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中拒绝旅行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万华  页数:279  

前言

  海外华文新文学几乎是跟“五四”新文学同步发生的,八十余年的历史产生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其格局正发生着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和调整。  1995年,陈大为主编的《马华当代诗选》出版,该书收诗15家,其中六字辈(20世纪60年代出生)诗人8家。翌年,钟怡雯主持编选的《马华当代散文选》,所选散文10人中有8人属六字辈。2000年,陈大为、钟怡雯等又主编《赤道形声——马华文学读本1》,收入45位作家的作品,其中34位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而他们随后主编的《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2》所收文论39篇,其中近半数也出自六字辈后的作家。几乎同时,黄锦树主编的《一水天涯——马华当代小说选》也显示出相同的编选倾向和内容。这几本作品选问世以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学史界一般称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为“新生代”。上述事实表明,在一向被视为海外华文文学重镇的马来西亚华文(简称“马华”)文坛上,本土出生、成长的华人新生代作家正在崛起。他们中间正涌现出黎紫书、陈大为、黄锦树、林幸谦、鞠药如、李天葆、钟怡雯等一批创作成果斐然者,为世界华文文学界所瞩目,而马华前行代、中生代作家则有某种淡出之势。

内容概要

  《在旅行中拒绝旅行:华人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作家的比较研究》是2004年国家课题“华人新生代和新华侨华人作家的比较研究”的最终成果,已通过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组织的5位专家的评审。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的整体比较,分6个部分展开。比较了他们在文化取向、原型群落、形象内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分析了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族群性与人类性、多元化与跨文化等重要创作话题上的异同,不仅揭示新生代、新移民文学的生机、活力,也关注他们面临的困境、陷阱,由此反映东西方华文文学跟中华文化承接的不同层面。下编是新生代、新移民作家的个案和专题研究。个案研究选择了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黎紫书、吴耀宗等有代表性的华人新生代作家和严歌苓、卢新华、章平、刘荒田、陈谦、林湄、少君等重要的新移民作家,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凸现他们在多元对话、全球语境中的创作追求。

作者简介

  黄万华,浙江上虞人。现为山东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1982年以来多次评为省、市、校优秀教师、劳动模范,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一、二等奖,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之余,主持承担三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七项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20佘篇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53种中文核心期刊、31种CSSCI刊物,30余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出版有《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国和海外:20泄纪汉语文学史论》《史述与史论:战时中国文学研究》《传统在海外:海外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1960年代)》等专著8种,主编《美国华文文学论》等5种,参与主编《中国文艺社团流派辞典》等4种,参与撰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等11种,著述560余万字。所著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五项。曾赴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短期讲学。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全球化语境中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的比较考察一 “出逃”:身份焦虑中的精神探求(一)新生代:久远传统、历史中的“出逃”(二)新移民:时代断裂、文化夹缝中的“出逃”二 中国性和中华性:多元文化形态中的身份认同(一)“中国”身份的强调和对主流文化的进入(二)“同时拥有”中的“中国性”的丰富性(三)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矛盾冲突中的抉择(四)从“戒奶”到“断奶”:母体性和超越性的冲突三 故乡和异乡:祖土文化情感和现实生存策略间的矛盾冲突(一)异乡飘落和故乡重建的心境(二)“故土”和“新土”:现实家乡和文化故乡的对话(三)“古典”意象:母体归依和生命自审中的原乡情结(四)历史叙事:心灵安置地的新构建四 “边缘”和“中心”:放逐中生命归宿的一种寻找(一)“边缘”放逐中的创作心态(二)新移民:在关注“边缘”的现状中构建与中心的对话(三)新生代:从关注“边缘”的历史中开掘“边缘”的力量五 多元化和跨文化:传承和接纳中的文化融人(一)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和跨文化境界(二)视角越界:跨文化的叙事身份(三)跨文化意识中的“异”视野和“异”形态六 语言原乡:创作心灵栖息地的寻找(一)历史创伤和民族图腾、南洋幻想的象征(二)失语之痛中的身份构建(三)母语的回归与交融互动中的身份寻求下编 多元对话中的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论陈大为:新生代意识的诠释者黄锦树的小说叙事:青春原欲,文化招魂,政治狂想钟怡雯:山水兼得,情思双栖严歌苓:语言的舞者黎紫书:用文字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吴耀宗:让小说慢跑的诗人卢新华:从

章节摘录

  陈大为把每一首诗都当作“一次语言技巧的自我锻炼——小至句法修辞,大至整体性的诗语言”①,始终把自己笼罩在语言锤炼的世界里。但他早期诗作的语言功力主要是在技巧上,他精心化解语言能指和所指间传统的确定性关系,使语言从僵持的幽禁中解脱出来,获得再生扩散的力量。但这种播散较多关注了语言在诗的表达中的工具性、技术性,有时就免不了沉重,而他晚近的诗作已有举重若轻之感,汉语字里行间的变化对陈大为成了心灵的享用,苦心的经营也由此变得轻松。陈大为语言的这种变化是他个体生命求得进一步自由表达的结果。这在新生代中是极其有代表性的。当他们将语言的开掘跟个体的自由的心灵享用看作一回事时,他们实际上开始提供一种真正的汉语精神,一种使汉语疏离于权力的、市场的、书斋的精神的心灵归宿。我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将20世纪80年代后新生代的写作看作“五四”后现代汉语的一次真正大解放。  陈大为在诗歌创作上擅长多元技巧的创造和交融,各种异质的艺术因素在他笔下得到包容、平衡,并且向散文延伸。而他教学、研究、创作“三栖”的状态也颇有浑融之感,互添乐趣。我一直觉得,这是陈大为创作潜力之所在。  陈大为给我的感觉是沉静的,有时沉静得能让风止水静;但他又是涌动的,《赤道形声》、《亚洲阅读》、《天下散文(小说)》,这些视野依次出现在他的典律构建中,已不是青年野心的膨胀,而是他成长背景的日益扩大、丰厚。这让人对他有一种不断的等待。而等待,意味着文学史将接纳新生代,而且是以改变自身的根本性格局来接纳他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旅行中拒绝旅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