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高等教育研究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万秀兰  页数:298  

前言

    非洲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口约10亿,共有53个独立国家和1500多个民族,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非洲局势发展总体平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一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社会对非洲关注和投入不断增加,非洲在国际格局中地位有所上升。    中国是非洲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中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中非双方就互有了解,并开始间接贸易往来。1405-1433年,明朝航海家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其中4次到达东非沿海,至今肯尼亚等国还流传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非关系新纪元。1956年5月,中国同埃及建交,开启了新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曾大力支持非洲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在非洲国家赢得独立后,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维护主权和尊严、真诚无私地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赢得了非洲朋友的尊重和信任。中非友好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中非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

内容概要

    中国是非洲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中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中非双方就互有了解,并开始间接贸易往来。1405-1433年,明朝航海家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其中4次到达东非沿海,至今肯尼亚等国还流传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非关系新纪元。1956年5月,中国同埃及建交,开启了新中国同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曾大力支持非洲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在非洲国家赢得独立后,中国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维护主权和尊严、真诚无私地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赢得了非洲朋友的尊重和信任。中非友好经受住了时间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中非人民的友谊与日俱增。

作者简介

    万秀兰,女,湖北鄂州人,1965年出生,教授,教育学博士,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现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学)、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目前重点进行非洲高等教育的研究。近期主持完成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工程《非洲国别高等教育研究》第一期和第二期多项子课题的研究。先后在《新华文摘》、《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民族》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学术进步奖1项,浙江省社科联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多项。

书籍目录

    深入了解非洲,增进中非友好——《非洲研究文库》总序    前言    序言    全球化背景中非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代序)    第一章 肯尼亚教育体制:传统与变革    第一节 肯尼亚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肯尼亚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章 肯尼亚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独立前肯尼亚高等教育的初创    第二节 1963年独立后至80年代肯尼亚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肯尼亚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    第四节 肯尼亚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五节 肯尼亚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评论        第三章 肯尼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肯尼亚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简介    第二节 肯尼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肯尼亚公立高校的管理    第四节 肯尼亚私立高校的管理        第四章 肯尼亚公立高教财政体制的转型与高校市场筹资    第一节 肯尼亚公立高教财政体制转型及其原因    第二节 肯尼亚公立高教财政体制转型的主要表现——高等学校市场筹资    第三节 肯尼亚高教财政体制转型的成效分析    第四节 肯尼亚高教财政体制转型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肯尼亚大学生贷款    第一节 肯尼亚大学生贷款基本情况    第二节 肯尼亚与中美大学生贷款工作比较分析        第六章 肯尼亚高等院校的课程与教学    第一节 肯尼亚高等学校的课程    第二节 肯尼亚高等学校的教学        第七章 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    第一节 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与项目设置    第三节 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    第四节 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的经费    第五节 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分析    第六节 对肯尼亚远程高等教育的思考    第四节 问题及趋势    附:蒙巴萨多科技术学院艾滋病政策中师生的权力和责任    后记

章节摘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0年前,有几位非洲人开始在肯尼亚建立独立于殖民政府和教会的学校。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教育(1919~1939年)    在20世纪20年代,殖民政府开始较多地直接为肯尼亚本地人开办学校。根据1918年教育委员会的建议,殖民政府为肯尼亚人的教育提供经济援助,有时候也提供土地。当然,对这些学校,教会提供教师、建筑物以及若干经费。①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大多数当地人的教育仍由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传教士团体主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问,肯尼亚人的教育仍然与传教士的工作密不可分。    与为欧洲人和印度人提供的教育不同,为肯尼亚黑人提供的教育,其“性质长时期没有明确”。教会学校所提供的主要是所谓的实业教育,但他们培养的肯尼亚手艺人总不如亚洲手艺人,“只能干些粗活”。因此这种教育持续受到各地官员的抱怨。教会学校提供的普通文化教育同样是粗浅、有限的。二三十年代的殖民地官员抱怨教会学校的学生“在殖民当局政府机构中不能胜任办事员和会计的工作”。各地教会学校的毕业生在申请办事员和会计之类的工作时被发现仍然是“半文盲”。原因之一是绝大多数教会学校并未提供超过3年级或4年级的教育。它们被称为乡村学校,提供非常少的世俗教育。1931年统计显示,肯尼亚有2266所教会学校,其中绝大多数是乡村学校,只有32所被发展成为中心学校。1935年只有45所学校提供的教育达到小学毕业水平。乡村学校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提供小学6年级课程,但真正能做到的学校数量很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肯尼亚高等教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