品。大部头,尚没有看,得做好案头准备了再啃。
  •   该书洋洋四十余万字,内容空泛;仅罗列一些观点,毫无新意大量重复赘述出版商包装出来的劣作不值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