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正荣,戴元光  页数:517  字数:72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为“2011年中国传播学论坛 ”部分论文的集结。全书围绕着“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从“
健康传播”、“新媒介管控”、“新媒体社会”、“新媒体文化”、“新媒体经济”、“微传播”6个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归纳与收录,既有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多是本土学者的新观察与新思考。全书涉及面较广,基本涵盖了新媒介语境下,媒介与社会的热点研究领域。
《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学子及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健康传播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in the 21 Century:Glob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Gary L.Krep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ocial Support,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Amodel of Facebook and Face—to—Face Support Network
Influence/
Kevin Wright
基于健康传播视角的中国城市医患关系实证分析/戴元光韩瑞霞
网络护肤信息的话语指向及思考一以新浪网“护肤教室”为例/沈晓静刘 丹
我国乳腺癌论坛支持性传播现状研究[摘要]/倪思洁
新媒体管控
人际传播为滋生于群体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上了“户口”——传播风险的扩散机制/
隋 岩 李 燕
社会转型风险与网络舆论——对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余红 陈志群
简论我国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治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基于实证的分析与框架的构
想/包国强 张 曼
媒介治理:作为善治的传播研究/郑 恩杨菁雅
社会恐慌的传播模型建构与治理对策建议——对2011年抢盐事件的案例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表达与引导/张冠文
社会契约论视域中的传媒社会责任——兼论绿色传播/李绍元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自由、秩序与正义的关系/袁靖华
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内容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黄春平
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兴媒体策略[摘要]/解庆锋
新媒体社会
媒介接触与社会公正——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姚君喜
群体传播·赋权·公共意识:农转非社区锣鼓队的实证研究/贺建平等
网络集体行动框架及其传播——以“郭美美事件”为研究个案/郝永华
社会结构“新”化与网络言语及“‘阅听人’体系”/赵晓光
基于时间日记范式的网络使用情境研究——以天津市居民为个案的考察/许子豪
媒介形态发展与媒介认识思想之变迁/周 岩
网络社会中的社会网络——社交媒体、社会关系与信息传播/张 引
21世纪中国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观念变革/赵士林周仲洋
互联网与传统社会救助模式的转型/陈亚亚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网络新闻从业者工作满意度研究/陶建杰
官方舆论场、媒体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对争议性议题的建构及其问的相互影响——以
钱云会事件为例/蒋忠波
“陌生人”视角下社会化媒体与网络社会“不确定性”研究/张杰
网络公共关系:研究图像与理论模式建构[摘要]/黄懿慧
政府新闻发布策略与城市形象塑造——以201l深圳大运会为例[摘要]/潘晓慧
新媒体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传播技术与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陈煤如
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基本格局及其社会角色透视/许正林
论新媒介技术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孙宜君王建磊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剧的收视行为研究——基于S大学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吕 鹏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观念现实的涵化影响/于红 张健挺余清
对抗性共识的塑造:电视媒介塑造认同的新方式——以《大声说》、《东方直播室》等
谈话栏目为例/邢虹文
在场的缺场:手机对藏传佛教的影响与改变——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陆双梅
网络文化传播的非线性规律/李文明 吕福玉 陈丽丹
新媒体与当代恶搞文化的“社会政治”/曾一果
新闻传播中“非常态的常态化”的负面后果——教养理论视角的分析/罗云锋
资本逻辑语境中广告传播的道德自强运动[摘要]/陈相雨杨 杰
公众授权与新媒体赋权——“央视春晚”与“央视网络春晚”的比较分析[摘要]/
陈 寅 陶 红
新媒体经济
基于物联网的传播学跨学科研究/谭 天
关于虚拟触点的实证研究与再思考/朱磊 陆文婧
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理念变化/李继东
数字营销平台融合趋势下的Triple Media战略探析[摘要]/张艳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发展策略探析[摘要]/柳邦坤李慧慧
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摘要]/张波
新媒体语境下维亚康姆集团的本土化战略研究——以尼克少儿频道节目进入中国市场
为例[摘要]/柯文浩
样式、态势、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发展情况研究[摘要]/李 宁
微传播
传播个人主义:“自媒体”革命的政治社会学解读/潘祥辉
从微博发展看大众传播的转向/陆高峰
从媒介事件视角看微博对个体公共参与的影响/韩瑞霞
从恣意喧哗走向理性表陈——论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尹章池 李 凯
自媒体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相德宝徐德荣 张璐
QQ空间的自媒体广告探析——以信息情景理论为分析框架/赵为学 朱 芳
朱 晶
民间与大众:灾难危机传播中的微博话语表述及其传播一以新浪“kayne”微博为例/
李晓灵
公众与媒体之间:微博场域下记者的社会资本与角色转换——基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分
析/宋美杰
网络集群的自组织特性——以“南京梧桐树事件”的微博维权为个案/曹 阳
樊弋滋
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以微博化的传播环境为例/原平方
张焕萍
“微博型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探析/皇甫晓涛
微博建构新景观社会[摘要]/何丹锋
试析微博侵权的内容、表现及规避[摘要]/李金宝
微博意见领袖判别指标体系的探索研究——以新浪微博社会民生领域为例[摘要]
朱超勤等
“一人一票,改变中国”?——微博平台之“独立参选人现象”个案研究[摘要]/
安晓静

章节摘录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新的认知方式,带来新的社会形态。如他所言,随着电子媒介以及互联网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重新部落化时代,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新媒介着实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们在网络世界里交友、议政,通过手机购物付款、把握世界的瞬息万变。然而,新媒介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不仅体现于媒介依存症,更表现于新媒介技术使得传播风险迅速地扩大化。  一直以来,绝大部分学者及其研究成果都认为互联网的主要传播类型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而手机更不容置疑是以人际传播为主,所以大多数对互联网的研究均选择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或两者结合的视角,对手机的研究则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出发,至多出于手机报的考虑联系到大众传播的理论,忽略了群体传播在新媒介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少见以群体传播的理论分析新媒介。不可否认,互联网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功能非常突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门户网站新闻资讯、信息搜索链接等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手机传播更不用说,通话、短信无不是纯粹的人际传播。但是如前所论,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虚拟群体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以手机为渠道的微博,无论是看似有意无意的轻聊漫谈、有心无心的分享喜怒哀乐,还是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激烈讨论,这些滋生各种“说法”的温床都是群体传播。事实上,互联网就是一个超越了时空限制的超大群体系统:既有初级群体如自己的SNS好友群,又有次级群体如论坛某一话题的临时关注讨论群;既有组织群体如企业、公司内部网络,又有非组织群体如豆瓣上的兴趣小组;既有较小范围群体如地方论坛,又有较大范围群体如全球性的社交网站Facebook等。即便是互联网上的其他传播类型,也夹杂着群体传播。比如,门户网站刊发的新闻虽是大众传播,但网民对新闻的互动评论(包括对新闻内容的直接评论和对别人观点的回复评论),则是群体传播。QQ等即时通讯工具用在两个人之间是人际传播,而群聊却是群体传播。以手机为渠道的微博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群体传播属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般般,谈不上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