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李白鹤  页数:189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个没有思想活动和缺乏学术氛围的大学校园,哪怕它在物质上再美丽、再现代,在精神上也是荒凉和贫瘠的。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就是源于学术。大学与学术的关联不仅体现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学术,可谓大学的生命力与活力之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学术气氛浓郁的财经政法高等学府。范文澜、嵇文甫、潘梓年、马哲民等一代学术宗师播撒的学术火种,五十多年来一代代薪火相传。在世纪之交,在合并组建新校而揭开学校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的时候,学校确立了“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学校五十多年学术文化与学术传统的历史性传承,而且是谱写新世纪学校发展新篇章的战略性手笔。“学术兴校,科研强校”的“兴”与“强”,是奋斗目标,更是奋斗过程。我们是目的论与过程论的统一论者。我们将对宏伟目标的追求过程寓于脚踏实地的奋斗过程之中。由学校斥资资助出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就是学校采取的具体举措之一。本文库的指导思想或学术旨趣,首先在于推出学术精品。通过资助出版学术精品,形成精品学术成果的园地,培育精品意识和精品氛围,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为繁荣国家财经、政法、管理以及人文科学研究,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作出我校应有的贡献。其次,培养学术队伍,特别是通过对一批处在“成长期”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果予以资助推出,促进学术梯队的建设,提高学术队伍的实力与水平。再次,培育学术特色。通过资助在学术思想、学术方法以及学术见解等方面有独到和创新之处的成果,培育科研特色,力争通过努力,形成有我校特色的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体系。

内容概要

  《默会维度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在深入考察波兰尼认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来源的基础上,从“默会认识”、“寄托”、“个人知识”这三个波兰尼认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研究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波兰尼默会认识论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批判和对个人知识理想的建立,考察波兰尼默会认识论对科学发现问题和对宗教、艺术领域问题的解答,揭示波兰尼努力将自然研究和人的研究在默会认识的框架下统一起来的尝试,阐释波兰尼默会认识论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 主要探讨波兰尼默会认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来源。客观主义的认识理想强调对世界的如实反映,力图排除认识过程中的个人系数,对于认识的结果往往只注意到可以言传或以文字形式来表达的东西,而忽视了无法明言的默会成果。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新发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客观主义认识理想。波兰尼也注意到客观主义认识理想带来的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性的分离等理论后果,从默会维度对认识进行新的分析,力图重建人们的认识理想。尽管在波兰尼之前,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许多西方哲学家在对认识问题进行探讨时,曾或多或少地觉察到这种内在的、非言述性的认识,但是直至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默会认识”的概念后,人们才真正开始对认识的默会维度进行直接关注。在波兰尼认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格式塔心理学、现象学、发生认识论和存在主义,对其理论、概念的直接影响。  第二章 主要探讨波兰尼的“默会认识”概念对认识的个人性的彰显。波兰尼指出,人们通常对认识的关注只是限于言传认识,实际上,在言传认识的背后还存在着真正在认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默会认识。波兰尼的“默会认识”,实质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它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体认识活动,具有强烈的个人性。在波兰尼那里。

作者简介

李白鹤,女,1981年生,湖北黄梅人。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默会认识论:认识论研究的新视界 一 二 三第一章 默会认识论的缘起 第一节 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盛行  一 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形成及其理论特征  二 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科学观的盛行  三 客观主义认识理想带来的理论后果 第二节 客观主义认识理想遭遇的挑战和批判  一 物理学的发展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挑战   二 心理学、历史学的发展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质疑  三 哲学家们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批判  第三节 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创立  一 波兰尼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批判  二 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理论渊源  三 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第二章 默会认识:认识的个人性的彰显 第一节 默会认识的实质 第二节 From-To的整合结构 第三节 “内居”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默会认识与认识的个人性第三章 寄托框架:认识的个人性与普遍性的统 第一节 普遍怀疑原则向信托纲领的转换 第二节 寄托与认识的默会前提  一 寄托的实质  二 寄托的结构  三 寄托的本体论 第三节 寄托概念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批判第四章 个人知识:认识理想的重新确立 第一节 个人知识与认识的真正结果  一 知识“个人性”的由来  二 知识“个人性”的表现  三 个人知识与主观知识  四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与波普尔的“客观知识”  第二节 科学发现与个人的默会致知  一 科学发现的起源:求知热情  二 科学研究的前提:对“突现意义和真理”的实在的信念  三 科学发现的实质:科学家的个人判断、直觉和科学良心  四 科学发现的个人性与默会性 第三节 艺术、神话、宗教与个人知识  一 艺术:想象力的个人整合:  二 神话: 自然外的整合与真理之源  三 宗教:个人内居与寄托 第四节 科学与人文在默会层面上的统  一 意义整合上的统  二 理解上的统第五章 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地位、影响和意义 第一节 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地位  一 “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 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的突破  三 对传统认识论问题的新解答 第二节 默会认识论的理论影响  一 默会认识论对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 默会认识论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默会认识论的理论意义  一 默会认识论与中国传统体知文化的共通之处  二 波兰尼默会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契合关系  三 默会认识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启示参考文献 一 外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当代西方,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的认识论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在对认识中所存在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够讲述出来的多”的现象的关注中,在认识论领域首次提出默会认识理论,使人们的视线开始投向存在于言传认识背后的默会认识。在波兰尼生活的时代,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推动下,强调认识的客观性、超然性和非个体性特征的客观主义认识理想盛极一时。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陆续发现了这种认识理想的理论缺陷,在各自的理论中对客观主义认识理想进行了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通过对认识的默会维度的揭示,对客观主义的认识理想进行批判,并代之以个人知识的理论,开拓了认识论研究的全新视界。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原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物理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他在《个人知识》(1958)一书中最集中地阐述了他的默会认识论思想,并在其后来的《人的研究》(1959)、《默会层次》(1966)、《意义》(1975)等著作中进一步探讨了许多认识论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他的认识论思想甚至被一些学者誉为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20世纪中叶,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背景,这就是现代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客观主义认识理想遭遇的挑战。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以往长期受传统理性主义漠视的意志、情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被抬高到显著的地位。在认识论领域中,人们也开始关注不可言说的、为理性主义所忽略或者是理性主义难以阐释其机制的认识活动。

后记

波兰尼的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默会认识论是波兰尼哲学思想乃至他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本书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精髓,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论文的写作得到了导师汪信砚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题目的确定到论文的修改,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汪老师对研究思路和资料收集提出大量建议,对论文进行仔细的批阅,指出许多我平常不曾注意到的问题,使我收益良多。在本书将要出版之时,汪老师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导师多年来给予我的鼓励、指导和帮助无法尽述,在此,对导师表示深深的感谢!还要特别感谢王雨辰教授,他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并且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2008年,王老师在外地书店发现有刚出版的波兰尼科学观方面的研究专著时,他特地将其购下带回武汉赠与我,鼓励我尽快将博士论文整理好。论文得以成书出版,也离不开王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帮助和鼓励。

编辑推荐

《默会维度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波兰尼提出了默会知识,大家都熟悉。但实际上,波兰尼的学说远非默会知识那么一点点。他对个人知识的论述中涉及了很多的东西。这本书,作为一篇博士论文,对波兰尼的学说,作了很好的诠释、解读。
  •   博士论文,做这方面研究的人可以购买,否则没有什么意义。
  •   师爷的书中提到。所以购买。
  •   发货速度很快。书的内容很丰富,但翻译有点生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