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度与生活结构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云武  页数:292  字数:26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市化度与生活结构》内容属于城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范畴,说明的问题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在导致社会结构宏观层面变迁的同时,如何导致社会结构微观层面随之变化的,以及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变迁,如何体现社会结构宏观层面变迁的。  本书的研究从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社会交往、关系网络、社会信任、政治参与)考察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城乡关系或者城乡一体化的程度)的变迁,这是与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不同的。迪尔凯姆(E.Durkheim)、帕累托(V.Pareto)、帕森斯(T.Parsons)等社会学大家,考察的问题都是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群体等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的变迁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关系网络、价值观念等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影响,而我们的研究一改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从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管窥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是一个很新颖的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张云武,1963年2月生,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社会学博士。1983—1987年在黑龙江大学El语系学习,1987——1998年工作于黑龙江省大庆职工大学(现大庆职业学院),1998—2005年留学日本,并先后在冲绳国际大学研究生院地域文化研究科和山口大学研究生院东亚研究科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和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问题为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木际信任、政治参与等。已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中国的城市化与关系网络——以大庆市、和上海浦东新区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不同规模地区居民的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社会学研究》2009千年第1期)、哎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两络》(《社会》2009年第1期)。此外,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教育部和福建省的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活结构
第一节 工业化、城市化与社区生活
一 社区生活的变迁
二 生活结构
三 生活结构的影响因素
四 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现实
第二节 中国人的生活结构: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
一 中国独特的社会现实
二 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与社会交往
一 国外学者的社会交往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社会交往研究
第二节 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
一 沃斯的城市化度理论
二 沃斯理论的反对论
三 费舍尔调查结果影响下的关系网络研究
四 国内学者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第三节 城市化与社会信任
一 国外学者的信任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信任研究
第四节 城市化与政治参与
一 国外学者的政治参与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政治参与研究
第五节 社会流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调查地区
一 莲花镇
二 凤城镇
三 厦门市
四 福州市
五上海市
第二节 样本抽取及样本特征
一 莲花、凤城、厦门调查
二 福州、上海调查
三 样本的社会特征
第三节 研究变量及分析方法
一 研究变量
二 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统计分析
第一节 地区的城市化度与人们的社会交往
一 研究目的
二 调查结果
三 相关发现
第二节 地区的城市化度与人们的关系网络
一 研究问题
二 理论假设
三 城市化度对于关系网络的具体影响
四 调查结果与费舍尔研究成果的比较
五 调查发现
第三节 人际信任与社会交往
一 导言
二 研究假设
三 人际信任与交往取向
四 小结
第四节 社会关系网络与人际信任
一 考察问题
二 网络规模与人际信任
三 调查发现的产生原因
四 小结
第五节 地区的城市化度与人们的政治参与
一 导言
二 地区的城市化度与居民的政治参与
三 地区的城市化度、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政治参与
四 小结
第六节 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
三 调查结果
四 结果讨论
第五章 研究发现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 人们的社会交往
二 人们的关系网络
三 人们的社会信任
四 关系网络与人际信任
五 人们的政治参与
六 流动者的关系网络
第二节 国外理论的局限性
一 城市化度与社会交往
二 城市化度与关系网络
三 城市化度与人际信任
四 城市化度与政治参与
五 社会流动与关系网络
第三节 原因分析
一 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
二 独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三 独特的社会现实
四 研究发现的产生机制
第六章 人们的生活结构
第一节 当前人们的生活结构
一 首属群体内的生活
二 以高于一般信任为特征的社会信任
三 以政治冷漠为特征的政治参与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的进展程度
一 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社会
二 从二元社会发展为多元社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莲花镇、凤城镇、厦门市调查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福州市、上海市调查时的调查问卷

章节摘录

  信任渗透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取向以及关系网络的形成,进而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具有基础性的奠基作用。因此,早在20世纪初,一些社会学者就对于社会信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一般认为,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是最早对于信任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社会学家,他在1900年出版的专著《货币哲学》(Philosophiedes Geldes)中,将人们的社会信任视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并且详细地论述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信任对于构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因为几乎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建立在对于他人确切的认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者个人经验那样强或更强,则很少有什么关系能够持续下来”。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依据交往双方是否存在信任关系,决定交往行为的深度和广度,信任已经成为社会交往最为前提的基础。信任如同自然界的空气、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信任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被学者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M.Deutsch)在著名的囚徒因境实验中,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解决冲突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人际关系中,信任其实是对于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个人行为,交往双方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①在这里,信任被当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因变量。多依奇的这项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信任研究的先河,迄今被许多学者视为人际信任研究的经典。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纷纷从各自学科(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出发研究信任问题,以至于在西方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信任问题研究的热潮。  1980年以后,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社会分化更加显著,人们之间的合作、依赖进一步增强,但是社会的复杂性致使人们面对的往往是一个陌生的匿名世界。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信任作为消减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因素,又一次成为西方社会学者的研究热点。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信任的定义、分类、产生机制及功能,但大多数是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信任而进行的,并且根据研究取向及理论主张,大致可以做如下归类。  第一,社会结构决定论。主张信任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并且两者相互制约。代表学者有卢曼(N.Luhmann)②、巴伯(B.Barber)③、祖克尔(L.G.Zucker)④、塞利格曼(A.Seligman)⑤、什托姆普卡(P.Sztompak)等。比如,卢曼从新功能主义的角度考察信任,认为信任与社会结构、制度变迁存在明确的互动关联,并将其划分为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前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及感情性交往方面,后者则体现在运用惩戒式或预防式的外在机制(法律、规则)降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方面。①祖克尔分析了美国工业化时期(1840-1920年)社会结构的变动对于信任的影响,指出信任产生于个人声誉、社会相似性、社会法制三种机制,即:声誉好的人、个人特征相似的人以及法制健全的社会,容易产生信任。②塞利格曼的研究则表明,在现代社会,信任产生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中,并对其具有整合、稳定的作用。③什托姆普卡基于人们社会行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认为信任是“相信他人未来的可能行动的赌博”,但是信任会因社会的急剧变革而受到损害,以至于信任在亲密的、小的社区共同体中比在陌生的城市人群中更容易获得。  ……

编辑推荐

  《城市化度与生活结构》内容属于城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范畴,说明的问题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在导致社会结构宏观层面变迁的同时,如何导致社会结构微观层面随之变化的,以及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变迁,如何体现社会结构宏观层面变迁的。本书的研究从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社会交往、关系网络、社会信任、政治参与)考察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城乡关系或者城乡一体化的程度)的变迁,这是与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不同的。迪尔凯姆(E.Durkheim)、帕累托(V.Pareto)、帕森斯(T.Parsons)等社会学大家,考察的问题都是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群体等社会结构宏观层面的变迁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关系网络、价值观念等社会结构微观层面的影响,而我们的研究一改传统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从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管窥社会结构的宏观层面,是一个很新颖的研究视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化度与生活结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