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莫斯科当外国记协主席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新华  作者:王宪举  页数:318  字数:3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国际政治读本,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三驻莫斯科,见证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起大落,长期追踪一个大国的迷思及其走向,系统研究俄罗斯的政治社会变迁,字里行间透射出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见地;此书回归新闻现场,揭秘历史真相,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又是一部人文读本,作者洞幽烛微,从现实中观察体昧俄罗斯文化的深邃底蕴,感受时代潮流裹挟冲击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用亲历亲知告诉读者如何认识大国俄罗斯,如何与俄罗斯人交往。  这更是一部记者读本,忠实记录了作者本人独特超拔的新闻生涯,供职三家新闻机构,两任俄罗斯外国记协主席,从中可以看出一名优秀驻外记者的职业操守和闪光足迹。

作者简介

王宪举,1954年11月生于浙江省慈溪县庵东镇。1972至1974年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1974至1976年就读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1976年6月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国际部工作。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在新华社干部进修学院(后改为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1987年1

书籍目录

序引子首驻莫斯科 飞往莫斯科   初来乍到   头篇英文报道 夜猫子记者 铁娘子的记者会 提问叶利钦 部长的原谅 公开性效应 赶赴喀布尔 目击黄色凹地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我身后已没有一名苏联军人 高官纷纷落选 穆老头的勉励亲历大变局 最大的“流动商店” 草创记者站 江主席的特许 复原红色经典   适得其反的“8·19” 阿穆尔河上起波澜 “紧急状态”缘何告败? 苏联解体的最后两天 在基辅看苏联国旗落地 苏联解体之谜   独联体向何处去? “休克疗法”的后果     全民公决的4个问题     白宫涉险       新宪法出炉 同行连遭暗杀 危险的蝇头小利 警察的抢劫 国际列车卷黑风 留学生的喜怒哀乐 旅俄交往17戒 报社表扬  三驻莫斯科 跳槽履新 切尔诺梅尔金突然下台 ……连任“王中五”

章节摘录

  飞往莫斯科  1987年1月11日凌晨,北京的天空飘下洁白的雪花,古老的城市逐渐成为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分外妖娆。新华社外事局派来的司机把我从京西宾馆后面的新华社皇亭子宿舍送到首都机场。  7时55分,CA907航班从首都机场跑道上腾空而起,向北边的莫斯科飞孝。北京到莫斯科的行程6400公里,需飞行8个多小时。我坐在椭圆形舷窗旁,看着飘荡的云海,思绪万千,如烟的往事像电影般浮现在眼前。  十年前,1976年7月,我,一个又瘦又矮的青年,从“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毕业。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一套深蓝色西装,带着两年前在北京出国人员服务部购买的一只人造革箱子和从阿尔巴尼亚购买的一个白色塑料脸盆,来到位于宣武门西大街57号的新华社总部报到。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江西瑞金,1937年在延安改为现名。经过45年的发展,新华社不仅成为国家通讯社,而且跃身为世界大通讯社之一。能在这样重要的国冢新闻机关工作,我深感光荣。  新华社干部局一位面色和气的工作人员把我带到国际部苏联东欧组办公室。组长李克热情地迎接我。他中等个儿,头发灰白,慈祥和蔼,领着我到几个办公室转悠,向编辑们介绍说:“这是新来我们组工作的王宪举同志,曾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学习,现在刚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回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在莫斯科当外国记协主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是我父执辈的一位叔叔所写,真人真事,也揭露了许多秘闻。如果对前苏联感兴趣的话不妨一读。我个人觉得可以改进的是文字方面,因为很平实,也许是纪实类的关系吧
  •   作者出生于浙江一个偏僻小镇,父亲不过是低级官吏,72级的工农兵学员,全凭着个人的努力,先后驻俄罗斯十年,供职三家大型新闻机构,两任俄罗斯外国记协主席,独特的驻外记者经历,完成了“职业记者——研究专家——外交官——写书出版”的标准流程。当然,书名不怎么样,哗众取宠,一定是策划商后来起的。回头看他当初的起点,已经遥不可望。做到这点凭什么?勤奋。努力。到北京几个月,非常反感北京人的狂妄自大、自视其高。许多干部子弟离了关系便寸步难行,许多普通人也跟着学会经营关系。那天看病时感慨北京的服务太差,秘书顺口对我说,所以北京人都希望拉关系以抵销服务之差。悲哀。书的史料价值并不大,研究价值也不高,最多不过是个“记者读本”,可以看出职业记者的职业操守和足迹。但我要感谢作者对俄罗斯的风光、历史、文学的某些记述。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出版时删节了很多精彩的章节。我恐怕很难得到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完整版本,所以感谢作者的引述——冬尼亚的一封信,本书第70页。对青年人爱情心理的描述精彩细腻,也极其生动——“现在已经时深秋,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对这个脏兮兮的小司炉突然产生的感情充满我的全身,使我在这个寂寞小城的灰色生活变得有意思了。……我从来没有在我认识的年轻人中见过这样意志坚强、对生活有这样鲜明的自己观点的青年……”我仔细看了一下,和我7年前写的电视剧观后感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可见我的感觉时正确的。虽然书被删节,幸好与正式出版物中的故事并无矛盾,只是可惜。真奇怪,一部由文化不高的低级工人写的革命小说中,竟然产生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爱情故事,不仅影响了我们整整一代人,而且至今,我仍然没有看到与保、冬之恋同样的、能影响一代人的爱情故事。包括最近在网络上好评如潮的《山楂树之恋》,不过是小资,因为缺少了时代大背景,纯粹是个人情感的纠缠,没有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