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莫斯科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辛越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生的漫长旅途上,每个人都可能有一段或几段岁月是他最值得回忆或回味的。本书所记述的,就是我亲历的两段难忘岁月:一是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访问学者在前苏联列宁格勒留学进修;二是90年代中期,我作为外交官在莫斯科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任参赞。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当时,我作为一个近距离观察俄罗斯的经济工作者,在关注她的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及其趋势的同时,也把观察的视角移向她的社会细微之处。紧张忙碌之余,有时我喜欢去游逛一些名胜古迹、园林墓地,对俄罗斯昔日历史文化访幽探微;或者走进居民楼区、市井角落,拜访俄罗斯朋友家庭,面对面促膝交流,目睹他们的生活;更多的则是匆匆行走于街头巷尾或往来于迷宫似的地铁里,与陌生的俄罗斯人擦肩而过或萍水相逢或贴身而坐,细观他们读书看报的神态,倾听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声调,从其中感受俄罗斯普通百姓的气质和风貌。本书所展现的,就是我在俄罗斯经历的极其平凡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或许能反映我接触到的俄罗斯社会一个或某些侧面,甚至只是某个小的点。不管怎么说,哪怕它是一滴水珠、一片树叶或是一砖一石,但它毕竟是我自己的真实所见。本书的读者,也许能随着我的拙笔去浏览一下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城市街景,辽阔壮美的森林江湖,闪耀着无穷魅力光芒的画廊和艺术殿堂,还有那些善良、真诚、坦荡的普通俄罗斯人。现在的俄罗斯,距离我经历的那个时刻,又向前推进了十年,我书中记述的某些东西可能已时过境迁,或面目已非,但我相信:蕴藏在俄罗斯人肌体内的历史文化的基因和他们前辈遗传下来的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却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走样。不过,我得承认,我接触到的人和事可能只是俄罗斯自然和社会的九牛一毛或沧海一粟,俄罗斯是一部厚重得无法估量的大书,需要花费长期的乃至毕生的时间去解读,但即使那样,也可能仅了解到她的皮毛而已。我想起天才的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写的一首诗,也许是对的……理智理解不了俄罗斯,普通的俄尺衡量不了俄罗斯,俄罗斯有特殊性格,人们只能相信俄罗斯。中俄两国山水相连,历史地缘注定我们要做邻居,这是上帝的安排。我衷心祝愿中俄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共同走向未来。

内容概要

《客居莫斯科》所展现的,就是作者在俄罗斯经历的极其平凡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或许能反映作者接触到的俄罗斯社会一个或某些侧面,甚至只是某个小的点。《客居莫斯科》的读者,也许能随着作者的文章去浏览一下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城市街景,辽阔壮美的森林江湖,闪耀着无穷魅力光芒的画廊和艺术殿堂,还有那些善良、真诚、坦荡的普通俄罗斯人。
在伏尔加河雅罗斯拉夫里码头的高堤坝上,耸立着俄罗斯伟大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雕像。那雕像大约三米多高,下面是个白色长方体大理石基座,基座主体上耸立着诗人黑色金属雕像,侧体上则镌刻着显示他生平创作的浮雕。看去他像个站在高坛上的智者,俯瞰着伏尔加河两岸的大地和这里生活的芸芸众生。他峰穿大衣,又臂抱在胸前,面部略显消瘦,宽宽的前额,稍有秃顶,脑后留着长发。尤其是他下巴上浓密的长胡须,具有明显的诗人相貌特征。雕塑家还着重描刻了诗人的眼睛,他那深邃的带有愁绪的双眸凝望着前方,似乎陷入深思。

书籍目录

中国姑娘的俄式婚礼我的校友阿布杜拉二十年后的重逢俄语老师彼得拉维利夫妇相聚在拉多加湖畔追寻“十月”的遗痕高尚的观众爱情风景线踯躅俯首山小教堂看洗礼闲逛“文登哈”在普希金雕像前    木偶的幽默教我开车的师傅阿列克塞夫人讲述的故事画家柳达和她的丈夫东方研究所的他乡客神甫和大学生在圣女公墓幽深处托尔斯泰的生与死柴可夫斯基的旷世恋情从修道士想到作家笔下的人物伏尔加河畔的雕像再见,波罗金诺高尔克小镇来了一队中国人我认识的阿尔希波夫一位俄罗斯桥梁专家的葬礼影星斯米尔诺娃的收藏

章节摘录

插图:大概从11月开始,列宁格勒就进入了漫长而多雪的冬季。即使天不下雪,也是阴霾多云,如果在严冬遇上一个晴朗的日子,心情也就犹如这天气,格外晴朗明快。12月上旬就迎来了一个少有的晴天。这天是星期二,我和我的进修同学在俄语老师的带领下,搭乘市里的旅游大巴车去游览列市的主要名胜景点。对于这样的参观旅游,我心里乐不可支。说实在话,来列市快两个月了,还真没有正经地游览过这座文化名城。一些蜚声世界的著名景观,偶尔路过,也只是投去匆匆的一瞥,总是想,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现在不必急于一时。就好像我身居北京多年,却很少去游览颐和园的万寿山,没去过雍和宫、圆明园一样。机会难得,又遇上这么一个好天气。带领我们的俄语老师叫彼得,和彼得大帝同名,俄罗斯人叫彼得的不计其数,大家都习以为常。他人长得身高马大,一米八。以上,英俊潇洒,年龄大概在三十六七。另外两个中国进修生一个老章,一个老赵,他们在国内都已经是俄语本科毕业多年,又从事相关的专业研究,因此语言能力远在我这个“半路出家者”之上。对于老师安排的旅游课,大家不约而同双手赞成。九点钟,我们准时聚在列市最大的购物商场“客人宫”,中国人也称其为“圈楼”的门前广场。我们几个人穿戴都很厚实,天气虽然晴朗,但气温却比阴雪天还要低,大约有零下十多度。一口气呼出来,立刻化成一团白雾。我们的眉毛上结上了薄薄的白霜,彼得戴一顶厚毛织的粉红色罗荪帽,像个白雪老人。尽管寒冷,但大家的情绪活跃,看来旅游就是比坐在教室里让人愉悦舒畅。终于,我们登上一辆旅游大巴。车启动后,女导游员通过一个手提喇叭开始向游客们送来清脆银铃般的嗓音。她的语速相当快,听起来像炒爆豆。俄语单词里的颤音“P”在一个年轻女子嘴里发出来,特别动听。怪不得彼得曾幽默地说俄罗斯快嘴女人说话像灵快的“鸟语”,连他们当地人听起来都费力。老实说,我只能听个大概其。不过我真喜欢听她那速度虽快但却抑扬顿挫的声调,就像听树上的百灵鸟在唱优美的歌。大巴沿涅瓦大街西行,约十来分钟,来到冬宫广场停下。女导游员介绍了四周的宏伟建筑:淡蓝色的、楼顶檐上站立着人体青铜雕塑的冬宫;乳黄色的气势不凡的原俄军总参谋部大楼,冬宫大门就在它的楼下;而雄峙在它们西侧的则是高耸蓝天的塔状海军大厦。这几幢建筑在十月节期间我已经领略过,不过那是在傍晚,现在它们更真切鲜明地展示在我面前。这里,曾经是俄罗斯帝国二百多年的政治军事中心,置身于此,颇有庄严、权威、辉煌的感觉,不愧是统驭八方的皇家气派!而导游介绍广场中心一根擎天立柱的来历,却是我以前不了解的。那立柱高约百米,柱的顶端站立一个带翅膀的天使,天使正在吹长柄号角。这立柱名叫凯旋柱,建于1812年,是为纪念俄国军队打败法国拿破仑的军队而建造的。大巴稍停后,继续开动通过皇宫桥穿过涅瓦河到达瓦西里岛上的普希金广场,在这里坐落着一些著名雕塑群和博物馆建筑群:科学院动物博物馆、中央海军博物馆、人类和民族博物馆、门捷列夫档案博物馆等等。导游说这里的博物馆只是列市博物馆群中的一小部分。我悄悄问彼得:全市共有多少座博物馆?他想想说,大约六十多座吧。我心里惊叹:一个城市竞有这么多博物馆,不愧是世界级文化名城!大巴又掉头返回涅瓦河东岸,沿河左侧行驶到十二月党人广场,这里主要是观览依萨基耶夫大教堂和青铜骑士雕像。大教堂巍峨耸立、雄阔壮美,它那巨大的圆柱烘托起来的金黄葱顶在灿烂阳光下熠熠闪光,据说它建于19世纪上半叶,耗时四十年,工程浩大,的确罕见。接下来是近在咫尺的著名青铜雕像:那是耸立在一块巨石上的彼得一世骑马造型。导游领我们下车细观,原来那马蹄下踏着一条蛇。导游说,这雕塑的设计师是法国人,建于叶女皇时代。这雕像赞扬彼得大帝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马蹄下的蛇比喻宫廷里的阴谋势力。这些细节,我不可能从导游的快速“鸟语”中听明白,而是在旁边问了老师彼得知道的。彼得还告诉我,普希金曾写过诗歌《青铜骑士》,从此“青铜骑士”名扬四海,这个雕塑也就成为圣彼得堡的标志之一。

编辑推荐

《客居莫斯科》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客居莫斯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很好看感觉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