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牍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荣宝斋  作者:王晓光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秦简牍书法研究》主要从书法艺术角度对秦简牍墨书进行探讨,从笔墨细节入手,细致入微地考察秦简牍墨书的风格特征、点画用笔、构形嬗变等因素,通过对里耶、睡虎地、龙岗、放马滩、周家台、青川等简牍的重点研究,以及对王家台、扬家山、岳山等秦简的简要探讨,力图勾勒出战国至秦代秦系手写书迹的纷繁形态及演变规律。《秦简牍书法研究》研究的重点包括秦筒牍书法研究,楚、秦简牍比较,秦系手写体演进及隶变问题,书写材料、用具与简牍书写的关系,秦简牍书写的社会文化背景考察等等。王晓光所著的《秦简牍书法研究》的阐析与论述力求学术性、知识性、技法解析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

  王晓光(王筱光),1967年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山东潍坊广播电视报社,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书法研究》《书谱》《书法丛刊》《书法》《中国书法》《书画世界》《艺苑》《书法赏评》《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等报刊发表书画研究文章数十篇,多次参加全国各种书法理论研讨会,多次在全国书论征稿中获奖,出版书法研究专著《方直与圆曲——晚明前清书家研究》、《秦简牍书法研究》。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名”(2010年)、获“康有为书法理论奖”(201O年),《中国书法》杂志曾刊登其个人学术专题介绍。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秦简牍发现概况及书法研究价值第一节 古代及20世纪简牍出土概况第二节 秦简牍出土情况第三节 秦简牍书法研究的意义第二章 秦简牍书法研究第一节 里耶秦简牍第二节 云梦睡虎地秦简第三节 天水放马滩秦简第四节 龙岗秦简第五节 其他秦简牍第三章 秦简与楚简书法比较第一节 战国楚简出土概况第二节 楚、秦简墨书比较第三节 楚、秦简书写背景比较分析第四章 殷、周、秦手书体的演进第一节 先秦俗书手写体的发展第二节 秦系手写体系统考察第五章 先秦书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一节 春秋至秦代政治社会背景与百家争鸣第二节 先秦审美思潮及文化艺术背景第三节 先秦秦代文书制度与书写教育第六章 材料工具与书写第一节 简牍形制、制作、书写第二节 毛笔第三节 墨与砚第四节 书刀结语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楚简书非常相似。马国权认为盟书与楚简文字完全同构的很多。盟书的一些结构特征,比如任意增损偏旁、偏旁部件易位、繁简交互为用等,也都出现在楚简里。楚简书、晋盟书等写法,其实也是西周以降广阔地域内使用的日常手写体样式(当然也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它们是商周手写体的自然延续,线条两端出锋,头粗尾细为其共同特征叫”。墨迹中,早期的如殷代白陶墨书“祀”字、安阳朱书玉璋、朱书玉戈、朱书石牌等,稍后的如洛阳北窑西周墨书、中山王墓玉片墨书文字等等,可看出这种手写体的渊源与发展,所以,盟书及楚国简帛之类写法“可上溯殷商朱书、墨书,本为一脉相承,逐步演变而来”。应该说,秦代以前,官书正体与民间俗体(手写体)是并行发展的两条线路,它们之间写法、风格或近或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也时大时小。就楚金文而言,其地域个性特色形成较早,西周晚期的楚公钟等铭文形态恣肆不羁,结构上“不是左右易拉,便是随意添减笔画,或任意构形,一字常有多种写法”。楚铭文在形成自身特色的同时,也有着步入齐整均衡甚至图案化的趋向。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楚金文变得体势纵长、分行布白均匀齐整;战国中期,其铭文字体趋于方正,“鄂君启节”等铭文可谓楚金文中规范线条的代表。战国时期,草篆被楚人使用于礼器上,可见当时草篆之泛滥。可以想象,当时的草篆类写法以及“文字异形”的景况,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通行俗体的冲击和影响,并形成俗体与官方规范书体某种程度的合流,如裘锡圭所说,(东南)诸国的特殊字形,其实是较早的时代就已出现的俗体”合流的结果,一是正体铭文典范受到相当的颠覆,一是民间俗体中的篆书因素(主要是结构上的)得以保留甚至强化。楚国的“楚王含恚鼎”、“那陵君豆”、“王后六室筐”等铭文就与楚简书十分接近;而上博藏楚简“周易”、信阳长台关简、长沙子弹库帛书等则与楚正体铭文类似。但合流仅是某种程度上的,俗体的侵浸并未染指全部官文正体,规范文字仍保持着工稳整齐的风格,就像鄂君启节、楚帛书等书刻那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秦简牍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