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玉平  页数:2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经典的性质、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此“经典”非彼“经典”——两种文学经典刍议、“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生成、文学经典生成因素举隅、文学选集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流变、文学经典的改写、“小红帽故事”的改写谱系、文学话语与社会变迁——三个“小红帽”文本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李玉平,男,1975年7月生,2003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学基础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近年来在《外国文学研究》、《南开学报》、《文学评论丛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独立完成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互文性视野中的文学经典理论》(鉴定等级:A)一项。目前正在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的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一、何谓“多元文化主义”?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局限与悖论三、“多元文化”与文学经典四、本书的思路与结构第一章 文学经典的性质第一节 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第二节 此“经典”非彼“经典”——两种文学经典刍议第三节 “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学经典第二章 文学经典的生成第一节 文学经典生成因素举隅第二节 文学选集与文学经典的生成第三节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经典”第三章 文学经典的流变第一节 文学经典的改写第二节 “小红帽故事”的改写谱系第三节 文学话语与社会变迁——三个“小红帽”文本的调查研究第四章 文学经典的拓宽第一节 捍卫传统经典第二节 打开文学经典第三节 口头文学对文学经典研究的新拓展——以文类为例第五章 文学经典的消解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第二节 新媒体对文学经典的消解——以“超文本文学”为例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消解经典现象——以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为例第六章 文学经典的功能第一节 守卫文学传统第二节 独创与典范第三节 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依卡尔巴斯之见,至少在西方文学史上,反经典的运动和经典概念本身的历史一样古老。早在公元1到2世纪就有“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孰高孰低的争论。质言之,亚历山大里亚以来关于经典的诸多论争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到了20世纪,古典与现代、经典与创新的争论在大学里围绕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再一次上演。  马修·阿诺德、艾略特(T.S.Eliot)等批评家认为当代社会出现了“文化危机”,利维斯则大倡“伟大的传统”,企图力挽狂澜。在人类历史上,恒定的价值、文学陈规和古典传统屡次不同程度地遭受损毁和破坏。这样的时刻不计其数,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都可以用“危机”这一修辞语来表达。那么,作为本课题研究之学术背景的20世纪这场文化危机与经典之争与此前相比到底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20世纪的经典之争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广泛的制度变革、物质发展,又有总体的意识形态嬗变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因素”。GeoreSteiner的《真实的在场》(Real Presences,1989)、Alvin Kernan的《文学之死》(The Death of LiteraturP,1990)和Sven Birkerts的《谷腾堡挽歌:电子时代阅读的命运》(The Gutenberg Elegies:The Fate ofReading in an Electronic Age,1994)将这场危机与争论归因于(至少部分地)现代电子媒体的勃兴威胁到对传统文学的激赏。国内学者孟繁华也持类似观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