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新论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孟勇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了:什么人适合报考新闻专业、在新闻学中重拾生命的激情——位老记者致苦恼的新闻系同学的十封信、在新闻中学习新闻学、学新闻的“五勤”、新闻学子怎样跨进新闻写作园地、从黛玉谈诗看新闻写作、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新的眼睛和手、记者既是孩童又是长者、新闻研究生:会做论文,更要会“做新闻”等内容。

作者简介

  孟勇,资深新闻记者、作家、大学新闻教师。曾任中国青年报西藏记者站站长、光明日报重庆记者站站长、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香港文汇报四川办事处主任。获得过中国报告文学奖提名、四川新闻一等奖和四川文学奖等。有两篇作品入选全国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出版《红岩英魂逢春记》,创作有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目前是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书籍目录

上篇 新闻学习
 新闻的土壤和犁
 什么人适合报考新闻专业?
 在新闻学中重拾生命的激情——位老记者致苦恼的新闻系同学的十封信
 在新闻中学习新闻学
 学新闻的“五勤”
 新闻学子怎样跨进新闻写作园地
 从黛玉谈诗看新闻写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创新的眼睛和手
 记者既是孩童又是长者
 新闻研究生:会做论文,更要会“做新闻”
 与新闻研究生的一次谈话
 硕士研究生应区分新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
 两种新闻人才观
 谈新闻专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创新
 新闻研究生的成才就业设计
 新闻大学生为何就业难
 媒体实习的三项核心任务
 从百万大学生不能就业谈缺乏新闻专家型教师
 新闻学院的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
 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下篇 媒介评论
 口口声声“新闻传播学”是啥意思
 新闻到底是什么
 故事化写作,不能扭曲新闻真相
 旱灾是突发新闻吗?
 中国新闻媒体地图
 小报养大报,误区在哪里?
 在“万源化”信息环境下维护社会运行
 互联网体外循环的威力
 一不小心,媒体进了“大众报道”取景框——几千人报道央视大楼火灾
 创办新闻媒体是出版集团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记者退出新闻发布会是打了败仗还是胜仗
 媒体只招研究生,是自断“才”路
 媒体“句号式监督”的尴尬
 媒介献媚“黄金甲”到底为哪般?
 警惕“烂尾报”——从房地产市场看都市报市场
 暴利媒体搅和房产泡沫大幅提高生活成本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当前报纸媒体竞争的几个热点
 对外宣传:“适应引导,以内养外,落地生根”
 易中天说新闻只有24小时生命,对吗?
 建立民意通道,是报纸应对网络的绝招
 改变内容,适应市场——传媒业的竞争规律
 将奥运精神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
 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前瞻
 十届全运会新闻传播对北京奥运会的借鉴研究
 女记者请珍爱生命 

章节摘录

版权页:如果用那个著名的蝴蝶翅膀理论来比喻,李神探可以只观察那只蝴蝶的翅膀,看它和某个命案有没有关系,但是记者不仅要观察蝴蝶翅膀的振动,还要观察这个振动远隔重洋造成的飓风灾害。也就是不仅要观察起于“青萍之末”的风,还要一直追踪观察那“蹶石伐木,梢杀林莽”,刮倒大树的风。这还不够,还要像宋玉说的将风辨它个“雄雌”。将风分辨雄雌就属于我们今天说的抽象思维了,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蛛丝马迹。观察社会,观察世界,观察人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大课题,我在这篇短文就不展开了)这是做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一点了。它比写作还重要。一个记者的力量感主要体现在这里。文字表现力好而观察思考力差,可以做一个铺陈风花雪月的才子,但不可能成为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因为他只占了后面一半,只有妙手,没有铁肩。这个铁肩不是真正的铁肩头,而是观察思考的力量的肩头。没有观察与思考就谈不上新闻敏感,观察与思考是新闻敏感的基础。因为新闻毕竟不是靠直觉,不是鼻子闻香臭那样的敏感,如果是那样的话,茅台的调酒师就可以成为最伟大的记者。虽然生理学家对大脑的研究承认直觉的存在,但是以社会和公众群体为工作对象的新闻记者,绝大多数情况是在理性和逻辑的指导下决定其行为方式的,所以离不开观察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和思考也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它们解决“鱼”的问题,写作解决“渔”的问题。3.蜜蜂般的交流如果一个记者写了一手漂亮文章,又有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又能够思考问题,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都有了,那他是不是就是一个好记者了呢?(只谈业务技能,后面再谈新闻理念)回答:不是。为什么?因为还要看他会不会交流。记者是做大众传播工作的,传播就是交流。记者和采蜜的蜜蜂一样,他自己就是一个媒介,媒体好比是个大蜂巢,记者要像蜜蜂那样把新闻信息的花粉采集回去。记者要把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受众,但是记者在获取信息前首先要把自己需要获取某种信息的意图传播给信息所有者,相当于蜜蜂的传授花粉,蜜蜂也是先授粉再采粉。记者采访,也就是访问别人采集信息,记者也为对方提供信息。不信你看看,那些大公司周围是不是都有一些关系密切的记者?互相之间提供信息。记者为了采访新闻,就必须与采访对象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苏联著名间谍左格尔就是新闻记者,他与具有战争信息的人打得火热,从中得到了德国要进攻苏联的最重要的情报。如果当时能够公开,那一定是最重大的爆炸性的国际新闻。因为不能公开,所以只能是情报。当然从采访业务角度也不妨把它看成是新闻。我在这里要说的意思是,交流对记者的重要。作为新闻学子,当然不可能让你们去获悉在东海大陆架春晓油田附近将要发生一些什么事。但是你们从现在起,就应该与身边的每一个人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有行为学家统计过,一般的人在一生当中,认识的人最多也就一两千个。但是一个新闻记者在职业当中要采访的人可能会上万,何况多数采访的时间都很仓促,在极短的时间里你还要从别人那里得到新闻素材。这其中还可能有隐私,有顾虑,有恐惧,甚至有针对你的陷阱。这些都要靠你的交流能力去解决。如果你是新闻学子,那从今天起就认真交往每一个人,从他们那里获得信息。而且你要有意识的进行隐形的采访,这应该是善意的,不涉及隐私的,不惹人反感的。你可以围绕你感兴趣的,他们可以提供的信息进行交谈。要把它看成是采访,而不是张大爷、王大妈之间的“今天天气……哈哈哈”的鸡毛蒜皮。要聊有意义的话题,要聊最近发生的事情,要弄清楚所聊话题的新闻类要素,如时间、地点、事件、特别重要的事要涉及原因,要听取他人对某一件事情的评论,那怕他是在骂娘。有时候骂人的话不敢说句句是真理至少也句句是刀子,其种信息含义极为丰富。比如,有个人说如果把某岛屿分割出去,就是割了某某的命根子。

编辑推荐

《新闻新论:一位学者的新闻思考》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闻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不错,服务态度也好,发货也很快,下次还来
  •   这是一本给新闻专业和想要学新闻的同学非常好的启迪书,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不死板,鲜活的例子是作者丰富经验的体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