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黎东方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前言

讲三国说民国的史学大家(代序)  唐德刚黎东方教授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了。黎教授抗战中期曾在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授过课。笔者本人当年就是他班上的学生。我们中大旅美校友会正在磋商有所表示之时,便收到洛城方面治丧委员会电话,要笔者附骥为治丧委员,并嘱撰一副“挽联”。那时我们的反应是,黎教授是位现代学人,哪还需要什么古董挽联呢?但是稍后我们还是写了一副,如下:研百家,成一家,轻轻松松,便为巨帙,黉宇同尊弥勒佛。讲三国,说民国,嘻嘻哈哈,不拘小节,全侨永忆地行仙。有的朋友看到了,就认为“嘻嘻哈哈”,有欠严肃,怎能写入挽联呢?但是深知黎老师的人就同意这四个字,对其他前辈逝者,可能是有欠严肃,但是追念黎老师却是最适当不过的了。黎老师是一位终生乐观,嘻嘻哈哈,潇洒不羁,甚至是玩世不恭的名士。以他的教育背景和人际关系来说,他都应该是中国政教两界的人上人。可是事实上他却坎坷一生,有时甚至衣食堪虞,死后更是两袖清风。早在他的青年期,由于时代关系,他从国共合作时的热血爱国青年,到国共分裂后的孙文主义者。后来在国民党政权之中,红透了半边天的大佬们,许多都是他的好友和晚辈。而黎东方却斯人独憔悴,始终与权力和富贵无关。黎老师一生在任何遭遇之下,任何逆境之中,都从未垂头丧气,或愁容满面的悲哀过。他生前对人对己,永远是一位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他今天走了,不论是下去九泉,或上入九天,在那个超自然的世界里,他显然地还是一尊笑口大开的弥勒佛呢。你把他说成哭哭啼啼,把生死看得太严重的迂夫子,就不是黎东方了。他九泉有知,也要显圣抗议的。果不其然,在黎老师的幽灵感召之下,据媒体报导,洛杉矶那个追悼会里,毫无悲哀气氛,甚至开的喜气洋洋呢。这才是追悼黎老师应有的气氛嘛。他如回天有术,重返红尘,或许他也要加入吊者行列,嘻嘻哈哈,说几个轻松自嘲的笑话呢?东方学的历史位置黎东方先生是个绝顶聪明的才子,幼读南洋大学(今交大)附中(后称南洋模范中学)便是个颇为突出的小灵精,后来闹革命被开除学籍,他竟能以同等学力,逾格考入清华。清华当年是好考的?清华毕业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获保送留欧,与他同去的是后来也做了我的老师的张贵永(字致远)先生。张进柏林大学;黎则进巴黎大学。在那个时代,美国学术还在力争上游,美国世家子(像费正清)都还要去欧洲留学呢。中国的留欧学生像陈寅恪、朱家骅、傅斯年等人,对留美学生,还怀有优越感呢。但是他们也和留美学生一样,多半未能完成其博士学位,可是张贵永、黎东方却是毕业于两所拔尖大学中的、货真价实的博士,他二人都因学龄甚早,两个都长个娃娃脸,看来不像一般想象中头上无发、腮下多须的老博士。因此,曾惹起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人曾说他是个黑牌博士;对功名也颇为看重的黎老师,一生都为此诬蔑而愤愤不平。可是张、黎二人在个性和治学方面,却是两个极端,张是位谦谦君子,求深,求专,不务虚名,黎则是个才子,中西文史,无不涉猎,笔端常带感情(他是梁启超的及门弟子),口若悬河,上下古今,几乎无一而非所长也。战时在中大兼课,黎氏开的便是“先秦史”,顾颉刚老师所授的则是“商周史”,两课几乎同时。我曾兼选之以为比较也。论精论专,黎固不能与顾相比,因为上古史是顾的专业,名闻全球;而上古史却是黎老师的三国演义,自然相形见绌。但是一个票友,能和梅兰芳,对台同唱,亦颇足自豪矣。杂家也是家,东方朔也不朽战后我留学哥大,黎老师其时正在纽约的太平洋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海外重逢真不胜欢乐。那时我们还是青年,黎老师四十许人,学生甚多,中国式的程门立雪不再有了。黎老师也就变成我们的小鬼大王了。跟我们那些小鬼在一起,不用说他还是我们之间学问最大、经验最丰、故事最多的前辈老师。在沙坪坝学中国上古史,他是我的老师;虽然和顾老师不是一个阶层,但是黎老师的汉学底子深厚,对训诂、辞章和音韵,还是有其基本训练的,至少还不会说外行话,不像他的受欧美汉学训练的华裔后辈,他们往往对应有的汉学基本功毫无所知,而不知其不知之可悲也。我那时在哥大正在补修欧美史,和国际关系史一类的课。黎老师则在美国大学本科里教一些类似的课程。我们虽不同校,在学习等级上,黎老师仍然是我的老师;虽然我有时也觉得黎老师,也应该和我同课,到哥大班上旁听旁听才好;但是我对他的感觉还是和当年沙坪坝上一样,搞上古史,他搞不过顾颉刚,但是也有他一定的地位。现在在美国搞欧美史、现代史、外交史、国际关系史,他算不得是专家之列,他也有他一定的成就。前一天晚上,浏览了几本书,第二天早晨上课,他就能口角春风,说得头头是道,原原本本;这是黎老师最大的长处;但也是他治学,和搞党从政最大的短处。他是以天才,以兴趣来一套天马行空,不愿自设樊笼作茧自缚来白首穷经,或钻其牛角。但是他在现代史学里各个角落,都有他极为可观的“高等常识”(这是早年中共史专家萧作梁对胡适的评语),为自视甚高,而其实欠通的后辈博士们,所万难望其项背的。像黎公这样的学者,在我国古代便叫做“通人”;叫做“杂家”。杂家自有其不朽的地位的。杜甫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种尔曹太多了,他们也就帮忙突出了黎老师在学术上一定的地位。黎老师不是一位对功名富贵、妻财子禄都毫无兴趣的伯夷、叔齐,其实伯夷、叔齐也只是司马迁指桑骂槐的成品。黎老师对功名富贵,也还是相当地热衷的;只是他那不可救药的玩世不恭的本性,害苦了他。因为入朝为官,要戴纱帽画脸谱,装模作样的来遵守“官箴”,入太学当博士,领博士弟子,也要鞠躬如也,恂恂如也,侃侃如也。黎东方野性难驯,虽有心学习,却无此天资,所以他就学阀官僚两无缘了。对黎老师来说,当学阀,作官僚,他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生就了一副玩世不恭的天性。改邪不能归正也。呜呼哀哉。在他把原名的黎智廉改名为黎东方时,他说,他的原意是东方黎明,而不是汉代的滑稽大师的东方朔;不幸的是,他把名字改糟了,结果却做了一辈的现代东方朔。朋友,做东方朔何伤哉?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出了四百余人,您数数看,知道几位?但是中国历史上就只有这么一位声名赫赫的东方朔。我的老师黎东方,就是一位现代中国里具体而微的东方朔。作个现代东方朔,亦足垂不朽矣。与黎老师同时被捕的趣事记得当黎老师和我在纽约重逢时,那时我是个半工半读的博士生。一位好友郭广林,为黎公的河南同乡后辈,曾买了一部破车,不时开我们师生于纽约通衢大道之上,风驰电掣,亦颇自得其乐。一次为着牌照逾期的小事,在熙熙攘攘的长街之上,被警车拦下。那是一九四九年啊,中国留学生有车者绝少。一时看到警车两部光芒四射,围拢而来,我三人都被弄得十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因坐在后座,车门失修,下车困难,一时未动,黎教授则坐于前座,他一时慌张,乃夺门而逃,未出数步,便被两个足有二百磅重的肥大警察,追向前去,抓着衣领,把瘦小的黎教授像捉小鸡一般捉了回来,塞入前座。接着郭君也被警察拉入警车。这时大街之上,观者如堵,途为之塞。另一警察乃驾驶我车,浩浩荡荡,把我们师徒三人,捉将官里去。在一个警长的高座之前,我三人被排列整齐,首要举手宣誓,只说实话,不言谎语。继则要我三人,分别陈述,是犯罪,或是有冤要申。我记得在此简短审讯中,黎教授发言最多。他说他是位教授,这两位毛头,只是他的两个“相识”,并无深交,云云。所幸我辈犯法不大,乃被判无罪开释。警长怕我们在返家途中再遭误捕,乃温语叮咛,设再有警车拦截,应告以“已在第23 Precinct审结免究”矣。我三人乃鞠躬,道谢而出。还至车上,黎教授还不失幽默地说,“哎,此地还是个监牢呢。想不到我们三人倒在纽约大牢中,做了难友。”那次我们三人都还不认识Precinct这个英文单字,把它当成Prison误读了。思之可笑。其后长逾半个世纪,黎老师和我们几位老学生,总是断断续续的没有失去联络。偶尔在一起时,听他高谈阔论,嘻嘻哈哈,数十年如一日。老师不是个腾云驾雾的佛祖真神,却是和我们在一起,潇潇洒洒、看山玩水的地行的游仙。今日他忽然撒手而去,对一些数十年来,都追随他嘻嘻哈哈的无数小鬼们,真若有所失;若有所失。只希望老师此去,不管是上在九霄,或下在九泉,仍然是嘻嘻哈哈的一尊,永垂不朽,笑口常开的弥勒老佛也。阿门。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日深夜奉刘社长绍唐兄电嘱匆草

内容概要

上世纪四十年代,黎东方在陪都重庆开坛“卖票讲史”,场场爆满,轰动一时。林语堂表示,要将“幽默大师”的名号转送给黎东方。胡适先生读过黎东方的书后,赞赏有加,力劝他把中国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最终黎东方不负众望,以《黎东方讲史》系列,成就了中国讲史第一人的美名。

作者简介

黎东方(1907-1998),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人,原名智廉。曾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又曾师从法国史学权威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中山、东北、复旦等大学。
  黎东方先生是“细说体”历史著作的首创者,他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轻松的语言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史。著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曾戏言要将自己的头衔让给黎东方。胡适在读过黎东方的书后,也赞赏有加,劝其把中国历朝历代都“细说”一遍。于是黎东方从先秦时代开始,陆续写出《细说先秦》、《细说三国》等书,一直写到《细说民国创立》,合称《黎东方讲史》,其作品可谓通俗性与学术性俱佳。

书籍目录

细说孔子 第一章 孔子以前 第二章 春秋时代 第三章 鲁国 第四章 孔子的幼年 第五章 中年 第六章 晚年 第七章 孔子关于为人的学说 第八章 孔子关于为学的学说 第九章 孔子关于为政的学说 第十章 孔子以后 附录一 孔子的弟子 附录二 孟子 附录三 荀子 附录四 孔子年表孔子传略 第一章 早年 第二章 一座私立学校 第三章 鲁国的政治 第四章 痛心的经验 第五章 有目的之漫游 第六章 晚年 第七章 直接弟子  第八章 间接弟子黎东方历史散论 我对历史的看法 中国历史的大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民主传统 中国文化之历史的分析

章节摘录

插图:孔子传略第五章 有目的之漫游孔子滞留国外,直至公元前484年的最后三个月。在那十四个年头之中,他访问了若干国,其中有几国的封建诸侯对他待以宾客之礼。不幸这些国君没有人真正听从他的意见,或接受他的关于道德学与政治学的理论。他所遇到第一个国君是齐国的景公。齐景公问他:“如何治国?”他给齐景公以简单的回答:“国君要做得像一个国君,大臣要做得像一个大臣;做父亲要做得像一个父亲,做儿子要做得像一个儿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何等正确!倘若国君不像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那么,虽则我的仓库堆满了谷子,我能够吃得到么?”这一次相当平庸的对话,被保存在《论语》之中。我们必须在“字里行间”寻找孔子的真意。事实上,在孔子用这似乎是学术性的语气说出这个哲学大道理的时候,齐景公的行为,不像一个好国君或好父亲。他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或好父亲。齐景公喜欢大兴土木造豪华的宫殿,向老百姓抽取重税,对老百姓施予重刑,例如砍脚。他有两个坏大臣与两个坏儿子。他死了以后,这两个坏大臣把他的两个坏儿子依次扶立为齐国国君,也依次把他们杀害。倘若孔子留在齐国稍久一些,可能不免于卷入这些废立与弑君的血案。齐景公确也一度想留孔子,给他以高过鲁国世卿之一仲孙何忌的收入(“以季孟之间待之”)。不过,齐景公重新考虑了一下以后,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于是孔子离开齐国。另一个国的国君是卫灵公,请孔子当他的顾问,给孔子以相同于在鲁国做司寇时的俸禄:六万个单位的谷类。孔子接受了卫灵公的聘请。十个月以后,卫国发生了一件事。比起齐景公来,卫灵公虽然是较好的国君,却是较坏的父亲。他娶了一位私德不好的女人,名叫南子,作为后妻;因此而使得太子蒯聩对他疏离。蒯聩企图在公元前496年的第三个月的某一天,在朝廷会议上杀掉南子。这件事做得完全失败。于是,蒯聩逃往晋国。孔子与这件事毫无关系,然而他忍受不了(如此的父不父,子不子)。他辞职,恢复漫游生活。我们没有可靠的史料,来确定孔子的每月或每年的行程。我们仅仅知道他在宋公爵国,杞陈蔡三个侯爵国,郑伯爵国,以闲逸的步调,游来游去。另一个他所到的地方,是楚王国内部的叶公爵国。他也到了周王国的国都洛邑。依照《礼记》的某一章(“曾子问”),孔子在洛邑见到老聃。老聃是周王朝廷中的档案官(守藏史)。此人也许正是《老子》(《道德经》)的作者,也可能不是。倘若已故梁启超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无论老聃是不是与老子为一人,他总之是一位值得孔子重视的突出人物。在洛邑另有一人,孔子也认为必须一访,以表示敬意。这个人是朝中的另一个官吏,名叫苌弘。苌弘极忠心于他的王,同时也是一位大音乐家。孔子从苌弘那里学得不少学问。孔子在洛邑一方面结交些朋友,一方面并未忽略洛邑各档案处与图书馆的丰富收藏。他可能尽量抄录了不少的诗歌、赞美诗、圣诗、编年史、历法、卜辞、法律、条例、世系表、条约、宗教性与民俗性的乐谱、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各式各样的历史文件。他在杞国与宋国旅行之时,也下了同样的工夫。这两国分别是夏商两个王朝之后。他说:“关于夏与商之间及商与周之间制度的变迁,我在杞宋两国找到了少数的材料,然而不够多,因而无法对这些变迁作充分的说明。”他在别国也作了类似的研究。他习惯于走到一个地方,便考查他所已经读到的或听到的有关这些地方的记载与传闻。他寻求证据。他说过:“没有证据的话,我们不能相信。”(“无征不信”)然而,在他漫游的岁月之中,以及一生之中其他的岁月之中,他的主要目的都不是学术性好奇心的满足,而是一件更崇高的事:把他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改造为更好的一个世界。很少有封建诸侯听他的话,或是给他以招待。陈国的湣公却是这些极少数诸侯之一。孔子每次到了陈国,都受到陈湣公的热烈欢迎,不幸这个微小的陈国,没有多大力量来使得我们孔圣人的梦成为事实。陈湣公尽管心意极好,却穷得不能按时付给孔子生活费。有一个时候,孔子与随从他的几位弟子,在陈国真正绝了粮。他们饿得体弱不堪,无力从他们所睡的席子上站起来。仲由是这几位弟子之一。他作为社交用的字是“子路”。子路这个字,知道的人较多。仲由生性率直,此时向他的老师孔子提出抗议:“君子也会穷么?”孔子答复说:“是啊!君子也会穷;但是尽管穷,却仍旧坚守原则。小人到了穷的时候,便无所不为了。”孔子与子路及其他几个弟子,结果不曾饿死,而活了下去。他们向南移动,到了今日的河南新蔡。新蔡原为蔡国的昔年国都,这个城被楚国吞并了去,成为楚的一部分领土。蔡国在今日安徽凤台附近另设了一个国都。在新蔡或其附近的另一个城叶县,孔子见到楚国的一位大官,这便是叶公。叶公向孔子问政治的道理,孔子回答:“倘若你能使得邻近的人快乐;远处的人也会来到你的所在,向你恳求使得他们也快乐。”在另一次会见之中,叶公向孔子夸称:“在我的家乡有性情真诚的人,见到自己的父亲偷羊,就向政府告发他的父亲。”孔子说:“在我的家乡,也有真诚的人,却不如此。他们之中,做儿子的替父亲隐瞒;做父亲的替儿子隐瞒。这样,(在孝慈之中)也包括有真诚。”再其后,叶公颇想多搜集一些关于这位来自鲁国的奇怪学者的情报。他问仲由:“你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仲由认为这是对老师与他自己的一种侮辱,便不予以答复。回到寓所以后,他把经过向孔子报告。孔子笑了一笑,向仲由说:“你怎么不答复叶公,说你的老师在研究学问的时候,会兴奋得忘记吃饭,而且经常快乐得很,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他自己快要老了。”孔子与叶公彼此均知道,在他们两人之间,任何合作或同伙均不可能。于是,孔子及与他同去的几个弟子,不得不走。他们先回到陈国,其后又去了别的地方。陈国是他们住了最久,与去了最多次的一国。他们至少有四个年头到过了陈国,每次在陈国居住了一些时候。孔子与他的几位弟子也到过宋国,住了很短时期。当地的一位大臣桓魋,对他们极端敌视。他们不像是曾经在郑国住过。他们仅仅经过了郑国而已。在郑国的一个小城匡邑,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向当地的居民解释清楚:孔子虽然相貌像阳虎,而实际不是阳虎。阳虎以前在公元前504年伐郑之时,曾经凌虐了匡邑的人。传说,他们在另一处地方,即卫国的蒲邑,被逼得不能不用武力自救。没有史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人是在蒲邑与孔子及其弟子为敌,以及为什么他们与孔子及其弟子为敌。他们也碰到了若干隐士。这些隐士由于本身是悲观主义者,不能明白为什么孔子及其弟子不停地为了一个达不到的目标而奋斗。有一个隐士态度却是例外。此人是卫国一个小城仪邑的“封人”(管理土地登记的小官)。他要求见孔子,在谈了一阵以后,被孔子的改造世界的热心所感动。他从孔子的寓所房间出来,向弟子们说:“你们不必为遭遇不好而难过。这个世界乱得太久了。老天将要以你们的老师为‘木铎’。”木铎是以木头作舌的铜制的铃,更夫用它来唤醒酣睡的人群。当孔子及其弟子于公元前485年尚在陈国之时,卫国的国君卫孝公派了一位使者来,请孔子再去卫国一次。孔子接受邀请,就和颜回、仲由、冉求、端木赐及其他几位弟子一同去。卫孝公在公元前493年年初,祖父卫灵公死后,继承了卫国的国君之位。他的出亡了的父亲蒯聩,在阳虎及一支晋国军队的援助之下,回到卫国争位,取得了一个边域戚邑,一直留在戚邑,但未能更进一步。就这样,蒯聩与卫孝公这对父子已经相持了八年之久,在孔子于公元前485年重新来到卫国之时,仲由问孔子:“卫君等待你教他办政事,您将要从何处先行着手?”孔子以严肃的语气答道:“必须先行正名。”孔子此时所谓“正名”,意思可能是:做父亲的应该像个父亲,做儿子的应该像儿子。卫孝公既然是个儿子,就应该做一点事,让他的父亲蒯聩快乐,例如把“相持不下的对抗局面”作一结束。仲由提出他的意见:“老师,您迂到这个样子!在今日的情况之下,正名从何说起?”孔子被激怒了,立刻对仲由严厉申斥:“由啊,你是一个野人。一个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就得保持缄默。名倘若不正,言语就不顺,……事就不成,……礼乐就不能振兴,……刑罚就不能恰当,……人民就不能知道把手与脚放在哪里。”孔子坚持他的原则是对的。仲由对于现实问题的估计也是对的。要结束蒯聩与卫孝公父子二人相持不下的局面,实在找不出可行的办法,除非卫孝公肯把国君之位让给父亲蒯聩。这样的办法,不是卫孝公或他的朝臣如孔圉之流所能接受的。孔圉在死后被谥为孔文子。他是卫孝公的朝臣之中最重要的一位。他钦佩孔子,但不能支持孔子的看法。卫孝公像孔圉一样,对孔子也很尊敬。然而关于“正名”,却什么也不愿做。孔子这一次滞留在卫国大约有一年左右,直到鲁国有递信的人来到卫国,请孔子回鲁国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黎东方作品)外貌虽似通俗,而内容立论不苟,深合史法。  ——国学大师 钱穆标准的深入浅出的通俗历史读物。……用通俗体裁告诉读者以真实的历史,使人立,教人奋,促人兴,其于世道人心,厥功伟焉。  ——历史学家、老报人 唐振常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源,而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显示出踏踏实实,决不浮泛;所表述的史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则其取得那样的成功,岂不正是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吗?  ——历史学家 邓广铭

编辑推荐

黎东方著《孔子》传记,一段隐藏中国人精神密码的生命史诗。是个中国人,到底总要知晓孔子是怎样一个人、意义何在。不能光知道他一个名字。黎东方先生是梁启超关门弟子,唐德刚的老师。科班出身的通俗说史大家,说起孔子来趣味中不失权威。比起市面上那么多的孔子小说,黎教授这本是少有的非虚构的权威传记。名家手笔,有来头、可细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孔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
  •   感觉布局有点乱
  •   儿子还没有开始看 感觉质量还行
  •   不喜欢孔子其人,然后即便不喜欢,也要了解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是了解孔子的书,在书里,他只是一个人,脱去了圣的光环。
  •   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孔子可谓是说不清、道不明。作为圣人,他太过崇高,需要仰视,掩盖了他的真实;作为古人,他太过遥远,需要想象,模糊了他的形象;作为普通人,他又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标志和传承,太过特殊,无法普通视之。我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孔子有一个系统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形象,包括他的为人、学术、学说以及其弟子。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并不是作为“圣人”的孔子,而是一个经历了身心磨难与困苦的普通人,因此也得出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就是——任何经历了身心磨练而坚强向前走的人,都会变得不普通。以前看过一系列黎东方先生的书,对于其人其文,早已了解,余天民先生有诗赞曰:“风流大雅驾曹刘,彩笔光耀五凤楼。谐谑巧将三国述,抑扬能使六朝愁。中原气旺生才子,蜀道天高纪胜游。额手奚囊多锦句,归来许我细搜否?”邓广铭先生也说:“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照这样做,按常理而论,则他的讲说,较之那班职业的说书、讲史人,便应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听众的兴趣,然而他竟能以突起的异军,横扫一切职业的说书、讲史人员,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既已把所要说的史事熟蕴于胸中,按需而取,左右逢源,而通过他的逸趣横生的词锋加以表述,既显示出踏踏实实,决不浮泛;所表述的史事,又...都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则其取得那样的成功,岂不正是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吗?”这样一位史学大家的书,至少在内容质量上是有保证的。另,封面纸张都不错,很喜欢。每个人心中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孔子”,他、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心中也同样有一千个孔子。——小康 阅读更多 ›
  •   (一)书名:《孔子》 作者:黎东方类型:传记/学术 定价:28.00优:①唯一一部非虚构的学术传记,相比其他两本小说,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②黎东方师承梁启超,科班出身,是史学界的著名通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③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劣:①黎东方先生去世多年,再出其书,应属旧书新出。②本书为真实传记,而不是虚构小说,自然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少。(二)书名:《孔子》 作者:胡玫类型:长篇小说 定价:20.00优:①电影《孔子》原著小说,以电影为依托,具有较强的戏剧性。②对于《论语》的引用严谨慎重。③文中某些生僻字注音帮助阅读。劣: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人物塑造较为干瘪,故事情节平庸,某些桥段太过迎合商业需求。②成书较为仓促,略显粗糙。③所依的电影评价不高,导致本书价值暴跌。(三)书名:《孔子》 作者:杨雪舞类型:长篇小说 定价:36.00优:①小说从孔子小时候写起,篇幅长,故事具有完整性。②通俗易懂。劣:①内容半文言文...半白话,对于经典名句的翻译有待商榷。②故事情节太过追求戏剧化。③作者并非名家,功力有限,文笔有待加强。 阅读更多 ›
  •   是个中国人,到底总要知晓孔子是怎样一个人、意义何在。不能光知道他一个名字。黎东方先生是梁启超关门弟子,科班出身,又是通俗说史大家,说起孔子来趣味中不失权威。市面上那么多的孔子的传记,多为灌水山寨。黎教授这本倒是有来头,可细品。
  •   孔子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孔子的一生隐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黎东方著传记《孔子》是通俗讲史大师黎东方教授代表作,观点权威客观,没有夸大虚饰,笔法通俗易懂。带你寻找中国人的精神源头,揭示千古圣人的历史真相。
  •     《孔子》黎东方著。大师写给大众的名家手笔,不错的,功底深厚才能把握得住通俗和客观的平衡,不是那些跟风取巧戏说的作品能比的。孔子作为千古第一圣人,好比是中国人的耶稣,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不夸张地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可以简单地分为孔子诞生前和孔子诞生后。他,称得上是我们的时间坐标。
  •   孔子是中华文明的根,传统文化热潮及影视剧的推动,唤醒了国人对孔子的深层记忆。黎东方教授是“通俗讲史”的开创者,这本书通俗与权威兼具,还原了孔子的真相,将一段隐藏中国人精神密码的生命故事,讲得感人透彻,是时下孔子题材书中的难得上品。电影较一般,了解孔子最好还是得多阅读。
  •   我买过好多版本的孔子的书,这本算是这些书中最差的。。解读一般,肤浅,简单,牵强。。
  •   【第一章的开头】  在孔子以前,中国已经有过很长的历史。一般说来,中国的历史共有五千年左右,在孔子以前,刚好有二千五百年;在孔子以后,直到现在,刚好也是二千五百年……  就整个的中国历史来说,孔子还不能算作一位上古的人;我们似乎仅仅可以说他是一位中古的人,甚至连古字都用不上,因为他的学说,到今天还是很新鲜;他的思想到今天还是中国多数人所赞同的思想;他在我们的心目中,简直占有高于任何一个近代哲学家所占的地位;我们尊奉他,如同尊奉一个活着的老师一样。他差不多是一个现代的人。他的确是不朽了。  对他以前的二千五百年来说,他是集大成;对他以后的二千五百年来说,他是百世师。
  •   看不懂就懒得看 一点兴趣没有 白买了
  •   确实是细说派的,简单明了。
  •   感觉很错吧.语言平实,深入浅出
  •   最近在读南怀瑾著的《论语别裁》,《孔子》此书应有所帮助。
  •   给朋友买的她说很好 我很高兴
  •   比较一般化,感觉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   买这本书是被书的标题和所谓“公开讲史第一人”的噱头所蒙骗的。书里的内容跟记流水账没什么区别。文字的修饰也没有做加工,感觉就像以前自己学文言文时做的直译。读起来很生涩。
  •   不知道是语言的障碍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这本书的阅读似乎需要许多的耐性,而且看完后收获甚微。
  •   小开本的,书面是光亮的,看上次根本不值这个钱。
  •   读了大手笔的书让我想起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我实在不是文化人儿。
      
      从小被教授儒家思想,这是必然的。最特别的经历,是到孔孟之乡度过了小学到高中的岁月,直到大学毕业举家回到已经陌生了的北京。
      
      孔子的思想,小时候看大人们那个仗势,以为是很可怕只能仰望不可触及的沉重庄严,在淄博待了十年才知道,其实孔子的思想就是身边的小事小情——当然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孔子思想影响深远远播海外的原因了。走在大街上,陌生人打招呼都先请一句“这位老师”,行人大多温和谦让,熟人相处互留空间,即使是做了好吃的也常想着互通有无。山东人曾经是中国最穷之一,但是山东人也是最勤劳最能吃苦的。如今山东普通百姓依然家家省吃俭用少有骄奢淫逸,但是对下一代教育的投资却从不吝啬。这不能不说是孔老先生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在人们精神深处支撑依托的结果。
      
      本书的作者黎东方来说孔子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了:师从中法两位大师,学贯中西,在各大一流高校任教,首创“细说体”。之前少见此类书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现在能够有幸读到也真是很喜欢。就像一位老者,手捧香茗,讲孔子的生平、学说娓娓道来,引经据典不失趣味,不若教材刻板,略带说书风味。最舒服是午后闲暇时,拿起书来读上一段儿,随着书中文白相间的文字,脑子里映出幼时诵读《论语》的那些经典,两相映照,时有心得,着实有趣。
      
      文化没有读完之时,就像孔子的思想朴实踏实落在实处,古代人受益匪浅,现代人依旧得益,如今又被西方人欣赏推崇,从未停歇。孔子啊,这位智慧的邻家老爷爷,他会一直陪我们走下去,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深刻或肤浅。
  •     不错。孔子实为千古第一圣人,好比是中国人的耶稣,是中国文明的中心。毫不夸张地说,五千年文明,可以简单地分为孔子诞生前和孔子诞生后,他,称得上是中国人的时间坐标。
      
      
      ——内文的开头——
      
      在孔子以前,中国已经有过很长的历史。一般说来,中国的历史共有五千年左右,在孔子以前,刚好有二千五百年;在孔子以后,直到现在,刚好也是二千五百年……
      就整个的中国历史来说,孔子还不能算作一位上古的人;我们似乎仅仅可以说他是一位中古的人,甚至连古字都用不上,因为他的学说,到今天还是很新鲜;他的思想到今天还是中国多数人所赞同的思想;他在我们的心目中,简直占有高于任何一个近代哲学家所占的地位;我们尊奉他,如同尊奉一个活着的老师一样。他差不多是一个现代的人。他的确是不朽了。
      对他以前的二千五百年来说,他是集大成;对他以后的二千五百年来说,他是百世师。
  •   孔子实为千古第一圣人,好比是中国人的耶稣,是中国文明的中心。
    不否认孔子的伟大,本人也很尊崇他的人格和学识。但是,如果算的话,孔子被尊上神坛应该是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商周文明和更多的百家思想,都是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甚至更进一步,捧上神坛的是儒家,代表人为孔子,但孔子不等于儒家。儒家为政治家们和诸多各时代的社会学者共同发展而来,今天的成就,亦是这两千年来风雨的体现。就如同邓小平同志开启了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但不等于改革开放的全部。不论是英雄的歌赞,还是罪犯的归责,其实都不能追究到一个点上,对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