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六十年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逸舟,谭秀英 主编  页数:280  字数:30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于种种原因,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当代中国外交,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究;在若干领域,中国学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国同行的后面。在笔者看来,如果说中国学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话,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领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对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及大国博弈过程的讨论。理论研究是与实际进程一致的。过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领域,多半是围绕战争与和平、重要国家的关系调整和主要领导人的“大手笔”推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和推进,中国外交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目标的前提下,公众有了更多了解和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动力和目标,呈现多元、多样的“树状”形态,在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政治与经济、军事安全、社会文化、体育及贸易往来、地方与中央关系、民族区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张地讲,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史卷的壮观与多彩,不只在中国自身历史上少有,即便从世界史范围观察也不多见。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本丛书是一种“弥补空白”的尝试,是中国学者自己而非外人对“自家事务”的理论述说。

作者简介

王逸舟,1957年生,法学博士,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已出版专著10余部、300多万字,代表作有:《当代国际政治析论》、《

书籍目录

第-章 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第-节 三个“三十年”:中外关系的重大历史参照系  -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19—1949)  二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外关系(1949—1979)  三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中外关系(1979—2009)  四 小结 第二节 中外关系在六个时期的演化:-种综合性的评估  - 新中国外交定位期(1949—1956)  二 外交调整时期(1956—1966)  三 极“左”路线占上风的时期(1966—1976)  四 启动改革开放新航程的时期(1976—1989)  五 冷战结束后的适应与调整时期(1989—2002)  六 全新成长时期(2002年至今) 第三节 总结第二章 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透视 第-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面I临的国际形势  - “-边倒”时期的国际形势  二 “两个拳头打人”时期的国际形势  三 “-条线”时期的国际形势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  -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形势  二 邓小平眼中的世界格局转换  三 邓小平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 第三节 世界格局转换初期的国际形势及其应对  -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基本特征  二 江泽民应对国际局势的若干举措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中国领导人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 国际范围内的积极变革  二 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三 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 第五节 总结:当代中国应对国际形势的思想启示  -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至关重要  二 密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三 坚持判断国际形势的辩证思维第三章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轨迹和特征 第-节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演变轨迹  - 寻求国际承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 积极参与,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第二节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  - 以经济为先导的参与路径  二 从批评、利用到认可的认知过程  三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种参与形式  四 以周边为重点的合作平台  五 以维护和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参与原则  六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 总结第四章 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第-节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外交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 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 独立自主外交组织体制的创建与发展  二 驻外外交代表机构的发展  三 外交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 外交部内部机构及驻外机构的调整与增设  二 内外协调机制的不断建设与日趋完善  三 公民权益保护与危机处理机制的发展  四 公众外交机制的确立与丰富 第四节 中国外交制度未来发展的思考  - 外交人员竞选机制与培训机制的完善  二 党政涉外相关部门间协调沟通机制的扩展  三 不同领域的专家定期对话机制的发展  四 各功能性机构的磋商与联系机制的确立 第五节 总结第五章 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与推进 第-节 新中国军事外交的起源  - 中国共产党军事外交思想的缘起  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外交实践 第二节 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军事外交(1949—1978)  - 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的实践  二 战争与革命时代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军事外交(1979—2002)  - 新时期军事外交的推进  二 新时期军事外交实践的特点 第四节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军事外交(2003—2009)  -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全面深入推进  二 新世纪新阶段军事外交的特点 第五节 总结:继往开来的中国军事外交第六章 民族主义的起落与中国外交 第-节 改革开放前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 政府话语中的民族主义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二 中国外交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  三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在理论层面的竞争共生  四 国家民族主义与大众民族主义的互动及其外交后果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二 后冷战时期大众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第三节 总结第七章 身份变化与中国的东南亚外交 第-节 理论介绍与概念分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50—1979)  - 国际主义色彩增强期(1950—1960)  二 国际主义色彩浓烈期(1960—1969)  三 国际主义色彩减弱期(1969-197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南亚外交(1979—2009)  - 转型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79—1989)  二 参与期的中国对东南亚外交(1989—2009) 第四节 总结第八章 中国外交研究 第-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研究  - 传承与扬弃:外交研究在新中国的奠基  二 研究成果及其特色  三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研究  - 学科的恢复与发展  二 理论与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三 重新萌发的中国意识  四 外交学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结语:攀登中国外交研究的新高地作者简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六全新成长时期(200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这个时期,是继邓小平、江泽民之后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新阶段,也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达到新的高度、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对外关系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站在全球角度观察,当下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性大国以及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全新时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与压力急剧上升、中国快速增长的海外利益同原有国际秩序经历复杂磨合的全新时期。在国内背景下,新一代领导集体制定并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口号及目标,深化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外交工作中,与内政的要求相适应,同样制定和推进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及要求)。例如,提出了“外交为民”的方针,外交领事保护制度出现了重大改革,不断适应着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形势;国家领导人在国务活动和世界讲坛上大力倡导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口号,外交部门在具体推动建设和谐的周边关系、有协调的大国战略对话与伙伴关系、实施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多边机制并发挥更大作用方面,实施了大量有创意、有成效的行动;胡锦涛主席近一时期在内外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统筹两个大局”的指导方针,使得中国的对内、对外工作有了新的大国气象和风范。这一时期,与中国新的领导集体更加务实、亲民、谨慎的要求一致,中国外交制度也有新的建设与发展。例如,推动的新一轮外交礼宾改革,更加务实、精干和节约;外交部增加了直接为百姓服务的诸多安排,像设立外交公众活动日,成立公众外交处,逐步开放外交历史,各级外交领导上网与网民对话,设置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机制,加入《联合国人员和有关人员安全公约》,等等。中国的多边外交和大国外交均有创新与突破,如召开大规模、有影响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建立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以及各个地区强国的双边战略协作与对话框架等,丰富和加强了中国外交的渠道及影响。

后记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生动画卷:从奉行结盟政策到实行不结盟政策;从抵御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再到“和谐世界”;从强调意识形态到维护国家利益;从“一边倒”、“非敌即友”外交到全方位、不树敌外交……很明显,中国实现了从革命的、民族的外交到发展的、全球性的外交变迁,外交工作越来越稳健、越来越务实、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功。这一甲子的外交历程,无疑值得深入探究:通过吸取教训、总结成功经验,使得未来的中国外交更为有效、更为精彩。身处中国最大的思想库,我们有责任厕身其间,为这一复杂而有意义的工程奉献片砖只瓦。为此,王逸舟与我去年召集一批同仁,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以“中国外交六十年”为题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本课题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立项。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的研讨、调研与写作,几经易稿,“中国外交六十年”这一重大课题的写作终告完成。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厚爱,将课题的最终成果《中国外交六十年》于国庆六十年之际出版。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对六十年中国外交的多维度探究,从国际背景、国际参与、军事外交、外交制度演变、国家身份变迁、民族主义的影响、外交学学科建设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六十年的中国外交。我们不敢妄称自己的研究乃“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确有“格物致知”之心,至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物格而后知至”,则有待于读者的评判。

编辑推荐

《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中国外交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外交六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我是一名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下学期即将开这门中国外交史,所以提前买来看看。而且我一直特别喜欢王逸舟的东西,他很有水平,认识较为深刻!这本书很全面,而且是中国人自己解释自己的外交,很值得一读!
  •   当当网的书太好了
  •   经过最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站到新的制高点上,中国与世界关系也具备了不同以往的面貌、性质和潜能。总体上判断,邓小平启动的改革开放进程,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的最大来源,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外交理念与实践的主要动因,当然还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出现全新局面的根本所在。当下以***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推进的大业,是对上述基本线索的延续与扩展,是改革开放进程的新阶段、新贡献;中国与世界在新世纪初期的关系,由此展现出新的前景、新的亮点。
  •   全新的视角解读新时代的外交,对了解21世纪的外交走向很有帮助。
  •   工作关系需要查阅时很好的资料
  •   王逸舟的大作,不得不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