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仇发华  页数:281  
Tag标签:无  

前言

大约在一百年以前,韩国被某些西方学者称之为“隐士之国”,该国的情况还鲜为世人所知,尤其是西方人士知之甚少。当时,欧美人士只知道这是一个远在地球东端边远地区无比寒冷的国家,那儿居住着一群信仰奇特宗教的神秘居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经过近百年和沧桑,风风雨雨,剧烈变迁,如今的韩国已经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国家。回顾韩国人民经历的最近百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前50年是争取国家独立、摆脱日本帝国主义对该民族的奴役,创建民族独立国家的过程;后50年是努力建设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力争使国家与民族踏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过程。韩国人民用他们的英勇奋斗与艰苦劳动为本民族争得了独立和富强,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赞扬。韩国与中国是邻邦,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历史。按理说,中国人民对这么一位邻居应该知之甚多,知之甚深。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制约,中韩两国人民的交往一度被割断了数十年。中韩两国之间的信息交流被限制在最小最简单的限度之内。因此,原本不应该如西方人那样把韩国视为遥远的“隐士之国”的中国人也把韩国视为一个十分陌生的国度,尤其是今日年轻一代中国人对其了解甚少。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双方为对方打开门户以后,中国的“韩国学”,韩国的“中国学”研究立即兴起。

内容概要

作者从二战结束至今的这段历史中,看到西欧和东北亚地区面临相似的安全困境,即战后西欧和东北亚地区政治结构中的宿敌——法、德和中、日如何相处?随着冷战拉开帷幕,西欧和东北亚地区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却有所不同。苏联威胁的存在使包括德、法两大国在内的西欧国家团结起来,成为同一阵营的伙伴。而东北亚地区在国际冷战局势影响下,被美、苏两个阵营割裂,中、日分属不同的对立阵营。在这些相同及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西欧和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厘清众多的相似性及不同因素后,作者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以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为中心命题,围绕西欧和东北亚两个地区,从地区主义、博弈论及霸权稳定论三个理论视角分析地区经济一体化、大国合作及美国霸权同盟体系因素在两个地区所起的不同作用与影响,得出了引领东北亚安全合作未来的结论性意见。       在研究地区安全的时候,作者充分认识到了经济与安全之间的紧密相关性。认为地区经济主义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影响深远。西欧和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都存在互动关系,但互动关系的性质不同。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与安全合作经过了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安全考虑,西欧各国推动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成熟后又促进了地区安全合作。而由于安全顾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进展缓慢,使该地区的安全合作缺乏经济动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缺乏良性互动的条件,从而导致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进展缓慢。

作者简介

仇发华,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国际政治)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上海理工大学。研究领域为地区主义、地区安全合作、东北亚安全、朝鲜半岛政治及中国外交等。曾在《东北亚论坛》、《山东社会科学》、《韩国研究论丛》、《面向太平洋》、《国际问题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书籍目录

总序序第一章  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框架第二章  国际政治中关于安全合作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界定及学术论争  第二节 地区安全合作的地区主义阐释 第三节 地区安全合作的博弈论阐释  第四节 地区安全合作的霸权稳定论阐释第三章地区一体化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地区主义视角  第一节 地区主义的发展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第二节 西欧与东北亚地区一体化及地区安全合作的发月  第三节 西欧与东北亚地区主义的比较分析第四章  地区大国关系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博弈论视角  第一节 地区大国博弈与地区安全秩序  第二节 西欧与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博弈关系及政策比较  第三节 地区大国博弈对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作用与影响第五章  美国同盟体系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霸权稳定论视角  第一节 霸权大国与地区安全秩序  第二节 战后美国霸权同盟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第三节 美国在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  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从经济合作到政治安全合作的“外溢”    第二节 从双边同盟到多边合作的扩大  第三节 六方会谈机制化  第四节 非传统安全合作引领传统安全合作  第五节 合作安全框架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  第六节 中美日大国协调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国际政治中关于安全合作的理论阐释本文主题是关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在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对安全以及安全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安全”一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常用的单词之一。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关于安全的定义及其范围的争论成为20世纪90年代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无论是安全还是安全合作,这些概念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国际关系理论界对于安全以及安全合作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各种理论学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历史或者现实进行合理的解释,但也不难看出,每一种理论都存在它自身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种理论又可成为其他理论的补充。本章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一、对于安全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界关于安全合作的论争,二、一体化及地区主义理论,三、博弈论,四、霸权稳定论关于地区安全合作的观点。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界定及学术论争一、安全相关概念的界定对于安全的定义,古今中外各自不一。中文中“安全”一词的主要含义取自“安”字。根据其字面意思,表示无危险、安全、安定。自古以来,古人对“安全”就有很深刻的认识。、一种解释是指一种无危险的状态,“共给之为安”、“好和不争曰安”、“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居安思危”等都表示一种无危险、安全、稳定的状态;另一种意思是指使之处于安全、无危险的状态,如“与魏质以安其心”、“可以为富安天下”等表示采取措施使之无危险。古人的安全观最初关注个体安全,但随着私有制及国家的出现,出现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如《易经》中:“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英语中的安全概念与中文中的安全概念无大的差异,“Security”一方面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还有维护安全的含义,指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从中外两个定义看,安全主要是指一种(或使)存在不受威胁的状态。这两种定义都仅仅从客观状态来定义安全。时代的发展使安全的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人们在描述安全的客观状态之余,也注意到个体对安全的主观意识上的感觉。在个体处于无危险的安全状态下,从个体主观感受来讲,不一定认为自己就是安全的、无危险的。因此,个体对安全的主观意识感受也被纳入安全的定义中。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把人对安全的需求放在第二层次,认为个体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安全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这说明个体对安全的主观感受是非常强烈的,这使“安全感”成为人们理解安全概念的一个重要视角。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安全与人的感觉和心理状态都是分不开的。在未发生实际危险之前,人们谈论安全与否,其实只是对于威胁的主观判断。一种事态对国家的安全是否构成威胁,人们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判断。尽管如此,对安全主观感知的认识,使人们理解现实世界更加全面和客观。无论安全的主体是个人,还是国家,或者国际社会,安全的主观感知和客观存在成为理解安全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从安全层次上讲,人们对安全的理解是从最初的个体安全到社区安全、族群安全、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到国际安全甚至世界安全、人类安全。安全层次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安全相关性的提高。其中,安全研究是针对国际冲突的发展而产生的学科,这不仅与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有关,而且二战后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许多民族国家独立,使得国家安全成为安全研究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以及冷战的结束,国际安全(或者世界安全)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国际安全的出现不但反映了安全主体由小到大的转变,而且由于安全相关性的提高,安全的内容也不断扩大。英国学者巴瑞?布赞(Barry Buzan)认为人类安全比国家安全更重要,国家只是安全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另外,对于人类安全关注的还有两份报告,即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主题为“人类安全的新领域”的《人类发展报告》和以瑞典前首相瓦尔?卡尔松和圭亚那的什里达特?兰特尔为主席的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天涯若比邻》。这两份报告一方面指出安全相关性由于全球化而不断提升,而且安全的具体内容也不断扩大,呼吁全球安全必须从过去那种重点集中于国家安全的传统做法扩大到包括人类和全球的安全,从重视军事、政治安全扩展至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份报告对安全的理解不仅扩大了安全的主体(即由个体、国家安全扩大至国际、全人类),而且丰富了安全的内容(超越一般的国家安全概念中的军事、政治内涵而更注重健康、环境等领域的安全)。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来看,安全研究主要侧重国家安全,这与国家作为国际政治的最主要行为主体不无关系。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多样化,安全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多层次化。从安全的内涵看,传统的安全概念(尤指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军事和政治上的安全。近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民族国家的生存成为每一个主权国家内外事务的重中之重,国家通过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和有力的外交手段保障国家生存。这一点不仅为人类的近代史所证明,而且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也证明了军事和政治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代名词。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所以经济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冷战结束后,安全的内涵进一步得到扩展。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一系列专著中提出“软权力论”。认为国家安全除了军事及外交力量的保障之外,也受到文化和经济实力的影响。之后,他又提出“信息权力”的概念,他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信息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权力,信息权力作为“软权力”的核心正日益影响国际事务的变革。知识、信息及技术的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全球化的扩展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扩大,不但包括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而且还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因此,一种广义安全概念出现,它分为横向水平和纵向水平。横向水平上的安全包括至少五大部分的安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军事,他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纵向上,安全概念的扩大是从国家安全或民族安全出发,一方面上升到国际体系和全球体系的安全,另一方面下延到全人类安全,这样就包括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人、国家和地球。由上述可见,安全是在人、国家和地球三个层次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军事五个方面实现无危险的状态。此外,日本学者最先提出一个“综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的新概念,它是指维持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不受内外威胁和破坏的一种状态。这一概念把人们对安全的认识和研究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全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全成为一种客观上不存在危及行为体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稳定状态,以及行为体的自由意念和价值观不受威胁的主观感受。安全概念内涵的深化、外延的扩展使得维护安全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安全的概念内涵丰富、多样复杂,但是本文中所涉及的安全仍主要侧重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即一个区域以及这个区域的成员国之间保持和平状态和不存在威胁地区稳定发展的危险。为实现这个目标,安全合作的概念应运而生。安全合作是指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为维持安全状态、避免战争而进行的合作。安全方面的合作自古有之,如春秋战国时代诸国的连纵制衡,以及近代欧洲诸国的均衡战略都是为实现国家安全而进行的合作。在实现安全合作上有三种不同的安全机制概念:“个体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凹个体安全主要是行为体通过自身力量的加强或者通过联盟、同盟的方式获得安全,这种安全合作的方式在近代社会比较常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安全成为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概念,实现国家安全往往通过多边主义合作才能够实现。因此,现代社会中集体安全和合作安全较为盛行。集体安全概念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他试图建立国际联盟作为集体安全机制。但由于当时欧洲各国对此认识存在分歧以及随后二战的爆发,国际联盟这种集体安全模式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战的成果——联合国,也是一个重要的集体安全模式。不可否认,联合国在二战后发挥了维护全球和平的重要作用,但实践证明,此种集体安全模式仍存有弊端,冷战期间以及冷战后联合国对于全球安全维护的低效就是明证。“合作安全”(Cooperation Security)是东盟国家在1976年巴厘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概念,认为地区成员应该通过合作而不是通过防务获得安全。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东盟国家为摆脱冷战时大国政治的影响而实现安全的考虑。冷战结束后,基于亚太地区的特殊性,合作安全的概念为广大亚太国家所接受。合作安全,主要是指通过促进一个地区或全球所有国家在安全事务上的合作,使各国安全得到共同的保障。曾合作安全的概念得到了亚太国家的一致认同,都纷纷表示唯有合作才能维护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和平环境。在历次东盟地区论坛(ARF)上,各国首脑对合作安全都加以强调。在南中国海地区,针对一些边界或海域的争议,相关各国也提出了一些合作开发的倡议。但是,由于合作安全没有体制上的严格约束,其合作安全的效率比较低下。

后记

2008年阳春三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这篇后记。来上海已有五个年头了,五年中,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也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成熟。依稀记得,2003年的那个春天,那个非典盛行的春天,我来到上海,小心翼翼的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繁华都市。在潮湿的雨季,我孤独的伫立在繁华的上海街头。如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我满怀一腔热血,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这个没有亲人和朋友的城市。路在脚下延伸,新的生活在我面前展开。对我而言,这个城市也逐渐由陌生变得熟悉。而随着时间飞逝,身边的师友也越来越多,我的生活渐渐不再因孤独而凄苦,慢慢因友爱而温暖起来。这篇书稿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在复旦大学的求学时光是这篇书稿的主要创作时期。这个创作的过程自然充满了人生百味。依稀记得,初来上海时,在复旦大学文科楼第一次见到石源华教授时的情景。名校名师,自然让我惴惴不安、心情紧张,出乎意料的是,石教授丝毫没有我想象中的威严,反而异常的温和。在复旦大学三年的求学生涯中,石教授宽厚的长者之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对学生父亲般的关怀,不仅让我深为感动,而且引来舍友们的无限羡慕。2004年盛夏,我留在复旦北区苦读文献,不仅尽受上海酷暑的煎熬,还要完成博士论文开题这个艰巨任务。由于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每每怀揣着开题报告去见石教授的时候,都是我倍感压力和煎熬的时刻。

编辑推荐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西欧与东北亚比较研究》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地区多边安全合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从比较的角度对西欧和东亚进行比较,值得一读,里面有很多比较新颖的材料,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
  •   还没看,不过作者所选取思路还是很新颖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