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 七集

出版时间:1999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史念海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何兹全教授序
自序
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
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
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
二、这几条主要河流本来流量的探溯
三、河流流量减少的原因的探索
四、森林对于河流流量的影响
五、小结
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
一、历史上西安周围可以行船的河流
二、旱旸灾害与诸河的流量
三、地震起伏与诸河的流量
四、森林的有无对于河水流量的影响
五、诸河的涨溢
六、增加诸河流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一、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界线
二、富庶的农耕地区及其变迁
三、长安西北的半农半牧地区及其变迁
四、陇右道及关内道的西北部半农半牧地区的 破坏和占据此地吐蕃族人的内附
五、小结
地图
唐代富庶的农耕地区及畜牧地区图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
一、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
二、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
三、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
一、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
二、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
三、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设想
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
上篇运河的畅通及其沿岸的都会
下篇长江的航运及其沿岸的都会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
一、唐代通西域的道路及其渊源
二、凉州和鄯州
三、甘州和敦煌
四、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
五、原州和邠州
六、秦州和凤翔府
唐代原州的木峡关和石门关
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
一、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布局
二、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
三、长城的建筑对于自然形势的利用和补苴
四、小结
地图
1.魏国西长城图
2.秦昭襄王时长城图
3.赵国北长城图
4.秦始皇时长城图(临洮高阙间)
5.汉武帝时令居以西长城图
6.汉武帝时所筑的外城图
7.北魏赤城五原间长城图
8.隋长城图
9.西北地区明长城轮廓图
10.明代延绥镇长城图
11.府谷河曲间明代长城图
12.明代凉州宁夏两卫间长城图
《秦长城与腾格里沙漠》跋
郦道元与其《水经注》中所记的高阙
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
一、汉及前赵的迁徙人口
二、后赵的迁徙人口
三、前燕的迁徙人口
四、前秦的迁徙人口
五、后秦的迁徙人口
六、西秦的迁徙人口
七、五凉的迁徙人口
八、后燕及南北二燕的迁徙人口
九、赫连夏国的迁徙人口
十、成汉的迁徙人口
十一、北魏统一北方前的迁徙人口
十二、小结
地图
1.汉及前赵迁徙人口图
2.后赵迁徙人口图
3.前燕迁徒人口图
4.前秦迁徙人口图
5.后秦迁徙人口图
6.西秦迁徒人口图
7.前凉迁徙人口图
8.后凉迁徙人口图
9.北凉迁徙人口图
10.西凉迁徙人口图
11.南凉迁徙人口图
12.后燕迁徙人口图
13.南燕迁徙人口图
14.北燕迁徙人口图
15.赫连夏国迁徙人口图
16.成汉迁徙人口图
17.北魏初年迁徙人口图
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
一、华族与非华族的称号
二、西周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居地及其间的斗争
三、春秋初年的戎狄部落和诸侯封国的攘夷行动
四、楚国势力的扩张及其附近各部落的杂居
五、伊洛流域的戎人
六、秦国及其附近的各部落
七、东方海滨各部落
八、燕国及其周围的非华族部落
九、华族与非华族的融合
说唐与吐蕃相争已久的维州城
一、维州的形势及其没于吐蕃的年代
二、韦皋的经营维州
三、牛李党争对于维州得失的影响
论战国时期的“插花地”
论唐代贞观10道和开元15道
一、唐代道的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
二、因山川形便所划分的贞观10道和开元15道
三、道的区划与军事上的运用
四、各地人口的多寡与道的区划
五、道的区划与经济的关系
六、小结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
一、禹贡学会的成立和《禹贡半月刊》的创刊
二、禹贡学会的命名
三、禹贡学会的工作
四、《禹贡半月刊》中的文章
五、由地理沿革学到历史地理学的转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河山集 七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