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信仰间的和谐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乐强  页数:351  字数:28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约翰·希克和雷蒙·潘尼卡等人提出的多元论哲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西方学坛的一种关于诸信仰和谐关系的建构、诸文明共生互补关系的发掘和人类整体和平之实现的话语运动。他们分别从新的视角颠覆传统实体观和生存价值观,以解构排他主义、绝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方式,力陈诸信仰传统之和谐关系建构的可能性,张扬多元论哲学固有的和谐价值。但他们两人的多元论哲学并不具有共同的范式和共同的纲领,彼此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并表现出各种对立性。本著作以问题为中心,在本体论、生存论、解构论、对话论和理论倾向等层面上对希克和潘尼卡的信仰间和谐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人类诸信仰只有相互补充、彼此促进才能实现人类终极和平的价值构想。

作者简介

杨乐强,1961年出生.籍贯湖北黄州。1984年6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2007年分别获武汉大学逻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当代信仰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等领域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武汉大学学报》、《江汉论坛

书籍目录

导 言 一 多元论哲学的缘起及其政治紧迫性 二 多元论哲学的基本意谓 三 多元论哲学的问题域 四 多元论哲学的研究方法 五 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第一章 信仰间和谐的本体之思 一 问题的提出:总体过滤器中的范式遮蔽与范式超越 二 信仰间和谐的哲学依据与方法论前提 三 信仰间和谐的本体基础与始基源泉 四 信仰间和谐的超越意义第二章 信仰间和谐的生存论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生存困境与人的终极未完成性 二 人的未完成性的理性勘定与人之问题的生存论审视 三 人之救赎的理性定规与人之生存的信仰关怀 四 宇宙乐观主义的理性求同与人类意识演进的信仰张扬 五 结论:理性本位与信仰主导第三章 信仰间和谐的解构前提 一 解构的缘起:排他主义之从宗教层面到世俗文化层面 二 排他主义的教义解构与排他主义的宗教模型解析 三 基督教排他主义之实质与印度教和基督教之关系的宗教剖析 四 排他主义文化负效应的分析与信仰间一般关系的清理 五 结论:排他主义的哲学拆解与宗教超越第四章 信仰间和谐的对话之路 一 问题的提出:信仰间对话的一般意义及其内在问题 二 信仰间对话之根源的理陸分析与模型学探究 三 信仰间对话形式及其问题的厘定与对话规则及对话形式的构想 四 信仰间对话理论的哲学品质与生存论意蕴 五 结论:共同的问题第五章 多元论哲学之和谐叙事的理论倾向 一 多元论哲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张力 二 多元论哲学表层语境的后现代性与对现代性之多进路的破解 三 趋向现代性的叙事与后现代旨趣的张扬 四 结论:谱系偏好与问题优先结语 多元论哲学的意义、难题与政治出路主要参考文献 一 英文部分 二 中文部分后记

章节摘录

  多元论哲学以探寻信仰间和谐为根本旨趣,这种根本旨趣的最高努力就是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寻求信仰间和谐所可能具有的本体基础。希克和潘尼卡等多元论哲学家由以立论的基础正是以实体观作为本体思考的核心,来阐述其信仰多元的思想或表述信仰间应然性的和谐关系,在他们看来,信仰间的和谐总是基于某种本体性的始基、本源或共同性的东西,这种共同性的东西可以把诸信仰统一起来,并赋予诸信仰以和谐共存的基本根据。他们通过独有的范式把这种共同的东西标示出来,形成各种以始基、本源或共同性为基本内容的实体观。希克的整个多元论哲学正是以终极实在(神圣实在、永恒、太一等)这一范式所标识的实在观为基础的理论,实在观构成了他的整个多元论的本体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离开实在观的本体论支撑,其从自我中心到实在中心转变的救赎论结构理论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和理解,其对自我中心主义、排他主义的解构也无疑缺乏本体性的根据,其信仰间对话理论也会变为毫无说服力的东西。对于希克来说,以终极实在的实在观为代表的本体论是其多元论哲学的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和统摄性的内容,它主导和制约着多元论的体系结构、功能旨趣和价值取向,也是把希克的多元论哲学与其他多元论哲学区别开来的关键标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信仰间的和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