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治学 写作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作者:季羡林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前言

  做真实的自己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决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脱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季羡林

内容概要

季羡林先生一生在读书、治学、写作方面成就惊人,本集收录先生关于读书、治学、写作三个方面的著述,对广大学子无疑是一次饕餮盛宴。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籍目录

读书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开卷有益 我最喜爱的书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坐拥书城意未足 我的书斋 推荐十种书 藏书与读书 我和北大图书馆 我和外国文学 漫谈散文 我对散文的认识 散文的两大类 中国散文与世界散文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 读朱自清《背影》 我读《蒙田随笔》 我和东坡词治学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我和外国语言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如何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如何利用时间 才、学、识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为考证辩诬 再谈考证 我的考证 我的义理 一些具体的想法 广通声气博采众长 “模糊”、“分析”与“综合” 谈翻译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汉语与外语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治学经验之谈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写作 作文 写文章 写日记 文章的题目 我的处女作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文以载道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多注意“身边琐事” 语言混乱数例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怎样写散文 语言与文字 谈谈“炼话” 获奖有感

章节摘录

  开卷有益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话,那就要追到一位皇帝身上。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  (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日:“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一段话说不定也是“颂圣”之辞,不尽可信。然而我宁愿信其有,因为它真说到点子上。  鲁迅先生有时候说:“随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样。他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联系的。  “卷”指的是书,“随便翻翻”也指的是书。书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威力呢?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及时得到信息。只有这样,人才能潇洒地生活下去,否则将适得其反。信息怎样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听也能得到信息,而读书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读书不可。  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在眼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步。“四人帮”说:读书越多越反动。此“四人帮”之所以为“四人帮”也。我们可以置之不理。如今有个别的“大款”,也同刘邦和项羽一样,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照样能够发大财。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相信不久就会改变。传承文化不能寄希望于这些人身上,而只能寄托在已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他们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大学生们肩上的担子重啊!他们是任重而道远。为了人类的继续生存,为了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大学生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必须读书。这已是天经地义,无须争辩。  根据我同北京大学学生的接触和我对他们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肯读书的。他们有的说,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从。他们成立了一些社团,共同探讨问题,研究人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到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赖的极为可爱的一代年轻人。同他们在一起,我这个望九之年的老人也仿佛返老还童,心里溢满了青春活力。说这些青年不肯读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因此,我奉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们一句话:开卷有益。  1994年4月5日  我最喜爱的书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  一、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二、《世说新语》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六朝和稍前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三、陶渊明的诗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四、李白的诗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五、杜甫的诗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问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七、苏轼的诗文词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画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八、纳兰性德的词  宋代以后,中国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名家辈出,风格不同,又都能各极其妙,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群灿若列星的词家中,我独独喜爱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生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问。这一点我至今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从艺术性方面来看,他的词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适之先生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诗人冯至也酷爱此书。我自己也是极为喜爱《儒林外史》的。  此书的思想内容是反科举制度,昭然可见,用不着细说,它的特点在艺术性上。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十、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状元。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的过程。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读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2001年3月21日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人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刘项原来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997年4月8日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读的书可谓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来看,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Lnders),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吕德斯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研究范围颇广,对印度的古代碑铭有独到深入的研究。印度每有新碑铭发现而又无法读通时,大家就说:“到德国去找吕德斯去!”可见吕德斯权威之高。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从核心部分起,滚雪球似的一直滚到后来成型的大书,其问共经历了七八百年。谁都知道其中有不少层次,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弄清层次问题的又是吕德斯。在佛教研究方面,他主张有一个“原始佛典”(Markanm),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欧美一些学者不同意,却又拿不出半点可信的证据。吕德斯著作极多。中短篇论文集为一书《古代印度语文论丛》,这是我一生受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这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本极为有味、极有灵感的书,读之如饮醍醐。  在中国,影响我最大的书是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别是《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窄话,无证不信。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证不避琐细,但绝不是为考证而考证,小中见大,其中往往含着极大的问题。比如,他考证杨玉环是否以处女人宫。这个问题确极猥琐,不登大雅之堂。无怪一个学者说:这太Trivial(微不足道)了。焉知寅恪先先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风。在这个问题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看法是不一样的。寅恪先生是从看似细微的问题人手探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论坚实可靠。看来这位说那样话的学者是根本不懂历史的。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流传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书 治学 写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2条)

 
 

  •   随着季羡林先生的离世,一个时代也跟随着结束了。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那样真正称得上大师的有几个人呢?!谁爱是什么大师谁当那个大师,反整我不是。我的印象中季羡林就是这么一位平和、慈爱、朴素、踏实的老大爷,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为北大入学新生照看行李和再一次大会上有一位教授大言不惭的介绍自己一统儿,什么教授、院士、学者等等,而等到季先生自我介绍时他只是说“我叫季羡林,是个北大教员”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本色季羡林时刻指引着我们,教导着我们。记得臧克家在他的诗里说过,一个人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将会永存这世间。说得多好啊!虽然我们并未与季先生有太多的接触但是我们能通过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来纪念先生,追随先生,这册《季羡林自选集.读书治学写作》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感动与温暖。阅读其中或者说是畅游其中,带给了我更多的人生与情感的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书,究竟应该怎样去读书,人生究竟怎样才算充实,人生究竟曾样才能有价值有深度,如何用手中的一杆笔去品味生命!?我想读懂这些并非几个晚上,甚至几年,我们应当活在当下,与生命与情感编制在一起去思考,大彻大悟有些夸张,但起码是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一样事物,用心灵去紧贴大地,去学习,去记录!赘言许久,总结几句话就是,真正的一册好书,这套季羡林自选集都应当收藏,比一定马上读。当当的服务态度好,收到书时一切正常。希望罗嗦这么半天能对您们有一毫的帮助吧!谢谢大家!
  •   季羡林自选集.读书 治学 写作
  •   为了回忆季老,所以看起《季羡林自选集.读书治学写作》。文章给我很多的启示,《读书》让我更确定自己自己读书方向,《治学》让我更坚持的做我认为正确的事,《写作》我学会了惨淡经营。我正是二十青壮年。写作对我来说很重要,需要通过写作来表现自己,需要写作为我加分得分。所以季老提到的“做文章是一定是惨淡经营的,讲结构,讲节奏,字斟揮灑,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絲不茍。”這對我很重要,正需要的。
  •   读书、治学、写作,是一生的事业。先生是学习的榜样。
  •   .读书 治学 写作当初对季老没感觉,后来才发现错了。
  •   读书根本,治学大道,写作门径。
  •   看看大师如何 读书 治学 和写作
  •   你如果想更好地读书、治学、写作,这是必读书之一!
  •   季老的读书、治学、写作值得我们学习!
  •   导师强烈要求买的 看了以后的确受益匪浅 师傅也借了看过

    很不错的书 学文的 做文字工作的 还是值得一看的

    季羡林是大师 大师做大事 但小事也很小心 从书中就可以看到

    知识分子的严谨 豁达 淡定

    这在信仰缺失的今天 是比较可贵的
  •   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季老的读书、治学,何以成为大师,读完就会了解!
  •   季老的文章教会我很多读书、治学的道理,非常值得一读~书的质量、印刷等等也都很好,希望大家都可以读一读,学习季老的读书、治学、为人之道。
  •   一直就喜欢季羡林的文字。休闲的时候看一看感觉很舒服。对我自己的帮助也很大!希望也可以帮助更多朋友!
  •   清新自然的故事,季老怀有一棵年轻纯洁的心,是我们在工作学习治学中真实存在,宁静致远。
  •   不知道为何当代的年轻人都沉不下心来读书,国学文化竟无年轻人问津,建议现在的年轻人都来读一读国学大师的著作。大师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来给后辈讲述自己将近一个世纪的感悟。
  •   我一向非常敬重季老,这次买季老的自选集也是为了更好的从文字中了解季老。书的质量非常好哦
  •   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读了全文。书中很多内容来源于季先生早年的经历,虽然事隔多年,但仍是开拓了人的眼界和思维,是对青年人大有裨益的一本著作。
  •   季先生的书真的不错.
  •   这本书没有通篇的大道理,文章轻松易读,季先生向在和读者聊天一样描述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悟,和一些生活中的感想,对年轻人很有启发性,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创造生命的价值。我很喜欢。希望有心的朋友也能从中受益。
  •   虽然家里的书不可能汗牛充栋,但这些年来,却是有了点藏书量的。看书,买书,浏览书的介绍,是我心中所喜爱的惬意。家里的书,不需每本都去细阅,却每本都被我翻动过,在我手中是留有书香的余韵和文字的留痕的。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亲切,自然,体贴,温馨,舒适。心灵暂时远离了纷扰挤压的世界,回归到了最自然的境地,返璞归真,心灵旷达了,情绪平稳了,入草原上的清风,吹拂起了人心底最真的灵魂。我觉得爱书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悟的吧。
      因为看书,会思考些问题,虽然浅薄,却不易得解。
      
  •   一生的精粹,值得一读
  •   很受启发。。
  •   国学大师的作品果然不一般,正本书并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语言,是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最深刻的道理,读起来很有滋味,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番领悟的!
  •   该书用简短质朴的语言说明深奥并且耐人寻味的哲理!很好,值得一读!
  •   对于真正做学问的人值得一荐,依然是季老的风格,平平淡淡道来,确是直达心灵深处的真言,受益匪浅,值得反复读,细细品。
  •   内容很好,对自己有帮助
  •   一边看书,一边做着笔记,感悟颇多
  •   中国文化东化论
  •   一直以来想买季老的书,这次乘此机会买来看看,很不错
  •   读好书,行美文。
  •   静静的看,感受大家风范
  •   喜欢平实的文字,喜欢季老好久了~~~
  •   季老的书必须好
  •   不错,喜欢。活动买的,便宜。
  •   可惜,书是脏的,有点小遗憾,觉得季老的书脏了很可惜。
  •   季老的文字踏实,实用却不枯燥,他的文字我都很喜欢。
  •   好书,好文章
  •   很好很不错的,没看
  •   还没有看,但是这个价格超划算
  •   学术大师的经验之谈。
  •   非常好的书,极力推荐
  •   大师的作品就是不一般!刚开始读,很好!推荐给大家。
  •   大师的书。挺好的。
  •   喜欢,大师作品
  •   当当真的很给力,书好,速度快!!
  •   其实自己最受益的还是大师严谨踏实勤奋的态度,一位巨人,望其项背。
  •   大师就是大师哈,确实有大师的风格
  •   前辈细语,慢慢品读,吾辈必有得
  •   其中治學占得篇幅最大,而且閱讀后很有感觸,使我對待學習的態度有更深刻的認識。
  •   文章都很简短,却蕴含哲理。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放松一下自己。
  •   读季老的书 很棒,文风不说,单说字词,朴实无华,但是又字字珠玑!--对于一个后生来说 足可以作为方向性的读物!
  •   老人走了,不过他的身影永远在我们之间。看季老的书,总令我感觉在阅读的是季老的心灵。老人字里行间中朴实的言语总能让我感受到老人的谆谆教导。坦坦荡荡的人生路,季老最精彩!
  •   挺好的。淡然,平静。
  •   季老,走好,继续回味他的文字
  •   季老的书,感触颇多!
  •   受益匪浅PS书的质量好
  •   以后买书只选当当,速度太快了,比某宝强多了
  •   很有内涵的一本书,不愧是季老,很喜欢他的书
  •   我觉得大师不是在讲怎么写作,而是在告诉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态度、方式、目的去读书、治学、写作。也许当你内心被物欲的社会冲击的浮躁时,可以打开此书,他可以平复你的内心,让你沉静下来。
  •   静下心来读一读季老的书,对读书,治学,写作有了新的认识,真是一本好书
  •   突然就开始了胡思乱想!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不需着落,漫无边际,只是让思绪任意的飞荡,如果想累了,能停到哪里就随便好了。我不是个思想家,不是个哲人,所以我不会想的很多,想的很远,想的很深。因为自己的健忘,于是想到了就赶紧写下来,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把想到的又统统忘却,再想去捕捉回来,却是艰难了!这几天天很热,其实每年的这时总是很热的。因为热于是烦躁,因为烦躁需要减压,减压很好的办法就是看书,于是洗完澡后就看看这段时间买的书。看书,周国平先生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但真正能从书中感悟到多少,能从书中获得多少,却是因人而异的。看书是精神层面上对探知欲的满足,是丰富自身知识架构的有效方法。我想,看书,看了好书应该会有好处的,从书中能明道理,识大义,辨善恶,知古今,解忧困,然后成大事,悟大道。但读书多了到底能感悟多少的人生,能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少的作用。不知道。引用周国平先生文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一句话“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我很惭愧,读的书很少,因为看书很慢,还需要结合有无看书的心情,再加之的读书速度,于是注定了不能看多少书。读的那一点点的文字,就如书海中不期然的溅起的一小朵浪花,根本算不上什么。我计算了下,就算每天抽出4个小时来看书的话,把家里的书看完,大概也是需要在十年后的某天了。而且还在不断的购进新书,充实到自己的书橱里。看不完的书却是使人失望的。算了,能看多少看多少吧,没人强迫我要一生看完多少书。虽然家里的书不可能汗牛充栋,但这些年来,却是有了点藏书量的。看书,买书,浏览书的介绍,是我心中所喜爱的惬意。家里的书,不需每本都去细阅,却每本都被我翻动过,在我手中是留有书香的余韵和文字的留痕的。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亲切,自然,体贴,温馨,舒适。心灵暂时远离了纷扰挤压的世界,回归到了最自然的境地,返璞归真,心灵旷达了,情绪平稳了,入草原上的清风,吹拂起了人心底最真的灵魂。我觉得爱书的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悟的吧。因为看书,会思考些问题,虽然浅薄,却不易得解。
  •   治学者必看
  •   喜欢读书,买来学习一下。
  •   要读书,要读的书
  •   读书怡情.从容不迫的文风,值得收藏.
  •   季老的这本集,正如他书中多处讲到的散文的要义,非常的真情实感。虽然里面有的文章,写于历史久远的年代,但是里面谈到的他的看法和忧虑,读来,仍是今天我们现实中的处境和存在的问题。比如学习英语、学术等等。唯一不足的是这个版本装帧不是很好,比如封面纸张不好,很容易脏。里面也有几处错别字。不过,现在又降价了,喜欢的朋友就买来收藏吧,看的时候,保护好封面整洁,嘿嘿
  •   说此书休闲可读,意思是如果大家在闲暇时刻,稍微稍读一些八卦新闻的杂志,而是来看看这本书,或类似的书,可谓休闲、益智双得。另外要说的此书是季老先生少有的一本读起来很通俗的“闲书”。
  •   具有深邃的思想,论述评点精到,但语言文字处理水平好像一般。总体感觉较好。
  •   是一本语言很朴实的书,看了有所收获。
  •   还没看完,领路大师的世界观,价值观
  •   还可以,可能自己的思想水平没那么高,有点闷
  •   我是用来4天买到了 也还算能过承受的速度!
  •   挺好的一本书,质量都挺好的,在当当网上买过三四次了!
  •   季老果然低调~~佩服
  •   一直想看季老师这本书。
  •   在当当买了很多书了,都挺好的
  •   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非常贴近人类生存状况。
  •   书刚刚捧到手里的时候,大师还健在.如今只留在字里行间了......
  •   值得一读和收藏的好书。
  •   说实是冲着季老的学问和这么多年治学的造诣才买的,但是收到以后感觉似乎是别人把季老个人随笔或是一些演讲,报纸上发表的一些小文章收成的一个集子,有些内容还多次重复,如读书心得,当时的生活等,感觉编的不是很用心,但是其中还是看到一个学术大家深厚的治学功底和一些读书\做学问的好方法,幸好有这些闪光点,才不免砸了季老这块牌子,也让我们这些后辈有一些收获.
  •   季老的自选集我是看完了,可是还是有点失望,可能季老主要的长处是在考据学方面吧,对于文学的见解感觉不如一些真正大师的深刻,朱光潜的谈文学就比季老的要好得多,而且看文笔也比季老也好,季老的散文还是不错,但在文学其它方面的修为还是比不上真正的文学家。
  •   高中的时候买来想提高写作能力的,只是通读一下的话效果一般。但是书本身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   季老语言平易近人,道理解说清晰明了!14.7价格合理!
  •   我被此书吸引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书名,第二是因为季老的名气。我原以为会是一篇篇极有见解思想深刻行云流水的文章吗,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个人拙见,勿骂。
  •   只能说勉强把 不太值得看 肤浅了点
  •   就是重复的挺多的到现在还没看完……
  •   今天收到的书,粗粗看了看,感觉不错。
  •   总的来说,有收获,但没有想像的那么喜欢,学究气味浓了点。
  •   还可以,马马虎虎能看,就是缺乏思想,与朱光潜写此类内容的文章一比黯然失色。
  •   一直在谈自己,没有停过,真是不懂欣赏*
  •   我还是很喜欢当当的!之前的书质量都不错!可这本大家的作品中却有很多错别字!不知该如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