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郝玲  页数:194  

前言

  2010年8月8日,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泥石流洪水灾害,夺去了数千人的生命,教育体系损失尤为惨重,49名教师、211 名学生、191名教职工家属遇难;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器材、图书等损失近4亿元。当时,能不能按时开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工作,而且是社会秩序能不能恢复,社会大局能不能稳定的迫切任务。由于舟曲县城没有受灾的中小学全部临时安置了无家可归的灾民,驻扎着抗洪救灾的部队,灾民异地安置难度很大,8月25日能不能开学,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牵动着上级领导、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家长、学生的心。 舟曲特大洪水灾害发生后,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陈希副部长,教育部基教一司司长高洪、教育部基教司装备处处长陈东升等领导先后前来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并且捐赠了学习用品和心理健康教材。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舟桥团和工兵团捐赠了1640套课桌凳以及20顶帐篷。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副厅长孙杰第一时间先后分赴灾区,看望慰问遇难教师亲属,积极协调加印教材,联系舟曲一中高中学生异地办学学校。我受省教育厅的委派,带领厅民教处哈登巴特处长、基教处刘彦文副处长组成的前线开学工作组赶到舟曲灾区。 在省抗洪抢险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紧密配合中共甘南州委常委宋占文、甘南州政府副州长杨卓玛、州教育局党委书记杨自宏、局长尚学杰、副局长王永红、舟曲县教育局姚青元等同志一道参与抗洪救灾工作。工作组提出了保证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时进入教室,在白龙江畔重新响彻孩子们的读书声,重新激荡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把高中学生按时安全转送到新办学地校园;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灾出现失学或辍学现象的目标。 从8月16日开始,省教育厅前线开学工作组忙碌于舟曲县城中小学、动员学生报名登记,奔波于各方协调,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落实舟曲灾区学校开学的工作之中。经过散发通知、张贴通告,广播电视播放紧急通知等形式,动员家长让子女上学,在各方面力量连续不断地努力之下,终于于2010 年8月25日早晨6:30,舟曲灾区乡村中小学学校和城关一小、城关二小借用舟曲一中校舍,第一初中、第三初中等如期开学了。灾区混乱不堪的街道上到处都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学生,整个县城一下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期开学,成为灾区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的作风,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舟曲灾区抗洪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在特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尚未开始的特殊困难时期,广大师生和家长普遍认识到学校开学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党,对政府,对解放军,对社会各界的感恩之心! 学校开学以后,工作组一方面帮助各学校重点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强化班级责任制管理,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疫情安全、食品安全等管理,加强师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确保学校办学秩序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让各级领导放心,让各位家长满意。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为舟曲一中3000多名师生在8月29日前转运到兰州、定西,保证9月1 日开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舟曲“8.8”洪灾是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白龙江两岸第二次受灾,可谓雪上加霜。“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两次巨大的自然灾害给舟曲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也给生还的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伤痛。舟曲教育系统有很多师生经历了丧失亲人的巨大哀痛,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创伤。学校虽然开学了,但是,面临两个很大的难题:一是急需一大批心理健康教师和专家,要及时开展心理干预,让灾区的师生树立信心,看到希望,勇敢地面对满目疮痍的校区,尽快地从巨大的悲伤心情和恐惧的余悸中走出来;二是县城中小学教师减员较多,急需从外地抽调一批支教老师。 我们在请求教育部从北京、四川等省市选派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赴舟曲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同时,8月27日,省教育厅从各市州紧急选调24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与其他心理专家一起,分五组赴舟曲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活动,拉开了为期~个月的舟曲心灵重建的大幕。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郝玲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在抗洪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援大军中,教育系统开展心理援助和支教活动的老师也是最受欢迎的人。他(她)们克服各种困难,团结配合本地学校教师,患难与共,风雨同舟,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展示了他(她)们高度的爱心、责任心、使命感和精湛的专业素养,为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康复广大师生的心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教育系统开展灾后心理疏导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郝玲老师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自己专业发展和重点研究的课题,在舟曲支教工作之余,以她柔润博爱的心灵和细腻温婉的笔触,详细记录了支教团队精心工作的全过程。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支教队员面对满目创伤的恶劣条件,在教育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走进学校,在一次次的交流“破冰”后,寻找到了自己支教援助的最佳位置和具体方略,那就是走进课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真正帮助舟曲的师生。第二部分讲述了作者在支教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的典型故事,虎老师、罗校长、逃学男孩……面对遭受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不同人群,援助队员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悉心倾听,耐心交流,用真诚的爱心抚慰了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勇敢地站立了起来。第三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在支教中的重要教育教学事件,针对教师、家长的培训,她进行了班主任专题讲座和家庭教育讲座。围绕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她进行了 “母爱”、“二十年后回故乡”、“爱的礼物”、“学唱感恩的心”等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和广大师生、家长建立了牢固的情感桥梁,有效引领着师生的发展。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记叙了支教队员在支教过程中得到的各种支持与帮助,这种帮助来自各级教育部门,来自支教队员所在的学校,来自当地学校的师生及群众,充分验证了面对灾难,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抗灾的美好夙愿。第五部分记述了离别舟曲的不舍场景,并以回忆的方式展示了支教团队中以董瑞林、马生吉、刘建瑛、谢重新等为代表的援助队员们的感人故事,由此,折射出了支教队员们敬业奉献、善良宽容、团结协作的美好人性。郝玲老师以大量鲜活生动的心理疏导案例为主线,汇聚成了这本饱含着泪水、责任和大爱的科研成果;这中间包含着教育系统援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珍贵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在舟曲度过的每一天,如同在梦境里,人间的苦辣酸甜全部都裸露在你的面前。灾难无情,大爱永存。灾难过去,精神永存。援助灾区的点点滴滴,洋溢在我的周围,掩卷沉思,既让我感到伤悲,又让我心灵感动。郝玲老师的《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一书中,既有泪水也有微笑,既有阴雨也有阳光。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奉献的所有情怀,都将铭刻于舟曲人民的记忆里,都将铭刻于历史长河的记忆里。 在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一周年之际,谨以此序,表达我对舟曲人民美好的祝愿和对赶赴灾区开展支教活动的教师团队的深深敬意!   2011年6月6日

内容概要

  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滚滚泥石流,袭击了睡梦中的人们。顷刻间,灾难笼罩了这座县城…… 灾难无情人有情。一位年轻女师教材,深入灾区,支教30余天。残垣断壁,泥沙遍地。她,舟曲大灾难救援的目击者和参考者。老师茫然,学生恐惧。她,如何开展灾后师生心理重建,跟着她,寻找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作者简介

  郝玲,女,生于1977年,1998年毕业于兰州师范学校普师专业,现任教干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曾先后荣获“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兰州市教学新秀”、“兰州市城关区模范班主任”、“兰州市城关区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多年来,致力于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探索研究,形成了“幸福高效、富有活力”的教学风格,先后荣获国家、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优胜奖十余次。参与了《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集优方案》、《生活中的知与能》、《新生活新农村新农民》、《成长——素质教育读本》等图书的编写工作。曾代表学校赴甘肃武都、宕昌、临洮、皋兰、静宁、镇原、舟曲、酒泉、定西等市、县区送教讲学二十余次。

书籍目录

序事件背景之一——舟曲,那一夜颤栗事件背景之二——教育,在哭泣中站立第一部分 承当使命,走进满目创伤的舟曲灾区1.那天,吹响了支教的号角2.告别忐忑,走向灾区3.走进灾区的那一刻4.和老乡共居一室的日子5.令人敬佩的子弟兵6.现场培训会——紧急充电,找寻异地支教的有效策略7.第一次“破冰”——寻找位置,融入灾区当下的情景之中8.第二次“破冰”——彰显角色,感受灾区人的情感世界第二部分 爱在舟曲,走进师生的心灵空间1.一句幽默,开启虎老师的心扉2.一个校长的责任和情怀3.和逃学男孩的心灵之约4.自强不息的好学生杨巧芳5.艰难时刻表现坚强的尚瑞丽6.用铁锹疗伤的人7.阳光总在风雨后8.用画笔宣泄心痛第三部分 提升教学策略,强化课堂实践与交流1.由小学讲到中学的班主任策略2.难忘的家庭教育讲座3.爱的礼物4.做受欢迎的人5.学唱《感恩的心》6.《母爱》课程教学7.《二十年后回故乡》课程教学8.《猜猜、说说、写写》课程教学第四部分 同舟共济,各方鼎力支持就是力量1.我们感受到了各方的支持2.五筒“优乐美”3.黑暗中不灭的“灯光”4.难忘风雨夜5.上级教育部门的慰问和指导6.危难之际,共享来自远方的关怀7.亲人带给我坚持的力量第五部分 告别灾区师生,留下一幕幕感人的故事1.惜别舟曲2.董瑞林老师忙碌的身影3.善良敦厚的马生吉老师4.心系他人的刘建瑛老师5.和谐团队的引路人谢重新后记

章节摘录

  2.告别忐忑,走向灾区 8月28日清晨,天气格外明朗。九岁的儿子牵着我的手送我到省教育厅门口集合,一路上,老公拉着行李默默地走在前面,我们谁也没有说话,连一向活泼的儿子也静静地走着。要上车了,我不敢多看儿子一眼,只是狠狠地抱了又抱。此时,亲戚、朋友打来了电话,听着亲人的关怀和鼓励,我再也无法抑制内心复杂的情感,任由泪水肆无忌惮地滑落。这一切都让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那种特殊的惜别、认同、信任和期待。 车启动了,从省教育厅门口出发下县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唯有这次我没有激动、愉悦,独有的除了沉重便是责任。 同往的还有二十多个人,他们看起来那么淡定、那么平静。特别是坐在我前排的那个小伙子,看不出一丝紧张,他悄悄地听音乐,默默地赏风景,一副安之若素的样子;再看那个靠窗户坐着的八零后女孩,偶尔目光相撞时,那友好的一笑,就如秋风和着节拍走进了你的心田,无痕却韵味十足。他们,给了我莫大的鼓舞,瞬间,我的心随着车轮的滚动开始慢慢舒缓。 车内,安安静静,车子,平平稳稳,未曾觉察,不曾过度,连日来,对奔赴灾区悬着的一颗心已在浑然不觉间落地,我,睡着了。 “到岷县了!”不知谁惊喜的一声大喊,把我从酣睡中唤醒了。“老师们请注意,一会岷县教育局要招待大家吃饭,时间是半小时,请大家抓紧时间。”在何宝平老师的招呼下,在岷县教育局领导的安排下,我们很快用完了午餐。 继续出发了,也许是补充营养的结果,也许是使命的相同和心灵的相通,大伙儿一上车就熟识了。先是来自定西的谢重新老师给我们做“放松”的游戏,并要求大家学着做,我学了好几遍还是不会。突然,一个女孩大声说:“我知道,是这样的。”说着很轻松地做了一遍。我惊诧极了,因为她是靠自己的观察做对的。我不由地看了她几眼,灵巧的身材,很瘦弱的样子,不过说话的底气很足,性格也很开朗,听一个老师管她叫“孜孜”时,我愈发觉得她好可爱、好聪明。果然,在这个游戏结束后,在孜孜的组织下,车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这个大方、热情的女孩又开始带领我们做“乌龟乌鸦 ”的游戏,当听到她说这个游戏很适合全班孩子一起做时,我便努力地跟着做,并不厌其烦的请教。就这样,大家轮着教、换着做,一路上,我学会了 “鸡蛋小鸡”、“解手链”、“人体拷贝”、“蜈蚣翻身”、“变形虫”等好多游戏,心情明显不一样了。后来才知道,这些游戏是省教科所何宝平老师的有意安排,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放松,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彼此学习,为进入灾区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呀,距离泥石流发生已经二十多天了,此时的我,因为要进入灾区都显得如此凝重,何况灾区的老师和孩子们呢?或许,大家的想法和我一样吧,几乎所有人都动起来了,我们努力练习、互相借鉴,只盼望自己能为灾区多做一些事。 心理援助,就是要以心灵照亮心灵。一路走来,车厢成了课堂,我们穿越了忐忑,阳光洒满了心田,我对自己的工作更是充满了信心。 3.走进灾区的那一刻 面对满目创伤的舟曲,教育部心理教育专家悉心的指导引领着我们,教育厅领导满怀期待的眼神鼓舞着我们,舟曲县群众淳朴善良的话语感染着我们,解放军战士奋力清淤的情景感动着我们……我们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舟曲。 山路,越来越窄了,江水,越来越浑浊了,我们的心开始急切了。车,又转弯了,突然,左前方的山坡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坐落着房屋,有平房、有楼房,有红墙、有白墙,无论它们的形状、颜色有多么不同,但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插着一面面鲜艳的国旗,那迎风飘动的红色衬着淡淡的草绿色,让你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对,似滚滚暖流传遍全身,如豪言壮语敲击心灵……车里一下子安静了,我知道,我们都被舟曲征服了。 车不能继续前行了,因为路被泥石流冲毁了,循着新开辟的小路望过去,满眼都是“三马子”、拖拉机、挖掘机,偶尔从灰尘中搜寻到人影,你的心都会猛地下沉:是灾民,不,是难民。他们的目光是呆滞的,看不出悲伤,寻不到无奈,独有脚下匆匆而又疲惫的脚步让你感觉到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力量,也能感受到那份挣扎的希望。同行的伙伴们都开始迫不及待地与路旁的警察攀谈了,可我的心似乎凝固了。我不敢向前凑,我害怕,害怕他们的泪水,害怕那白色的口罩,更怕听到惨不忍睹的事件……终于有“三马子” 要带我们去舟曲一中了,分组上车后,我稍稍放松了心情。天呐,车一开动,我第一次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什么是“能见度低”,因为车和人被飞扬的尘土整个包裹了起来,模糊了视线、挡住了外界,同时也理解了“颠簸不堪” 的含义…… 接我们的是城关二小的马江英老师。她长得很有福相,一见面就不停地向我们诉说,如流浪的孩子找到了娘,一股脑地告诉我们泥石流的可十白、众乡亲的离去、解放军的伟大,没有停歇,不顾灰尘,一个劲地讲啊讲。这让我忽然想到临行前专家讲的“正常人面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大概就是这样的表现吧。我们默默地听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

编辑推荐

  进舟曲,心中涌起的是感动,出舟曲,难以忘怀的依然是感动……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难舍的怀念,时间闪现在眼前,萦绕在梦际…… 郝玲编著的《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一书,从作者亲历灾区救灾和心理重建案例解剖两个方面,全面展示灾区心理重建的全过程,既具有可读性,又具备学术研讨价值,为开展灾后心理疏导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穿越灾难的心灵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