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赢的中国多级财政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页数:309  字数:49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盘点发生在2005年的中国财政经济大事,我们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社会各界对于基层政府财政困难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呈扩大之势的强烈关注。如果说,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曾关注过并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加以研究,那么,在今天矛盾愈加凸显,甚至演化为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的时候,我们则必须以不同于以往的努力去正视它、解剖它,并且,拿出办法征服它。当然,这一过程要贯穿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棋盘上去精确定位。
  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将今年报告的聚焦点锁定为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和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并定名为《走向“共赢”的中国多级财政》。

书籍目录

1.从多级政府结构看政府间财政关系
1.1 多级政府结构
1.2 政府职能分配与权力限制
1.3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2.财政分权:分析框架与文献评述
2.1 引言
2.2 财政分权与财政联邦主义
2.3 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TOM模型
2.4 对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批评与发展
2.5 财政分权:经验研究及主要结论
2.6 分析与综合
2.7 对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建议
3.地方政府职能的实现:供给与生产
3.1 地方政府职能:基本问题
3.2 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再认识:区分供给与生产
3.3 地方政府实现职能的方式与公共服务改革
3.4 地方政府的资金筹集:成本分担与公平
4.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进程
4.1 中国财政体制变迁及现存问题
4.2 对现行财政体制分权的评价
4.3 国际比较:近期的分权趋势
5.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
5.1 中国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环境、目标与路径
5.2 基层财政体制问题的成因
5.3 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5.4 政府财政级次改革:“乡财县管”与“省直管县”
5.5 基层政府的事业单位改革
6.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6.1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规模趋势
6.2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6.3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6.4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7.地方税、地方非税收入与税收竞争
7.1 地方税系
7.2 地方政府非税收入
7.3 中国地方政府收入
7.4 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
8.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际比较与中国未来
8.1 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
8.2 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分析
8.3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历史与现状
8.4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9.中国地方政府债务
9.1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
9.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9.3 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9.4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
10.变革中的地方预算管理:制度深化与路径选择
10.1 中国地方预算管理的制度演化
10.2 当前中国地方预算管理的两大主流模式比较
10.3 中国地方预算管理变革中的热点问题
10.4 当前中国地方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问题
……
11.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公共物品的融资与提供
12.中国城市公共财政:现状、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4.1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批评  J.布伦南和J.M.布坎南(1980),立足于限制政府征税权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建立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范式之上。  首先,传统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假定仁慈而高效的专制政府的存在。给定辖区内特定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最优提供量,仁慈的专制者就能够自动实现供给。事实上,这样的政府假设模型,只为推导地方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提供了分析的制度背景,而不代表供给公共物品的具体方案或机制。一旦这一假设恢复到真实状态,其政策建议的非现实性就会显现出来。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场景和市场场景中参与者的人格是统一的,在每一种场景中他们都会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相应的政府模型中,政府不仅不是仁慈而高效的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者,相反,它自私而贪婪,其目的就是要达到税收收入最大化。  其次,传统的财政联邦主义理论忽略了联邦制结构本身所具有的宪法含义。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联邦主义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将联邦主义的政治结构作为约束政府的潜在财政剥削行为的手段。一方面,众多地方政府的同时存在与相互竞争,以及要素与居民在辖区间的流动能力,客观上限制了地方政府漠视当地居民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明确的立宪规则,对政治权力实行分权制,从而拆解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这一作用有可能取代对于政府财政行为的明确限制,或者代替对政府征税权的限制。  公共选择理论对传统财政分权理论的批评,包含于它对于当代主流公共财政理论的批评之中。当代主流公共财政理论是理论福利经济学的延伸,始于萨缪尔森的一系列关于公共物品最优提供量的论文。萨缪尔森本人曾明确说过,写作这些论文时他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完善其福利经济学和证明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有用性。主流公共财政理论沿袭了理论福利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潜在地预设了一个仁慈的专制者,面对给定的社会福利函数,试图根据帕累托最优这一价值规范,求解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条件。布坎南认为,传统公共财政理论过于偏重规范分析。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与理论上的均衡条件相比,公共物品供求的现实均衡机制更为重要。现实中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如何被集结起来?又通过怎样的程序提供和生产?与传统公共财政理论关注既定政治制度下的理论均衡条件的推导不同,公共选择思路关注各种结果得以产生的政治机制。同时,公共选择理论的批评并没有抹杀规范分析的价值,只是使以往的规范分析更加复杂化了,如果将新的政治因素考虑进去的话,那么,原来的结论可能面临着修正(ThomasRomer,1988)。  决策规则事关公共部门绩效,也事关财政分权的绩效。公共选择理论的这一立场,除了引起对政府间宪法关系的关注之外,从1960~1970年代开始,也开启了机制设计理论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共赢的中国多级财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