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全球化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刘雪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刘雪莲  页数:219  

内容概要

  《吉林大学政治学丛书:政治与全球化》是“吉林大学政治学丛书”的其中之一,内容包括关于全球化的基本问题、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全球化与主权国家、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

作者简介

刘雪莲,女,1965年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汉族。现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88年获吉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获吉林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在职期间于1997年和2001年曾先后两年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做客员研究员。2008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全球化理论和地缘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曾出版《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影响》、《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欧洲—体化与全球政治》等多部著作,发表了《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提》、《全球化的推进与抵制》、《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实质的认识》、《地缘政治学与现时代》等论文四十余篇。2007年8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5月获得第十一批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奖。

书籍目录

关于全球化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一)关于全球化的不同界定 (二)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 二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 三全球化的推进与抵制力量 (一)关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二)关于全球化的抵制力量 四经济的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政治的一体化 (一)以欧盟为例的考察 (二)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来看 (三)“抵抗新自由主义的侵略”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球化思想 (一)提出了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思想 (二)提出了在全球化的基础上落后国家的发展进程问题 (三)提出了人类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思想 (四)在全球化的前提下提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问题 二全球化进程与社会主义 (一)特殊历史进程给现实社会主义带来的特殊效应 (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及存在价值 三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定位 (一)理论和现实中的错位现象 (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三)中国政治发展模式的现实定位 (四)在全球化发展中确立起“中国模式” 四中国政治发展的民族性 (一)所谓“民族性”的含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三)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民族特色 (四)中国在全球化中的政治发展战略 全球化与主权国家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中心地位的变迁 (一)国家中心地位的确立及表现 (二)国家间政治的变迁 (三)国家权力的分散化 (四)全球化时代国家的治理观念和国家的作用 二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一)国家主权的提出 (二)国家主权的实质 (三)国家主权的现实 (四)中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的主张 三全球化与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 (二)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利益的确定 (三)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中的行为体 (一)关于全球治理的概念 (二)全球治理行为体的多样性 (三)多元行为体的相互关系 二全球治理中的矛盾性 (一)主权国家与由多元治理主体所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之间的矛盾 (二)全球利益的实现与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实现之间的矛盾 (三)对全球性价值的追求与国际关系中的特定价值 追求之间的矛盾 三全球问题治理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责任 (一)全球性问题及其实质 (二)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问题形成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问题治理中的责任 四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 (一)和谐世界与全球治理的理念 (二)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内在的一致性 (三)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的共同的秩序追求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针对俄国的农村公社所有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但是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这样做的条件成熟的时候,只要它能够发展到农民已不再是个别而是集体从事耕作的程度;并且应该使俄国农民不经过资产阶级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的中间阶段,而实现这种向高级形式的过渡。”这实际上已隐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1881年2—3月间,马克思在写给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新看法。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限于西欧各国;俄国的农村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它完全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在一定条件下,俄国农村公社可以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还关心着殖民地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因为这些殖民地落后国家虽然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上,但它们都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有着紧密联系,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殖民大国的剥削和掠夺,提前把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推上了社会革命的道路。1870年马克思在分析了英属殖民地爱尔兰反对资本剥削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以后,指出:“为了加速欧洲的社会发展,必须加速官方英国的崩溃。为此就必须在爱尔兰对它进行打击。这是它的最薄弱的环节。”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指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其薄弱环节和在薄弱环节对其进行打击的问题。 1882年恩格斯在给卡尔•考茨基的回信中,表明了他对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看法。恩格斯在信中首先肯定了像印度这样的国家会闹革命,会反对殖民统治和资本掠夺,会反对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也不否定这些国家有可能“不必经过资本主义这个中间阶段”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但是,恩格斯同时也指出:“至于这些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做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由于历史时代和客观环境的局限,恩格斯不可能也不想对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进程进行描述,而只能做“空泛的假设”,同时坚决反对进行革命输出,这充分表现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不过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如果具备了必要的条件,是可以走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的。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刻分析了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人民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他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使俄国一国跨越资本主义取得了“消灭资本主义的光荣”,而且在于他的理论对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普遍的指导意义。随着“世界市场”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越来越多的落后民族和国家卷入或被“拖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这就使这些国家普遍处于一种“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的苦闷境地,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历史走着奇怪的道路,领导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光荣落到了落后国家的身上。”“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大多数是落后国家,它们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完整历史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编辑推荐

《吉林大学政治学丛书:政治与全球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治与全球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