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之变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兴亚  页数:242  字数:146000  

内容概要

  明清之际的甲申年初,在中国大地上大明、大顺、大清三个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李自成在中原战场上五溃明军之后,建国西安,分兵两路,直逼北京,所高披靡。刚戾自用的崇祯帝拯救危局的计划连遭破产,走投无路,自缢煤山,宣告朱明王朝的覆亡。大顺领导集团满足于取得的胜利,忘乎所以,措置失宜,为清朝所利用。吴三桂降清,大顺军兵败山海关,清军长驱直入,用武力削平了群雄,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从此,文明较低的满族成为中国的统治民族,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思想控制,阻滞了商品经济在中国的正常发展,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文明也由此落到了西方世界的后边。

作者简介

王兴亚,1936年生,河南洛宁县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河南人才史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国家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有《李自成经济政策研究》、《李自成史事研究》、《明代行政管理制度史》、《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史》等23种。其中《河南考试史》获国家人事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书籍目录

一 甲申之变前大动荡的政局
(一)明王朝内外交困,危在旦夕
(二)大顺据有中原,建国西安
(三)大清据有东北,伺机入关
二 大顺军东进山西直逼北京
(一)北京进军战略决策部署与实施
(二)李自成亲征与永昌诏书
(三)北克宁武,夺取大同、宣府
三 崇祯帝拯救计划的破产
(一)李建泰代帝出师的闹剧
(二)调吴三桂勤王计划受阻
(三)南迁之议的流产
(四)增兵筹饷的苦果
四 决定明朝命运的北京决战
(一)大顺军包围北京
(二)北京的城防设施与明朝坐以待毙的部署
(三)李自成的战和策略与北京和谈
(四)三大营不战而溃,大顺军人据北京
(五)崇祯帝自缢煤山
(六)明朝败亡的原因分析
五 吴三桂降清与大顺军战败山海关
六 清军长驱入关与迁都北京
七 中国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这是大顺军东征先遣部队发布的一份文件,也是大顺发布的有关东征的第一份文件。发布人是倡义提营首总将军,后人多以为是刘宗敏,但在其他有关记载中没有见到有过这样官衔的称号。 “我主”指的是李自成。这里公开宣称: “嗟尔明朝,大数已终。”就是说明王朝已经到了尽头,无可挽回。申明东征的目的,是不忍坐视久困汤火的民众。告诫明朝文武官员要审时度势,献城纳印。这篇檄文,文字通俗明白,在民众中很有一些影响。 大顺军参与东征的部队究竟有多少?这里说“本首” “统兵五十万”,又说“我主亲提兵百万于后”,合起来,就是百五十万。这是我们在李自成自身材料中所述说的进军北京出动部队的人数。也有材料说,大顺军进军北京的部队是百万人,还有的说是40万人、50万人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多。李白成在襄阳建立军政府时,建立军制,据载有军兵60万人。大顺在西安建国时,军队有所增加,不少材料中说李自成有马兵60万,步兵40万,合起来是百万人。这是实际军兵人数。包括野战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参与东征的,是大顺军的野战部队,是大顺的主力,但不是大顺军全部。从有关记载来看,大顺军东征部队的人数当在20万左右。因为向北京进军,故意将自己的兵力说得多一些,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策略,目的自然是为了收到震慑的效果。 先头部队旗开得胜,捷报传来,李白成兴奋异常,于是决定让权将军田见秀以及李自成夫人高氏和六政府中一把手尚书官留在西安,他亲率20万大军起行。正月初八日,由西安出发,开始了东征之行。随同出征的不仅有军中主要的高级将领,还有大顺新朝的中央政府中的侍郎等要员,如宰相牛金星、军师宋献策以及顾君恩、喻大猷、宋企郊、巩焴、张磷然、李振声、杨玉林等六政府官员。还有秦王朱存枢、韩王朱亶塉、庆王朱倬傕也随之以行。 这时山西与陕西之间黄河河段仍然在明朝控制之下,严河防守备始终是明朝设防的重点地区。大顺军先遣队渡河东进,引起了明朝的警觉,崇祯帝责令守河将领忠于职守,严加防范。为了保证装备齐全的20万大军渡河,李白成进行了周密部署,动员全军将士做了充分的准备。

编辑推荐

《明清卷:甲申之变》以史为骨,以实为肌,以事为络,名家著作,还历史原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甲申之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原来是普及读物,写得太肤浅,适合初级读者
  •   价格是最大优势。
  •   国丧
  •   偶然的机会发现这个系列的书,买了四五本了,总的来说都不错,有提高,尽管有的观点本人不一定赞同,呵呵,值得购买,应该多出一些
  •   通俗类读本,还算不错,深入浅出
  •   虽说是本小书,但内容却不小,详实细致对明清交替大顺王朝的瞬间覆灭做了细致的描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