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媒介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保罗·莱文森  页数:247  字数:286000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都是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而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则是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
  媒介系统到了数字时代,似乎呈现出了高速进化的状态。新新媒介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传播规律?有哪些影响?有没有商机?未来会怎样?对于最后一个问题,莱文森谨慎地揣测,下一代的媒介将是新新媒介的“超级版”。
  莱文森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也是一名技术高手,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三种气质浸染了资深翻译家何道宽提供的《新新媒介》中文版。阅读本书,你会充分领略到:一册厚重的媒介理论专著——提供关于新新媒介的科学认知;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新新媒介“指南”——让你成为新新媒介达人。

作者简介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社会批评家、音乐人,在科幻文艺和媒介理论两方面卓尔不凡,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以学海而论,他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以学术而论,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9部:《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手机》、《莱文森精粹》、《学习赛博空间》、《捍卫第一修正案》和《新新媒介》。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莱文森中文版序
前言与谢辞
1 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
1.1 新新媒介涵盖以前新媒介的原理
1.2 为什么要称为“新新”媒介而不是社交媒介、银屏艺术或web 2.0、3.0?
1.3 新新媒介的分类
1.4 新新媒介在硬件和软件里的演化速度
1.5 首要的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学习
1.6 各章顺序与内容
2 博客网
2.1 电子书写简史
2.2 永久的博客,无所不写
2.3 对评论的控制
2.4 评别人的博客
2.5 用博客作纠正的评语
2.6 《火线》明星斯特林格·贝尔在聚友网上给我来信
2.7 博客发表后的修改
2.8 远程博客与链接
2.9 小组博客
2.10 用博客挣钱
2.11 用博客挣钱与博客人的理想不能兼容吗?
2.12 用图像、视频和小配件装点你的博客
2.13 测算你博客的读者人数
2.14 不同的博客平台
2.15 博客人像旧媒介的新闻记者一样有权享受第一修正案的保护吗?
2.16 博客与说客
2.17 博客的匿名
2.18 为他人写博客
2.19 用你的博客改变世界
2.20 一位镇长及其博客
2.21 “穿睡衣的博客人”
2.22 博客世界既非铁板一块,亦非无所不能
2.23 新新媒介与旧形式媒介的紧张进一步加剧
2.24 在新新媒介的新闻业时代,旧媒介的报道仍然是需要的
2.25 旧媒介与新新媒介的共生: 电视剧《迷失》与《危机边缘》的复活节彩蛋
3 优视网
3.1 “奥巴马女孩”
3.2 优视网上的总统初选辩论
3.3 电视上好看+优视网=网络上好看
3.4 优视网上永不磨灭的印记和民主政治
3.5 优视网篡夺电视的功能,成为公共事件的信使
3.6 优视网不仅使观者能随时看,而且对制作者免费
3.7 奥巴马是新新媒介时代的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再现
3.8 优视网的业余明星和视频制作人
3.9 病毒视频
3.10 病毒视频的弊端
3.11 通俗文化里的优视网革命
3.12 洛伊·欧比森的吉他
3.13 “我的吉他轻轻地哭泣”穿越千秋万代
3.14 优视网再现音乐电视
3.15 优视网将使itunes播放器关门大吉吗?
3.16 优视网批驳刘易斯·芒福德,并把视频转换为文本
3.17 提姆·拉瑟特,1950—2008
3.18 优视网的阿喀琉斯脚踵:版权
3.19 优视网上的评论起矫正的作用:以弗利特伍兹组合为例
3.20 教皇的频道
3.21 优视网是国际信息解放者
4 维基网
4.1 泡菜与伯里克利
4.2 包容主义者对阵排他主义者: 维基网上英雄的厮杀
4.3 编辑的中立与利益的冲突
4.4 身份问题
4.5 一切维基网用户都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能享受平等
4.6 维基网页上的透明度
4.7 维基百科对阵不列颠百科全书
4.8 在报道提姆·拉瑟特死讯时的新旧媒介之争
4.9 维基网误报泰德·肯尼迪和罗伯特·伯德的死讯
4.10 是百科全书还是报纸?
4.11 维基百科会使图书馆不再是必需的吗?
4.12 联合王国对阵维基百科
5 掘客网
5.1 呼唤朋友,花钱买“挖掘”或“埋葬”
5.2 新新媒介里的“朋友”
5.3 罗恩·保罗与巴拉克·奥巴马在掘客网上对阵
5.4 罗恩·保罗与旧媒介
5.5 雷迪网、发客网、响闪网与掘客网的选择
6 聚友网
6.1 “朋友”难以抗拒的诱惑
6.2 聚友网上的“网络欺凌”
6.3 新新媒介为网络欺凌疗伤的功能
6.4 聚友网是一站式社交媒介的自助餐厅
6.5 聚友网音乐与新新媒介
6.6 聚友网诗歌
6.7 聚友网上的电视剧《识骨寻踪》:旧媒介故事与新新媒介的合作
7 脸谱网
7.1 聚友网对阵脸谱网:主观感觉的差异
7.2 聚友网对阵脸谱网:客观存在的差异
7.3 脸谱网朋友作为知识库资源
7.4 脸谱网朋友作为实时知识资源库
7.5 脸谱网小组作为社会政治力量
7.6 脸谱网宛若无数小型的政治酒吧
7.7 在真实世界中会见网友
7.8 在网上与老朋友恢复联系
7.9 保护“隐蔽的维度”:清理你的网页
7.10 脸谱网禁止母亲的哺乳照
8 推特网
8.1 典型的即时通讯
8.2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推特网
8.3 微博就像表情达意的t恤或珠宝
8.4 庞斯网和其他类似推特网的网站
8.5 推特网的危险: 微博写得太多的国会议员
8.6 推特网对阵伊朗的毛拉们
8.7 作为微博人的麦克卢汉
9 “第二人生”
9.1 “第二人生”的历史和运行机制
9.2 “第二人生”与真实生活的界面
9.3 一次“第二人生”讨论会
9.4 肯尼·哈勃,“第二人生”里的天文学家
9.5 “第二人生”里的性爱
9.6 “第二人生”网上的电视剧《迷失》讨论组
10 播客网
10.1 如何制作播客?
10.2 播客制作蓝图一例
10.3 播客的储存与流通:播客播放器、itunes播放器和rss实时同步订阅图标
10.4 播客成功案例:语法女王
10.5 电话上、汽车里听播客
10.6 播客书
10.7 播客与版权:播客音乐
10.8 播客广告
10.9 实时流动播送
10.10 在线讨论会与视频播客
11 新新媒介的阴暗面
11.1 前新新媒介的滥用: 欺凌、攻击与煽动
11.2 网络流言与网络欺凌
11.3 网络盯梢
11.4 推特网与恐怖主义
11.5 利用克雷格分类广告招募人打劫银行
11.6 网络垃圾
11.7 旧媒介对新媒介的弊端反应过度:图书馆对阵博客人
12 新新媒介与2008年的总统选举
12.1 奥巴马使互联网与社群组织联姻
12.2 用新新媒介公告副总统候选人失策
12.3 互联网上的总统就职典礼及政府工作
12.4 总统与黑莓手机
12.5 白宫从web 2.0的“黑暗时代”走向新新媒介
13 硬件
13.1 iphone 手机和移动媒介出现的必然性
13.2 移动性能的代价
13.3 新新媒介使无用之地变得有用
13.4 汽车内、公园里和卧床上的智能手机
13.5 电池是新新媒介的软肋
13.6 iphone 手机、黑莓手机、蓝牙和大脑
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哈芬顿博报全新博客指南》(The Huffington Post Complete Guide to Blogging)印行于2008年12月,书中列举了名人的帖子,加利·哈特(Gary Hart)、亚历克·鲍德温(Alec Baldwin)和娅莉安娜·哈芬顿(Arianna Huffington)本人最新的帖子截至2008年8月。该书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博客平台、如何追踪博客读者人数、如何用博客挣钱;该书的许多题材我们将在《新新媒介》第2章里深入讨论。《指南》是手册,而不是长篇的分析。此外,这本“全新博客指南”不讨论维基网和聚友网;而且,名副其实的是,除了博客,它不讨论任何其他新新媒介,没有考虑博客和网络世界在2008年最后几个月总统竞选里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从巴拉克·奥巴马当选总统之日到他就任总统的2009年1月20日,《指南》也不可能讨论了。  所幸的是,互联网上的一切媒介都可以立即报道和分析任何领域的新动向,包括政治和新新媒介的新动向,连传统的由编辑驱动的网上文章都有这样的功能。本书利用的资源首先是网络资源,而不是书籍。此外,本书的“搜求”(research)符合读者成为生产者的新新媒介原理,也符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原理:在实践、工作和具体活动中学习效果最佳。实际上,本书很多信息的主要源头是我在许多领域里的漫游,我以作家、生产者和宣传人的身份工作。本书考虑的一切新新媒介的主要信息源头正是我在这些领域里的实践。当然,一个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我或任何研究者个人的实践经验并不具备代表世人的普遍性。凡是在具有普遍性的地方我都指出,我的作家和教授身份可能会使我研究新新媒介的经验以及从中学到的经验带上一丝个人的色彩。本书的征引也可以检验我在“运用”新新媒介中所作的研究计划的真实可靠性。  兹将我使用和研究新新媒介的经验略陈如下一  2004年,我接受儿子西蒙的建议加入脸谱网,他正在哈佛大学念书,脸谱网就是在那里肇始的;我用福德姆大学的教育网(.edu)账号,因为我一直在福德姆执教。那时,拥有.edu电子邮箱的人才能加入脸谱网。  脸谱网不作这样的要求已经有一段时间。实际上,一切新新媒介的标志之一是任何人可以加入,游戏或工作都行。2005年5月,我加入聚友网,但没有参加具体的活动,直到2006年2月我最新的科幻小说《拯救苏格拉底》(The Plotto Save Socrates)问世。那个月,我第一次把博客贴上聚友网,意在为撰文介绍聚友网并推广我的小说。我的双重目的表明新新媒介的另一个特征:新新媒介的速度以及我们从一个系统转向另一个系统的能力使我们能同时从事并完成多种任务。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90,p.462)所言,我们的大脑与外界链接,所以能理解世界的“气象万千、熙熙攘攘”。  ……

编辑推荐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也是一名技术高手,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三种气质浸染了资深翻译家何道宽提供的《新新媒介》中文版。《新新媒介》让你充分领略到:  一册厚重的媒介理论专著——提供关于新新媒介的科学认知;  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新新媒介“指南”——让你成为新新媒介达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新媒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7条)

 
 

  •   一本很契合时代的书,以美国的著名新新媒介为例讲述。不过因为文化差异,即使翻译过来也能感觉到美国作者的行文习惯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的差别,理解上有那么一点儿不太顺畅。
  •   感觉没有平常的教科书那么枯燥无味,作者与译者的完美搭档成为这本书可读性很高的直接原因!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新新媒介,就请你好好阅读这本佳作!
  •   很有知识含量的一本书,我个人对新媒体的不断崛起和自媒体愈演愈烈的趋势很看好,媒体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发挥着超越以往的作用和影响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影响着别人也在被影响。这本书能比较系统的讲解互联网时代下媒介的发展和发挥的作用,作者很严谨的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
  •   关于新媒介的书 经典的一本 看!!
  •   新媒介类型大盘点。
  •   莱文森的书,读一遍,毫无感觉,第二次再读,感觉大不同!确实是本好书
  •   莱文森的书,例子很多,有些理论性
  •   讲网络文化的,很不错
  •   最近兴趣转向传播这一块,可以看看
  •   新问题新观点,值得一看
  •   希望对自己论文写作有帮助,物流还可以。
  •   视野很开阔,对于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很有参考价值
  •   理论性强,一般人····看不下去啊····作业~~
  •   还不错书很新的
  •   简单的语言,简单的道理,通俗易懂,清晰流畅,很适合喜欢研究新媒体的人士看
  •   算是和新媒体相关的书里面讲得很有意思的了~~读起来也很轻松~
  •   很喜欢这本书,不过书有些难懂,希望自己可以多看一些!!!!!
  •   包装不错,内容很好,特别喜欢。
  •   老师推荐的专业书籍,真心不错。
  •   刚到手 还没看 应该不错 纸张质量差点...
  •   书挺好的,速度也挺快的
  •   就一夜的时间就收到啦~特别快~
  •   书很好,比其他地方的便宜正好需要用,没几天就到了
  •   挺好看的,比较实用。。。。
  •   挺不错,上交新闻考研用书。
  •   这本书很不错,给当代的新生媒介有了别样的划分
  •   如果译者能对应国内的新新媒介称谓略作说明更好。
  •   但觉得有些矫枉过正,对于现代传播的弊端视而不见
  •   建议读者阅读原文版,翻译有点生硬
  •   这本书还不错,马上看
  •   随便翻了翻,还有待于细看
  •   书的质量不错,送货速度也可以。
  •   书已经收到了、、祝福我2014考研成功,呵呵
  •   还不错,细致看后再评论。
  •   读了再写。
  •   学校推荐的选读书目之一,挺不错的,例子也很多
  •   但就是和图片有偏差,希望不是盗版的,,,
  •   新鲜有趣,值得一读,想象丰富,受益颇多,可以读。、
  •   书籍总体还行,就是写的东西有点肤浅。
  •   还好吧,算是买来这的几本中比较干净的一本了
  •   内容比较新颖,是外文翻译的,所以里面所介绍的网络媒介在国内不大有充分的接触,但有些本土化的媒介方式还是时下所流行的,如微博等。赞叹人家之先进,感慨我们之不足~~
  •   还没开始看,翻了翻目录,适合趣味阅读,对基础研究方面参考不是很大
  •   更像论文。看到这样过密的排版就想扔一边,等有时间再看吧。
  •   专业的书,觉得不是很吸引人。新媒体日新月异,是经典但有点小小out啦
  •   对这本书比较满意。。还行。。。
  •   理论讲得没逻辑串联性。。。。。也不够前沿。。是因为译本的关系吗。。。
  •   商品质量没得挑,但是内容委实太枯燥了,写得太专业,而且都是美国案例,不了解的话理解起来很头疼
  •   应该很好,书是正版的
  •   额,跟我想的不一样
  •   值得看看的一本书,最近在研究。
  •     在我看来,此中译本完全可以改名叫《受人尊敬却一时脑残的老教授,翻译互联网书籍常见错误示范500例》。嗯,纵使纯良如我,也难免燃起了吐槽魂……
      
      书中主要错误类型包括:
      
      a. 木有常识/木有脑子
      估计何老先生是不大用电脑的,很多名词翻得离谱,如feed player译作“喂料播放器”,IE翻译为“微软搜索系统”,流行乐类别中的alternative(另类)译作“另一种选择”。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万圣节感恩快乐”这样奇怪的话。(疑为祝万圣节、感恩节快乐。)
      
      b. 不说人话
      “赛博空间”(网络空间)、“即时传递到舌头的思想”(应是指“口头表达的思想”,尼玛……)“电速是每秒186000英里”(光速)、“互联网上的任何链接和一切链接”(@#%……)、“脸谱网尤为突出的推特网”(@#%&*@#%&*……)。
      我们还知道了何老特别喜欢“滥觞”一词,所有可用起源、产生等正常词汇的地方,全都换成了“滥觞”……啊,好烂啊,好伤啊……
      
      c. 中文输错
      如:神经原突触(神经元)、打电话吹票(催票啊,不用blow的啊)、移动引用软件(应用)……此类错误几乎每几页就有一处。
      
      d. 英文抄错
      不翻译了,直接抄英文,还能错…… 如:CSI:NK(CSI:NY)、doc bloc(Doc Block)、Tweeterfeed(根据其中文好友聚合网,应为Friendfeed)……
      
      e. 改变习惯用法,显示存在感……
      youtube、digg这些人尽皆知的网站名被硬翻成优视网、掘客网,遍布全篇,徒增理解难度(童鞋们,可用符号互动论来解释哦~),这就罢了。
      对一些约定俗成的译法也随意改造,如扎克伯格变成祖克伯格,FARC翻成哥伦比亚革命军……
      
      
      在看过的译作中,仅有两本是翻译烂到无可接受的。一本是莫光华译耶利内克的《啊,荒野》,另一本便是此书。
      莱文森的原书纵然不算观点新颖、理论完善,至少可以是本很贴近读者的《2003-2009年新新媒介观察》—— 而这仅有的贴近感,被生硬又错误百出的翻译给毁了。
      
      一方面,国内学界老人在追求著作数量的同时,质量还是得有起码的把关吧…… 拿版税的老教授,责任心远不如无偿翻译的网络字幕组,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另一方面,译作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它的滞后性,这类书在国内面世时,已经跟不上新新媒介发展的步伐了。假若有国内的传播学学者(而非商业营销人士)能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去分析我们身边的SNS网站、微博,才会是更适合某考试的参考书目,呐。
  •     新新媒介是相对于web1单向传播的类似门户网站的媒介而言,倾向于互动传播媒介,主要根植于互联网,对于新媒体的探讨,似乎都止步于终端,可能新技术未给我们带来想象力之前,理论的研究只能亦步亦趋?
      
      莱文森的分法中,他按社会功能分是政治媒介和娱乐媒介。但是在互联网里面,娱乐与政治的分野已经不清晰。而且,莱文森的新媒体大多仅限于网络新媒体,对于移动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即时信息查询新媒体并没有列入分析。
      
      两个新新媒介特征(小)
      1、必须等待别人产生的内容
      2、被赋予选择消费的权利
      
      
      这本书总体是按照媒介进化的理念来讲述的,依照,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人的需要所进化,right or not?
  •      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好像是很前沿,很时尚,比较吸引人。就忍不住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看完之后后悔不已,我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看这种几乎毫无用处的书籍上!
       本书读下来,整体感觉就是对新新媒介的简单介绍,几乎没有任何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样都能写一本书,那我也可以写一本了。更让人觉得有些遗憾的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态度,这本书里满篇都是介绍一些自己以前出的书,自己的博客,播客,虽然说举一些自己亲身的例子更具有说服力,但作者的做法已经严重超出了这个范畴了,成了赤裸裸的宣传自己的书,自己的博客,播客了,为自己挣点知名度,为自己的书增加点销量了。一直以来只有国内的学者专家会这么做,没想到国外号称“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莱文森也是这类货色,他的作品以后我是不会再读了,就这种出书态度,难怪出了那么多书。还有译者翻译的水平也不敢恭维,脱离了新媒介,有些地方翻译的让人匪夷所思。
       本书的一个受用之处就是作者多媒介的划分,让我看到了一种创新的划分法,但是作者对于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的区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点。
       想起看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时候,第一遍几乎都看不懂,但是作者那种探讨问题的态度让我一度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这一切都属于另外一个范围过于广泛的新的课题,是我有限能力难以探讨的;我要始终把我所探讨的问题局限在我的能力之所及”
  •     这本书的翻译有很大的问题,能看出译者何道宽教授完全不关注互联网的最新发展。
      
      前面几页(或十几页)的地方,何教授将IE浏览器翻译成“微软搜索系统”,将IE和火狐浏览器称为“搜索引擎”,这错误低级得令人发指。
      
      还有很多产品其实不需要翻译,因为中文互联网上都是直接用英文表述。比如youtube,书中翻译成优视网,digg,书中翻译成掘客网, technorati翻译成一个很长的中文名,WordPress好像译成类似“文档发布器”之类的玩意儿。对于熟悉这些内容的读者而言是一种折磨,对于不熟悉这些产品的读者而言,读完这本书再去看其它书或新闻会发现完全对不上号。
      
      其实何先生翻译的其他书都还不错,就我看过的他译过的保罗·莱文森、尼尔·波斯曼的书都很好。唯独这本译得极差。强烈建议再版时(这本书已经过时了,估计也不会再版)重新修订一下,或至少找个经常上网的学生来帮忙校对一下吧。
  •      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甚至于可能在何道宽老师着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所介绍的新新媒介诸已经在中国内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了。如与推特相似的微博,与优视相似的优酷、土豆,与脸谱网相似的人人网等,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媒介而不再是陌生的。所以,我才说这本书是姗姗来迟的。
       而通读全书,我总体的感觉就像是一本新新媒介的简介。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博客,推特,优视,聚友网等多种不同定位,不同类别的新新媒介。通过他长期的研究,以及他个人使用新媒介的体验与经历,为我们描述了新新媒介的大致图景。但是,这本书本身并没有太多理论上的探讨,反而更加像是敲门砖,为广大读者打开了解新新媒介的大门。
       这样一本书,如果放在2年前,对于我们应该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已经对于这些媒介有了广泛深入的了解,已经开始更深层次的探讨的时候,这本书多少就有点鸡肋了。
  •   我就看了前面几章,我一直怀疑作者真有这么出名?书序中说的领军人物?
  •   作者学术态度有问题,著作内容没什么很有用的东西,难道国外的学术环境也变得坏了?
  •   我感觉作为麦克卢汉的弟子,尼尔波兹曼的书比莱文森的书要有深度。
  •   感觉莱文森真的不怎么滴
  •   而且我看到那个序,和保罗·莱文森介绍自己的方法很像~~
  •   这本书建议大家就不要读了,收获甚浅
  •   先看电子版啦
  •   这种事还是交给年轻人做吧。
  •   有同感!怀疑不一定是何道宽译的吧。
  •   把每个“产生”翻译成“滥觞”让我很无语……
  •   书中说到美剧《火线》热播five season时翻译为 五个季节…… 无语了
  •   2012-03-07 23:09:41 只。
      书中说到美剧《火线》热播five season时翻译为 五个季节…… 无语了
    ---
    哈哈哈哈哈。
  •   我今天看了一下,发现我买了基本何先生翻译的书籍,郁闷到抽经!
  •   何先生其它的书都不错的,我看了很多本他翻译的书。这本很烂,其它都还好。
  •   @师北宸 问题是他翻译差的书,大部分都只有唯一的翻译版本,没其他选择。
  •   那就狂练英文吧……
  •   我已经逼于无奈之下埋了《理解媒介》原版~~
  •   道哥没研究生?????
  •   上来就是想吐槽这本书的翻译的。里面有一段说奥巴马有“cybergenic”,翻译过来就变成了奥巴马是“网络上好看”。叹气……
    不知道他是不是翻译的时候特得意,觉得自己反应的真易懂啊,真易懂……
  •   确实,有同感,许多通俗的名称都翻译的反而不认识了
  •   倒还没看这本书,不过听这个介绍,有点没动力去买了,何道宽专事翻译,不过,读过他翻的《传播学概论》,还是挺好的,另一本《交流的无奈》则有点。。。
  •   哈哈哈,我也受不了滥觞这俩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