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鲁迅  页数:272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内容概要

一九二五年创作的《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书籍目录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的手记弟兄离婚

章节摘录

狂人日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眼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种文字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季羡林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编辑推荐

《伤逝》: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最后一套丛书中国文字的美丽经典鲁迅: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者小经典 大文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伤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很喜欢鲁迅,很喜欢伤逝,书真的不错
  •   我需要的是伤逝,为什么书本到手,里边的内容并不是只有《伤逝》?
    求解
  •   鲁迅的思想很深刻
  •   年少时读鲁迅,只觉得语言艰涩难懂,成年时再读鲁迅,终觉得其间道理艰深。一个立志“弃医从文”的大师,所医者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人。读完全书,最爱 故乡 一文,书中“闰土”,令人感慨万千。
  •   不愧是鲁迅大师写的书
  •   质量没得说!鲁迅的文章值得看!受益匪浅
  •   如标题吧。装帧极好,内容自然不消说了。到手后翻了一下,里面无破损无缺页,纸张质量算是不错的,价格也便宜,买得值!
  •   虽然没有塑料外包,但封面看上去还算新。
    内容应该很充实。
  •   不错,准备开始看了
  •   不过这是本小说集
  •   听着书名就伤感
  •   老师推荐看的,看了还不错,建议看一下,对小升初很有用
  •   爱死这本书了,不仅内容全面,而且书的设计都很棒耶,拿到手上的第一感觉就是想看完它。
  •   这本书 很正额! 包装挺好 纸张也好 字体挺大 看起来很舒服 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看!
  •   伤逝不得不让人伤逝,对爱情,对人生,对现实,有时候真的会很无奈。
  •   其实只想看《伤逝》的,不想,买了个全集。。。
  •   鲁迅先生的多篇经典之作的集锦,特别是一些之前不太出名的几篇短篇小说更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一些看过无数遍的文章占据书中过多篇幅可谓瑕疵。总体上是一部好的藏书。
  •   也许是时代背景不同,不能深切了解文章内容。毕竟是大师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
  •   没时间看总是静不下心,有空一定把他读了
  •   老师推荐的书,名家就是名家,很值得看!
  •   书不错 就是物流太慢了 等了好长时间才收到书
  •   不痛不痒 我无法欣赏 没能坚持看完 看了几篇 大概是受现代文化毒害太久了
  •   我在前几天购买了此书,书是别人代收的,拿回家一看,书的质量太次了,只在一页上就发现了好几个错别字,装订页码居然还长短不一,有四页比其他页短了2厘米左右,这是什么精装版啊,简直就是一个盗版啊!这是我第一次从卓越网上购书,真是太遗憾了!!!
  •   有塑料套着,但是封面很脏。像旧书
  •   对商品还比较满意 速度很快
  •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换换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页117)
      
       当我看到这句话(页117)的时候,我在想子君的勇气是否只是来自于她对涓生所向其灌输的男女平等、自由、打破封建专制等观念(页114)粗浅无知的了解因而笃定的坚定信仰呢?正所谓无知者无畏;还是也有这样的根源:女性在作为被忽视的社会角色,相对男性她们的潜意识里更少地受到了社会所灌输的那种的男女尊卑、礼制等观念的渗透,或者说她们并非这套体制的创造者和受益者,使得她们当有机会摒弃这套体制的时候,她们会做出比男性更为彻底更为果断的举动,正如,我要评注的这段话中子君表现的镇定坦然,而所谓的启蒙者涓生却显得虚伪瑟缩,如同鼠辈。(页117)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一句话的前一句大家都是烂熟于胸,但是我觉得后一句更有价值。男性在经历了母系氏族之后,一直掌握了对政府、国家、军队、文化、思想、法律、宗教等等社会各个方面的控制权,几乎所有的有关制度都是男性所创制的,所以历史这个英文单词才是“history”(his story),男性总是沉浸于创造了历史、控制了世界的自我陶醉之中,可是在我看来我们男性自以为自己创造了制度控制了世界,实际上我们自己也被自己所创造的制度所控制。我们所创造的制度,比如说政府,我们所希望的是它能代表我们的权益,替我们办事,但是纵观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是行政权在无限的扩张,政客和其背后的支持者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都远远在其他人之上。如果说资源和财富的集中是由于正当公平的方式,我们就应当支持,因为这样的意识能增强我们社会的竞争意识,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但是恰恰相反,这样的集中大部分不是基于此,而是因为某些群体掌握了政府的权力,进而更易以合法或者非合法(因为法律也被这制度控制)的方式似滚雪球般的堆积聚集。而制度并非全由人控制,那怕政治权利的最高掌权者们,照样会在各种争斗中跌足下马,更何况我们地位渺小的一介平民呢?但是即使我们知道这样的体制缺乏安全感,缺乏使社会前进的动力,男性还是不愿努力从根本去探索去改变,甚至内心都不去真正相信这些,而是在原有的危墙上粉刷油漆,让它看起来明亮美丽。文中的涓生就是这样,虽然高谈平等(页115),子君要求平摊房租却刺痛了他的神经(页117)。而女性则不同,她们有着和男性不同的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思维模式在历史上一直被压制、被忽视,没有被付诸实践,我想这里面肯定蕴涵有能拯救这个世界的希望。
       也许你会认为,前面我所说的都是我一厢情愿的胡言乱语,没有佐证,鲁迅先生当时不可能有这么激进的女性主义的思想。的确,我也不认为鲁迅先生的本意是如同我所谈到的让女性视角拯救世界,但是我想先生至少是看到了我们传统制度的腐朽(页115,借子君之口控诉“胞叔和父亲”),同时也感受到西方的启蒙思想也并非一剂良药,可以马上药到病除,反倒是服用不当让这个民族的人民受难更深(P131,子君之死和老师的解读)。于是先生试图寻找一条能够突破原有界限的道路,当作为男性的鲁迅看到所以这些制度、思想都没办法挽救当时的中国,当穷尽所有男性的目光都看不到这个国家出路的时候,试图从女性眼光中探寻光明就显得较为顺理成章了。而且看看先生为我们的女主角起的名字“子君”(页113),倒过来就是君子,难道这是一个随意而取的名?把它解释成鲁迅先生骐骥天下的女性站起来像君子一样承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不是更具意义么,既然阿Q的名字有着那么多的斟酌,子君又怎么会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符号?
       而文中的涓生不过是一个彻底的陪衬,虽然他占尽了绝大篇幅,但是这些都是先生在极力勾画一个卑鄙无耻的所谓的改革启蒙意识的男性角色(页129、页130),总是空谈平等、自由(页114),心底却无法接受新制度(页117),亦不能解决不了社会实际的矛盾。但是我反感许多左派将这一现象解读为启蒙的悖论,因为涓生并非所有启蒙者的代表,只不过是伪启蒙者罢了。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想法,佐证不足,相对于传统的解读毫无说服力,但是还是写出来了,权当为自己提供一个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而已。
  •      鲁迅的文章大多应时代而作,主题总源于自己对社会的思考所得,我认为他写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是批判不完善的思想革命。思想作用在人身上的效果是行为,涓生的行为若从旁人眼光看来则仅仅是历史上众多负心汉之典型,重点是他的心理活动揭示其自认在思想道德上占据高位,即使做出自私的辜负行为仍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彼时《傀儡之家》风靡,娜拉鼓动了一批妇女走出家庭,这个故事想说的是,这些人当中更多为效仿和自以为解脱的人,缺乏清醒思考及深刻认识,并且思想革命对社会的改变很小,社会环境仍不允许“娜拉”在中国的大量涌现,因此导致了她们最终的受害。
      
       五四作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提取的西方启蒙思想实质上很片面,涓生就是一个追求所谓“自然权力”“天赋人权”而夸大自身感受的莽撞青年。历史课上讲道: 人之于丛林兽界,有所谓自然权力;人之于文明社会,还要讲社会权力。 真实成为自私的辩解,混淆二者,忽略了人在社会庇护下所拥有的自由得以实现的保障,在这里表现为牺牲子君的自由获取自身的自由。由此,对五四的反思应是仍不到位而非过激。
      
  •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正是先生与其第二任妻子许广平相识相恋之后。我有理由猜想,子君的原型就是许广平,而涓生的原型是许广平的初恋李小辉。唯一不同的是,年轻有才华的许广平走了出来,而子君以及更多的五四青年在追求婚姻自由后,对自由后的前路却依然迷惘。
      
      《伤逝》,伤心逝去的不仅仅为死去的子君,也为忘却翅子扇动的涓生自己。在我眼里,“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的涓生,是一个无法真正拜托旧思想的战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刘和珍是真的战士。也让我想起巴金先生写的《做一个战士》,“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而“热烈而纯真”的子君是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的那批受“官太太”传染的仅仅单纯地追求婚姻自由却没有独立思想不宽容大度经不起奚落挫折的女性代表。
       寂静和空虚,在寻找自我的路途和阶段中,始终存在。涓生的才华,吸引着热烈纯真的子君。子君的出现给了涓生期待,也暂时逃出了寂静和空虚。“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一个寂静,空虚希望有人倾听的知识青年终于找到一个好的听众,稚气的好奇的。子君因为爱,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时候,涓生以为自己找到了红颜知己。一场看似自由地高尚地爱情由此产生了,但正是悲剧的开始。
      男女结合的前后区别在于:一个人生活变成两个人生活。男人是从未得到到得到,女人是从无家到有家。从子君爱动物,和小官太太暗斗,涓生失业后子君的怯弱,再到生活所迫杀鸡埋狗,他们曾经以为的了解“却真的隔膜”了。隔膜的出现后,涓生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可惜,子君的见识领悟不到这点。林语堂先生的《悠闲生活的崇尚》写得好:“他须有丰富的心灵,有简朴生活的爱好,对于生财之道不大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悠闲的生活。”显然,子君是没有简朴生活的爱好,一切只是因为纯真的爱。纯真幼稚的子君当初决然脱离家庭专制,无爱之后,只能在严威和冷眼下走人生的路。最后,子君成了“死于无爱的人们”的代表。而曾经骄傲的涓生,失业后请托和书信无音讯,经受熟人总编辑“世交”嘴脸,到听得子君的死讯,涓生已经忘却翅子的扇动了。文中写到:“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这就是社会斗争的代价。
      子君的死,让涓生心灰意冷。真实,让涓生退却了。
      到而今的年代,子君也只会是一个悲剧。忘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都会是一个悲剧。大多数的涓生会妥协会退却,正如过去一样,但总有人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前路很困很难…
      
  •       《伤逝》 的副题为“涓生的手记” ,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这篇以青年人的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中,由始至终都是涓生在以第一人称的“我”来叙述,而作为女主人公的子君,始终一言不发,处于失语状态。
        字里行间, 处处都是表现着子君的挣扎与孤独,这样的挣扎与孤独因为暗藏在文章深处, 仿佛一束始终追随在身后的哀怨的灯光, 隐隐刺痛读者的内心深处,当然,这是在涓生掌控的话语权中带给我们的,原本当他以第二身份----文本内角色出现时, 他与子君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然而子君依然处于失声或边缘地位。 我们发现是涓生的叙述将她完全裹挟了, 不给她说话的机会。子君的话语权被涓生夺去,没有言说的空间。
        这样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涓生夺取子君说话的机会?他能够完全代替子君说话发表心中的感想吗?如果是那样的话, 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口角以至于最后分手子君自杀呢?作者这样设置涓生在小说中的位置而采取第一人称, 应当是用心良苦的。
        在当时,男子不仅是自由恋爱与结婚的实践和倡导者, 当自由恋爱结婚后夫妻间出了问题, 男人还是占有社会话语优势的,他们有资格也有权利对此种结果进行种种解释。 在这一方面, 女人显然处于被动局面。
        子君话语的“被表达”,也是另一种立体地呈现——涓生自以为温柔的话语暴力。换句话说, 虽然子君勇敢地脱离了旧式家庭, 并且自以为找到了真爱, 勇敢地与所爱结合, 但是她始终没有摆脱男权的控制,只不过从父权转移到了夫权而已。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子君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被引用,而涓生引用子君这样的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里, 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子君的勇敢,但另一方面涓生选择这样的话语也是有一层深意的,那就是一切都是子君的选择,子君的离家甚至死亡都不是由他促成的,而责任正在她自己。 而接下来小说的叙述更印证这种结论:他们两人结婚以后,她随即又跌入“丈夫的附庸” 的怪圈之中,沉湎于日常琐事中, 她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 她把爱自己的丈夫, 搞好家庭内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简言之, 她完全丧失了自己, 而把重心转移到了涓生身上。
       “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子君讲话的声音“在我听去只是浮浮的”。 以上这些,我们分明又体验到了一个正在起变化的子君,她已经没有出走时的勇敢和坚定,已经失去了自己理想的追求,没有了婚前的浪漫,开始流于日常化,流于庸俗化。
        而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涓生呢?
        他不仅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 还有来自子君的感情压力。在我看来,这双重的压力对涓生来说确实是一种负担,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负担作为一个男人来说, 完全没有理由推脱。但他并不甘心于这样的状态,也不愿意面对这样双重的重担。他“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在阅读室的日子里,他思考出了“特别的人生的要义”,那就是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在这样的压迫下,虽然叙述者涓生并未作出明确的表态,但事实告诉我们,他选择了“放弃”—— 为了让子君不与自己受苦,为了让子君活下去,他选择了与子君分手,让子君再次回到了她父亲的家门。
        从“手记”中,我们知道子君的生命以悲剧结局,这原因或在子君个人,或在社会,但与涓生无关。 在涓生的忏悔中, 他悄悄的将责任卸载,卸载给了社会,也卸载给了“失语”的子君——在大胆走出父亲家门之后却又缩回了传统,成了一个传统女性,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读者对事件的了解和对人物的分析,资料来源处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部小说副题所告诉我们的———“涓生的手记”。 而实际上,子君矛盾的“存在”又“失语”的状态,使她无法站出来为自己申辩,可以说她被强迫地承担了这次失败爱情的责任。因为以涓生的视角来审视涓生本人的言行,本来就是缺乏客观和公正的。而另一方面,涓生即使有悔恨和罪过的意思,也因为潜意识里试图证明子君死的社会和自身原因有关,而不自觉的摆脱自己应负的责任。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子君的完全依附直接导致他们婚姻出现了裂痕, 加以经济的压迫, 涓生和子君这对初步觉醒起来的爱情,从轰轰烈烈充满生机的开始, 走向了凄凄惨惨的悲剧结局。 虽然《伤逝》字里行间透露出痛惜女性在当时社会的悲剧命运,但就文章中使用的男性主控话语和男主人公拥有的地位掌控来看, 这其实是一种 “男权社会和封建世俗的社会状态的表征” ,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想要为 “出走的娜拉” 找到出路是绝不可能的, 而这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涓生的自白下喊出的 ‘绝望的反抗’ ” 。
         当鲁迅深切的明白了在男性话语掌控的社会中女性是无法逃脱既定的悲剧命运的,就以男主人公的男性绝对话语的忏悔来颠覆男性中心的社会现实。
      
        但直至今日, 诸多女性依旧是“失语者”的身份,男性话语权主导的社会中,即使倡导女性的独立,却无法摆脱心中传统的男性中心地位观念。在有意无意中,仍旧表现出了对女性独立排斥的一面。
        因此,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还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不要屈从于心灵依附的惯性。 对于女性来说, 爱情不再等同于寻找归宿与依附, 自己才是自己的归宿。 不能“只是为了爱, 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的意义全盘疏忽了” 没有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 女性摆脱不了对男性精神上的依附,永远走不出男性强权的怪圈。
  •     这是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就直接拉过来用上了,可能会有些浅薄,但皆自心间。
      读前并未查阅任何相关资料,仅是凭着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草草落笔(因为希望能真正写出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想法,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翻书)。看到激动时、偶有共鸣时就留点东西下来,看完后,思绪还有些混乱,再看看自己写的各色纸片,真是不知该如何梳理下笔。就随便吧,心诚则然。
       初看开头,满是涓生对过往的回忆,似乎画面就在眼前,却全是灰白的,疼痛的,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带了情,于是我提笔写了个“眷恋”。阅至尾,我却匆忙翻找纸片,将它改成了“怀念”。这故事好像就是这样的,爱也好像就是这样的,从恋变成了念,再后来,就什么也不剩了罢。
       涓生对子君的感情,对子君逐渐加深的期待,欣赏和好奇,就像溪流般,顺着地势自然的汇流着——接着就是那慌张的,却特别打动人的示爱。“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我想,这时候我们不必去深究涓生对子君的爱是因何而生,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也好,是因为她的独立进步也好,至少,这爱里满含真挚,而这“留遗”(之所以深刻)也合该是因为真挚罢。
       可爱就算得了,也并不代表能完满一生。得了它,也就得了责任,得了负担,得了考验。
       先是误解,或者该说是互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忍受和苦痛都是为了对方,可对方似是不懂,更似是不信。以至于这样互相折磨,互拿“无私”辩自私。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这日子在涓生想来该是多么乏味索然呵!
       同样的,“放走阿随”对子君来说也是一根导火索,让子君心内的不奈,躁郁和不安都浮了上来。这我是很能理解的,但也说不出个如何,只是觉得日子过到了这个份上,心里就该是有这些情绪的。
       在旁观者看来:
       涓生所认为的,“我”为她甘居一隅偏居,断了外面的关联,忍受这乏苦的生活;
       子君所表现的,“我”为他维系生计,操持琐碎,不复少女的单纯浪漫。
       ——都是付出
       他们作为“当局者”,却觉对方的付出理所当然,自己的付出伟大慈悲。这好像,也是爱情、也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然后就是疏远。涓生在图书馆觅得净地,反思和逃避。渐渐地,视家为猛兽之口,避之犹恐不及。反观子君似乎也有感爱走到了尽头,忧疑,强颜欢笑。
       爱了,却不会经营,被现实俗世和琐事流言击垮,任时光耗损消磨了这宝贵的爱。该说是这爱情太不堪一击,还是现实来势汹汹呢?
       未到时,都是镜花水月,隔纱望景,自是美矣;
       待得时,却觉了无生趣,勉强敷衍,日渐萎矣。
       我想,这本就是爱情最为真实的样子吧,更枉论冲动的爱对上盲目的爱,难以维系,举步维艰自是不必再言。虽未曾经历,却不知怎地,很能体会这些滋味。想着,合该是这样的吧,到最后大抵都是这样的。不同的是,有的激流勇进,受住了、守住了,得到了比爱情更为可靠忠诚的亲情;有的,拾得的便是淡若清水的爱,细水长流;有的,忍不了,最后分道扬镳,把一切都忘在过去,用遗忘和说谎做自己的前导,向新的生路前去,抛却爱情,一如涓生。
       这篇读后感写得可以说是有些浅薄,因为我觉得我尚未能全然认识体悟这篇文章的深意,以其把“透过现象看本质”弄巧成拙,倒不妨就在表面看看,就单纯地琢磨这个故事,也不失为一种视角和方法。
  •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里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情感,对女性地位,对人性的一些看法。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涓生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分析涓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
       罗兰巴尔特先生在他的《恋人絮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眼泪,只不过是用来证明曾经的悲伤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的,当一切结束之后,最后只能用眼泪来洗刷自己曾经的一切,经过眼泪洗刷之后,曾经的爱恨都成了过往,彼此之间已不会有任何联系,过去发生过的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就会给人一种相当的迷茫感,也就是幻觉。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到最后结束了,子君死掉了,涓生带着悔恨,是一个爱情悲剧。
       第一段:“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在这里涓生其实就点出了自己写这段内心独白的目的——为自己。他写着篇心理独白只不过是为了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而已,至于他说要为子君,这个口号只不过是为了遮掩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而已。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僻静里的破屋是这样的寂静和空虚。时间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了着寂静和空虚”在这里涓生讲自己和子君的情事讲出,他爱子君,但是他和子君在一起,只是逃出这空虚和寂寞而已。这里实质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因寂寞和空虚而起的恋爱不仅仅初衷不美,而且结局多悲凉。
      物是人非,会馆里的一切还在,而子君却离开了,“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在这里,涓生又谈到了那几个字——“寂静和空虚”,我想不明白,没了子君,他就这点出息吗?没了子君,他所拥有的就只有寂寞和空虚,难道子君就仅仅是他寂寞和空虚的消遣吗?
      在涓生和子君交往半年后,涓生其实就试探过子君。在他们交际半年之后,子君谈起了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子君默想了一会儿说出了一句话:“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而且子君说这句话的时候说得很坚决和果敢。那时候涓生已经说尽了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身世,很少隐瞒。涓生听到子君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有着说不出的狂喜。其实涓生一开始内心就是很矛盾的。他其实早就喜欢上了子君,“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他当时很迫切得到子君,因此当他听到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时候,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狂喜”。他说出自己的身世等等可能是在试探子君,或者他告诉子君他的意见,他的身世,他的缺点,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理性,他可能不想跟子君在一起,他想在自己向子君求婚的时候,让子君拒绝他,这样他的心理可能会好受一点,因为毕竟是子君拒绝他的,这样他可能会为自己找到一个解脱的理由,“反正不是我的错,是子君拒绝我的。”他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挣扎着。
      涓生回忆起自己像子君求婚的时候,他说他记不起自己说的话了,他只是记得“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竟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样一点永远遗留,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他所记得的只是他为子君含着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仿佛是受到了耻辱一般,他回忆这些,仅仅是在怜惜自己,而且当时他求婚的时候,是“一条腿跪了下去”,在跪的时候还“含着泪”,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涓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他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只能忆起那些让他感到受辱的事。这不能不说涓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对比涓生,子君就很不同了,子君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女子,当涓生向子君求婚的时候,涓生知道子君允许他了,“她的脸色变成青白,后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显然,这是一个未经历过情事的少女的表情。她接受了涓生,但是心中也有一丝疑惑,她不知道涓生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子君是什么都记得的: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涓生的举动,子君还记得。”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是多么地在乎。而涓生却自己不曾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涓生是不是把自己对子君的求婚行动仅仅是看做逢场作戏而已。所以他不记得了。
      涓生没有给子君饱满的爱,他不能给子君幸福,这使得子君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子君只能从回忆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子君是可怜的,她爱上了一个不值得她爱的男人——涓生,而这个男人在没有给她幸福的同时,他不仅仅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她回忆起过去甜蜜的时候反而觉得可笑与可鄙。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笑的。这只能是这个男人的悲哀,从这时,子君就对涓生有些失望了。
      子君为涓生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她为了涓生背弃了自己的家族,“到了后来两人相对的时候,他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徐国以前为了了解而现在看起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已经产生了厌弃情绪了。”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钟摆,只能在空虚和痛苦中度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空虚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痛苦吧。”
      在得到了子君之后,涓生开始厌烦了。
      在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子君养了小油鸡和阿随,结果和官太太发生了矛盾,“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子君养小油鸡和阿随只是为了这个家,而她在外面受了气子君装作勉强的笑容只是想给涓生减轻一些心理负担,让他看到自己的快乐,子君的这种忍受,其实是一种无私的爱。我不清楚涓生会感到不乐,我不也不知道涓生到底想要子君做什么,一个人当看到所爱的人为自己深受痛苦应该感到感动,并且会感到自责,自责自己不能给她一个好的环境,没有给她更多的幸福才对,而涓生呢?他就知道自己发火。还感到不快,这样的人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到了后来,家里面生计成了问题,涓生就把阿随扔到外面去了。(其实涓生还想把阿随卖掉,只是碍于面子),“我终于从她的言行中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性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因为虽然骄傲,向来不与世交往,迁居过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是为了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是如此,但子君的识见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这一点也想不到”——————涓生现在已经把责任推到子君身上了,认为子君是他前进的阻碍了,他忍受生活的苦难,大半是为了她,没了她,涓生就可以远走高飞,生路宽广的很。这里涓生已经难以忍受子君了,当个体生命受到压迫的时候,涓生选择了自保。这也是后来涓生要告诉子君不爱他了的原因。
      到了后来,涓生到了阅书室去看书去了。“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之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的要义忽略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其实,在这里涓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抛弃子君寻找借口,当涓生把抛弃子君的借口找得比较充分的时候,涓生的内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时候,他就会抛弃子君,并且是毫不留恋地抛弃她。
      “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可是的,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他把子君看做了负担,自己前行的负担,认为自己跟子君在一起会导致一同灭亡,因此在子君问他话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了,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明明是自己不想要子君,把子君看做是负担,还冠冕堂皇地说对于子君是好事,还说子君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这就是涓生的伪装。
      在自己的小品文在《自由之友》上面发表之后,他才想起子君,“生活的路还有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涓生他知道,没有他子君会怎么样?只有死。但是涓生还是抛弃了子君。
      官太太把涓生叫出去告诉涓生子君已经被她父亲接走了,他的想法是:“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涓生拥有子君的时候,他没有好好珍惜,并且他连守护她的能力都没有,在他失去子君的时候,他只能脑后受了一击,无言站着,其实这里就看出了涓生对子君的一种占有欲,哪怕是自己不爱她,他就是要占有她,不要别人所占有,所以在子君被父亲接走之后,他有一种心存不甘的心理,故“如脑后受了一击”。
      子君只想告诉涓生,她走了,仅此而已。可以想象,涓生把子君伤害成了什么样子,子君对这段感情已经绝望了,她对涓生已经没有什么想说的了。她把家里的生活材料郑重地留给涓生一人,在不言中教涓生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们再来看看涓生是怎么想的:“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舒了一口气。”我真为子君感到不值,她爱上的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啊。并且她竟然因此丧失了性命,
       自始自终,涓生都没有给子君一个名分,从某种角度来说,子君只是涓生的一个附属品,一个玩偶而已。当涓生的生活条件较为宽裕的时候,他就会子君一起生活在一起,而他的个体生命受到压迫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子君,并且为抛弃子君找各种借口,以寻求自己的心安。
       到了最后,“我愿意真又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他寻觅子君是因为他的悔恨,他向子君忏悔仅仅是为了使自己心安而已,仅此而已,说得通俗一点,还是为了他自己。
       到了最后“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读到这里大家就更应该看清涓生的嘴脸了。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涓生那样的人,是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如果上帝真要惩罚那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和一个同他一样自私的人在一起。
      
  •     大学的时候看的,没有浪漫的爱情,有着生活对爱情的消磨。
      冷峻的笔下,真实的世界。
      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爱才有所附丽。
      爱到最初,很多风花雪月,海誓山盟,但是能跟你走到最后的,是一个可以跟你相濡以沫,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
  •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不过,它不只是歌颂了男女青年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还深刻的描写了知识分子心灵的历程。因此,《伤逝》成为鲁迅的启蒙主义小说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他们受到“五四”新潮的影响,为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曾经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的叛逆者。但是,家庭的建立,反而成了他们不幸的开端。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使他们的爱情很快就失去了光彩,终于以悲剧而告终。   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倾盆大雨。就这一点来看,《伤逝》也可以说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诗。细细品味,我们可以感到,鲁迅不仅是以“理”启迪了读者,同时也以“情”感动了读者。人们终于从这情理交融的娓娓叙说中,获得了宝贵的思想认识和为之动容的艺术享受。
  •   这篇文章中大量引用原文,已经影响了文章感情的表达,感觉你的观点不太多,只有一言半语的评论。
    虽然我也不看好涓生,但是感觉你有些极端。
  •   要分析涓生的情感,当然要从涓生的话语中来分析啊。这倒是一个问题了。不然你想怎么分析他的情感?
  •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私和嗜血的一面,今天我批判涓生,只不过是把涓生内心最阴暗和丑陋的一面给揭发出来,仅此而已。
  •   他也自有其值得同情之处
  •   恩,说的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