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上下)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英】屈勒味林  页数:812  字数:683000  译者:钱端升  
Tag标签:无  

前言

  单本的英国历史以我所知最佳者有三本,一为伽地纳的《学生用的英国史》,二为格麟的《英吉利人民的短史》,三即我现在所译屈勒味林·乔治·马可雷著的《英国史》①。三位著者都是英国名史家,三书亦各有特长之处。格麟的《短史》因能注重于全民的生活,因能不限于政争,兵争,及君主政客的起伏,故为著史者辟了一个新的途径,而为他白己博得了极大的声誉。伽地纳的书固属于课本一类之书,但他为精博宏通的史家,且其取材的宏富,抉择的精密,条理的清晰,究非一般教科书所可比拟,故我亦不能因其为教科书而遽不列它为最佳的单本历史之一。然而无论你怎样推崇伽地纳或格麟,无论你怎样力称它们特有的优点,如同伽地纳之宜于初学,及格麟之特辟一径,屈勒味林的《英国史》一出版而最佳单本历史之誉便舍它莫属。

内容概要

本书的作者与译者均是名家,本书约80万字,图片400件,分种族的混合、民族的造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及海权、国会的自由及海外膨胀、海外华族政治及工业革命的初期、机器时代的海权及民主政治的趋近等六卷,依年代的顺序,叙述自远古至1918年的英国要人大事经过,同时又不忘以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及海外事业为根据而论列到社会发展的种种。是一部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趣味性的整体性历史读物。

作者简介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1876-1962),其姓旧译屈勒味林,今译特里维廉。英国自由主义史学家。毕业于哈罗公学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27年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1940年任三一学院院长。撰有《威克利夫时代之英格兰》等,其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其中《英格兰

书籍目录

上册  译者序  著者序  绪论  第一卷  种族的混合  自最古迄诺曼征服    概说    第一章 始祖 伊比利亚人及塞尔特人    第二章 罗马不列颠    第三章 诺尔狄克人侵占的初幕 盎格鲁萨克森征服    第四章 地中海势力的重起,耶教的回复    第五章 诺尔狄克人第二次的入侵 外琴人的留居及势力    第六章 后期萨克森英吉利的生活状态 封建主义的蚕侵克弩特及诺尔狄克人的海上帝国    第七章 海斯顶斯以前之诺曼征服 1042-1066    第八章 诺曼征服的完成及诺曼制度的建立 1066-1135  第二卷  民族的造成  自诺曼征服迄宗教改革    概说    第一章 无政府状态及王权的复振 采地制的发达    第二章 寺院生活 教国关系 及新的法院和法律    第三章 十字军 宪政的肇始    第四章 中古的会社生活 国会的发展    第五章 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    第六章 百年之战 英吉利语言之起    第七章 黑死 罗拉特派    第八章 国会的发达 玫瑰之战  第三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海权推铎尔时期    概说    第一章 推铎尔的政府 社会及经济的变迁    第二章 新的宗教潮流 海事及海军    第三章 钦定的及国会的宗教改革    第四章 抗议教及公教的插戏    第五章 依利萨伯及教社问题的解决 苏格兰的宗教改革    第六章 英吉利海权的肇始    第七章 伟大的依利萨伯时代 威尔士及爱尔兰下册  第四卷  国会的自由及海外膨胀斯图亚特时期  第五卷  海权华族政治及工业革命的初期  自乌得勒支迄滑铁卢  第六卷  机器时代的海权及民主政治的趋近  汉诺威王朝的后期  结论  1901—1918  1770年以来的内阁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上册  第一卷 种族的混合 自最古迄诺曼征服  第一章 始祖 伊比利亚人及塞尔特人  不列颠岛 不列颠未成海岛以前种种地质上的变化,火山及岗岭的起灭,满植煤树的热带湿地,以及海底白垩冈地的长成等等:我不预备在此记述。我也不想分别自“皮尔当人”(Piltdown Man)起,在间冰期中漫游不列颠之各种原始猎人的族类。有灵气的真人(Homo Sapiens)大概在冰河末期之后,乘北欧春暖之时,始随大冰北退,而践今不列颠之土。当时不列颠尚为大陆之一部,故徒步并不为难。最普通之鸟兽,花草,树木殆于此时与人类同来。此种以猎射马,驯鹿,及大象为生之人类殆为我人之始祖,因为我们所承认的祖先,在移殖不列颠时难保不和此辈早在该地之猎人有生聚的关系。当此时候。介乎多维(Dover)及加莱(Calais)间之白垩高原仍成连续不断之形势,泰晤士河则流入莱因河之下游,而莱因本身则经今已沉埋北海之水草地而入北冰洋。至今在洋中之暗沙(DoggerBank)上有大象及驯鹿之残骨甚多,即当时莱因河出口时所遗留者。  不列颠在冰河末期以前既和北欧其他各部同沉沦于大冰之下,则前此的动植物自亦同归于尽,而后此繁殖于空地的动植物自亦同一种原。所以不列颠的动植物,除了特产的一种红松鸡(grouse)外,与北欧的动植物极少出入。反之,爱尔兰在多维一带的白垩冈地沉为海峡以前,即已和英格兰断绝,所以它的哺乳类,爬虫类,及树草种类要比英格兰为少。  自海峡将它和大陆分离后,不列颠又历数世纪尽为森林,树枝接树枝,可连数百哩之高山平地而不断。林木茂盛,枝叶丛生;地潮苔生,终岁不见日光。每当夏日晨晓,微风吹动的时候,树枝声声作响,而亿兆禽鸟亦随之而歌。这种清歌美乐,只食肉衣皮的猎人可得闻见。然猎人亦为数极少。他们偷偷的穿过深林,而觅野兽时,固为野兽所惧,但他们自己也是无识无知;不知自己是岛民,更不知此满布池沼之潮湿林地以外,尚别有世界。

编辑推荐

  《大国历史大国性格:英国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趣味性的整体性历史读物 。  20世纪初英国人所撰单本《英国史》,有三本最佳:一为伽地纳之《学生用英国史》,二为格麟之《英吉利人民简史》,三为屈勒味林之《英国史》。三书作者均为英国著名史家,三书亦各有其优长,然三书之中能享“最佳单本历史”之誉者,非特氏《英国史》莫属,此书范围之广大,材料之宏博,文笔之卓绝,涵义之深长,均超过其他两书,被《泰喏士报·文学副刊》评为“最伟大的著作”……  译者钱端升以“最伟大”评《大国历史大国性格:英国史(套装上下册)》:“而且一九二六的《英国史》,除了被推为近十年来英国最伟大的著作外,一般人更公认为屈勒味林一生的巨著。名史家名著的价值于此盖不难推想而知。”(《译者序》)  钱端升又以“英史中之时者”评《大国历史大国性格:英国史(套装上下册)》:“《英国史》这样被世推崇的原因甚多,其最重要者,一为范围的广大,……二为材料的宏博,……三为文笔的卓绝,……四为涵义的深长,……无论在哪一方面,届勒味林(今译特里维廉),据我观察所及,实胜他几筹。世人每称耶教《圣经》为万书之书,而孔子则为圣之时者,我如以‘英史中之时者也’称屈勒味林,我想也不会有人愿驳我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英国史(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我喜欢历史书,尤其是英国史。
  •   沉甸甸的两册《英国史》拿在手里,肃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书中文初版于1931年,洋洋洒洒60余万言。在“译者序”中,钱先生提到,译本的缘起是他想挑选一本合适的教科书来介绍英国制度,本书面世之初闻名遐迩,钱先生也为之倾倒。何炳棣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钱师英文造诣甚深,酷嗜西方史学名著,投入大量精力翻译崔伟林的《英国史》。屈勒味林,更常见的译名为崔伟林,出身英国世家。母亲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马考利(ThomasBabingtonMacaulay)的侄女,父亲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家庭传统赋予他撰写英国史的使命感,使其不是为历史而写历史,重在发扬光大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他的主要思想是“历史是向前进的,自由是争取来的”;在英国历史上表现为新教对抗天主教的胜利,表现为发展国会限制君主权力。一部英国史,可以说是创造进步人群和阻碍进步人群之间斗争的历史。屈氏文笔优美,才华横溢,早在大学时代,就把英国远古时代的历史写得如诗如画,赢得不少赞誉。他的历史写作采用的是文学的表达方式,与当时流行的以科学方式还原历史的著作截然不同。学院派的历史学家讥讽他治学不严谨,选择材料来证明自己预设的观点,“以古喻今”(presentist)来鼓吹自由党的理念。事实上,纵观思想史、学术史,由于志趣差异而出现的此类聚讼并不鲜见。屈氏具有贵族怀旧倾向,文中不时流露出居高临下的说教,这一点也为人诟病。但他的书曾深受一般读者的喜爱。《英国史》中文版问世时,钱端升年仅26岁,刚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清华大学任教。这本书能引起他如此大的共鸣,主要原因是钱先生的研究领域是议会制度,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议会委员会制:比较政府研究》(ParliamentaryCommittees:AstudyofComparativeGovernment)。要建立比较政治学的学科框架,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需要系统钻研的。屈氏《英国史》在叙述国会制度的兴起时,热情洋溢,深得钱先生钟爱,使他在撰写《法国的政治组织》,可能同时还在准备《德国的政府》《法国的政府》两书期间,还在逐字逐句翻译此书。1934年初,钱先生在《东方杂志》发表题为“民主政治乎?集权国家乎?”的文章,提出“开明专制”的看法,引发学界的一场辩论。这个观点很可能就是受到屈氏的影响。钱先生认为,英国议会制度是在和平演进的政治环境下形成的,考虑到中国的国民素质,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让有能力、有理想的独裁作为过渡,未尝不可。当时,丁文江、蒋廷黻认为此观点有道理,胡适、张奚若等人则反对。钱端升在“译者序”中称这本书为“英史中时者”,犹如孔夫子为“圣之时者”,初看不明白其中真意,以为大体是恭维话。细查之,“时者”,“顺应时势”之谓,那么,这意思就是屈夫子适应了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的要求。不过,他的这部《英国史》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答案恐怕不甚乐观。1992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卡纳定(DavidCannadine)出版了一本屈氏的传记,指出屈氏写本书时,英国的自由主义正在消失。19世纪末,自由放任经济已走到极限,童工、矿工的悲惨生活让英国人普遍意识到,国家必须出手建立社会福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党基本被新兴的工党所取代,余留小部分成为社会民主党,在英国政治上已起不了作用。这些变化,钱先生应该都看在眼里,却不知作何感想。钱先生后来谈到自己的著作时曾表示,他比较中意《德国的政府》,似乎没有特别提到译著《英国史》。无论《英国史》的学术价值如何,译出这部作品,钱先生的毅力令人钦佩。在卷首,他写下:“献给淑娴:没有她的壮游学乐我恐不会有勇气来翻译这巨著,没有她的频频慰勉我决不会有精力来完成这翻译。”当时,风华正茂的钱先生,正着手建立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潜心教学,频频发表时评,欲为苦难的祖国开一条太平路。此时,手捧屈氏著作,咀嚼优美英文,寻找适当的中文表达,有贤妻在侧慰勉,这是多么写意的日子。日后颠沛流离,受苦受难,回头来看,这应该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屈氏1962年过世,这本著作很快被世人遗忘。卡纳定认为,这位历史学家还是有研究价值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看问题的角度。屈氏一向认为,要了解一个时期的
  •   还行,翻译显得跟现代语言有差距
  •   本书作者在撰写英国历史时缺乏一种宏观的思维构架,所选内容也并不非常精当。叙述时缺乏完整性与结论性的概括,常常流于表面。译者虽为学界巨擘,但语言能力似乎一般,且文白夹杂,晦涩无比。比起其他版本的英国历史书籍,此书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
  •   学习必备的 很好的辅导书
  •   是正版书,应需要买来学习的,若
  •   粗学一下吧,增广见闻
  •   超值真超值
  •   好东西,就是买了半年还没看
  •   经典但不推荐
  •   大家作品,值得信赖。
  •   很翔实的历史著作
  •     相对于书本内容的翔实与否,更为关心译者的生平,主要是由于翻译的行文手法和写作格式对于长期习惯于简体字、大陆式的白话文的读者,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之文化运动初期的那类语句逻辑也在此书中保留了下来。。钱端升是新文化运动气息很浓重的人物,历经中国变迁,其本身的学术贡献可能对于宪政类学科的师生更为熟悉,但是从这本书籍的翻译中,盖也能看出其功力之深。不过译文的成文年代较早,因此对于英文名词的翻译与当前的惯用词之间有一定差别,读起来有时摸不着头脑。
  •     屈勒味林,更常见的译名为崔伟林,出身英国世家。母亲是赫赫有名的历史学家马考利(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侄女,父亲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家庭传统赋予他撰写英国史的使命感,使其不是为历史而写历史,重在发扬光大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他的主要思想是“历史是向前进的,自由是争取来的”;在英国历史上表现为新教对抗天主教的胜利,表现为发展国会限制君主权力。一部英国史,可以说是创造进步人群和阻碍进步人群之间斗争的历史。
       屈氏文笔优美,才华横溢,早在大学时代,就把英国远古时代的历史写得如诗如画,赢得不少赞誉。他的历史写作采用的是文学的表达方式,与当时流行的以科学方式还原历史的著作截然不同。学院派的历史学家讥讽他治学不严谨,选择材料来证明自己预设的观点,“以古喻今”(presentist)来鼓吹自由党的理念。事实上,纵观思想史、学术史,由于志趣差异而出现的此类聚讼并不鲜见。屈氏具有贵族怀旧倾向,文中不时流露出居高临下的说教,这一点也为人诟病。但他的书曾深受一般读者的喜爱。
       《英国史》中文版问世时,钱端升年仅26岁,刚从美国学成归国,在清华大学任教。这本书能引起他如此大的共鸣,主要原因是钱先生的研究领域是议会制度,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议会委员会制:比较政府研究》(Parliamentary Committees: A study of Comparative Government)。要建立比较政治学的学科框架,英国代议制的形成是需要系统钻研的。屈氏《英国史》在叙述国会制度的兴起时,热情洋溢,深得钱先生钟爱,使他在撰写《法国的政治组织》,可能同时还在准备《德国的政府》《法国的政府》两书期间,还在逐字逐句翻译此书。
       1934年初,钱先生在《东方杂志》发表题为“民主政治乎?集权国家乎?”的文章,提出“开明专制”的看法,引发学界的一场辩论。这个观点很可能就是受到屈氏的影响。钱先生认为,英国议会制度是在和平演进的政治环境下形成的,考虑到中国的国民素质,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让有能力、有理想的独裁作为过渡,未尝不可。当时,丁文江、蒋廷黻认为此观点有道理,胡适、张奚若等人则反对。
       钱端升在“译者序”中称这本书为“英史中时者”,犹如孔夫子为“圣之时者”,初看不明白其中真意,以为大体是恭维话。细查之,“时者”,“顺应时势”之谓,那么,这意思就是屈夫子适应了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的要求。
       不过,他的这部《英国史》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答案恐怕不甚乐观。
       1992年,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卡纳定(David Cannadine)出版了一本屈氏的传记,指出屈氏写本书时,英国的自由主义正在消失。19世纪末,自由放任经济已走到极限,童工、矿工的悲惨生活让英国人普遍意识到,国家必须出手建立社会福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自由党基本被新兴的工党所取代,余留小部分成为社会民主党,在英国政治上已起不了作用。这些变化,钱先生应该都看在眼里,却不知作何感想。
       钱先生后来谈到自己的著作时曾表示,他比较中意《德国的政府》,似乎没有特别提到译著《英国史》。
       无论《英国史》的学术价值如何,译出这部作品,钱先生的毅力令人钦佩。在卷首,他写下:“献给淑娴:没有她的壮游学乐我恐不会有勇气来翻译这巨著,没有她的频频慰勉我决不会有精力来完成这翻译。”当时,风华正茂的钱先生,正着手建立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潜心教学,频频发表时评,欲为苦难的祖国开一条太平路。此时,手捧屈氏著作,咀嚼优美英文,寻找适当的中文表达,有贤妻在侧慰勉,这是多么写意的日子。日后颠沛流离,受苦受难,回头来看,这应该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屈氏1962年过世,这本著作很快被世人遗忘。卡纳定认为,这位历史学家还是有研究价值的,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看问题的角度。屈氏一向认为,要了解一个时期的历史,必须看懂同时期的文学;要领略文学的含义,必须知道那创造过程所处的历史时代。钱先生《英国史》的翻译,也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和他个人生命上的际遇。
       今天重新印行这部译作,对于当下的中国,有一种别样的意义。尽管作者和译者都已作古,但我们还是愿意抚去尘封,以虔诚的尊重,把他们看做启迪民智的“时者
  •     我只看了下册,是否在上册中有相关的解释、说明,我不太了解。
      
      书是很不错的,在有条不紊地叙述历史的同时有精辟的见解。虽然翻译在今天看来有点难读,译名也不是今天通用的译名,不过如果之前读过其它英国史,理解该书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过插图就比较成问题了。
      第一是插图肖像的名字跟文中叙述的名字不匹配。书中的译名很多与今天的通用译名不一致,而肖像的名字又多采用今译。如肖像名字为皮尔、格莱斯顿的,文中名字为比耳、格拉德斯吞。
      第二是同一幅肖像下的译名混乱。如小皮特肖像下的介绍,把小皮特称为庇特,这是跟书中叙述的部分一致的,但说到他的父亲时,就译成了皮特,好像他跟他父亲不同姓似的。
      第三是肖像配图错误。还是Pitt,是Pitt the Elder,这次在肖像底下的介绍又变成了庇特。但配的图是错误的。很明显那个是小皮特。从服装和头发的样式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是属于比老皮特更晚的时代。这幅画像应该是那个年代因为处于临摹链条末端而变得不忠实的摹本,就像柏拉图说的,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许多层。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如果把它与真正的老皮特肖像一比,就知道这张肖像是错误的了。
  •   谢谢介绍
  •   马考利有4卷本的《英国史》那个听说才是大作,中国好像无译本
  •   but时尚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反反复复的。。。
  •   插图和文本译本不同书中就有说明。大概插图是后挑选的,按照出版惯例不好再翻译成旧版,但是又必须尊重钱先生不能更改文本中的翻译版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