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沙蕙 页数:304
Tag标签:无
前言
北大这个大村子 现在回想80年代的北京,就是一个大村子。 记得和一个农村出来的同事聊起自己的童年往事,说到兴高采烈处,他突然停下来用一种半调侃的口吻说:“不管怎么看,咱俩小时候是不一样的。您生活在首都北京,而我在乡下长大,田问地头儿的野孩子”。他说完了还笑呵呵地哼起“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上学时候老师教的第一首儿歌。他唱歌的时候我却琢磨着“乡下”这个词儿,脑海中瞬间浮现的是记忆中80年代的北京。 当然,对我来说,80年代的北京也就约等于80年代的北大及周边一小块儿巴掌大的地儿。 那时候我们住在北大西门对面儿的蔚秀园,在西门门口坐332路公共汽车到动物园,再倒110路汽车到城里。每一次从北大去西四姥姥家都要在路上花掉个把小时,每次在路上遇见朋友打招呼,我妈都会跟人家说,“我们进城去了”。听了无数次的“进城去了”这句话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有一天忽然就回过味儿来,原来我们一直是住村儿里的。 在北大附小上学的时候每周都要穿过北大校园到蔚秀园后头的承泽园上音乐课,下课以后就跑到旁边儿胡同儿的院子里玩儿,那院子叫挂甲屯儿。后来从蔚秀园搬家,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住进了中关园,开始坐320路公共汽车进城,那一站的站名叫中关村。小学毕业上中学,北大附中那一站是黄庄。平常需要买日用百货了,穿过北大小南门儿正对着的老虎洞儿狭长的小胡同儿,到海淀镇。镇上的东西一应俱全,向阳商店,新华书店,清华澡堂,鸿宾楼……印象中的北大及周边就是一个大村子的样子。 那时候北大小南门对着中关园的一条小马路,就是后来孕育出万圣书店和雕刻时光的成府路。但那时候的成府路还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小资矫情劲儿,成府路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村子,有星罗棋布秩序井然的小土房儿,中间点缀着几棵柳树、槐树还有枣儿树。大家午睡的时间排着路队顶着树荫儿走穿家胡同儿是一件冒险的乐事儿,那时候家家儿白天都敞开着门,从后门进去再从前门出来抄近道儿上学,记得每家儿的院子里都种着特别好看的向日葵。没什么人养狗,但是有很多人家养猫,还有老母鸡和大肥鹅在院子里摇头晃脑。 放学以后最喜欢在成府路买零食和看小猪,零食就是一包在大铁锅里翻扯来翻扯去的炒瓜子儿,如果放学早的话会一边嗑着瓜子儿一边蹲在路边儿看小猪,路边上有好几个排列整齐的猪圈,有人拉来硕大的泔水桶。我们看着小猪跟里头呼噜呼噜地抢食儿,傻乐,臭气熏天的成府路,当时莫名其妙还就喜欢那股味道,流连忘返。 夏天的时候去颐和园看露天电影,印象中好像是一毛钱一场,记得最清楚的是看了一场假古兰丹姆——《冰山上的来客》,是彩色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长大以后再看却成了黑白的。从西校门儿出来穿过蔚秀园再往颐和园去,沿路都是稻田,还有大片大片的荷花池,黑黑的路灯边上盘旋着几只黑乎乎的蝙蝠。空气里飘浮着非常非常好闻的稻花儿香。整个儿世界都是安静的。一个安静的大村子。 北大昆虫往事 这本小书最初的创意来自《东京昆虫物语》,小时候在北大生活,喜欢各种昆虫和植物。 到了差不多该怀旧的年纪,想起它们和他们。 “它们”是昆虫和植物,现在还在北大生活着,“他们”是我的同学和同学的父母们,大多数都已经不在了。“不在”的意思是,年轻的一辈绝大部分出国了,只留下本人这类不思进取的固守,而父母一辈也渐渐老去。北大校园在我的眼里也因此渐渐荒凉了。 70后我们这拨儿北大院儿里长大的孩子是特殊的一代。我们的父母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北大学生,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留校,一起结婚生子,一起经历各种运动,再一起老去。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世外桃源,令人无比怀念。 这里记录的是好几代人在北大大院儿里的生活,包括我们的爷爷奶奶一代,父母一代,同龄人,有同学,有老师,有大学教授,有后勤职工,充满了怀旧的童趣、野趣。 关于北大的书也许有不少了,但是没有一本是记录这些70后北大子弟的故事。这些在北大土生土长的孩子身上并没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经历,但无论如何他们毕竟是一个有点儿意思和有代表性的群体。每一个70后都会从他们身上看见自己成长的影子。 跟其他的怀旧书不太一样,这本书先天就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它是有土壤的。
内容概要
如果硬要给70后做个总结,王筝那首歌儿最贴切——我们都是好孩子。如果需要补充什么的话,可以改为一一我们都是80年代的好孩子。 听见这首歌时我想起我们这帮70后小时候玩儿的拍花巴掌的游戏:我有一个金娃娃,金胳膊金腿儿金头发……那些时光中认识的手心儿对手心儿,光是拍巴掌就能玩儿一个下午兴高采烈的孩子真的都是好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当年的金娃娃一般的闪亮之处依然扣人心弦。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70后是完美的。如前所述,70后是典型的AB型血双子星座的人。双重性格与好奇心,开拓精神与传统意识,外向和自闭,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争强好胜和低调内敛,思维跳跃和循序渐进、按部就班。70后的好孩子们就这样长大成人,他们表现出来的乖巧、顺从和善解人意的性格特质掩盖了他们敏感、锐利、丰富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他们似乎也并不打算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内心。一个有代表性的口号如70后的导演贾樟柯所说:乌鸦解决乌鸦的问题,我解决我的。 另一句出自我很喜欢的真正70后美女作家,出道时间远远早于棉棉、卫慧之流,名牌大学毕业,90年代初就混迹深圳,在商界和文艺圈摸爬滚打若干年的缪永在1 998年出的一本长篇小说的题目——《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作者简介
沙蕙,70后,北京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杂志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好校长 坏校长》,《米粒儿老师》,影评集《电影在场——和沙蕙看世界》,《熄灯十一课——和沙蕙看电影》。
书籍目录
序1.80年代的北大气质和70后北大院儿里的傻孩子们2.70后代际特征AB型血双子星座男生科 1.海归屎克郎夫斯基(上) 2.海归屎克郎夫斯基(下) 3.20楼的两面派大蚂蚱当了CEO女生科 4.贵族小姐七星瓢虫子 5.蚕宝宝的幸福生活 6.想当初,小粉蝶成长科 7.蝶殇(上)——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 8.蝶殇(下)——蝴蝶羽翼上的怀想 9.再见,萤火虫 10.晚霞中的红蜻蜒 11.宁静的夏天,知了也睡了教授科 12.燕东园的大蛐蛐儿 13.名门之后和小蚊子的妈后勤科 14.蚂蚁啃骨头 15.掉进冰窟窿的小飞蛾老师科 16.我爱螳螂老师 17.暗恋物理家教蚯蚓校外科 18.家雀儿来喽,家雀儿来喽 19.北京臭大姐 20.蜗牛的家
章节摘录
1 海归屎壳郎夫斯基(上) 屎壳郎夫斯基是胡同妞儿的中学同学。 类似的中学同学还有好多,比如交不了作业斯基和动不动就哭娃。他们那会儿其实已经不兴看苏联电影和苏联小说了,那是50后和60后当年干的事儿,到他们70后的时候,已经开始看《苔丝》《佐罗》《冷酷的心》《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什么的了。 不过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有苏联情结的,有年轻时代留过苏的,也有受过苏联外教谆谆教诲而念念不忘的,更有和苏联异性同龄朋友通过信建立了纯洁友情的,所以他们平常还经常能听说一些和苏联有关的事儿,以至于多少年里,他们一直都误认为自己跟苏联那边儿有点儿沾亲带故。 上中学的时候,屎壳郎夫斯基坐胡同妞儿的后座,倒数第二排和倒数第一排。大概是发育比其他同学早,他们俩是男生里最高的和女生里 最高的。 除了身高,屎壳郎夫斯基是个戴眼镜,其貌不扬的男生,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他还是个独生子。 在胡同妞儿的时代,独生子女非常少见,政策的缝隙里不少家庭还能漏出第二、三个孩子,胡同妞儿本人和她的好多同学都是属于政策将 允许和不允许之间生出来的,甚至还有一部分更幸运的,家里能再添个弟弟、妹妹。 那时候养一个孩子的成本显然没有现如今这么高,一个也是养着,两个也拉扯着,三个精打细算一些也能胡噜着长大,而且热热闹闹,相亲相爱,多子多福,何乐不为呢? 也不知道屎壳郎夫斯基他爸他妈怎么想的,反正就是坚决不要了。 胡同妞儿去过屎壳郎夫斯基他们家,干净,整洁,一尘不染,一屋子都是大人味儿,弄得屎壳郎夫斯基呆在四壁都是书的房间里总显得局促不安。像《奥列佛游记》里掉进大人国的奥列佛,有点儿无辜和无可奈何。 屎壳郎夫斯基他爸是生物系老师,家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图册。他们家还有一个神秘橱柜,外面看着是一面墙,仔细看是贴了一层灰黑色膜的柜门,柜身是嵌在墙里的。 那时候还没有装修一说,不知道他们家是怎么弄出这么一个玩意儿来的。 胡同妞儿对柜门儿里的东西非常好奇,兴趣不亚于放学时候和同学到北大院儿里的防空洞打着手电探秘。 有一回,胡同妞儿屎壳郎夫斯基他们家玩儿,刚好他爸他妈都不在家,屎壳郎夫斯基禁不住胡同妞儿翻来覆去地软磨硬泡,终于同意“冒着被我爸毒打的危险”,给胡同妞儿展示一次神秘宝库。事实上,他这么说是夸大其词了,据胡同妞儿所知,屎壳郎夫斯基他爸从来都没动手打过他。 他们站到那柜子门前,屎壳郎夫斯基回头朝胡同妞儿“嫣然一乐”,这笑容里显然有讨好的意思,胡同妞儿很是兴奋,但又怕屎壳郎夫斯基临时变卦,就故作姿态地点了点头。 屎壳郎夫斯基获得了鼓舞,似乎觉得就这么进去有点儿不够神秘,忽然想玩儿点什么花活儿。 只见他煞有介事地站在那儿想了想,然后像他们看的电影《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里演的那样,喊了一声:“芝麻,开门吧。” 别说,胡同妞儿还真就被他这动静儿唬住了,愣在那儿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屎壳郎夫斯基一推她,她才恍然大悟,声音略带颤抖地附和道:“芝麻,开门啊。”——声音听上去很不自信。 胡同妞儿说完,屎壳郎夫斯基摸索了一阵,找到了一个像门把手一样的小小突起,轻轻一推,那门就开了,这样隐秘的柜门儿居然没上锁,这让胡同妞儿有点儿疑惑,不过想想也是,他们家似乎很少有客人来,也许就不怎么需要防备外人了。 胡同妞儿第一次进到那个神秘洞穴里,感觉有点儿阴森,和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为一开门就是金光闪闪的一片。 柜门一开,里面是一个半间屋子大的小储藏室。 这样的储藏室其实胡同妞儿和他们其他同学家里也都有,只不过外面看没那么隐蔽。 他们家的储藏室通常都放些学校果园发的苹果、梨之类的,一筐一筐的,更多的时候是堆一些乱七八糟的旧物。 然而屎壳郎夫斯基家的储藏室却沿墙摆了几溜儿小书架,这种书架也很常见,上面写着编号,那是学校统一分配给教员使用的,胡同妞儿他们家有一张床就有这样的编号,感觉像是生活在学生宿舍里。 胡同妞儿正失望地觉得没什么稀罕东西的时候,屎壳郎夫斯基又是一通摸索,在墙上找到一个按钮,打开开关,书架上头几排小灯儿亮了,胡同妞儿抬头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她死死地揪住了屎壳郎夫斯基的胳膊,猛然间发现,他的胳膊居然还挺结实。 灯亮了,虽然昏暗,但还是可以看清楚,看得很清楚—— 在胡同妞儿的脑袋顶上,一只猫头鹰正睁着一双大眼睛瞪着她看,还有说不上名字的鸟儿,像是在头顶上盘旋,旁边有一条细细的绳子一样的东西耷拉下来,定睛一瞧,竟然是老鼠尾巴,真恶心啊,两只老鼠一前一后地在抽屉上趴着,除此之外,角落里还有两条蛇,一个二目圆睁、支棱着角的大鹿头,一只不知道是青蛙还是癞蛤蟆的丑东西! 气氛阴森森的,像电影《保密局的枪声》里的监狱。胡同妞儿吓坏了,她完全没想到那只是一些标本,它们愣愣的表情看上去凶神恶煞般。这时候,屎壳郎夫斯基并没有注意到胡同妞儿的表情,他又讨好似的从最下层的一个抽屉里拿出一本像集邮册一样的东西,打开来一看,全都是各种昆虫的标本,比生物老师拿的教具还全。 屎壳郎夫斯基兴致勃勃地想要给胡同妞儿逐一解释,胡同妞儿却忍无可忍地揪着他的胳膊说:“咱们出去看吧。” 那天下午后来胡同妞儿都没怎么说话,她心里有什么东西堵得慌,总忍不住朝那柜门里看。有点儿担心那些动物会跑出来,可又不好意思跟屎壳郎夫斯基说。 就这么也不知道过了有多长时间,下班的时间到了,屎壳郎夫斯基的妈妈回家了,接着是他爸。 “胡同妞儿来啦?”他们俩亲切地同她打招呼,“跟我们家吃吧。”他们说。 胡同妞儿在屎壳郎夫斯基家吃过饭,他妈做的饭是超一流的,能把大白菜做出酸甜香辣好几种味道来;但是现在,胡同妞儿一分钟都不想在他们家多呆了,她逃跑似的离开了那个单元房,连头也不回,弄得屎壳郎夫斯基的父母一头雾水。 从前胡同妞儿对他们怀有一份敬意,觉得他们都是非常非常有学问的人,因为父母都是学文的,所以她一直都对学理科的家长心怀莫名其妙的敬意。然而这次当她看见他们,尤其是看见学生物的屎壳郎夫斯基的爸,忽然产生了一种厌恶和惧怕,她想象他在那间黑暗的储藏室里摆弄那些动物尸体时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的样子,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那天以后胡同妞儿没怎么再去过屎壳郎夫斯基他们家了,她甚至对他们那个楼都产生了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理障碍,上学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绕道走,不过,她和屎壳郎夫斯基的友谊始终保持着。 他们俩都是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经常一起跟着老师去圆明园捉昆虫,而且,胡同妞儿当学习委员的时候,屎壳郎夫斯基被老师任命为生物课代表,受胡同妞儿的直接领导。 不管怎么说,胡同妞儿都觉得,他是所有课代表里最适合和最尽职尽责的。 对老师交给的活儿从来都一丝不苟,对同学们请教的问题也特别耐心地回答。 有问必答,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像有的好学生,生怕别人学了去,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比别人懂得多点儿也藏着掖着。 屎壳郎夫斯基不介意,追着人屁股后头给人讲题,生怕人没听明白,过了两天又问人家:“上回那道实验题你真弄明白了吗,要不咱再做一遍?”小老头儿似的。 其实课代表的工作是最没意思的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尤其是收作业,没事儿还招同学埋怨。但是屎壳郎夫斯基却从没怨言,他好像反而乐此不疲,有时候胡同妞儿觉得他简直就是活雷锋,有时候胡同妞儿又会觉得,他其实是因为家里没人闷得慌,所以才对同学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心肠儿。 屎壳郎夫斯基在年级里出名是一次课外活动,老师让每个人列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者昆虫的名字。每个人都写了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只有屎壳郎夫斯基写了一种很怪的动物——蜣螂。 老师念到他的答案时笑了一下,大家都有点儿愣神儿,蜣螂是什么呀?大家问老师,老师笑着回答说,蜣螂是学名,其实就是你们平常说的,屎壳郎。 女生听了都捂住嘴做惊讶状,男生则起哄,叫:“屎壳郎夫斯基,屎壳郎夫斯基,屎壳郎夫斯基。”这名字从此以后就算叫开了。 胡同妞儿起初觉得屎壳郎夫斯基有点儿哗众取宠,没事儿谁有喜欢屎壳郎的啊,真恶心。可是屎壳郎夫斯基一本正经地跟她说:“我就是喜欢,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屎壳郎推粪球儿,你没见过屎壳郎推粪球儿吗?可好玩儿了。” “真恶心!”胡同妞儿打断他。 “再说了,屎壳郎是益虫。”屎壳郎夫斯基不屈不挠地辩解。 胡同妞儿才不信呢,她跑去问老师:“屎壳郎怎么可能是益虫呢?” 老师笑着点头,真的是啊。见她还是面露疑惑,又给她举了个拿屎壳郎换羊的例子:“从前啊,澳大利亚这个畜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饲养着几千万头牛,这些牛每天要排出几亿吨粪便,覆盖着百万英亩草场,同时牛粪还滋生蝇蛆,很不卫生。这是一个令人讨厌的问题。他们从我国引进这些屎壳郎,让它们在那里吃牛粪。而我们呢,就把他们出产的、特色的羊换过来。不过,好像那些羊在咱们这儿有点儿水土不服,没过多久就都死了。” 老师说到这儿有点儿走神儿,看上去好像为这笔不太划算的交易而沮丧,但胡同妞儿的兴趣自然是不在那些羊身上:“难道说澳大利亚原来没有屎壳郎吗?”她好奇地问。 “有啊,但他们那儿的土著蜣螂不吃牛粪,只吃袋鼠粪。澳大利亚引进了我国的蜣螂,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 胡同妞儿听完了老师的解释,不由得佩服起屎壳郎夫斯基来,没想到,他还真挺有学问的。 更让胡同妞儿没想到的是,几个月以后,就像我们国家出口屎壳郎似的,屎壳郎夫斯基他爸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屎壳郎夫斯基也跟着出去读书了。 那时候出国的孩子还很少很少,胡同妞儿特意请了假去机场送屎壳郎夫斯基。机场明晃晃的,胡同妞儿想象屎壳郎夫斯基即将奔赴的美国也是明晃晃的。 那时候国门将开未开,大家对国外一无所知,只有莫名的羡慕,胡同妞儿羡慕地对屎壳郎夫斯基说:“明天你就到美国了,多幸福啊。” 屎壳郎夫斯基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她:“你不知道吗,对一只屎壳郎来说,幸福就是掉进大粪堆儿里。” 他说这话时,用一种超乎年龄的深情凝望着胡同妞儿,弄得胡同妞儿莫名其妙。她很想像以前一样说他真恶心,但不知道为什么,话到嘴边又活活给咽了回去。 临上飞机之前,屎壳郎夫斯基塞给胡同妞儿一本书,包着胡同妞儿最喜欢的粉红色塑料书皮儿,胡同妞儿举着书一通挥舞,竟然发现自己有点儿泪眼迷离。 不能够呀,为了屎壳郎夫斯基哭? 回家的路上胡同妞儿反复地摩挲着粉红色的书皮,想起了屎壳郎夫斯基过去的种种的好,她一边想着一边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书皮,是法布尔的《昆虫记》。 翻开目录,关于屎壳郎的章节赫然眼前。 真恶心,胡同妞儿哭着笑了起来。 2 海归屎壳郎夫斯基(下) 胡同妞儿再见到屎壳郎夫斯基的时候,已经是十几年以后了。 这期间屎壳郎夫斯基也回来过若干次,只是每次都和胡同妞儿失之交臂:一次是胡同妞儿换手机号了,中学同学聚会没联系上她;还有一次是她在外地出差,说什么也赶不回来了;再有一次,她倒是有时间,但是正在水深火热的失恋中,完全没心情去见老朋友;最近的一次,她既有心情也有时间,可是不小心嗑瓜子儿的时候愣把门牙给嗑掉一半儿,追求完美主义的她,不能容忍自己豁牙露齿地去见老同学……反正总之,十几年间他们俩都没见过面儿,终于,这一次屎壳郎夫斯基回来,时间、地点、心情、连门牙都全对上了,他们俩在北大附中门口见了面儿。 和胡同妞儿想象的所有情节都不一样:屎壳郎夫斯基还是那德性,高高瘦瘦,穿一肥肥大大巨不合体的T恤衫,背一松松垮垮的双肩背,特随意和吊儿郎当的样儿,哪儿像一美籍华人啊,也一点儿没人家一般海归的洋范儿啊。 唯一的变化,在胡同妞儿看来,不过是鼻梁上的眼镜儿没了。这家伙,竟然臭美地做了近视眼矫正手术,说是本来还想做双眼皮儿呢,工作太忙没顾上。这人真太变态了,太恶心了。胡同妞儿心里骂。 俩人故作平静地打了招呼,胡同妞儿装模作样地叫了屎壳郎夫斯基的学名,倒不是出于礼貌,实在是多年没见,冷不丁儿地还有点儿拘着面儿。 胡同妞儿一叫屎壳郎夫斯基的学名,俩人突然间都感到无比的别扭,于是屎壳郎夫斯基死乞百赖地坚持要求胡同妞儿还跟从前一样地称呼他“求你了,还是叫我屎壳郎夫斯基吧。” 言辞恳切的劲儿,透着一股真诚的自虐。 那天晚上,胡同妞儿先带屎壳郎夫斯基在北大的农园吃了饭,因为多叫了一个菜,屎壳郎夫斯基显出一副穷人的愧疚。都浪费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他痛心疾首的唠叨让胡同妞儿很是意外,她知道他已经在国外买了房、置了地,这样的经济实力不至于为剩了半盘尖椒土豆丝就这么捶胸顿足的啊。 真够屎壳郎的,她心说。 饭后胡同妞儿领屎壳郎夫斯基去了圆明园的左右间,之所以安排这个地方,倒不光是因为她喜欢那空旷的院子和那个颇有创意远近闻名的头顶上带透明玻璃鱼缸的厕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以前生物课老师和生物兴趣小组都喜欢在圆明园搞活动,她觉得对这个远道回来的朋友,再没什么比圆明园里头的地方更适合了。 因为时间还早,天还大亮着,他们俩就先去了圆明园。从清华西门对面的小门进去,人不多,到了大水法的地方,想起小时候他们模仿电影《沙鸥》里的情节,跑到大水法上摆姿势做造型,还有李翰祥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一起念电影里引用的雨果的那句名言,“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