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中国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艾绍强  页数:234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进入20世纪,随着敦煌藏经洞的大发现,敦煌石窟艺术及文物价值获得高度的认可和重视,敦煌遗书受到国际国内学者的重点研究,敦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敦煌又在古丝绸之路崛起。    敦煌是人类的敦煌,文化的敦煌,艺术的敦煌,神奇的敦煌,永远的敦煌。这本《永远的敦煌》旨在通过对敦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旅游发展的介绍,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敦煌的窗口,使大家更加了解敦煌,关注敦煌,携手共建敦煌的美好明天。

作者简介

艾绍强,生于1965年元旦,陕西米脂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从事地方志编纂、高中语文教师、杂志文字编辑、报纸摄影记者等职业;曾在《女友》、《华商报》、《北京纪律》、《中国文艺家》等媒体就职,现为《华夏地理》主笔。写文章,也拍照片,撰写和拍摄了大量报道,纪

书籍目录

生于水或将死于水水孕育出大敦煌因为马而成就了敦煌华戎所交一都会“神圣”的金光闪耀之地生生不息的凿窟塑佛数量惊人的佛教壁画让人想拉手的佛像飞天是敦煌的名片壁画上的生活场景人工临摹壁画还有必要吗古代的画师怎么画绘画寻根敦煌画师多无名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轰动一时张大千破坏了敦煌壁画了吗?王圆箓打开一个大宝窟藏经洞之谜真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佛教传统的敦煌遗书里的敦煌世俗生活别样的文学史从研究所到研究院什么是莫高窟最大的敌人敦煌或将死于水永远的敦煌

章节摘录

插图:2005年冬天,河西走廊罕见地普降大雪。我们从兰州驱车向西而行,被雪遮盖的大地白茫茫一片,尽管坐着日行千里的汽车,但是连续几小时看着寸草不生、鸟兽绝迹的戈壁荒漠,不由地一种无法言说的凄凉与孤寂一阵阵袭上心头,西行之路今天仍然让人望而生畏。从兰州一线过了黄河往西,北边是大山荒漠,南边是高山冰原,中间留了一条狭长的廊道:河西走廊,顺着廊道西行越往西离大海越远,远到了带水的东南季风根本不能够吹到的地方,大地一片荒凉,除了戈壁就是沙漠。天无绝人之意,大自然给西行的人留了生路,在这条狭长的廊道上,数十、数百里地就会有一块绿洲,这些绿洲都是依靠南面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而形成的。祁连山西起敦煌西南的当金山口,东至黄河谷地,全长将近1000公里,山峰大多海拔4000-5000米,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高山积雪形成了硕长而宽阔的3000多条冰川。据估计,祁连山冰川储的水量将近1000亿立方米,一年融化冰雪数十亿立方米,冰雪融水有的潜入地下,到山前低地露出形成泉水,有的流人低洼地带形成沼泽湖泊,祁连山的融水在河西走廊汇集成了50多条大小河流,就这样在整个河西走廊连珠穿玉形成一系列绿洲。可以说,没有祁连山的冰川,就没有河西走廊富庶的绿洲粮仓。于是我们看到了武威、张掖、酒泉这几个几乎均匀分布的地名,这些地方每个都是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上赫赫有名的大驿站、大城镇,同时也是大粮仓。出了嘉峪关往西,公路两边更加宽阔荒凉,雪雾迷蒙望不到前路,也看不到归途,荒凉之意愈加强烈,就在莫名的绝望袭来之时,看到了人烟,绝处逢生之感油然而生一一我们终于到了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我们从兰州到敦煌汽车走了两天,而敦煌研究院的一位老先生回忆,1948年他第一次到敦煌时,从兰州到敦煌一路居然走了将近40天。在唐代或更早的汉代,从长安出发到敦煌有4000多里路,古人以年月来计算行程,他们的行旅要比我们艰难百倍、千倍,但他们依然执著前行。到了敦煌虽然已经走了几千里,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才仅仅是开始,因为从长安到敦煌虽然遥远,但路途中毕竟还有绿洲驿站,而出了敦煌往西,“黄沙万里白草枯”,就是更加荒凉的西域了。“敦煌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全陕之咽喉,极边之锁钥。”明代修撰的《沙州卫志》这样描述敦煌,作为战略要地的敦煌地理形势的确重要: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的阔大胸襟与宏伟气度,在五六百年以前,他们就完全像今天观看卫星拍摄的地面影像一样,把敦煌放在一个大的地理背景下来考量,准确地描述了敦煌的周边环境。对于我们考察敦煌来说,这段话最重要的当是“雪山为城”与“党河为带”。敦煌遗书唐代著录的《敦煌录》记“鸣沙山近南有甘泉,自沙山南,其上源出大雪山,于西南寿昌县界入敦煌,以其沃润之功,俗号甘泉。”甘泉水就是现在的党河,上源在祁连山脉的党河南山北坡冰川和疏勒南山南坡冰川。这两座山常年积雪,遍地冰川,古人统称为大雪山,是河西走廊西部和柴达木盆地众水之源,也是河西走廊同柴达木盆地南北两大区域的分水岭。中国人讲究名有所出,然而直到现在对于“敦煌”一名的来历依然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东汉应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但这样的解释总感觉有点不伦不类,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但到底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对地名的称呼,学术界也莫衷一是,有匈奴语音译、吐火罗的音译、羌语的音译等多种说法。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新疆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钱伯泉先生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后认为,“敦煌”应该是“敦物”的异写或异读,是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戎狄人的词汇,意为“接连不断”“绵亘”,原来指的是姜姓和戎姓所居的太白山以西的秦岭,因戎狄语中的“敦物”与“瓜”和“九”读音相近,敦物山周围之地就被华夏民族误称为“瓜州”“九州”,后来周王扩张领土,部分戎狄西迁今敦煌一带,因为他们看到南面的大山连绵,就将敦物山之名应用于此,称野马南山和党河南山为敦物山。后异读为敦煌,西汉时西迁的汉族同时也将其误称为“瓜州”。因山名而设敦煌郡后,山名就成为地名了。多数学者认为“祁连”一词就是古匈奴语“天山”的意思,这样连起来看有一定道理,正是因为有南面接连不断的天山,有山上融冰雪而来的水,才形成了敦煌这一块水草丰茂的绿洲,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河西走廊多数地区降水量远低于蒸发量,地处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4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在2400毫米以上,所以多数地方是戈壁荒漠。敦煌地区主要就是由党河洪积平原、大泉河洪积平原以及党河、疏勒河冲积平原组成的。因为有了发源于党河南山冰川北坡和疏勒南山南坡的党河、发源于讨赖南山一带的疏勒河,才孕育了敦煌绿洲,而三危山南部盆地和山中裂隙渗出的西水沟泉水汇集成的大泉河,则是莫高窟一带唯一的长年水源。因为有山上下来的水,在敦煌一带不仅形成绿洲,而且还形成了沼泽湿地和湖泊。敦煌藏经洞出土《沙州都督府图经》等文献记载,“卅里泽东西十五里,南北五里”;“曲泽,东西十三里,南北十五里”;兴胡泊“东西十九里,南北九里,深五尺”;东盐池水“东西二百步,南北三里”可见在唐代,敦煌四周还是湖泊遍布。

编辑推荐

《绝版中国:永远的敦煌》讲述一个关于消失的故事是忧伤的,观看一个正在消失的历史更是沉重的。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莫高窟,造就了辉煌的敦煌文化,但是今天的莫高窟,今天的敦煌将面临着一系列危机,辉煌无比的敦煌会成为下一个楼兰吗?该书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阅读永远的敦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绝版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刚去过敦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神秘的海市蜃楼,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尽收眼底。有人说,没有到过敦煌,就等于没有跋涉过丝绸之路;没有到过莫高窟,也等于没有到过敦煌。拨开历史的沉云,历史向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大门,栩栩如生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是敦煌壁画的极品,也是唯一有作者署名的:甘州史小玉笔。更引人注目的是飞天。有人说她是人类的一个梦,是一个永远难以启迪的智慧。理想大国,莲花竟放,飞天飘曳的长裙,飞舞着彩带,体态轻盈,姿态多样,袅袅仙乐仿佛是天籁之音!落花飞旋,将参观者引入极乐世界,使人无不感受到极乐世界的自由欢乐,美妙无比。所以,回来后就找到了这本书,装订很精美。
  •   真是永远的敦煌啊。。。
  •   敦煌是一个太大的课题,想以一本书来完全阐述其内涵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这本书以有限的篇幅,比较完整的介绍了敦煌的历史由来,文化内涵,算是不错了。配合另一套解读敦煌系列的书籍一起看,就更全面了。
    值得称赞的是此书的装帧,很精致,拿到手上就有一个好心情!
  •   偶尔在图书馆里翻到了这本书,随手翻开一页,书的内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读着读着自己的心早已飞到了敦煌,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到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年代…后来感觉这本书值得珍藏,就来当当上买了一本。
  •   自从去过敦煌后,我就很想多了解敦煌一些,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喜欢。
  •   包装很好,书的印刷很好,内容也很丰富,图文并茂,十分的直观,让人对敦煌充满向往!
  •   很西航,爱不释手,期待去敦煌。
  •   领略敦煌的辉煌,感触飞天的韵味!
  •   介绍张大千时,正反两方面的信息都提供了。不错。
  •   认识到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
  •   很好哈 非常好
  •   我实在博库看好了几个版本的讲敦煌方面的书才选的这本,因为准备去敦煌旅行了,看好这本里面各方面内容涉及的比较全,可以算是个扫盲,但是敦煌学何其的博大精深,这么两百多页说尽是不可能的,所以适合初步认知敦煌的读者使用,里面关于旅游的信息很少,讲历史地理人文较多。所以还是比较适合我的。
  •   第一次仔细了解敦煌,是十年前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道士塔,让我不忍卒读。敦煌,我们民族的骄傲,民族的伤痛。
  •   一部帮助大家了解敦煌历史与文化的好书.值得拥有!
  •   敦煌是中国人的一个遥远的梦,也是我的一个梦。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一个个心境映射在纸上。将来,我会带着这本书去敦煌旅游。
  •   从敦煌回来后买的这本书,内容还算丰富,可惜壁画的插图少了点。书价格相对来说有点高。
  •   较为喜欢,书中大量照片画面非常美,对于敦煌更加心向往之
  •   还没怎么看,随意翻了下。对于敦煌,一直是心中向往的,希望不久后的将来能带着此书去真正的认知敦煌
  •   很好的书,送货快。
  •   名字起得好,所以冲着这个也要定的
  •   还没怎么看,为了防止当当自动给我转成好评,先留个言,回头再补。
  •   我以为读完此书对敦煌有个了解的.谁知真正去到敦煌时,有位阿姨说去常书鸿先生的墓时.我问他是谁啊.她说这好出名的,知道敦煌都知道他啊,是敦煌的守护者,没他没现在我们看到的.可是这本书在介绍时没介绍到啊.唉.
  •   介绍了敦煌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种种,也让我挺沉重的,这沉重来自爱。
  •   内容浮夸,空洞,没有实质
  •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涉及到很多敦煌的历史,对想了解敦煌历史大致情形的人是本好的入门书.但想看石窟方面详细内容的,这本书不适合.图片大家都说好,我倒觉得一般,不是拍的不好,而是觉得好多图片有和没有没什么大区别,没有增加趣味或知识,有些是为了放图片而放.石窟绘画和彩塑的图片不错 - 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有些很好的角度 - 去了石窟也没办法看到的角度.
  •   这是一本严谨的著作,尽管它不能被称为学术著作。敦煌,这是个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神秘所在。作者概括性地向我们描绘了这个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圣地的前世今身。精美的图片更能带给我们直观的震撼。我曾经很梦想去敦煌朝圣,但现在,掩卷沉思,我却又害怕前往。我怕自己做那熙熙攘攘游客中的一员,做最终压垮敦煌的稻草中的一根。我只愿默默在远方为敦煌祈祷,也为我们绚烂多姿的中华文明祝福。
  •   喜欢书的质感,喜欢书的文字,喜欢字里行间透出的诱惑……打算8月往敦煌,所以先补习一下,拿到书,沉甸甸的,从惊叹到悲凉到渐渐的无奈及无力,不能改变的,有生之年也要踏一踏那土地,邂逅那惊人的而逐渐消失的美丽……
  •   必须抢救的文化遗产,不会再有第二个了
  •   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让我受益匪浅。纸张质量很有手感,厚实,有书香味。摄影照片纪实性很强,我的新闻专业的个性。
  •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买了几本书,这几本是我在书店没有找到的,书收到后,真的感觉很不错,淘宝网逛了这么久,盗版书把我骗怕了,但这几本书是真正的正版,书的纸张很有质感,颜色看着很柔和舒适,多了一个选书的好地方
  •   很厚一本,纸张不错、图片是彩色的,很满意。
  •   这可不是为专业驴子写的书,买后就会失望的。
  •   不错的一本书 可以了解敦煌
  •   图片大气、清晰,内文有内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