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逝去的火神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彭多意 编  页数:553  
Tag标签:无  

前言

  5年前,我们在云南大学“211工程”、“十五”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设置“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跟踪调查与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这一项目。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既涉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也涉及运用应用人类学“互动作业”方法及其他学科的方法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应用性研究,以及引进智力、项目、资金等发展实践运作问题;此外,还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工作便是:10个调查基地在当地各聘请若干名“村民日志”记录员,对本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把国际文化人类学界近20年来争论不休、模式各异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进行实验,让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运用“主位”(emic)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以求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促进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建设。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的彝族村寨,特殊的地质条件带来的用水难问题困扰了世代居民,但始终没能销蚀其民族性情中能歌善舞的天分。当欢快的大三弦奏响之时,歌在唱,舞在跳,心在笑,生活如此美妙。凭借着彝家人的豪情与奔放,阿细跳月的欢歌乐舞跃上了电视荧屏,传向了大江南北。当游人旅者、学者官员纷至沓来时,可邑的阿细人却能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把握住村寨整体权益立场,应对各种关系事件,盘活村社资源。这一机制的养成,得益于村寨民众对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的自觉培养锻炼和不断强化实践。在这里,民间权威、智者者能人、村社干部之间产生了实际权利的制衡张力,由此而达致协调一致性,任何事件的处理都得放到村寨整体利益的框架中讨论。有了这样的决策能力,在寻求发展与保持传统、在继承与扬弃的整合中,所谓民族性才有望不致迷失。在村民的日记书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自治能力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到村民为维护这一机制所做的不懈争斗与努力,我们很难不为其勇气和行动力所折服。

书籍目录

“他者的倾诉”:还话语权予文化持有者——“新民族志实验丛书”总序 一 民族志:文化人类学知识生产的结晶和学术创新的核心 二 “更彻底地让研究对象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当代国际人类学界“文化书写”问题为平台的实验 三 用汉语叙述:基于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关系的本土化实验.. 四 对话:多维交复话语张力的实验前言 一 调查点选择缘起 二 对民族社区文化传承开发的思考 三 几年来的实验 四 云南大学少数民族研究基地彝族(阿细支)调查点的设立可邑村寨概况 一 自然风貌 二 民族 三 人口 四 社会政治 五 经济 六 文化毕辉日志记录员小传陈荣日志记录员小传

编辑推荐

  《追寻逝去的火神:弥勒县西三镇可邑村彝族阿细支系村民日记》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把国际文化人类学界近20年来争论不休、模式各异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进行实验,让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运用“主位”(emie)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以求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促进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建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追寻逝去的火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是一本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一个地处喀斯特地貌区的彝族村寨日常生活的书籍。很有特点。这个特点构成了“新民族志丛书”。
  •   民族志是研究民族学和人类学一个很根本的东西,这本书对弥勒县彝族村民进行很详细的日记叙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