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俞新天  页数:38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丛书》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各主要学科专家,从中国改革开放重大问题的分析切入,对30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作学术专题回顾的一顼重大科研项目。《丛书》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方面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紧扣改革开放实践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提出深层理论思考和学术性观点,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发震,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书籍目录

总序导言第一章 总论:中国对外战略的发展和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的内涵和特点  一、国际体系转型的四大要素整合  二、西方和非西方理念的碰撞  三、中国国际体系观发展进程 第二节 中国对外战略应对体系转型  一、国际体系对中国的主要挑战  二、内外互动营造有利环境  三、建设性参与国际体系 第三节 新世纪的角色定位和任务  一、体系将在30年内基本定型  二、确立并宣示中国的体系观  三、以新兴大国身份发挥作用第二章 弄潮全球化:中国开放战略的升级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飞跃  二、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归宿  三、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中国经济崛起的内由外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与中国国力成长的道路  二、改革与开放双轮驱动形成全球要素集聚  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第三节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对外开放的新主题  一、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课题  二、国际地位的变化与开放战略的调整  三、创造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优势  四、中国开放战略升级的世界意义第三章 立足时代前列:中国安全战略的超越 第一节 安全问题的突现及其对中国的挑战  一、全球安全问题的突现与安全威胁的变化  二、中国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  三、中国安全战略的演变与成功 第二节 中国安全战略的成功经验  一、摒弃冷战思维坚持新安全观  二、客观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局势  三、化危机为转机建机制防患未然 第三节 立足时代前列:中国安全战略展望  一、台湾问题:国际因素与两岸因素的互动  二、适应主权与干预理论和实践的变化  三、国家安全的延伸与合作安全的深化第四章 既合作又竞争的共舞:中国大国战略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对当代大国关系发展新变化的认识  一、国际格局中曲折发展的多极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的意义  三、冷战后既合作又竞争的大国关系 第二节 中国大国战略调整的新特点  一、冷战后中国大国战略调整的新思路  二、“建设性合作伙伴”与“利益攸关方”  三、追求不同类型的战略合作伙伴  四、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第三节 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前瞻  一、国家利益:未来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基本前提  二、国际制度:未来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重要工具  三、多边主义:未来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关键手段  四、和谐世界:未来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导理念第五章 地区合作:中国周边战略的创新 第一节 世界地区主义的发展  一、全球化和多边化的影响  二、新地区主义的特点  三、地区合作的类别 第二节 探寻“互利共赢”的新途径  一、中国地区合作理念的演进  二、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特点  三、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以地区合作促进中国和平发展  一、提出地区合作新理念  二、创新地区合作机制  三、“和谐地区”与中国和平发展第六章 从老朋友到新伙伴:中国发展中国家战略的转变 第一节 发展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一、从“三个世界”理论到“战略基础”  二、发展中国家:分化变化的新力量  三、“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全球化的冲击 第二节 在和平发展时代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战略  一、从老朋友到新伙伴的战略调整  二、中国周边战略的“亚洲效应”  三、发展的中国与发展中大国的兴起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二、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战略依托  三、共同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前景第七章 长袖善舞:中国多边战略的活跃 第一节 多边外交的战略价值  一、“多边主义”成为多边外交的核心  二、提升外交能力和国家形象  三、推进国际体系的和平转型 第二节 应对多边外交的新挑战  一、国际多边机制的不平衡发展依然严峻  二、平衡国际责任与自身发展战略关系的难度增加  三、全球政治新发展给多边外交带来新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节 深化新时期中国多边外交的内涵  一、新时期中国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  二、完善战略规划,确定身份定位  三、加速全球多边机制的能力建设第八章 建设软实力: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提升 第一节 提上议事日程的软实力建设  一、软实力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突现  二、中国形象的多面性将长期存在  三、大国腾飞必振软硬力量双翼 第二节 世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呼唤  一、国内外对中国软实力的要求和需求  二、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成绩和经验  三、软实力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三节 以软实力保证和平发展道路  一、把“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结合起来  二、以国际制度创新保证观念的实施  三、制定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思考第九章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和平转换与时代主流的变化  一、关于时代主流和国际秩序的讨论  二、关注霸权兴衰的历史规律  三、国际体系和平转换的意义  四、对于国际制度和国际社会的研究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关注  一、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  二、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  三、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化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提炼  三、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总论:中国对外战略的发展和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30年来,中国对外战略是为改革开放直接服务的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体系变化同步进行,中国经历了冷战结束时国际体系剧烈动荡的考验,也对国际体系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0年来,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审时度势,对国际体系趋利避害,对外交政策反复权衡,制定和落实了中国对外战略,并在如何看待和对待国际体系这一关键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历史的主动,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30年来,国际体系经历了美苏两极主导的战后体系的结束,经历了“一超多强”的过渡体系,当前正在向多极多元体系方向发展,估计这一历史进程将在2030年前后完成。与此同时,中国在同国际体系日益密切的互动中,逐步从反应式利用向主动构建新国际体系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可以说,国际体系是中国学者评析中国外交政策和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选择的首要切入点”。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展望今后30年及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时,完全有理由对中国的前景充满信心。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的内涵和特点国际体系是指国际社会各行为体在共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和组织机构内按照共同规则互动的有机体。国际体系具有力量基础、组织机构、规范准则、共有价值观四大要素。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对外战略同上述四大要素互动频繁,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因而为中国改革开放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国际体系转型的四大要素整合1.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总的趋势有利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力量对比是国际体系的基础。在经济力量方面,30年来,世界主要力量对比多极化方向趋势明显。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发达经济体的GDP总值占世界的比例已由1969年时的76%下降为如今的66%。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实力稳步上升。女,中国和印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俄罗斯也开始走出“休克”,借能源价格上涨之有利条件显露出增长潜力。非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金砖四国”、“VISTA五国,,等新兴语词不胫而走。概言之,新兴市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地位的上升在近十年间表观得最为突出:1999~2008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6%与6.5%,而该数据在1989~1998年问分别为2.7%与3.8%。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二来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按市场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法,中国、印度、巴西均已成为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家。在军事方面,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自以为“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但美国运用军事力量掌控世界事务的能力正在削弱。相对于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文化力量对比的变化进程更具长期性和根本性。当前关于国际文化力量对比的构成部分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坚持的民主政体、自由思想、人权理念、文化优势、大众娱乐等,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为主干的新兴大国要求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制定规则的话语权、经济增长的共享权等。此外,还有以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代表的公平正义理想,以非洲大陆为主的政治和经济平等权利,以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勤劳奋斗精神,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代表的地区自主发展权等。虽然美国的软实力近年来受到较大的损伤,但以美欧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在国际文化力量对比中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而且这一局面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国际组织的发展加大了国际体系承载体的功能和作用。在过去的30年里,作为国际体系主要承载体的国际组织又有了新的发展,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应对新的历史挑战。在全球“实体”组织方面,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北约等正在进行自身调整或改革。在全球“软体”组织方面,“77国集团”、“20国集团”、“8国集团”、“8+5对话”、气候环境大会等正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过去的30年里,地区组织(包括各类次地区、地区和跨地区组织)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地区实体组织正在向制度化、正规化租全面性发展,例如,欧共体发展成为欧盟,非统组织演变成非盟,东盟通过了《东盟宪章》,上合组织确立了安全、经济和人文齐头并进的方向,南方共同市场的凝聚力正在增加。地区软体组织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全国性组织和地区实体组织的缺失,成为后者的补充和延伸。例如,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对全球防扩散机制、美国的同盟体系、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又如亚欧对话、东亚和拉美对话、欧非对话等对跨地区合作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逐步树立了“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战略思想,加强了同上述国际组织的互动,推动国际组织朝着更具代表性和公正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还是一些新的国、际组织的建设者,如上合组织等。3.国际社会对国际规范、规则、准则、法律等(以下简称为“国际规范”)的共识不断增强,对有序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现行的国际规范大多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的,这一状况还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延续下去。但是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社会在如何改造和重建这些规范问题上的认识和政策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非西方国家逐步提高了话语权,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问题上开始制约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国际社会在国际规范问题上的总的态度也开始从相互对立趋向共同合作,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兼容。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建立基于主权国家、多边主义和公正合理的规范上达到了更加广泛的共识。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西方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大国主要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协调、调节和制约相互关系,争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共赢。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都不太可能采取军事摊牌的方式。一些中小国家利用各自和集体的力量,通过和平与法律的手段,逐步提高了规制权和话语权。除少数国家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主张以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达到世界有序发展,在尊重他国利益的同时实现本国的利益。4.国际社会在构建共有价值观的进程中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其处理方式大都是和平的和理性的。二战后的和冷战结束初期的国际体系主流意识形态都呈两元对立状态。在战后,美国和苏联围绕着社会和经济制度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之战。两种相互对立并准备取代对方的意识形态斗争一直延续到冷战的结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冷战胜出者和唯一超级大国自居的美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试图向全世界输出“美式”价值观。从1990年夏到1991年3月,老布什总统先后42次公开谈及建立世界新秩序。在他看来,世界新秩序是按美国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由美国领导的新世界,在建立这样一个新世界的进程中,要求巩固与扩大自由、民主、政治多元化、市场经济,要清除阻挡民主价值观的种种障碍。克林顿政府(1993-2001)上台后,把促进民主同经济安全和军事实力并列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时任国务卿的克里斯托弗声称:“我们将全力以赴在全世界推广民主。”“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在俄罗斯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将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国家都这么做。”小布什政府(2001~2008)在新保守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又公开宣布:“我们寻求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有国家和社会都可以自行选择政治和经济自由的成果和挑战。”小布什政府还提出了“大中东计划”和“大中亚计划”并以此为蓝本改造和分化有关国家。但是,国际社会在主流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完全按照美国和西方规划的路线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为,国际社会自然需要在国际体系的根本问题上形成主流价值观,但同时也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和承认多元性;国社会应当根据时代要求和各国国情努力形成共同价值观。例如,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凝聚了国际社会在消灭贫困和现代化建设等目标上的共识。在2005年联合国《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中,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承诺将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地的人类福祉、自由和进步,鼓励不同文化、文明和人民之间的包容、尊重、对话与合作。上述观点正在逐步成为国际体系的共同价值观,创造和谐的条件,最终推动国际新体系的成立。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国际体系确立后还必须证明自己的有效性,否则就难又持久。凡尔塞-华盛顿体系在20年不到的时间里就瓦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无法应对当时国际的重大议题,如欧洲和远东的安全与和平问题,其标志性组织“国际联盟”最后在二战的炮声中瓦解。二战以后的雅尔塔体系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建立的国际安全和经济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总协定)都得以延续至今。《联合国宪章》集中体现了国际社会在国际规范、规则、准则、法律,以及某些价值观方面的共识。随着新国际体系的逐步建立,其应对和解决国际问题的效力也将经受历史的检验。当今世界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全球化加深了人类的相互关联性和依存性。全球化始于但不囿于经济,其影响表现在政治、安全、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全球化要求国际体系能从制度上、观念上和实际上使全球化施惠于国际社会。全球化进程突显了全球性问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南北受益不均、南北发展差距加大等问题,反映出国际经济规则实施中实际上存在的不平等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地区冲突问题、国际犯罪问题等等。因此,在当前国际议程中,国际社会不仅需要处理传统的国际安全和经济议题,而且还要应对诸如环境保护、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但是,国际社会仍缺少与全球治理宏大目标相适应的机制,形势发展需要在国际体系的范围内完善包括全球性和全球治理问题的机制。联合国的新千年计划可以说是这一努力的具体体现,但它远远不够。二、西方和非西方理念的碰撞当前,对处于新旧国际体系转型期的行为体来说,它们的思想观念的变更首先来自于世界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美国教授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如果没有哪一个国家认为力求变革国际体系是最有利可图的,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在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可望得到的利益大于所需付出的成本,一个国家就将力图变革这一体系。”各行为体的地位和利益的不同导致它们思想方法的不同。大多数非西方国家认为,迄今为止的国际体系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建立和运作的,对非西方国家缺乏公正性和合理性。它们希望能够在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之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努力参与并与国际体系密切互动,以便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加速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主张建立多极国际体系和实施多边主义。它们认为,在更新后的国际体系中,主要行为体呈多极性。主要行为体不是现在的单一大国。而是既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大国,也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等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大国,还应包括非盟、东盟、南共市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俄罗斯官方认为,俄罗斯的复兴正在改变着苏联解体后的国际体系。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撰文指出:“未来的世界体系仍然难以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变弱有关。……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参与或者违背俄罗斯的意志,不管多么重要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可能最近15年来首次在符合现阶段世界发展的世界体系设想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竞争环境。”巴西政府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主张加强联合国和其他多边组织的作用,在相互尊重、民族平等等国际法原则的基础上赋予民主、人权和环保等更加具体的内容,主张推动建立新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框架,使所有国家都能享受新技术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促使经济全球化平衡和公正地发展。大多数非西方国家要求更新后的国际体系更能反映当今时代的多样性。2006年11月5日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中国和非洲承诺,主张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所有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国际准则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强调尊重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应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应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谐共存。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国际体系制约美国和主要西方大国,但并不想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而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和西方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已经重新确定了与美国的关系,这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关心基础上的、不断发展的伙伴关系。埃及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阿拉伯盟国,美国给予其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埃及持反对态度,但埃美仍维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美国把埃及视为重要的借助力量以编织起中东温和派国家网络,共同应对伊拉克危机和伊朗的挑战。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和最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印尼政府公开反对美国出兵阿富汗和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认为“在许多国家生活和文化的每一个方面,美国均过于施压,过于表现,过于强势”(印尼国防部长尤沃诺·苏达索诺语)。但是,印尼和美国在“9·11”事件后关系也有所改善,恢复了军事关系,协调了政治关系,在2006年6月20日实现了小布什总统访问印尼。美国《华盛顿邮报》文章称两国目前正处于几十年来关系最好的时候。法新社文章认为,小布什此行显示,美国已经视印尼为“地区性战略伙伴”。

编辑推荐

《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历史进程的理性回顾,改革实践的原理分析、重大政策的梳理归纳,经验模式的特征评析,理论创新的学科总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做学问要有历史的眼光,明晰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未来,服务未来,让我们的思考更加符合历史的请进方向,与时俱进,铸就不朽功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