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华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一部对原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总理)赫鲁晓夫执政问题进行缜密研究的学术著作。考虑到海内外对赫鲁晓夫感兴趣者,不但有学术界的同仁,而且会有“象牙塔”之外的普通读者,笔者觉得在讨论学术个案问题之前,有必要首先对赫鲁晓夫的人生轨迹作一概述,权当本书序文。赫鲁晓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俄国库尔斯克省(今俄罗斯联邦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的一个村子里。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寒,他小时候当过牧童,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只念完小学就中断了学业。1908年赫鲁晓夫14岁时,他父亲决定不再务农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到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煤矿当了矿工。由此举家南迁,定居在尤索夫卡。赫鲁晓夫年满15岁时,也被一家德国人开办的工厂雇为钳工学徒,维修矿上机器设备。赫鲁晓夫20岁就开始参加革命斗争。1918年,他加入俄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1919年参加红军,活跃在南方战线上。1919-1921年,他担任红军第9步兵师第74团2营政治委员。1922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赫鲁晓夫从部队复员回到尤索夫卡,在顿巴斯鲁琴科沃煤矿任副矿长。

内容概要

  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风云人物之一。虽然他在苏联执政的时间只有11年,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内容丰富并值得回味的宝贵政治遗产。作者花费20年心血完成的这部著作,对赫鲁晓夫执政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学术研究,既对海内外学者关注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问题做了重新探讨,也对以往人们关注较少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作者长期从事苏联问题研究,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内政外交的研究着力尤深,在《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中,作者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第一手资料,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有利于中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推进,也有助干国人从赫鲁晓夫身上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简介

李华,1962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81-1985年就读于徐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1999-2001年受业于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现任浙江省嘉兴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共运史教学研究,出版过学术专著《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党的文献》《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学术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等。论著在国内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一道历史的抛物线:赫鲁晓夫的人生轨迹(代序)第一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政治 第一节 赫鲁晓夫与党内批斯大林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与干部更新制度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与个人迷信复活第二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经济 第一节 赫鲁晓夫与大种玉米热潮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与全民开荒运动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与梁赞州的浮夸风第三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军事 第一节 赫鲁晓夫与朱可夫的恩怨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与U一2飞机事件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 第四节 赫鲁晓夫与苏联军事改革第四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外交 第一节 赫鲁晓夫与苏南和解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与波匈事件处理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与美苏关系改善 第四节 赫鲁晓夫与中印边界冲突第五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科技 第一节 苏联航天技术领先于世界 第二节 赫鲁晓夫发展航天技术的举措 第三节 苏联航天技术存在的问题第六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教育 第一节 赫鲁晓夫推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赫鲁晓夫推行教育改革的内容 第三节 赫鲁晓夫教改失败的原因第七章 赫鲁晓夫与苏联文艺 第一节 赫鲁晓夫文艺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赫鲁晓夫与“解冻文学”思潮附录一 对苏联共产党执政历史的新解读附录二 近年来赫鲁晓夫研究回顾与展望附录三 尼·谢·赫鲁晓夫生平大事年表附录四 本书主要参考引用中西文献目录附录五 中国大陆赫鲁晓夫研究论文资料索引(1957—2008)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赫鲁晓夫之所以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干部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党管干部是干部制度中的一项首要原则,党中央制定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对各级重要干部的任免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再进行相应的组织讨论和批准。德才兼备是选拔干部的基本要求。就德而言,要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拥护党,坚定地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忠诚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品行端正,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就才而言,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具有所任职务的现代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组织领导才能,有组织管理和监督执行决议的能力;善于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此外,在选拔优秀干部并将他们输送到国家各个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方面,联共(布)还制定并实施了许多措施。因此,斯大林时期,干部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获得了飞速发展。数以百万计的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中以身作则、勇于献身,成为带头人和积极分子,“他们和人民休戚相关,其中大多数人都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①。但是,苏联干部制度远不是尽善尽美的,其局限和弊端也十分严重。首先,干部人事权过于集中。斯大林时期,政府各级官员由上级任免,一些明文规定由选举产生的干部,包括党的干部实际上都由上级党的机关任命,甚至苏维埃代表,党代会代表也是上面圈定的,选举只是形式而已。于是,上级领导的个人意见在人事安排上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逐步形成由党的领导人层层任命的体制。久而久之,把整个干部队伍的视线都引向了上级,而对广大群众的意见考虑甚少②。

后记

赫鲁晓夫不仅是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而且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风云人物之一。虽然他在最高领导岗位上的执政时间只有11个春秋,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相当丰赡的、宝贵的、值得回味的政治遗产。4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赫鲁晓夫的兴趣一直未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根据笔者初步统计,自从1964年赫鲁晓夫被罢黜以来,国外讨论他的文章已经超过3000篇。其中,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不到1/5,绝大多数文章属于通俗性、普及性、介绍性作品。另外,涉及其改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著作超过100部。

编辑推荐

《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