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黄土高原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房子 绘  页数:2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他用手中的相机和一颗执着的心,用十年时间真实地记录了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所见所闻,动人的故事震撼着心灵深处,丰富的图片,再现了高原的历史民俗。也许只有在这本书里,你才能寻找到业已消失的古韵风情。

作者简介

房子
  房子,原名房海蜂,1972年出生。陕西延安人。1997年涉足摄影,先“后在国际、国内报刊杂志上多次发表作品。现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书陕北人文纪实方面的拍摄及写作。
  他一个人独自走在山路上,执着地记录和解读着脚下的土地
  他不停地寻思着奔走的意义
  孤独的背后有辛苦,辛苦的后面有哀伤哀伤的后面又有着深沉的喜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放赦第二章 经历陕北牛王会第三章 黄土地上的狂欢节——太平清醮第四章 黄土地上的奇葩——定仙墕花会第五章 流动的风景——戏班第六章 激情的民间舞蹈——秧歌第七章 幽默诙谐赛驴会第八章 塑庙人第九章 陕北庙会第十章 道教圣地白云山第十一章 古城榆林第十二章 窑洞——陕北经年的风景第十三章 黄土高坡上的婚礼第十四章 黑暗中的歌者——陕北说书盲人第十五章 渡口第十六章 一位农民的葬礼第十七章 半农半道的山里人第十八章 废墟上的波罗堡第十九章 走进最后的原始村落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放赦放赦是流传于陕北黄河两岸的一种历史民间传统习俗。相传,佳县黄河一带很早以前瘟疫肆虐,洪水泛滥,妖魔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事让八仙和道教仙宗张道陵知道了,他们便一起来到这里降妖除魔,最后制服了黑龙,并为百姓做了七七四十九天道场,从此瘟疫尽散,村民安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根据大赦天下里消除一切罪责、免去一切灾难的寓意,在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放赦活动,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村舍人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放赦时,将一根大绳,长约几百米,一头山下,一头山上,横拉下来,按照仪式将年神、月神、日神、时神、八仙和老寿星依次从山顶顺绳放至山下,其中仪式程序复杂,是百姓、儒释道各教共同的重要节日仪式。2004年正月,我曾在佳县一个叫谭家坪的小村目睹过一次放赦的全过程。放赦是道教活动中的木偶舞蹈。 “赦”即赦书,宗教指玉帝赦免人间罪恶,赐福消灾的文书。在古时,历代帝王每当有喜庆或灾疫之事,都会大赦天下,以显示皇恩浩荡,宽厚仁慈,体恤民情,同时也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收拢天下人心之一法,据说放赦这一民间习俗也与此有关。因赦是从数百米的山顶顺绳放到山下,故称“放赦”。

编辑推荐

《最后的黄土高原》:行走在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最后的黄土高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大爱黄土高原。
  •   沧桑的记忆,悲怆的人物故事和人物命运,我喜欢那些曾经孕育革命前途的黄土地。
  •   朋友的书 有内涵 给力
  •   作者特殊的经历,以及对黄土高原人文的热爱,用心成就了这本书,是黄土高原摄影与人文结合的好书。
  •   非常满意,很是不错,完全可以。
  •     风声、歌声、锣鼓声,高天、厚土、老百姓。庙会、放赦、戏班,在一个叫陕北的地方,古老的传统文化伴着一代代陕北人成长,他们演绎着不同的生存方式。一座荒山、一座古庙,慢慢都是不老的信仰。他们活的真实,活的自然。
      我们是羡慕他们的,历史的尘烟希望不要刮走这些老城的原貌,现代气息不要充斥到这悠悠的小城。请保护好这些历史,请善待这里的人民。请让庙宇继续生存,不要让它继续困惑。
      塑庙人、赛驴会、定仙墕花会、波罗堡、原始村落。
      你们还在,请不要离开。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老城,从未消逝也不曾离开。如果信天游还在,如果窑洞还在,古老的仪式不会被人忽视,那么轻珍视这些,珍视陕北,黄土高原。
      朴实无华,真情流露,热情质朴,无法为你们贴上华丽的标签,但是歌声在,笑容在,黄头高原养育的你们在。这就足够
      最后的黄土高原,为了自己,为了未来,请留下
  •     作  者:房子
      出 版 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
      推  荐:★★★
      
      四个月三次陕北之行,还是未能真的在这片大地上到处走走看看,实是相当令人遗憾的。
      佳县的古城和白云山,也只是驾车而去,随车而回。宽大的三厢车行在古城的街道上,隔着车窗玻璃望出去,也就隔绝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总不免疏离和远观,难以真的去亲近。再次踏足不知要待到何年何月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陕北便给人以荒凉和空旷的遐想,就好像朋友中若有一个来自内蒙,便会充满好奇地睁大眼睛,问一句“你们真的住在蒙古包里呀?”实不知,现在即使那儿的当地人想要看一眼这古老的住所都是烦难的。
      也许是因为自古以来这里都免不了成为西北的要塞,时刻防备以抵御北方的匈奴和蒙古铁骑,诗人们一旦至此免不了感怀起来,就这样,越来越多诗篇在市井传唱开来;
      黄河的怒涛也在这里汹涌,于是一次次的洪水,给这个黄土地上不得不依凭着河水而生活、耕种的人们更为深重的灾难;
      至于古都西安,汇聚着各地的商贾,和显耀的高官,岂是平头百姓的容身之所,反倒是兵戎起时,受到更直接的打击。当年的安史之乱,长安周边米贵如珠,即便是在朝为官的杜甫尚无力在此间就留,值得一路投亲靠友地跑去了四川。农人们生长于斯,土地作为他们的根本,是怎么也无法如此洒脱,只好面朝黄土背朝天,殷殷期盼太平盛世下依旧艰难却稍显安稳的贫苦日子。
      
      “也许是不知道哪些神祗司哪些职,在龙王庙求雨,也同时求儿女。牙疼了,捂着腮帮子,跪在娘娘庙上请神消灾。说是迷信,可以一笑置之,但细细考究起来,却能发现他们都是许多自然力量面前无力抗争,才发出无可奈何的痛苦之声。”
      
      陕北的窑洞此刻依旧睁大着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汉子。
      不知为何我仅仅想到了这里的“汉子”,女子们不也同样在这里默默地劳作着?也许是这样的黄土和风沙,能让人立即联想到的便是粗迈的雄性。女子是水做成的,当属于江南。
      这当然是生长在吴越之地的人的一种自作多情,却也依旧免不了提她们惋惜。皮肤粗糙了,脸上免不了被风沙和炙热萃出许多暗沉和不加修饰。极目望去,实难以江南的标准找到一两个称得上是亮眼的,却在当地人眼里往往是“美得很”的。
      如今的窑洞里散落的尽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年轻的人都纷纷涌向了城市,涌向了楼房,于是一些路边零星的土窑已经长久不再有人居住,也许这里曾是一个怪癖的老者,希冀晚年的安静,于是离开村子不远独辟蹊径,捣鼓出这么一个家来,只是当他安静地走完了最后的一程之后,这窑洞便空了下来,小辈们长久居住在城市,十年、二十年,终于它们不记得去往老宅的道路,又是十年、二十年,他们的孩子长大了,这最后依稀的连续,也就此彻底消失了。
      而群居着的村落则稍好一些,老人们习惯了这里的风沙,习惯了在房前屋后载几处绿色来妆点,也习惯了左右的邻人,他们似乎是兀自地形成了一个群落,一种更长久的延续,即使老人不在了,这个群落依旧在,孩子们便可凭着邻人的指点重新找回这里,也许儿时的记忆会让他们在自己年老后重又回来。中国人是讲究叶落归根的,只要那根须已然延续着,也许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还会回来,依旧守着自己儿时的寒窑。
      陕北窑洞的窗户上总能看到贴满了各色的彩纸。乍看下是及其土俗的,再细观似乎也能品出几分美来,在黄土的基底里,显得分外亮眼。即使再简陋,他们也希望让人瞧见一幅多彩的图景,好像真的能将这些浓重的色彩剪贴进生命里去。这许是老人们的期望,不知道这样的“俗气”还能延续多久……
      
      现今,陕北一下子富了,不知是谁第一个在开挖土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地里都是黑亮亮的煤炭,于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于是,这里某些地方的消费水平竟堪比上海,在一个小餐馆里五六个人随随便便的几个菜便要四五百元,就连路边摊的价格也绝不比上海逊色多少。我不懂车,然而据同行者说,这里有许多车都身价不菲,在诸多一线城市都是并不常见的。
      据说某村村民参与村中的煤矿集资,投了五万,第二年便分得一百五十万的红利,这实在让大城市中苦做苦熬的灰领、蓝领、白领,乃至其他颜色的“领”们咋舌。
      奇怪的是,就在这样的一个由楼房所排列而成的小镇里,却找不到太多的娱乐。也许是北方的汉子从来不曾有过小资的情调,于是茶馆、咖啡馆更多的是供人打牌的场所,而电影院则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大家都有电视,要电影院做啥嘛”。也许只有陕北人会如此理所当然地给出这样的答案,反倒引得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有些不知所措,只好以朗笑应和。
      
      不必说,这里依旧是逼仄的,来自于长久以来的苦难。这样的“一夜暴富”,许是更令其觉出自身的空乏,富裕了的父辈们依旧将自己的孩子送去一个个大城市中求学,而开了眼界的他们,即使有诸多的牵挂和思念,却又大多不愿再回到那满是黄土的生长之地。
      陕北的人们在千百年的苦难中默默耕耘着,也许是天地见怜,为其赐予了财富,然而当先人们知道自己的子孙们纷纷以此作为离开这里的“盘缠”的时候,将作何想?或者,他们早也想要离开……
      
      我不知这其中有几分矫饰的掺杂,只希望作为城市人的那种优越感,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能够少一点,再少一点。又或者因为总也是隔着车窗玻璃的行进,使得我始终难以真的去好好体味这里松软的沙土罢。
      
      2011.09.29
      弗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